涡阳交友,强子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涡阳交友,强子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陈志强,简称“强子”。11是深圳儿童节目主持人。年龄21岁,生日为7月3日,现居中国深圳,血型为AB型,故乡为安徽省涡阳市。爱好娱乐,特别是音乐,喜欢唱歌,身材匀称健美,性格活泼开朗,业余爱好为上网聊天交友。在古代,四十岁称为“强”,古语曰“四十日强,而仕”。意思是男子到了四十岁,智力、气力皆强盛,就可以出仕做官了。综上所述,强子应该指男子四十岁。
捻军首领张洛行是如何被僧格林沁杀害的?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
“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密武装组织。
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在苏皖鲁豫地区就出现了捻党活动。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51年,安徽亳州的捻军首次聚众起义,其首领便是安徽涡阳人张洛行。
张洛行并非穷苦贫民,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开铺设店,开赌局贩私盐,日子过得非常殷实。由于张洛行贩卖私盐,属违法勾当,经常与官府发生摩擦。所以张洛行就搞了一支私人武装与官府对抗。
张洛行组织的这些捻党在当地就搞些清除恶霸豪绅等小打小闹,没形成什么大的气候。
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受太平天国声势不断壮大的影响,张洛行在亳州聚集捻军起义。
当时由于皖北大旱,穷苦农民流离失所,所以张洛行扯起起义大旗后,云集者众,很快有众多农民入捻。捻军在张洛行和龚得树的带领下,围攻河南永城,攻占粮仓,劫狱救囚,造成了很大声响。
随着张洛行率领的捻军声势的壮大,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纷纷依附张洛行,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共推张洛行为带头大哥――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十八铺聚义”。
捻军渐成气候,给清廷也带来很大威胁。但由于太平军此时风头正盛,连克武汉三镇,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重兵围剿捻军,于是派兵部侍郎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等招降张洛行。
由于清军根本无力围剿捻军,清廷也无更多精力对付捻军,所以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捻军反而借着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军、无暇顾及捻军借机不断壮大,控制了苏鲁豫皖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招降张洛行,风头正劲的张洛行再次给予拒绝。此后,各路捻军聚集亳州雉河集进行合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大汉永王”。
为了便于管理,这次会盟对各路捻军进行了改编。
各路捻军合并后,建立黄、蓝、白、黑、红“五旗军制”。张洛行兼任总黄旗主,其余的四个总旗主分别由龚得树、侯士维、韩老万和苏天福担任。
各总旗下设大、小旗。由于各旗之旗互不隶属,相对独立,所以总旗之间缺乏联系,并无聚合力,这也造成了捻军内部的不稳定性。
五旗建制后,张洛行又攻占了富庶的三河尖重镇,士气高涨。但此时的太平天国由于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不满洪秀全领兵出走。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时的清军又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张洛行了。在河南,张洛行被河南巡抚英桂及袁甲三打得不得不向南撤退。
此时,捻军和太平军都面临着清军围剿的巨大压力。危急的时局,使这两支军队抱团取暖,联合在一起。
1857年春,张洛行率部与陈玉成和李秀成在霍邱和正阳关会师,捻军各主将接受洪秀全的封号。
虽然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接受洪秀全的领导,但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配合太平军作战,并不是听命于洪秀全。
即使是这样,捻军内部的部分主将还是不愿与太平军联合,并最终发生内讧,造成了捻军的分裂。
蓝旗将领刘永敬和刘天台欲带兵返回淮北,被张洛行以反叛罪处死。
张洛行的这一举动,更激起蓝旗将士的不满,蓝旗及其他各旗大部出走淮北,只留张洛行和龚得树等人留在淮南。
此后,张洛行与陈玉成密切合作,南征北战,获封沃王封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及捻军陷入低潮。陈玉成被俘后,张洛行的处境更加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僧格林沁率部进入河南镇压捻军,张洛行率长枪队在河南杞县许岗遭遇僧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数日,由于捻军长枪队队长董志信投降清军,张洛行处境危急。
面对僧格林沁的劝降,张洛行拒不投降。在撤向徐州的途中,张洛行又中了宿州知州英翰的埋伏。无奈之下的张洛行只得又撤至雉河集。
由于驻守西洋寨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已暗中投敌,在张洛行父子撤至西洋寨时,李勤邦在接待张洛行时,暗中将张洛行的行踪密报宿州知州英翰。
张洛行及其子张憙被英翰逮捕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而在张洛行的家乡,张洛行的家族三代也几乎被僧格林沁屠戮殆尽。
但在三年之后,一代僧王、被称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在曹州陷入捻军重围。突围之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斩杀于麦田。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到底是什么意思?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是描述竹子。筛风弄月形容竹子婆娑绰约多姿,那么"筛"说的是竹叶茂密故而叶间缝隙也如筛子一样细密,本是风吹过,竹梢对月摇弋,便说成筛风弄月,如此,竹子一生确实洒脱啊!
