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交友,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睢宁交友,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兵家必争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跳板。战场上双方争夺某兵家必争之地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进退有据的主导权。
举几个例子。
①:函谷关、潼关
函谷关、潼关位于中条山、华山、崤山之间的谷地上,靠近黄河边,地势险要,是关中平原防御从中原来犯之敌的东大门。如果这两个关隘掌握在关中守军手上,那么关中守军只需要以一小部分兵力扼守关隘即可,中原来犯之敌必须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攻下关口才能杀入关中。但假如中原军队占据此两处关口,那么关中东面再无关口可守,关中军队必须要拿出所有兵力与中原之敌野战。
著名战例。秦军于函谷关力拒六国联军,始终握有攻守主动权。后来唐军失潼关,丧失攻守主动权,安史叛军突入关中,唐玄宗放弃关中逃亡蜀地,不战而逃。
这里额外对比一下秦函谷关和潼关。
从地形上讲,秦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秦函谷关的地形更狭窄,它的正面只有一个突破方向,没有绕过去的可能性。并且函谷关还具有攻击性,秦国占据函谷关,完全掌控了战争攻守主导权,当时只有秦国能打六国,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之势。
相比于函谷关,潼关就弱了很多。首先,潼关是可以绕过去的。唐末黄巢起义,义军就绕过了潼关,明末的李自成也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其次,潼关没有攻击性。因为潼关以东是狭窄的崤函通道,关中军队出潼关后,极容易被设伏。唐朝哥舒瀚就是在潼关以东,秦函谷关以西的灵宝被安史叛军包围,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大惨败。
所以守潼关就只能摆乌龟阵了,基本没有反杀的可能性。而守函谷关,不仅可以守,而且还能反杀。(秦函谷关因为岁月变迁,丧失了天险地势,后人弃函谷关而筑潼关,也是无奈的选择)
②:汉中、散关
汉中自古就是四川的门户,是历代四川割据政权的门户。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因为据有汉中,屡次北伐,数次打退曹魏进犯,魏军连蜀地的边都摸不到。但失汉中后,仅仅几个月蜀汉就亡国了。汉中的战略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走汉中这一路,还是相对好走的。北方军队只要占领汉中,再途经阳平关往南,只要几天就可以直抵成都平原北麓。而如果不走阳平关这一路,北方军队就只能从两湖走三峡水路进蜀地了。三峡可远远不及川北好走。
汉中的北面,即陈仓道在关中的出口就是著名的散关。历史上南方政权若控制散关,那么北出关中的形势会更有力,握有更大的攻守主动权。
南宋时期,名将吴阶就是看到了散关的战略价值,拒绝了部将退回汉中的建议,与金兵血战于散关,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稳定。后来蒙古军攻破散关,汉中也没守住,整个四川盆地如蒙古人后花园一样,被杀得鸡犬不宁。
另外,散关的东面还有一条非主流路线,就是子午谷。不过子午谷不好走,很容易被对方打伏击,明末闯王高迎祥就企图通过子午谷进攻关中,结果在黑水峪被孙传庭围歼。
③:襄阳
秦岭、淮河分界线不但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而且一起组成了抵御北方政权侵略的天然屏障。黄河在冬天会结冰,北方军队可以借此越过黄河,继续南下,但是淮河冬天不会结冰,可以阻止不善水军的北方军队南下。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宋与金国对峙时期,秦岭、淮河都抵御了北军的南下步伐。
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出,秦岭和淮河并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二者中间有个缺口,而襄阳就坐落在这个致命的缺口上。
所以,襄阳的得失对南北双方而言,就非常重要了。中国历史上,南朝若占据襄阳,那么最起码的,防线就稳固了。并且从襄阳北上,还有北出南阳,攻伐洛阳的可能性。而北朝若占襄阳,那么南朝就彻底没戏了,被彻底锁死在了江南。
南宋与金国、蒙古对峙期间,岳飞、孟拱力排众议,拿下襄阳,这便是他们都看到了襄阳的重要性。
南宋初年,岳飞收复襄阳后,通过襄阳窜连起秦岭、淮河防线,这使得宋朝在与金国的90年对峙中,一直都没有吃亏。
南宋中后期,孟拱收复襄阳后,也利用秦岭、襄阳、淮河防线抵抗了蒙古近40年。而襄阳失守后,南宋边防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南宋只抵抗三年就灭亡了。
另外,除了战略上,襄阳本身也是个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襄阳往南可以抵达武汉、荆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和汉中,如此便捷的交通优势,便是襄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汉末三国时期,若是关羽打下襄阳,曹魏的形势就危险了。
④:安庆、池州
安庆、池州是南京的上游门户,控制了通过水运运往南京的物资。历史上北朝如果要平定江南,必然要走长江中上游,顺汉江和长江流东下。比如西晋灭吴,随灭南陈,元灭南宋都是如此。而安庆、池州就是南京在长江上游最后的一道门户。
如果北军绕过安庆的话,那么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陆运,效率远不如顺流而下的水运,而且南京城向来皮糙肉厚,北军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话,就会打成消耗战。南京守军的物资可以轻轻松松从安庆经长江获取。双方对耗的时间一长,靠陆运的北军肯定会坚持不住。所以打南京,必取安庆,形成了历史上兵家的共识。
著名战例。太平天国丢掉安庆后,湘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即包围了南京。李秀成率20万精锐驰援南京,结果被打的惨败。从太平天国失败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安庆还在,东南尚有一丝翻盘机会。如若不然,南京政权就彻底玩完了。
关于安庆、池州的地理环境,不多说,直接看图。
⑤:辽西走廊、山海关
辽西走廊由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山海关组成,依次分布于辽西走廊上。西边是辽西的崇山峻岭,东边就是渤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明朝末年,明廷失辽东,但依赖关宁锦防线还是顶住了清军的屡次攻击。当时清军虽然可以绕道内蒙,从承德、大同等地入关,但绕道产生的补给困难,侧翼空虚等问题,清军一直无法解决。这就导致清军绕道只能是奇袭,无法灭明朝。辽西走廊仍然是清军绕不开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对于防御清军来说,关宁锦防线上,只有山海关是有用的,宁远和锦州就是个摆设。
另外,还有很多兵家必争之地,如河西走廊、北京、徐州、大同、雁门关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就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前进跳板,在大多数的战争中,进攻一方都会选择从兵家必争之地出击,防守一方也会选择在兵家必争之地设防御敌。不管谁占了某必争之地,其在战略上一定是握有主动权的。
另外,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某些战争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军马产地,盐矿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这些地方,就能掌握资源产出的主动权,使己方不受制于人。
江苏出了哪些名人?
江苏历史上名人辈出,灿若繁星,以下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 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萧何(?-前193年),汉族,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
