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厦公园相亲靠谱吗,有关夏天的诗句古诗?
宁波江厦公园相亲靠谱吗,有关夏天的诗句古诗?
1、幽居初夏
宋代: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译文: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2、别储邕之剡中
唐代: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译文: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3、江夏别宋之悌
唐代: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译文: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却向晚而哀号。我一生从不流泪,现在却泣涕不止。
4、江村
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5、夏夜追凉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6、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你觉得哪一段故事对你影响很深?
三国演义中,你觉得哪一段故事对你影响很深?
诸葛亮舌战群儒: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刘备求贤若渴,也想在群雄逐鹿中谋得一席之地,三顾茅庐,请出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诸葛亮审时度势,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备.居其一,东联孙权,北拒曹操。
诸葛亮领刘备令抵达东吴,然东吴君臣在对待抗拒曹操的国策上,存在着和与战两个不同的观点,诸葛亮在不明其底的基础上,与东吴君臣未曾谋面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做到了未雨绸缪,心中已有制胜之先机。
诸葛亮上的吴庭,先有大臣鲁肃迎上前来介绍说,这是江东长史张昭张子布。
:“在下江东微末之士张昭,张子布,久闻先生,高卧隆中,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莫非真的有此比吗?”
亮曰:“这只是在下生平小可之比,先生不必在意”。“听说刘史君三顾茅庐,才请得先生出山,之后刘史君如鱼得水,准备席卷荆襄,独成霸业,如今荆襄九郡已落入曹操之手,敢问此时此刻,鱼在水中,还是鱼在汤锅?”
亮曰:“我主公要想取荆襄那是易如反掌,刘表曾再三相让,我主公不忍取同宗基业.这才让曹贼窃取了荆襄,如今,我主屯兵江夏,如龙入海,凤腾空,别有良图,子布先生勿虑”。“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者,相助齐桓公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者,扶持弱燕,一鼓作气,下齐七十二城,此二人堪称兴国济世之才也,而先生呢,枯坐草庐,笑傲风月,除抱膝吟吟之外,别无所长,刘史君末得先生前,尚能割据城池,自保有余,得先生之后,则抛兵弃甲,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天子以安庶民,下不能剿贼军而守疆土,半年不到,弃新野,丢樊城,败当阳,走下口,惶惶南北,碌碌东西,竟无一寸立身之地,在下直言相告,先生雅量,盼勿见怪”。
亮笑曰:“鹏程万里,燕雀不知其志,我本以为燕雀应在林间,没想到今日都聚于廊下,我主刘玄德,确 曾败于汝南,托付于刘表,是 时兵不足万,将只关张,然而.当曹操率50万大军杀来之时,我主白忘火功,白河用水,致使曹仁,李典夏侯惇十万兵马片甲无归,即使管仲乐毅用兵也末必过此,当阳路上,后有追兵,前有大江,二十万百姓扶老携幼追随我主公,日行只十里,我主公宁受刀剑,也不弃百姓,如此仁义之君,百世以来足下可曾听说过吗?然而却有夸夸其谈之辈,闭目塞听,视而不见,如论估名钓誉,他们无人能及,如论临敌用兵,他们却百无一用,只能贻笑天下”。“曹操拥兵百万,上将千员,龙骧虎视,欲琼吞江夏,敢问足下有何良策”?
亮曰:“曹操 携袁绍蚁聚之兵,挟刘表乌合之众,哪怕他号称百万,我也不惧”。“足下兵败当阳,计穷于夏口,惶惶求之于江东,竟敢说不惧,真是狂妄欺世呀”。
亮曰:“我主公仅有兵勇数千,岂能敌曹贼百万之众,现退守江夏,仍与曹贼势不两立,待机杀敌,而江东兵精粮足,雄踞长江天堑,却有一班风雅之士苦口婆心,劝其主归降曹贼,如此看来,我主公真是天下最不惧曹操之人了”。“孔明想效仿苏仪,张秦,用三寸肉舌扫平东吴吗”?
亮曰:“万万不敢,足下只知苏秦张仪及能善变之士,却不知他们亦真豪杰,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安邦定国之功,绝非持强凌弱,避死贪生之徒,而时下有人,一听说曹操拥兵百万,且不问真假虚实,即刻叩首乞降,这等还敢笑苏秦张仪吗”?“孔明以为曹操何许人也?”
