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姓名配对测试,唐僧为什么又叫唐三藏?
三藏姓名配对测试,唐僧为什么又叫唐三藏?
唐三藏,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
之所以叫他唐三藏,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藏法师”,因为生在唐朝,所以又名唐三藏。
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腾云驾雾很少步行?
行者是指出家但没有梯度的佛教徒,孙悟空的行者的称呼是唐玄奘给的,第一次师徒相见,唐僧见悟空分明是个行者的模样,也就有了这个称号。
这是一个特定的准出家人的说法,也就是类似于处于出家考核期、还没有正式出家的人。打个比方来说就是试用期的员工。这个过程不用剃头,持五戒,穿居士服(不可以穿僧服)。
《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原文节选: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孙行者。
扩展资料:孙悟空其它名称的由来
出自吴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游记》: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所生,天地生成,无父母,无名无姓,拜菩提祖师处,得名孙悟空。
姓孙:祖师从猴王身上取个姓氏‘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他姓‘狲’。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姓‘孙’。
名悟空:祖师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辈之小徒矣。那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猴王,正当‘悟’字。祖师便为猴王起就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美猴王:孙悟空刚出生时,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成为众猴之王,自称美猴王。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第一次天庭招安后,因自感受骗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齐天大圣,后天庭被迫承认该封号。
弼马温: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
斗战胜佛: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小说中的巫师与法师有什么区别?
其实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巫师”与“法师”这两种行术之人;所谓的“师”与“巫”和“法”,就是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特殊功能与功用的人,或是超自然神奇力量的人;而在师的后面,就是“巫术”与“法术”相较、相近、相似的不同和区别之处,它们同为同一施法的术(民间常说技艺却不同于手工艺类)的形式和格式又不尽相同。
它们往往裹着神秘外衣和玄幻的色彩,使一般普通人群大众畏惧惊恐、害怕!弄的人们云里雾里,分不清东西南北,有些事物和现象至今用科学也无法解释清楚。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的文明长河之中,具有真实本领是大有其人存在:如道教的张天师、三国时期的孔明、刘伯温(刘基)等等……
现在看下什么是“巫师”与“法师”
一,巫师(会施魔法的人)
会使魔法人的通称,或专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有言后与朱拱挟巫蛊道。”唐李贤注:“巫师为蛊、故曰巫蛊。”宋司马光《涞水记闻》卷十四:“巫师诅曰:有违誓者,当如此婢。”巴金《家》三四:“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请了端公到家里捉鬼。”
巫师又分男巫、女巫,分布茫围(世界各地)
巫师在一个社会中有很多的作用与功用,他们可以用魔法保护他人,以免受到自然灾害、外来者和敌人的伤害;他们也负责改正错误,衡量对错,操控大自然和解释恐怖的现象等等。
巫术是一种低层次的法术,因为它们不是一种信仰。但与高级法术一样,也是带有机械性和直观性。但对比.巫毒的那种纯邪恶的法术来说,巫术是比较接近一种宗教的巫法技术;巫术可以用来保护村庄和部落、抵御邪恶、敌人、灾害等,如果被心术不正的人所利用,会变得更加邪恶,虽然巫师主要的看家本领是使用咒语,但也会使用魔药。甚至可以用来夺取他人性命(这只是一种传闻的说法。)
历史上有很多神人都是巫术有关的,因为巫师会负责传示神谕,解读魔术牌,看相等一些类似的活动。尽管这样,巫师或更确切一些地称女巫们还是经常被人们以邪恶画上等。
二,巫术
是指能够经由祭祀或象征的仪式去改变他人命运的人,而巫师最常见的施法形式是下咒语。用咒语来控制爱情、生长、运气,健康和财富等行为。而咒语总是会认为一种邪恶的象征;巫师(通常为女性)会用咒语去仇恨和伤害他人,另一方面,巫师也可以用咒语来对抗邪恶力量,保护自己和他人。
三,女巫
女巫被认为是魔鬼的化身,天生魔力和魔鬼的化身,充满了愤怒和妒忌(如出生时身上带有胎记、体内有异物或阴阳眼等)。
最早的巫师作法相战斗:如黄帝、蚩尤大战,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天女止雨;蚩尤斗法失败被皇帝斩杀。
①巫舞是用来请神灵和驱鬼用的一种舞蹈。
四,法师(精通佛典之高僧)
法师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是可以驱使某种神秘力量的人要通达法理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在佛教中,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为法师;在道教中,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西方文学中,通常指能操纵超自然力并以此为职业的人们,又称魔法师,而在游戏中常常主要依靠智力输出或生存的角色称为法师。
法师又分为佛教法师、宗教法师、道教法师。
佛教法师(宗教)
法师,梵文(dharma~bhanaka),唐朝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適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道教
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请看巫师的步骤
巫师~咒语~整蛊~作法~请神灵~驱鬼
法师步骤
法师~以经律佛法超度~普度众生(生灵)~应用符咒~祈请神灵
巫师大都与神鬼方面交集较多,而法师是通过经论佛法、以经议、论诵开化,普渡天下人士,亦超度亡魂往生,有高深佛法教为(亦念符咒),可驱动神灵、神道,天雷地火、风雨雷电,如道教鼻祖张天师(驱鬼、镇鬼),三国时期有高深术法的孔明~诸葛亮、刘伯温(刘基)。例如:孙明摆七星灯祀法续命延寿,后被魏延撞毁灯灭,诸葛亮作法失败后而亡等等,说明法术、佛法无边、博大精深,奥妙而威力无穷;而轮驾与其他术士、巫法之上。而《封神演义》之中的姜尚~子牙,可是法术、摆陈法的师祖。历史上的唐僧有哪些故事?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唯一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用魔幻主义手法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令人百读不厌,更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人物和事件,该书以“唐僧取经”作为主轴线,重点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唐僧作为书中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那么历史上唐僧又是何许人也?他身上又发生了哪些真实故事呢?本文将作出详解!