艺术家、书画家还有张旭、米芾、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和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科学家有沈括、徐光启、徐霞客等;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高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文学家还有刘勰、李煜(南唐后主)、秦观、范成大、吴敬梓、冯梦龙、刘鄂等;
还有思想家顾炎武等;
著名实业家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刘国钧等,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创始人。
近代和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有华罗庚、周培源、茅以升、钱伟长等,
文化名人有柳亚子、朱自清、叶圣陶等,著名书画家有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等;
著名表演艺术家有赵丹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恽代英、瞿秋白等都是江苏籍。
当然还有我们最尊敬的周总理......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日作战。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1952年7月12日,周恩来针对美国空军F-86喷气式战斗机8架,侵袭中国东北部安东领空,杀死杀伤和平居民49人之事发表声明,严重抗议美国飞机侵略中国领空挑衅行为。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的周恩来作了第一次大手术,从此住在305医院,直至1976年逝世。
中华三杰的来历?
为了找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方法,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踏上了远赴日本的求学之路。彼时的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此次归来,他们已经焕然一新。
蒋百里、蔡锷、张孝准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留学生,他们三个人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日本士官学校。尽管身为中国人远在异国他乡,可是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却依旧有着让其他人刮目相看的能力。
他们在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蒋百里更是凭借着自己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日本天皇赠送的武士刀。
曾经的辉煌只是人们偶尔人生旅程的见证,而那些未来的目标才是真正支持人们一直走下去的动力。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学成归国,准备大展拳脚,而他们学成归国后,到底发展得如何呢?
名震四方优秀的人总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吸引别人的目光,那些不经意间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是所有人的梦寐以求。蒋百里在回国之后成为了保定军校校长,在袁世凯手下担任重要官职。不久之后,蒋百里在各个军阀之间周旋,他曾经是许多著名军阀的军师。
人生的选择千千万万,成功的道路也拥有众多的出口。外界对于蒋百里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他极高的军事素养,却鲜有人知道蒋百里也是一个合格的作家。
《国防论》一书是蒋百里的军事类代表作,而之后这本书也成为了众多学校的军事教材。蒋百里将文学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也曾经同徐志摩、章太炎等著名文学家、作家交流心得。蒋百里不仅仅只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更是一个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人。
1938年,蒋百里成为了陆军大学的校长,却在陆军大学搬迁的过程中永远离开了人世。蒋百里去世的那一刻,无数的人泣不成声,那是一代人的回忆,更是一代人的希望。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蒋百里的5个女儿都在自己的领域中颇有建树,而三女儿蒋英的丈夫正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不懈追求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自己内心所爱,拥有坚定的目标,人生便从此有了正确的方向。蔡锷回国之后曾经在大清王朝的统治之下担任着训练新兵的任务。
辛亥革命爆发之时,蔡锷揭竿而起,为推翻清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久之后,他成为了云南都督。蔡锷因为过硬的军事实力获得了一众追随者,势力日渐膨胀的他被袁世凯提防,于是他不得不接受被迫软禁的命运。
在自己红颜知己的帮助之下,蔡锷成功逃脱,东山再起。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蔡锷是护国军的领袖,坚决打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荒唐行径。袁世凯离世之后,蔡锷成为了新任总统黎元洪的手下,他在四川担任督军兼任省长。
然而蔡锷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为了养病,他再一次远赴日本。在日本养病期间,蔡锷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抢救无效,英雄落幕。蔡锷生前享受着最高待遇,死后也尽享哀荣。北洋政府专门为蔡锷举行了国葬,而他也是民国历史上国葬的第一人。
英雄落幕
名震日本军校的第三杰是张孝准,在日本期间,张孝准已经成为了正式的同盟会成员,回国之后,张孝准自然成为了辛亥革命队伍之中的一员。尽管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十分黑暗,但是张孝准一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仰和目标。
袁世凯将革命果实窃取之后,张孝准一直在反对袁世凯的道路上奔走呼号,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蔡锷和张孝准的关系十分好,在他被软禁期间,张孝准曾经多次伸出援手。不久之后,张孝准帮助蔡锷成功从袁世凯的圈套中逃脱,也是重情重义的最好典范。
人生终会落幕,散场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张孝准的上级、朋友接连离开,一向坚强的他突然对官场的起起伏伏放下执念。
不久之后,张孝准离开了政治舞台,选择成为一名商人,他旗下建立了众多公司,也曾经是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1925年,张孝准突发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着的世界。
没有人会一生辉煌,亦没有人会一生跌落谷底。生活便是这样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人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却愿意为了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拼尽全力。明知前路艰难,人们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勇气。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充实而充满意义的人生。
无一日不读书有何道理?
