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图腾,想问问为什么古人大都不怎么提太阳?
大漠图腾,想问问为什么古人大都不怎么提太阳?
中国古代,天象是重要的资源和依靠,人们在生活、劳作和信仰等方面,缺少理论、科学等精神文化支柱,总习惯于将自然之奇特事物当作图腾、神灵和寄托,以求风调雨顺、家业兴旺和幸福长远。
太阳和月亮这两大天体,就是人们生生不息、长相厮守、顶礼膜拜的圣物。而太阳作为司空见惯的上天主宰,人们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享受着它的能量、温暖和光明,甚至一直惧怕它再有十个兄弟出来顽皮肇祸,烤得大地庄稼枯死,石头融化,海水沸腾,蛇兽吃人,到时曾经射日的后羿已不能复生,人们还怎么在世间生存?于是,太阳似乎成了人们心目中最严厉的慈父,日常生活中与之保持着若即若离、敬畏遵从的状态。太阳天天升落,不足为奇;唯有月亮,朔月如钩,晦月低垂。只盼望月,皎如银盘,如影随行,相伴入梦。
而月亮也作为能给人们带来光明、亲情甚至是憧憬、幸福的使者,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津津乐道,举首瞩目,朝圣祈福,寄托相思,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再到”玉兔捣药”系列神话传说,就是人们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见证。
中国古代最早对月亮的描写见诸《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其中既描写了月亮“皎、皓、照”的圣洁状态,也衬托了月下美人舒䄂漫舞、羞花闭月和阿娜多姿;更寄托了漂泊的游子对梦中相好烦躁、孤寂、难熬的思念。
之后,众多的文人骚客更是将月亮作为刻画美人、托月言情、表达思念、渴望团圆、洪托戍边卫国之志的媒介和港湾,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让月亮之神成为炎黄子孙忠国孝亲、血浓于水、凝心聚力和奋发有为的感情纽带。
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中秋的月亮从海上徐徐升起,表达了天下人和亲人朋友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激动之情和思念之苦在此刻是同频共振的;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梦幻烂漫的才思描绘了在月儿爬上柳树枝头的美好时刻,互相爱慕的佳人们也按彼此的约定在月下携手相依、互诉衷肠了;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道出了诗人在战场上以”沙如雪、月似沟”的艰苦环境为乐,渴望让朝廷重用他以报效国家的壮怀激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以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自己在月下独酌、借酒浇愁之刻,明月、自己以及影子顿时成了三人,一起相聚长谈,独也不独、孤也不孤的聊以自慰心情溢于诗间…
总之,月亮如友,月亮似亲,古人恋月捧月之情怀根深蒂固,今人怎能无动于衷?这炎黄子孙的家国文化基因注定要如影相随、牵肠挂肚、绵长甜蜜!特别是人们白天劳作顾不得思念,到了晚上夜深人静之时,突然想家又见不到亲人,这时月光皎洁如家乡窗户中的烛光映照,柔光四泻犹如母亲的笑脸呵护,皎洁笑脸又如爱人翘首以顾,此时此刻,定会让你犹如古人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诗兴泉涌!
朋友们,让我们携带着月亮的光明、亲和和庇护,在神州大地奔跑驰骋吧!让月亮之神那代表团圆、思念、美丽、爱情、家国的基因得到永久传承,让岁月静好犹如月亮清辉永恒相伴吧!
梵宫钟鼓大唐风?