唐僧原名叫什么?在《西游记》里,有写出唐僧的身世,他乃金蝉子转世,他的父亲陈光蕊是新科状元,母亲是当朝宰相之女殷温娇,陈光蕊夫妇回老家接母亲途中被好色的船夫刘洪陷害,陈光蕊被推入江中,殷对象此时以有孕在身,为了保住腹中的孩子,不得已只好从了刘洪。
不久后殷对象腹中孩子出生,这小孩正是本文主角唐僧,殷对象担心刘洪回来会加害孩子,就把刚出生的唐僧放入木盆,且写下血书,把孩子的父母姓名、遭遇劫难过程全部写了下来,放入盆中,然后随江水漂流,希望有缘人能够救起小唐僧。
总算是苍天有眼,小唐僧在江水上漂流了一段时间,正好在金山寺这边被法明和尚发现,法明和尚将孩子救起带入寺中抚养,取名“江流儿”,长大后取法号“玄奘”,玄奘勤奋好学、天赋异禀,后来李世民邀请玄奘开“水陆大会”,唐王李世民又与他结拜,因此唐僧也叫“唐三藏”、“唐玄奘”,而李世民则叫他“御弟”。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做了背调的,例如唐僧外公,在隋朝确实有个叫殷僧首的人当过秘书丞,不过他的女婿是不是姓陈的新科状元,这事无从查起。只是唐僧本姓陈,这事是可以确定的,他的祖上是当官的,他的父亲是县官,看来吴承恩是移花接木了一下。
关于历史上真正的唐僧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另一种说法是出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当时取名为陈祎,这是唐僧真正的原名,出家后法号为玄奘。
陈祎,他的曾祖父乃是南北朝时期后魏的上党太守陈钦,祖父是齐国子博士陈康,父亲是隋朝江陵县令陈惠,陈祎是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在陈祎五岁时,母亲去世,十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他,可以说是家道中落。而他的二哥陈素此时已经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多年,法号长捷,在陈祎小时候就经常去净土寺找二哥,经常去寺里听高僧讲经,时间长了也就对佛经很感兴趣,在父母都已经去世后,他就更加的习惯于寺里生活,12岁时通过考试破例成为真正的僧人,法号“玄奘”。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里有记载陈祎对佛法的崇信与缘分,而《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也有记载玄奘出家“少罹穷酷”,说明那时候他们家确实是家道中落了。
历史上唐僧有哪些故事?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要选27人通过考试出家为僧,但需要满了18岁才可以参加考试,而当时陈祎(唐僧出家前名字)还是一名小沙弥,年龄也才12岁多,陈祎人小志气大,开考这天早早的来到了公衙门前,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大人得知消息后,就到门前问:“你未满十八岁怎么来参加考试?为什么想出家啊?”