空闲时踏幽寻古,去拜谒中散大夫嵇康的墓地。
这座隐入涡阳县石弓山东北约3公里的嵇山之巅的墓地,依山为姓。上世纪70年代,山民在山顶处发现掘开,自西南而去东北,长约数米,现已空荡无物。由于多年疏于保护,经风雨腐蚀,荒凉不堪,风水尽断。遥想魏晋时期,阮籍、向秀、刘伶等品酒赏月,赋诗交友,纵歌打铁(表示和自己一起受过苦的人,形关系紧密),嵇康时不时抚琴弹奏“广陵散”,那七个放荡不羁,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遁隐竹林之下,借竹之高标,以清姿佐己之风流,过着真名士、自风流的不羁生活,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竹林玄学”,那是何等悠闲!
而今,那时嵇山的竹林不知道是何年何月遭何人砍伐了。
这里的竹林犹似中国文人的象征。他们这些文人一般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但似乎又有所信仰,那就是既有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性格,又有翩翩君子之誉,而这些正是竹子所具备的形象和品格。所以竹被誉为“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一,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树立了完美的形象。
原生于山谷的竹子,摇曳生姿,婀娜挺秀,怡人心怀。久而久之,有性情的人,会广植于庭院
过年喝什么白酒好?
寒冬已经到来,也开始接近一年的尾声,新的一年的钟声也已经在准备的响起,每当过年之际,就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过年也是有必不可少的甜蜜的应酬,与自己的亲戚朋友一年到头聚上一回,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在饭桌上也会推杯换盏,千言万语说不尽,唯有杯中情,那么此刻要向我们更好的表达情谊,酒自然也不能差了,对于酒桌上经常见到的白酒,我们一般会选择哪些白酒会更好呢?
亦称茅香型,以贵州茅台、四川郎酒为代表。
为什么叫酱香?因为空杯有浓浓的酱油味。酱香型酒清澈透明、色泽微黄、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有“扣杯隔日香”之说。
亦称泸香型,以四川泸州老窖和五粮液为代表。
也许因为香气突出讨喜,浓香型白酒是我国白酒的第一大系,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白酒中,浓香型占70%以上。四川绵竹的剑南春、江苏洋河的洋河大曲、安徽毫州的古井贡酒都是浓香型白酒中的优秀选手。
亦称汾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
你一定记得语文课本上,晚唐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的杏花村,便是汾酒的故乡。汾酒清香纯正、酒味绵软,可用清、爽、醇、净四字概括。除了山西杏花村的汾酒以外,二锅头、老白干也是优秀选手。
牛栏山二锅头,一般都是指绿牛二,清香型的那一款,电商价格在8块钱左右一瓶,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当然,也有人喜欢喝白牛二,液态法浓香型白酒,虽然很多人看不上液态法白酒,但考虑到低价口粮,绝对是款良心酒。价格也很便宜,十多块钱一瓶,大口闷也不心疼,赶上做活动了,价格更便宜。
玻汾,有红盖和黄盖两种,度数不一样,红盖是42°,黄盖是53°,相对来说黄盖更经典,更值得推荐。另外还有出口玻汾,和黄盖玻汾基本一致,价格也相差不大。黄盖玻汾和出口玻汾电商价格通常都在40多块钱,活动价比较便宜,赶上活动30出头肯定能买到。如果想要升级一下外包装,乳玻汾也很好。在低价口粮酒里,牛二、西凤、玻汾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这两年红星二锅头也越来越受欢迎,作为牛栏山二锅头的爸爸,红二蹉跎了岁月,没能抢占先机。再往上就是百元档的酒了,其他的百元以下口粮酒真的打不过牛二、西凤、汾酒三巨头,比如茅台迎宾、洋河大曲、泸州老窖头曲、银质习酒等,除非个人有特别的喜好,不然都不是特别建议,因为这些酒稍微再加点价,就有更好的选择了。
春节喝白酒的五大原因
原因一:过年喝白酒是我们传统的酒文化,我们过节准备的白酒迎合了老一辈的心意,老一辈的心情开心了,也让过节的气氛更加的融洽,而且白酒的度数是比较高的,可以刺激我们的味觉,让我们的心情变得很高涨。
原因二:白酒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酿造原料也是由我们国家的五谷粮食酿造而成,贴切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用白酒来祭土地公,来祭祀我们的传统文化,喝白酒时也会感觉到土地对我们的馈赠和大地的温暖。
