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交友,有什么特别好的句子?

2023-08-21 19:45:03 30阅读

怀远交友,有什么特别好的句子?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看法肯定不一样,我把自己喜欢的写上几句,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说到唐诗不能不说李白,诗仙给后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经典。

怀远交友,有什么特别好的句子?

一、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二、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四、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夜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

刬(chan)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七、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十、

世间行乐皆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十一、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十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十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十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十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十七、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十八、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十九、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十、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二十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十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二十三、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经典诗句实在太多了………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的名号在盛唐时就已经名闻天下,贺知章见了李白都惊呼是“嫡仙人”,诗圣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近代余光中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由此可见,李白称得上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首。

唐代优秀的诗人还有很多,其中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他的诗后人称为“诗史”,足见杜甫在诗词史上的地位之高。

杜甫的名句也有很多,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还有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一生作诗三千多首,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唐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其中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四明狂客—贺知章、七绝圣手—王昌龄、诗豪—刘禹锡、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田园派代表孟浩然,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高适,还有王之涣,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韩孟诗派代表韩愈、孟郊,元白诗派代表白居易、元稹,山水诗代表柳宗元。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都有非常优秀的诗词留给后世。

宋代著名的诗词名人有欧阳修、苏轼、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晏殊、陆游、杨万里、文天祥、岳飞、王安石等等,这些名家都有非常优秀的诗词留给后世。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卜算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望江南•超然台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人间有味是清欢。《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六月二十日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才女之一,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鹧鸪天》: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迈大气,悲慨雄壮,气势雄伟,沉郁豪放。代表作有:《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清平乐•村居》:茅檐屋小,溪上青青草。

《鹧鸪天•送人》: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带人赋》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优秀的作品实在太多了简单选几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欧阳修是一代文壇霸主,他的诗词很多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许多为后世所称道的文学家、艺术家,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词让我们拍案叫绝,流传千古。

唐诗和宋词优秀的名句数不胜数,只是将自己比较喜欢和熟悉的诗人和词人简单的描述了一下,难免存在纰漏,欢迎诗友们指正、交流!谢谢大家。[祈祷][祈祷][祈祷]

宋词中你最喜欢谁的词?

宋词中我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了。

我最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佳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静,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连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雌雄。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快哉亭:元丰六年(1083)闰六月,张偓佺谪居黄州,在江边建造一亭,作为游观之所,苏轼命名为快哉亭。本篇就是此时所做。张偓佺:苏轼的朋友。名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

湿青红:青红油漆尚未干。

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上,欧阳修为扬州太守时所建。在平山堂放眼望去,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平山堂。

欹枕:斜倚着枕。

醉翁:欧阳修的号

山色有无中:参见唐代王维《汉江临泛》诗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句。

白头翁:鸟名,这里指白发老船夫。

兰台公子:宋玉,他曾任兰台令,侍奉楚襄王。

庄生:庄周。

天籁:自然界的声响。这里指风,语出《庄子•齐物论》。

刚道有雌雄:宋玉《风赋》

说风有两种,一种是“大王之雄风”,一种是“庶人之雌风”。刚道,硬说,却说。

“一点”两句:意谓风无所谓雌雄,人只要有一点浩然正气,就会在任何境遇中享有无穷的快意雄风。

浩然气:盛大刚正、吞吐天地之气,语出《孟子•公孙丑》。

【点评】

词的上片以“雨”为字眼,从落日绣帘、青窗朱户和亭下水天相连的绮丽景色,写到记忆中平山堂上所见的江南烟雨、孤鸿灭没、山色有无的空蒙画面,表现出人在风光中的自得之趣,使人产生一种超然之感。

下片以“风”为主线,先写江面风平浪静,宛若明镜,碧峰倒影;再写风起浪涌,白发船夫驾扁舟在风浪中出没。篇中静景与动景、实景与虚景、水墨与丹青反复转换,笔墨纵横开阖,起伏跌宕,词境也翻云覆雨,层波叠浪。最后五句,即景抒情,情中寓理,既袒露了自己的宽阔胸襟和浩然之气,又揭示了人生哲理:人只要顺应自然又善养浩然之气,就能以泰然超然的态度对待各种境遇,而享有无穷的乐趣。于是,一个“清雄奇富,变化无穷”“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存”的艺术意境,就营造出来了。这是情、景、理交融的杰作。

苏轼通过这首词道出了一个人世间的不变真理: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登高得对心舒畅?