陈祎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大人仔细看了看这孩子,心想:“佛家讲缘分,这孩子年纪虽小,但是其举止端庄成熟,眼里都有光芒,尤其是对佛法的理解,超过一般人,这就是与佛有缘之人,应该给他一次机会”。
这次考试陈祎顺利通过,从此成为净土寺一名僧人,法号“玄奘”。
617年,玄奘和二哥离开洛阳,去到四川、湖北、长安等地的名山大寺求学拜访,与各地的佛学文化交流中悟出更多的思想。
622年,玄奘正式受具足戒,这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僧人,从此要恪守250条戒律。
626年(唐武德九年),玄奘在长安遇到了来自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这位来头不小,他的师父乃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大家戒贤,玄奘早就久仰戒贤大师之名,这次他的弟子来到大唐,立马登门拜访,进一步钻研佛法。
627年(贞观元年),大唐刚刚建立期间玄奘就请求西行求法(“过所”,即西游记里的通关文牒),但当时边界并不稳定,所以朝廷没有批准他的请求。玄奘并没有就此放弃,贞观三年(629年),长安城遭遇一场大灾难,朝廷允许了百姓出城自寻出路,玄奘趁机混入难民当中,并且顺利出关,那年他刚满27岁,他也已经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
玄奘到达凉州地界时为当地僧人祭坛说法受到了欢迎,但不巧的是这里当时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受到了突厥人的侵扰,所以当时的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了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还要求玄奘立刻返京,不得有误。
玄奘此时陷入了困境,他内心还是想继续西行,可命令又不得不听,就在此时,当地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人物慧威大师站了出来,他暗中派慧琳、道正两个和尚帮助玄奘偷偷出了关,他们是半夜三更出去的。
玄奘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时,慧琳、道正二僧已经回去了,他只好买了一匹马,继续向前。
当玄奘来到瓜州边境时,他的马已经死了,又没有人给他带路,他又陷入了迷茫当中,说来也巧,这时候有个叫石盘陀的胡人愿意与他同行,给他带路,这个人也被一些人认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石盘陀很仰慕唐玄奘,请玄奘为他受五戒,石盘陀第二天牵来一匹瘦小的枣红马,玄奘认为这匹马不行,但是石盘陀说没有其他马了,没办法,玄奘只能带着这匹马和石盘陀连夜过河。
第二天,石盘陀告诉玄奘,前面有守卫,白天过不去,只能晚上从烽火台下面的水里过去,如果被发现,很有可能被守卫的乱箭射死,而他自己家中有老小,不能陪唐僧继续前行,说完石盘陀跑了。
玄奘又只剩自己一个人,他半夜过烽火台处时,不小心被守城官兵发现,玄奘被五花大绑了起来,被抓后,玄奘对守城将领如实说出自己的西行原由,没想到打动了守城将军,居然亲自送他出了关。
玄奘到了高昌国时,国王曲文泰派使者迎接,然后亲自把玄奘接到宫中,大摆宴席款待玄奘,王妃与十名侍女前来礼拜,这高昌国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留住玄奘法师,哪知道玄奘直接拒绝了,玄奘说:“我来此地是为了西行求法,今受到国王款待感激不尽,如果国王执意要留住贫僧,那么贫僧只好绝食,到时国王能留住我的尸体,我西行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说完以后玄奘还真的绝食了三天,第四天头上,国王看他脸色苍白,赶紧提供营养,然后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因为他被玄奘的志向与执着所打动,送玄奘离开时还派了四个沙弥路上照顾玄奘,赠送了衣服三十套、马三十匹、脚夫二十五人以及一些吃的和银两。
除此之外,高昌国王还亲笔写信给途径的其他各国可汗与国王,希望他们不要为难唐玄奘。
玄奘离开了高昌国后又走过二十多个国家,前后走了上万里路,克服了重重困难,这才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
其实历史上“玄奘西游”的故事和西游记“唐僧取经”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吴承恩加入了一些神仙妖怪进去提升趣味而已。
历史上的唐玄奘有没有徒弟?西游记里唐僧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个弟子,而历史上唐玄奘也收了徒弟,如果按照取经途中来算,那么石盘陀就算他的弟子之一,他是主动请玄奘为他受戒的。这个人后来成了一名胡僧,胡僧和孙悟空的猢狲发音相近,石盘陀在中途退缩和孙悟空中途离开唐僧也很有相近之处,所以不少学者认为石盘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人物。
另外,唐玄奘的弟子还有辩机、窥基、圆测等,其中辩机的出家经历和玄奘很类似,15岁剃发出家,十余年潜心钻研佛理,后来帮助玄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
窥基则是大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玄奘第一次见到他就认为此人与佛有缘,但窥基不愿意出家,后来还是玄奘请李世民出面相劝才同意。窥基入佛门后,果然悟性很高,后来更是成为了“唯识宗”第二祖。
圆测原本乃新罗国王子,三岁就出家,后得到了玄奘的真传,佛学造诣很高,包括武则天都对他很尊崇。
唐僧为三个徒弟取名悟空悟净悟能有何深意?
感谢邀请。
首先要说明的是悟空并不是唐僧取的,孙悟空是菩提祖师起的,“孙”来源于猢狲;“悟”来源于菩提门下十二辈份,到悟空正好是“悟”字,这就同过去家族按家谱取名字一样,西游记原文: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 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悟能、悟净也不是唐僧起的,这两个都是观音菩萨起的。
看到这大家可能有些清楚了,这里只有悟空是有明确出处的,悟净、悟能应该都是由悟空沿袭而来,这和目前佛道两教的一贯做法是一致的。西游记本身是扬佛抑道的,三个徒弟中悟空很明确出自道家,悟能和悟净书中也很隐晦的说明也是道家的,最后都通过取经成为佛门中人。空、净、能、悟都是佛门常用起法名的,比如金庸小说里少林有空闻大师、禅宗六祖慧能。既然三个名字都不是唐僧起的,何来深意?要说有深意,还不如说吴承恩有深意。再说明一下,本人不赞成目前的一些过分解读,当个谈资娱乐一下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