原因三:白酒是有生命力的,它的味道辛温,味道辛辣,用小锅温过之后,喝上一杯,是对我们在年末时寒冷冬天的最好的告别,喝白酒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和我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原因四:喝白酒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好处,白酒有利于我们的缓解寒性的体质,增强我们的抵抗力,而且我们在过年时总会有很多吃的,喝上几杯白酒开胃同时对我们的肠胃也有一定的消化作用。
原因五:过年我们的心情都是开心的,因为一年中家人也不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难得一聚,当然要尽兴,心中的话很多,喝白酒可以助兴,让我们把酒言欢,拉几句家常,促进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把心里的压力放下,把苦说一说,让自己的心里轻松下来,让自己感觉到家人是你坚强的后盾。
综上所述:中国的白酒文化博大精深,其品牌也是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小编就为大家选了一些比较受到大家欢迎的白酒品牌,口碑也特别的好,在过年时期和亲戚朋友品上这几款酒,一定会让你满意至极。
又为什么迁都后40年便分裂而亡?
北魏迁都是汉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到拓跋宏即位,北魏历经百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为了革除北魏旧势力的影响,强化中央集权,缓解社会矛盾,孝文帝拓跋宏继承冯太后遗志,推行新一轮汉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迁都洛阳。
不过,北魏迁都洛阳后,虽然一度迎来高速发展,但新的矛盾很快吞噬了北魏政权。仅仅四十年,北魏变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史学家分析,北魏汉化改革流于形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进而导致北魏灭亡。其实这个观点一点站不住脚,我认为,北魏灭亡另有他因,与孝文帝改革无关。
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汉化改革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政权。关于鲜卑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跟所有的北方民族一样,鲜卑族是草原游牧民族,由若干个部落联盟构成。西晋末年的五胡十六国,基本都是由鲜卑各大部落联盟建立的政权,比如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部建立的西秦;秃发部建立的南凉;吐谷浑部建立的吐谷浑等。
北魏是道武帝拓跋珪,在鲜卑贺兰部、慕容部、长孙部等各部落的支持下建立,保留着中原夏商时期的部落邦联制结构特征。
一百年来,北魏在军事上频频开疆拓土,入主中原,但是原始的邦联制结构,已经远远不适应帝国的统治需求,一度让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就是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邦联制结构导致的权力分化
邦联制结构是一种由各大部落联盟,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部落联盟拥有对各自部落的治权,同时又对皇权形成掣肘。这种结构决定了最高领导人,离不开部落首领们的支持,相互权力的分配,取决于各部落的实力,是一种半松散联合结构。
所以,早期的北魏政权不存在皇权独裁,更没有统一的国家意志,甚至很难形成统一的政令。
基本上所有的草原民族政权,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比如辽国,耶律阿保机与各大部落联盟斗了二十余年,才实现了真正的皇权独裁,和中央集权。
显然,这种结构适合于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力落后的状态,随着北魏政权的疆域扩大,和社会阶级的复杂化,这种结构必然崩溃。
2.封建宗主的特权激化阶级矛盾
北魏初期的政治结构,类似于西周的封建宗主制,由此慢慢形成三种矛盾的叠加:一是宗主与皇权的矛盾,二是宗主与农民的矛盾,以及宗主之间的资源分配矛盾。
①宗主与皇权的矛盾
宗主拥有对奴隶(依附民)的私有权,以及土地私有权,他们事实上弱化,甚至剥夺了皇权对这些土地和子民的统治。
②宗主与农民的矛盾