分享。大气寺院风。学习试对一下
………………
上联:玄奘辩经西天外
下联:梵宫钟鼓大唐风
(玄奘的学识根基还是东方春秋战国哲学,尤其是道家思维,荀子的东方古代逻辑辨学,及汉魏东方哲学思想道,儒辩学的熏陶沁染,没有中国汉魏中国文明东方学术之风犀利和逻辑优势。唐玄奘本人也无法取得在古印度各地学术交流的辉煌成果)
:
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藏品有两大类:即奇石与瓷器。奇石已经发的够多了,今天同大家分享一下我收藏瓷器中的茶具。
因为爱茶而喜欢上了茶具,进而开始收藏。中国的茶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陶瓷、紫砂、玻璃、金属、漆器等。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之美,受到历代名家的喜欢。如明成化皇帝的斗彩鸡缸杯,不但成化皇帝喜欢,乾隆皇帝也特爱,因此杯稀少,特仿制了一批。宋代的建盏,是当时最流行的斗茶茶具,如今市面上少见,日本藏家曾收藏一只,拍卖了2亿多元人民币。
因受财力的限制,我收藏的茶具多属于清末以来的陶瓷制品,有清末的青花寿字壶,同治年间的杯子,民国期间的粉彩、浅降彩茶壶、茶杯,以及“567”时期的茶壶茶杯等,累计藏品有300多个,其中茶壶就有200多把。它们造型不同,图案各异,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卷。
闲暇之余,把一把把茶壶陈列在茶台上,一边品茶,一边把玩,尽情享受茶艺人生,快哉乐哉。希望大家也把自己珍藏的茶具发出了,共同欣赏。
蒙古族风情知多少?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在俄国)、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Dörbed))。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编辑本段]『源流历史』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人认为苍狼和白鹿是自己的祖先。蒙古人之所以选择狼和鹿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与他们祖先所生活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狼和鹿就是生活在山林和草原当中。既然是图腾,那苍狼和白鹿就被蒙古人尊奉为神灵之物,同时又赋予了神秘而美好的传说。
《蒙古秘史》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按语言学家从语系方面的推论,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公元732年在斡尔浑河右岸建立的《阙特勒碑》文中,记有三十姓达怛。三十姓达怛可能是紧邻突厥的一个强大的室韦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突厥人用这一名字称呼所有的室韦部落。
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作“那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一些强有力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一般牧民称为“哈剌出”,由原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还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沦为奴仆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据纳贡服役和人身依附现象,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性质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据俘掠他人为奴的现象认为是奴隶制。这两说还在讨论之中。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以东,西南包括云南,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加强了对蒙古族的统治,保证了蒙古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但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导致蒙古族人口减少、人口素质下降。
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18 24 评论(1) 分享 举报 收起
quchacha99
推荐于2017-09-15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乌海景点介绍?
乌海市是内蒙古直辖的地级市之一,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炭。乌海市十大必去的景点如下:
1、成吉思汗雕像:成吉思汗雕像位于甘德尔山的山顶上,高88.95米,工程耗时8年,总投资近1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
2、乌海湖:乌海湖是属于黄河水域的一部分。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于2013年12月底蓄水形成,总面积达11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18.5倍、宁夏沙湖的2.6倍。
3、金沙湾:金沙湾西濒黄河,东枕桌子山脉,北拥草原浩特,南接乌海市区,背倚青山,怀抱沙海,景区内沙丘连绵,酷似海湾大漠之地,因其沙色金黄而被人们称为“金沙湾”。
4、满巴拉僧庙:满巴拉僧庙位于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离乌海市45公里,东靠鄂尔多斯市,西南靠宁夏石嘴山市。属于藏传佛教。
5、迪延庙:乌仁都西山-迪延阿贵庙旅游区位于鄂托克旗与乌海市交界处,距乌海市10公里,距棋盘井镇35公里。乌仁都西山海拔2149米,为鄂尔多斯最高峰,被鄂尔多斯蒙古人奉为圣山。因山顶较为平整,当地人又称其为桌子山。位于乌仁都西山脚下的迪延阿贵庙为红教黄教合建寺庙,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6、乌海岩画:乌海的桌子山岩画群,距今大约六七千年,是新石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西麓,大致分布在召烧沟、苦菜沟、摩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儿沟等地。
7、龙游湾湿地公园: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总面积89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35.8公顷,湿地率71%,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3大类。
8、蒙古家具博物馆:乌海蒙古族家居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大道西侧,毗邻黄河的东岸,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26平方米。古铜色的外观,古老的图腾,犹如四个巨大箱子的建筑物坐落在黄河岸边微微凸起的空地上,与流经乌海市的黄河交相呼应,仿佛是游牧民族便于游走携带的家。乌海蒙古族家居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2月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1年3月完成了国有博物馆的注册工作,2012年3月被乌海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9、煤炭博物馆:乌海博物馆是一座以反映半个世纪以来,乌海煤炭工业的发展历史以乌海市因煤建市、因煤兴市的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回眸历史,弘扬精神,使之成为乌海市一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