“汉贼天下皆知,又何必问?”“此言差也,汉传世400年,天命已尽,如今三分天下,曹操已得其二,剩下其一,也暗怀归心,刘史君不识天命,逆流而行,安能不败啊!”
亮曰:‘‘足下此话,真是无君无父 不忠不孝之言,人生于天地间,当以忠义为本,我等即为汉臣,就当与贼势不两立,大汉己传世400年,为何不能再传世400年?如果不能,就是因为有了足下这样无君无父之人,坏了大汉天下也”。酒加一结语:诸葛亮的这一篇雄辩之论,堪称古今第一:
关注我. 酒加一. 更多精彩与你分享.
宁波鄞州区有相亲角吗?
宁波相亲角周一是没有人的。
宁波相亲角位于江厦公园(靠灵桥一侧公园内),集中在每个双休日上午进行活动。
宁波相亲角是宁波线下相亲交友活动的聚集地,也是每周末父母长辈为子女找对象的常去处。但宁波室外的相亲“角”却依然火爆!
在农村有种潮流叫的确良?
记得小的时候还听过这样的顺口溜,“天边的太阳亮堂堂呀!姑娘穿的是的确良呀!头上摸的是洗头膏呀!嘴里嚼的是泡泡糖呀!”
洗头膏我们现在都叫洗发水,岁数大的人去买有时候还叫洗头膏,除了洗头膏外,“泡泡糖”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之一。
当时国内年轻人估计看外国人嚼口香糖特别羡慕,有厂家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了泡泡糖,风靡全国,对于八零后九零后而言,没有吃过“大大”泡泡糖的童年都是不完整的。
洗头膏和泡泡糖都能够理解,一个是洗浴用品,另一个是零食,而“的确良”估计现在的年轻人会有些难以理解。
当时南方人喜欢叫“的确靓”,北方喜欢叫“的确凉”,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的确良”,当时音译过来的时候,就翻译成“的确良”了。
这是一种布料,一种在上个世纪下半叶风靡全国的布料,这种布料刚开始并不是在农村流行,而是先在城市流行起来,等到城市这股风过去了,才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流行起来。
说起来,这是一个物质紧缺时代的悲剧,最可怕的是,现在还有人说,以前的的确良布料结实,现在的服装质量差的很,洗几次就缩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要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能吃饱饭,全国号召种植粮食,减少棉花种植,导致棉花产量大幅减少,随后国家实施棉布按照计划供应的统购统销政策。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买布不仅要有钱,还要有布票,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棉花供应不上,另一方面轻纺企业生产力不足。
按照当时的布票限额,估计一个人一年只能穿一套新衣服,而且当时生产出来的土布质量也不好,不抗磨,不抗撕,非常不结实,因此,那个年代的衣服普遍打补丁。
为了防止袖头被磨损,还会有保护袖头的“套袖”流行,我读初中的时候,班级女同学清一色的带套袖,跟进了工厂一样。
面对老百姓穿衣苦难的情况,毛主席曾对周总理说“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小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周总理的睡衣》,就讲了周总理的睡衣也是打了许多补丁的,他怎能不知当时老百姓的穿衣情况。
“的确良”是化纤的一种,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当时国际刚刚开始流行,到六十年代的时候,的确良开始在我国小批量生产,一经上市,就得到老百姓的疯狂抢购。
这种面料有一个最大的有点就是不易起皱、耐穿、容易造形,穿起来特别有型,厂家将的确良拿来做衬衫,那简直就是精神小伙奥利给,因此,当时广东人都叫它“的确靓”。
当时只要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出去相亲都倍有面,简直就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有的人家买不起的确良,怎么办?就用的确良做一个假领子,这样穿出去也精神。
由于产量少,质量好,特别抗穿(不用打补丁了),尽管刚开始价格有点贵,但是有一点是有钱人所无法抵挡的,那就是购买的确良不用全额布票,家里没有充足的布票,也可以买的确良。
当然至少在七十年代以前,的确良也只是城里人的能够穿得上的,而且是局限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其他城市的人想要买的确良得到大城市去买,比如有同学说,当时单位要是有人要到大城市出差,整个单位人都给他端茶倒水的巴结他,就指着他从大城市买的确良回来。
一直到七十年代后,农村人才能穿得起的确良,因为从七十年代后,国家决定大力发展化纤工业,生产的确良已经不是什么难题。
到八十年代的时候,一方面是棉花产量年年增高,另一方面是化纤产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纺织品市场已经有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
的确良这种布料有一个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密不透风,跟一块塑料布一样,夏天穿起来并不两块,等到冬天的时候,由于不保暖,其实穿上也不御寒,所以,城里人很快就抛弃了。
好多城市人开始把不穿的的确良送给在乡下的农村人穿,那当时大包小包送到农村的时候,才感觉是有两个城里亲戚,是真好!