曾国藩说:无一日不读书。对于这个观点,我一见倾心,很是赞同、很是认同。读过曾国藩相关传记、书籍的人都知道:曾国藩可谓资质愚钝。但,天性平庸的曾国藩在立功上,创建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在立德上,曾国藩修身律己,几乎完美;在立言上,写下了千万字的《曾国藩全集》,逆袭为人生大赢家,可以这么说,改变曾国藩命运的,其实就两个字:读书。以下,就来说说读书的益处吧。
一、读书可以磨砺一个人的心志。读书有乐有苦,苦乐参半。读有用之书,各类课本、专业书、上学考试书…这,肯定是苦的,必须全力以赴,孜孜不倦,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勤学不辍…读无书之书,诸如:小说、散文、诗词歌赋…若想有所得,也要深度思考、勤加记背,而且看似无用,其实有大用,都需用心、尽力、勤勉。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当中心酸苦辣,足以磨炼个人心性、心志。
二、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读书如同交友,也如同旅游。与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交友,聆听他们的心语、心声,仿佛和一老友在沟通、交流,互诉衷肠…读《庄子》我们懂得了逍遥游、鹍鹏之志、呆若木鸡…读《老子》我们知道了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无为不争…读《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向我们走来…读《圣经》我们知道了博爱,读《论语》,我们了解了仁政与仁爱;读屠格涅夫,我们领略了俄罗斯森林、树林、村庄散发的粗犷、清新的乡野之风。
三、读书可以增长一个人的学识、才干。缺什么,学什么。跨学科,跨专业,跨界学习都末尝不可。曾国藩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文学才能也是学来的,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才干的。
四、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仔细看,曾国藩的面相算不上好,他的眼睛甚至是三角眼,本是一种阴险之相。但,爱读书的曾国藩不仅不阴险反而很坦荡,精神气十足,两袖清风地不贪更让曾国藩气场清净。
五、读书可以给人以力量。曾国藩究竟有坚强,多坚定,多有历量呢?四十岁以前,曾国藩失败过无数次,吃力不讨好,到处得罪人,处处碰壁,一塌糊涂。但,读了两年的庄子,曾国藩知道问题所在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是,改变人生态度,变得圆融通达…最终,在四十岁之后东山再起,做出了一番成就。
六、读书可以增长智慧。智慧不生烦恼,智慧使人豁达大度,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知行合一,建功立业,身心健康,服务大众,笃定坚持。
综上所述,开卷有益,日日读书,不可一日无书。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读书不止,不止读书…阅读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书香生活,一卷在握,人生日日如此,夫复何求。
喜庆日子遭遇恶俗婚闹?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还能怎么看,当然对这种做法双手赞成了,打的好。
情况是这样的,近日一婚礼现场,一新娘准备叩拜父母,没想到被一名男子强行按住进行叩拜,让其磕了好几个响头,新娘忽感不是适,反身起身打了男子一巴掌,新娘气的不行,被宾客劝住才罢手,而男子还很高兴,认为占到了便宜,一脸猥琐。我们知道结婚最重要的是有三拜:
1.一拜天地
2.二拜高堂这个就是敬父母酒,叩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3.夫妻对拜
举行这几样本身是比较神圣的,尤其第二拜,被男子这样恶闹简直让人生气,我都感觉打一巴掌是轻的。只想说双方怎么会认识这样的人,真是交友不慎。
另外之前也有好多婚礼恶习,像山西某婚礼现场数名男子扒光新娘,新娘已死相逼,他们才住手,差点酿成大错。还有海南婚礼现场一男子猥琐新娘,直接将右手伸进新娘的胸部,令新娘受辱等等,这些结婚时的恶俗。我们要知道结婚本身是件开心的是,你闹习俗闹的太过份了就是你不对了,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不然到头来害人害己。
所以说我对这件事持支持态度,也希望更多的朋友们抵制这些新婚恶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