北魏从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转变,一方面接管了中原文明大量的农民,另一方面促进了牧民向农民身份的转化。可是,宗主制利益结构,依然停留在宗主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这就导致大量农民破产,农民起义不断。
自献文帝拓跋弘时期,十余年间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动摇了北魏统治基础。
③宗主之间资源分配的矛盾
北魏的宗主,由旧的部落贵族演化而来,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势力。资源的掠夺,也加剧了宗主之间的资源分配矛盾。
3.民族矛盾逼迫北魏改革
民族矛盾是所有草原民族入主中原逃不掉的魔障,随着北魏政权的触角,一步步向黄河流域伸展,他们与汉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剧。
相对于鲜卑族,汉民族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北魏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矛盾压力。这个课题不光古代难以解决,放在今天都是最棘手的问题。
武力可以征服身体,征服不了人心,更征服不了思想。作为外来民族,主动变革,融于地方文化,对北魏来说势在必行。
4.汉文化对鲜卑贵族的影响
汉民族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其文化的力量。汉文化所展现的博大精深,对一个刚从游牧文明转变过来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其魅力无以言表。
崇尚武力的鲜卑贵族,尤其是拓跋宏本人,在汉人祖母冯太后的悉心教导下,已经成了一个标标准准的汉族儒家弟子。
我们发现,每一个游牧民族向中原入侵的过程,就是其本身,一直被中原汉文化不断改造基因的过程。拓跋宏也一样,作为皇帝,将他的民众改造成标准汉人,就是其文化基因的推动。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深层含义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涉及多项内容,其中迁都洛阳,看似无足轻重,其实是最关键的一步。
太和十七年,拓跋宏以南征的幌子,率领百官以及百万大军,由平城(大同)出发一路南下:
“(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颗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大军行进到洛阳,遇到连绵大雨,行军极其困难。这些贵族们本不愿意南征,于是请求停止南行,驻留洛阳。就这样,拓跋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悄悄地完成了迁都计划。
贵族们为何不愿意南迁,孝文帝又为何坚决力主迁都洛阳?
1.削弱贵族势力影响强化皇权独裁
每一个旧势力都有其特定的利益范围,远离其利益控制区,就是摆脱他们影响的最有效手段,这就是孝文帝迁都的思想出发点。
后来的隋炀帝迁都洛阳,和宋太祖未遂的迁都计划,都暗含着摆脱旧势力控制的意图。孝文帝也是为了摆脱草原部落宗主的势力控制,我们也明显看出,北魏皇权的独立性,从那以后才体现的更明显。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子贵母死”制度的废除。北魏前期实行这项残忍的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政治势力的过度渗透,迁都以后,这种影响力锐减,“子贵母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革除地方势力实施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和皇权独裁是一对伴生体,迁都后,孝文帝大刀阔斧地展开均田制和三长制的推行,彻底摧毁了宗主制地方势力,将国家领导权牢牢收归中央政府。从那时候起,北魏政权才真正具备汉民族帝制文化的内涵。
3.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治基础
孝文帝在迁都之后的全盘汉化改革,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少数民族文化运动。北魏从服饰、语言、文字、教育、度量衡、姓氏、婚姻、官至、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颠覆性的推倒重建。
为了保证汉化改革的顺利推进,一方面他带头示范,将拓跋氏改称“元”氏,强制规定官员必须用汉语,否则一律免官。他还积极与中原世家大族通婚,亲自为皇族子弟与汉民族通婚保媒,并赐给这些家族一些特权。
对抵制改革的旧势力,孝文帝严厉打击。他的儿子,太子元恂因为组织逃归平城,被孝文帝废为庶人,不久遭遇杀害!