谢谢邀请。小女无才。游泰山时有一感受,站在泰山顶山,放眼望去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我心旷神怡,感觉世界都在脚下。冒昧对一下联。望远时遐想联篇,呵呵呵远方。献丑了。🙏🙏🙏🙏🙏

明朝的倭寇之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有种说法:“明朝倭寇之乱其实是中国内部海禁与反海禁的较量!”

一、宁波争贡事件

日本在明朝建立后,就派遣人朝贡明王朝,但是由于洪武后期,日本“暗通奸臣胡惟庸为不轨”,具体是指左丞相胡惟庸派遣亲信陈得中,与日本朝贡使节归廷密谋,由林贤前往日本请求国王发兵,打着朝贡的幌子,配合胡作庸发动叛乱。

其实这是子虚乌有之事,吴晗《胡惟庸党案考》列举大量史实,证明纯系捏造。但是这在当时是皇帝钦定的结论,因此对于日本的朝贡影响巨大,基本上处于断绝状态。

明成祖即位后,朝贡恢复正常,对于日本的朝贡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永乐元年(413)管此事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向他报告,日本朝贡使节到宁波,宜派官员前往稽查,防止运载违禁兵器,私与民间交易。他回复说:“外夷向慕中国,来修朝贡,危蹈海波,跋涉万里,道路既远,资费亦多,其各赉以助路费,亦人情也,岂当一切拘之禁令!”此后,他一再重申不必拘泥于禁令。

日本的朝贡贸易,也叫做勘合贸易或贡舶贸易,由浙江市舶司掌管。日本使节进入中国,必须持有明朝礼部颁发的勘合”,才可以在浙江市舶司所在地宁波上岸,在专门接待朝贡使节的“安远驿”的嘉宾馆歇脚。安远驿的门口匾额上写道:浙江市舶提举司安远驿”,两旁的关坊,东曰“观国之光”,西曰“怀远以德”。

嘉宾馆规模不小、中间有三间厅堂,周围有三十六间井屋,厅堂后面有三间川堂、三间后堂,后堂的左面是厨房,右面是土地神祠。嘉靖《宁波府志》记载:“凡遇倭夷入贡,处正副使臣于中,处夷众于四旁舍。”

日本船队到达后,一面与附近的中国商人进行小额贸易,一面等候朝廷的入京许可。一旦获得许可,使节一行便携带国书、贡物以及夹带的货物,在明朝官吏的护送下前往京师,下榻京师会同馆。

在向皇帝提交国书,贡献方物以后,夹带的货物方可在会同馆附近出售,先由政府有关部门购买,然后才可由商人购买,并允许日本商人买进非违禁的货物,随船回国。

据日本学者研究,从建文三年(1401)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将近半个世纪内,日本的遣明使节所率领的勘合贸易船队,共计十八批。由于嘉靖二年(1523)发生了宁波争贡事件,使得朝贡贸易发生危机,因而成为“后期倭寇的发端”。

这时日本的朝贡贸易的经营权已经脱离足利义持将军之手,落入了细川氏和大内氏两大家族的掌控之中。遣明船一向有幕府船、大名船、相国寺船、三十三间堂船之分,随着大寺社势力的消退,细川氏、大内氏作为遣明船的主力登场。细川氏是所谓“坍商人”——濑户内海东部沿岸一带的商人;大内氏是所谓“博多商人”——从濑户内海西部到北九州沿岸一带的商人。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大内义兴与细川高国发生了争夺勘合贸易主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正德六年(1511)第十五批遣明船,是由大内义兴主宰的,引起细川高国的不满。嘉靖二年(1523)第十六批遣明船,也由大内义兴派遣。

大内义兴于室町后期的1494年继承“家督”,成为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安芸、石见等地的“守护”,是日本战国时期西国的大名之雄。以他为后援的正使谦道宗设率领三艘船舶驶向宁波。

细川高国为了与之抗衡,凭借已经失效的“弘治勘合”,派出另一艘遣明船。细川高国是“官领”细川政元的养子,1508年成为“官领”,长期掌握室町幕府的实权。以他为后援的正使鸾冈瑞佐、副使宋素卿率领一艘船舶驶向宁波。