当然,当时的确良价格开始下降,一尺只要几毛钱,随着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的确良市场下沉,而的确良最适合农村人干农活时候穿,不易磨损,管它凉快不凉快。
要是不干活的时候,在哪都凉快,在地里干上活了,爆日下穿什么都不凉快,这就是当时农村的写照。所以,在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曾经是风靡一时。
为什么现在不流行了呢?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更强调舒适性,棉制品舒服;另一方面,的确良虽然不在了,但是化纤棉织品从未离开,可以说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很多布料中都含有一定的化纤成分,为的就是塑形。
简单来说,化纤成分负责美,棉花成分负责舒服,就是一个比例的问题。
东吴四大都督?
三国时,刘备、孙权和曹操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班底。对于东吴来说,对孙权贡献最大的就是四大都督了。这四位都督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他们在东吴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可以说,他们的作为决定了东吴命运的走向。那么,这四位都督中,哪位对东吴的重要性最大呢?
一、四大都督的作为。
首先,第一位都督就是周瑜。周瑜是孙策时代就加入东吴阵营的将领,他和孙策感情很好,并且分别娶了大乔、小乔姐妹两人。用《三国演义》中周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在赤壁之战前,周瑜由于主战,得到了孙权的信任。从此君臣同心协力,共创基业。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以他优秀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且乘胜追击,夺取了南郡,实现了东吴的“全据长江”的战略意图。周瑜在世的时候,曹操一直不能南下,只能采取防御观望的态势。而周瑜并不满足这种状况,还把目光投向了西川。
周瑜不顾刘备的反对,亲自率军发起了夺取西川的战役。可惜,当军队走到巴丘的时候,周瑜不幸因病身亡,年仅三十六岁。临去世前,周瑜给孙权写下书信,推荐鲁肃接替自己,并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
在历史上,鲁肃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他看到天下将乱,就将家族子弟聚集起来,讲兵演武。在他率领家族迁移的时候,州里的将领来阻拦。鲁肃口说道理,又亲自射箭,他的箭都将箭靶射穿了。在鲁肃的文武之道面前,州将也不敢阻拦鲁肃,眼看着鲁肃率众而去。
鲁肃在投奔孙权后,首先就向孙权陈述了自己的战略规划,那就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孙权听取了鲁肃的建议,并将它作为自己的战略方针实施。在赤壁之战中,孙权的部下大多害怕曹操的强大,劝孙权投降。唯独鲁肃向孙权陈述不可投降的理由,帮助孙权坚定了抵抗的决心。接下来鲁肃又促成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鲁肃接替周瑜后,他以维护孙刘联盟为己任,劝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这样,孙权得以集中兵力在淮南发动攻势,刘备也以荆州为跳板,夺取益州,创建基业。一时间,在孙刘联盟的进攻下,曹操陷入了极端不利的境地,遭受了多次挫败。
在鲁肃的任上,虽然孙刘联盟也有着湘水之争这样的冲突,可是在鲁肃的努力下,最终得以和平解决。为了维护孙刘联盟,鲁肃还单刀赴会,与关羽进行谈判,显示了自己的勇气。可以说,是鲁肃的努力,才保证了孙刘联盟的延续。
鲁肃死后,吕蒙成为东吴的第三任都督。吕蒙本来是一员勇将,但是文化程度不高。他在孙权的督促下,开始了文化学习。后来,鲁肃与吕蒙相见。吕蒙向鲁肃陈说自己的方略,得到了鲁肃的首肯。鲁肃为此还抚着吕蒙的背说,吕蒙不复为吴下阿蒙。
吕蒙对于东吴最大的贡献就是夺回了荆州。刘备在借得南郡后,就派关羽镇守,作为将来北伐宛洛的基地。而孙权为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的,也一直想夺回南郡。吕蒙在这一点上与孙权的看法相同,他向孙权进言,放弃攻占徐州的战略,转而武力夺取荆州。这样,就建立起长江防线,为东吴的稳固统治奠定基础。