这些举措,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快速融合,也有效缓解了民族矛盾。
4.利用地理优势强化内政外交效率
平城接近草原,远离中原,其实很不适合做都城。当北魏的疆域拓展到黄河以南地区时,与南朝将不可避免发生交集,洛阳这个四通八达的天下中心,其便利性远非平城可比。
北魏灭亡跟孝文帝改革没一毛钱关系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逃奔长安,尔朱荣拥立元善为孝静帝,迁都邺城。由此形成了邺城的东魏政权,和长安的西魏政权。此时距孝文帝驾崩,刚刚三十五年,距迁都洛阳四十一年。
由此,很多人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是失败的。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正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导致北魏丧失了自身优势,导致亡国,其理由主要由以下几点:
①北魏尚武精神的丢失
他们认为,鲜卑族最大的优势是尚武精神,北魏帝国的建立,尚武是基础。而孝文帝的改革,丢掉了尚武精神,导致军事力量下滑
②汉文化糟粕的副作用
孝文帝全盘汉化,把儒家文化里的很多糟粕,不加分辨地全部带进来,甚至糟粕多过精华。他们认为,孝文帝迂腐不化,没有掌握汉文化精髓,只是表面汉化,导致自身“中毒”。
不过,笔者表示不敢认同,将自己的意见与大家分享:
1.鲜卑尚武精神的丢失与汉文化无关
鲜卑族起源于游牧文明,尚武是所有游牧文明的标志,崇文则是农业文明的标志。当鲜卑人选择了从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过度时,其尚武精神必然弱化,跟汉文化没有关系。
以清王朝为例,满清没有全盘汉化,但是满人后来的尚武精神在哪里?我看还不如汉人!根子不在汉文化,而是他们自己抛弃了游牧文明的尚武。
2.如果没有孝文帝改革,北魏亡得会更快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主动的,因为改革的难度之大,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早在献文帝时期,北魏已经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面临着再不改革就要灭亡的危险。
冯太后作为汉人,她深刻明了汉文化对鲜卑困局的有效性,所以,从她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汉化改革,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孝文帝亲政后,延续和发展了改革,不能将北魏灭亡的责任,推给汉化改革。
3.北魏亡于门阀势力,这是它躲不掉的历史宿命
有人拿满清跟北魏比较,说满清之所以能长久,就是没有全盘汉化,保留了满族文化的主体。这话很扯淡,请告诉我满族文化的主体优秀在哪里?除了所谓的尚武,都已经被丢了,还剩啥?
北魏其实亡于门阀士族集团,跟后来的北齐、北周,以及南朝的改朝换代一个性质。
门阀士族集团是东汉末年以来,士族豪门集团的升级版,士族阶级的3.0版本。这个集团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人为缔造的结果。所以,那个时代的所有政权,从魏、晋,到南北朝,全是门阀集团的玩物,怎么能把北魏的灭亡,单单归于孝文帝改革呢?
除非鲜卑不入主中原,依然保持草原游牧民族状态,那就另当别论,只要跨进中原文明的大门,那个阶段,注定是门阀集团当家做主。
满清为何长寿?很简单,那时候已经没了威胁皇权的门阀集团了!从唐以后,与皇权共生的是寒门士族阶级,这个阶级,慢慢沦为皇权的附属品,因而明清时期的皇权,越来越独裁,这才是满清汉化不被灭亡的原因。
用通俗的话讲,北魏相对于满清,就是命不好,正好处于门阀集团肆虐的时期,满清走运,没有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了,两个政权宿命不同而已!
孝文帝改革或许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四十年亡国不是汉化改革的错,那是因为历史的车轮,正好把它带到了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