先后抵达宁波的大内船、细川船发生了正面冲突,不仅互相大打出手,而且烧毁了市舶司的招待所——嘉宾堂,袭击了武器库,殃及沿途民众。

引起宁波争贡事件的表面原因是,同一时期派出了两批遣明船;深层原因则是,足利幕府权力的弱化,遣明船的派遣成为仅凭经济实力的竞争。

宁波争贡事件的影响极坏,给明朝中央政府内部主张严厉实行海禁政策的一派官僚,抓住了一个口实。

兵部给事中夏言对于浙江地方官对宁波争贡事件的处理,极为不满,指责他们是“迁就议拟”“亦主故常”,一如既往地开一眼闭一眼。他敦请皇上派遣“风力近臣”前往复查,并且推而广之,对于从山东一直到广东的沿海衙门,进行彻底勘查。

鉴于此次由市舶司引发事件的严重性,是否断绝日本的朝贡,请皇上指示有关部门大臣讨论决定。皇帝当即批示“差风力给事中一员往。其余事宜兵部议处以闻。”接到浙江巡按御史关于宁波争贡事件的报告后,皇帝下旨:“切责巡视守巡等官,先事不能预防,临事不能擒剿,姑夺俸。令镇巡官即督所属,调兵追捕,并核失事情罪以闻。其人贡当否事宜,下礼部议报。”

皇帝再次提及日本“入贡当否”,命主管此事的礼部提出处理意见。夏言坚决主张“祸起于市舶”,礼部采纳他的意见,敦请皇帝“罢市舶”,立即关闭宁波市舶司断绝日本的朝贡渠道。

这一决定过于草率,操之过急,最高当局显然对于中日之间的朝贡贸易的发展状况,所知甚少,武断地以为“祸起于市舶”,堵塞正常渠道,刺激了走私贸易的迅猛泛滥,成为嘉靖倭患的一个诱因。

兵科给事中夏言强调“祸起于市舶”,意思是祸患起源于宁波市舶司,似是而非。当时人纷纷指出,应当罢斥的不是市舶司这个机构,而是掌管市舶司的太监。

因为争贡事件除了日本方面的因素,浙江市舶司的市舶太监赖恩处置不当,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细川氏的副使宋素卿是宁波人,长期从事贸易中介业,为人奸狡,用重金贿赂市舶太监赖恩。

市舶司破例,在检查贸易物品时,把先期到达的大内氏船舶推迟,后到的细川氏船舶反而提前。在招待宴会的座次安排上,赖恩故意把细川氏使节坐在大内氏使节的上座。双方仇杀时,赖恩有意偏袒宋素卿,喑中资助兵器,致使械斗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嘉靖二年(1523浙江市舶司关闭后,日本的朝贡停止了十七年。

二、倭寇之乱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相对于广东沿海对南洋的贸易而言,浙闽沿海对日本的贸易控制更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一旦浙江市舶司关闭以后,海上贸易的供求失衡尖锐地凸显出来,大规模的走私集团兴起,为了对付官方的弹压他们都配备武装。

这种武装走私集团的贸易对象是日本商人,由于种种原因,被蒙上了“倭寇”的色彩。这是“罢市舶”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当时人几乎众口一词地指出:“罢市舶,则利孔在下,奸商外诱,岛夷内诇,海上无宁日矣”。

参与“平倭”的谭纶说得非常深刻:

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方千里者不知凡几也,无中国绫绵丝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昔人谓: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要都填塞了,好处俱穿破。意正在此。今非惟外夷,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贼也。

谭纶的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一切禁罢”,海禁愈趋严厉,沿海民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由海上走私而转化为“盗贼”。这是值得注意的大背景。

关闭市舶司,中止日本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结果,断绝了官方贸易,民间走私贸易乘机取而代之。沿海走私贸易商人向日本商人提供他们所需的生丝、丝织品、棉布、陶瓷、铁锅、水银、药材、书籍等中国商品。

海禁愈严,价格愈贵,铤而走险者愈多。《筹海图编》记载了当时运往日本的中国商品情况,非常有意思:

丝,所以为织绢之用也。盖彼国自有成式花样,朝会宴享,必自织而后用之。中国绢但充里而已。若番舶不通,则无丝可织。每百斤值银五十六两,取去者其价十倍。

丝绵,髡首裸裎不能耐寒,冬月非此不暖。常因匮乏,每百斤价银至二百两。

布,用为常服,无棉花故也。绵绸,染彼国花样,作正衣服之用。锦绣,优人剧戏用,衣服不用。红线,编之以缀盔甲,以束腰腹,以为刀带、书带、画带之用。常因匮乏,每百斤价银七十两。