孙权同意了吕蒙的建议,派吕蒙进取荆州。吕蒙利用关羽北伐襄樊的机会,率领吴军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当关羽率领军队南下争夺荆州的时候,由于部下的家人都被东吴所获,使得大军离散。关羽只得率领残部走保麦城,并且在逃往西川的途中被东吴的伏兵擒获斩杀。吕蒙奇袭荆州的战例,也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成功的经典战例。
吕蒙在夺取荆州后不久,便生病去世了。由于荆州的丢失,关羽的死亡,东吴也遭到了刘备的报复。刘备亲自率领蜀军,发动了夷陵之战。接替吕蒙迎战刘备的,却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与孙权有着姻亲的关系。他在吕蒙夺取荆州的战役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先是向吕蒙献计,让吕蒙装病休养,自己代替吕蒙的职务。后是向关羽写信,吹捧关羽,让关羽丧失警惕。在吕蒙袭取荆州时,他率领吴军大胆直插蜀军纵深,夺取宜都,封锁了关羽的入川之路,置关羽大军于死地。可以说,荆州之战,陆逊的功劳与吕蒙不相上下。
在陆逊接替吕蒙的职务后,他直接面对的是刘备的进攻。陆逊先是主动撤退,将几百里的崇山峻岭丢给刘备。然后坚守不出,不给刘备决战的机会。在对峙半年多后,陆逊以火攻击破刘备七百里连营,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此后陆逊又在夹石之战中大败魏国大司马曹休率领的魏军,保证了东吴的安全。
陆逊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后来还担任了东吴的丞相。可惜陆逊因为卷入了孙权的太子之争,在六十三岁时因孙权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愤病亡了。
二、四位都督对东吴的影响。
以上的这四位都督,都对东吴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表现,也代表着东吴战略的改变。周瑜和鲁肃的时代,是东吴对外发奋进取的时代,而从吕蒙开始,东吴的战略已经转入了保守的阶段。从此时其,直至东吴灭亡,东吴也没有能够有战略上的起色。
周瑜的时代,是东吴最辉煌的时代。由于周瑜的军事能力,为东吴造就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就一心要开拓国土,争夺天下。刘备和曹操对周瑜的才能都十分忌惮,纷纷对孙权说周瑜的坏话,但是孙权并不为所动。
这是因为,孙权自己的能力缺陷需要周瑜的才能来弥补。在孙策去世时,评价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在实战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孙权多次亲自率领军队作战,都是败多胜少,东吴唯有周瑜能够做到百战百胜。
周瑜在的时候,他对刘备君臣的态度,如同对待下属。他在刘备去见孙权的时候,建议孙权扣押刘备,而自己吞并刘备的部属,率领关羽张飞去作战。只是孙权没有接受周瑜的建议,才让刘备逃过一劫。多年后,刘备与庞统说起此事,还心中后怕。
而周瑜临终前去讨伐西川,也是不顾刘备的反对。刘备虽然做出种种姿态,以同宗之谊来阻挠周瑜进军。还说什么假如东吴出兵,自己就披发入山,不问世事。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周瑜根本就没有理睬刘备的态度,我行我素的出了兵。面对周瑜,刘备也无可奈何,没有阻拦。只是因为周瑜过早病故,才没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到了鲁肃时代,东吴就已经失去了周瑜在世时的霸气。鲁肃将荆州借给刘备,实际上也是想借助刘备的力量。这已经显露出,东吴由于失去周瑜,进取的实力已经不足。鲁肃将荆州借给刘备,让刘备承担长江上游的防务,自己将兵力集中在淮南,向曹魏发动进攻。
这个战略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在鲁肃的时代,东吴在淮南一直保持着对曹魏的压力。虽然孙权在淮南屡次败给张辽,但那是孙权不愿意全力以赴的结果。我们从他和吕蒙的计议中,可以看到如果东吴投入相当的兵力,是能够夺取徐州的。只是因为周瑜一死,孙权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了。
等到吕蒙的时代,东吴的战略连鲁肃的时代也不如了。吕蒙和孙权的计议,已经变成了夺取荆州,派兵力防守要地,水军游弋长江。这已经完全变成了防御的战略。在吕蒙夺取荆州后,虽然兵不血刃就达到了目的,可是东吴消灭了自己的友军,只能自己承担起整条长江的防御。再加上与刘备兵戎相见,还要防备他的报复。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只能向曹魏称臣。最终一场夷陵之战,两败俱伤的蜀汉与东吴,都失去了夺取天下的能力。可以说,吕蒙的战略,遗祸东吴与蜀汉,他实际上是东吴的罪人。
《三国志》中对陆逊的评价很高,他也是书中少有的被单独立传的臣子。他文武全才,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夷陵之战,已经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但是,在陆逊的一生中,由于战略形势的变化,陆逊只能勉力完成防御的任务。即便陆逊的才能再强,也不能改变东吴据守江南的态势。
三、四位都督对东吴的重要性。
我们从上面论述的四位都督对东吴的影响,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东吴最重要的都督是周瑜,其次是鲁肃,再其次是陆逊,最后是吕蒙。这是由他们对东吴的影响决定的。
周瑜在世的时候,以他的才能弥补了孙权的缺陷。有周瑜在,孙权对战争信心满满。他对周瑜十分倚重,在赤壁之战中,能够拔刀砍断面前的书案,坚决拒绝向曹操迎降,主要的原因就是吴军有周瑜这样的统帅。
正是由于周瑜的才能,才让曹操和刘备对东吴十分忌惮。周瑜对刘备的势力,以部属看待。如果不是孙权拒绝了周瑜的建议,周瑜很可能就把刘备的势力吞并了。即便如此,周瑜夺取西川的行动,刘备也阻止不了。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东吴的情况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周瑜去世后,孙权知道东吴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感叹自己失去了依靠。
东吴虽然失去了周瑜,但是接替他的鲁肃依然怀着争夺天下的决心。他虽然没有周瑜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的大局观很强。他坚持孙刘联盟的立场,不惜违背孙权的意愿,将南郡借给刘备。这使得东吴得以缩短防线,集中兵力攻打淮南。只是因为孙权的战略日趋保守,才没有取得战略性的突破。
东吴到了陆逊的时期,已经完全失去了周瑜、鲁肃时的大好形势。当时东吴北方有着曹魏的压力,西方有着刘备的攻伐,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陆逊担当重任,力挽狂澜。对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对曹魏取得了夹石之战的胜利,保卫了东吴的战略安全。
可以说,陆逊是稳定东吴形势的守护者。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陆逊也不是东吴唯一的依靠。在吕蒙去世的时候,向孙权推荐的接班人并不是陆逊,而是朱然。看历史上朱然的表现,并不逊于陆逊。从这方面看,陆逊的重要性要比前两位都督差多了。
吕蒙的重用性差,是指他对东吴的贡献来说的。但是如果从他对东吴的危害来说,他的重要性并不差。正是在吕蒙的时期,他迎合孙权的观念,定下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战略。正是这个战略,使得东吴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由于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彻底与刘备撕破了面皮,让东吴遭受了夷陵之战的损失。
而且东吴虽然夺取了荆州,可是独力支撑长江防线。再加上东吴失去了友军的配合,使得东吴彻底失去了对外扩张的能力。从此,东吴只得困守长江防线,直至最后灭亡。
结语:
周瑜、鲁肃和吕蒙、陆逊是东吴著名的四大都督。他们的一生中,都有着精彩的表现。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缔结孙刘联盟,吕蒙夺取荆州,而陆逊则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这些都督的努力,造就了东吴的疆域,奠定了东吴的基础。
这些都督中,对东吴最重要的是周瑜。他的军事能力最强,弥补了孙权的能力缺陷。在周瑜活着的时候,东吴充满活力,积极对外扩张。其次的是鲁肃,他依靠孙刘联盟,对曹魏施加压力,使得东吴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在孙刘联盟的基础上,曹操连续遭受挫败,始终难以扭转困难的局势。
但是,到了吕蒙时期,夺取荆州的举动破坏了孙刘联盟,使得蜀汉与东吴自相残杀。陆逊力挽狂澜,将东吴的局势转危为安。但是由于战略形势无法挽回,陆逊也无法对外取得任何突破。吕蒙的举动,使得蜀汉和东吴都失去了夺取天下的能力。因此,陆逊的重要性排第三,吕蒙则是第四位。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