水银,镀铜器之用,其价十倍中国。常因匿乏,每百斤价银三百两。针,女工之用,若不通番舶而止通贡道,每一针价银七分。铁锅,彼国虽自有而不大,大者至为难得,每一锅价银一两。

瓷器,择花样而用之。古文钱,倭不自铸,但用中国古钱而已。每一千文价银四两。若福建私新钱,每千文价银一两二钱。

药材,诸味俱有,惟无川芎,常价一百斤价银六十七两;其次则甘草,每百斤价银二十金以为常。

你看,如此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此高额的利润,对商人的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要想禁是禁不住的。面对如此汹涌的潮流,堵塞不如疏导。

三、倭寇中人员成分与倭乱与海禁的关系

学者根据大量历史事实得出这样的结论:“倭寇”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即海上走私贸易商人,嘉靖时期的御倭战争是场中国内部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说得更彻底: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故意给自己披上“倭寇”的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

王直是徽州盐商出身,后来为日本人当经纪人,是货物贸易的中介者,在双屿、烈港开辟走私市场。他借助闽广海商的实力称雄浙海,遭官军打击后,在日本平户建立根据地,建都称王,部署官属,控制要害,形成了以“徽王”王直为中心的徽浙海外贸易集团,把徽州海商的海外贸易活动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

王直以后,日本平户港一直是明末清初中国民间往来日本的一个主要据点。

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嘉靖倭患说成是日本海盗的入侵呢?

原因是复杂的,不外乎这样几点:其一,倭寇中确有一部分真正的日本人,即所谓“真倭”,正如《明史·日本传》所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

其二,王直等人有意制造混乱,保护自己。曾经参与胡宗宪平倭的幕僚茅坤指出:海寇每船约二百人,首领大都为福建及浙江温州、台州、宁波人,也有徽州人,“所谓倭而椎髻者特十数人”,“由此可见诸寇特挟倭以为号而已,而其实皆中州之人”。王直等人每攻掠一地,必放出风声,诡称为“岛夷”所为,以致明朝官方不明真相,误以为日本海盗入侵。

其三,明朝的平倭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在作战失利时谎称倭寇进犯,夸大敌情;稍有斩获,便把一般海盗当作“真倭”上报。因为官方规定,搞斩“真倭贼首”一名,可以连升三级获赏银一百五十两;擒斩“真倭从贼”一名,可以升一级或赏银五十两。

无怪乎当时人要说:“尝闻吾军斩首百余,其间止有一二为真贼者……官兵利于斩倭而得重赏,明知中国人而称倭夷,以讹传讹,皆曰倭夷,而不知实中国人也”。

所谓倭寇大多是中国人,既有东南沿海省份的奸豪,也有破产的勇悍人群。海禁愈严,断绝了他们的生计,祸乱愈发严重。

对于这一点,明代学者的《皇明四夷考》,从政治腐败入手予以分析:

“近年宠络公行,上下相蒙,官邪政乱,小民迫于贪酷,苦于徭赋,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皆为之奸细,为之向导。人情忿恨,不可堪忍,弱者图饱暖且夕,强者奋臂欲泄其怒。于是王忤疯(王直)、徐必欺(徐海)、毛醢疯(毛海峰)之徒,皆我华人,金冠龙袍,称王海岛,攻城掠邑,劫库纵囚,遇文武官发愤砍杀,即伏地叩头乞余生不听,而其妻子宗族、田庐、金谷公然富厚,莫敢谁何,浙东大坏。”

而一些靠海而生的商人和渔民不得已转为海盗,明白了海商转而为盗的背景,我们不能不佩服当时人的犀利目光,由于海禁严厉,商人转而为寇:“嘉靖入七年后,守臣奉公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嘉靖二十年后,海禁愈严,贼伙愈盛。”倭患最严重的嘉靖三十一年到三十四年,先是海商转而为寇,继之各行各业随之为寇,沿海的黠夫与松江的良户也从而为寇,到了后来四方云集,鱼龙混杂,形势愈发严重。

万历时福建长乐人谢杰对倭寇的分析,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其次,由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闽浙沿海民众海上贸易的生路受到遏止,由商转而为寇;再次,政府推行政策的偏颇是导致“倭患”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第四,归根结底,“倭患”根源在于海禁太严。

既然倭患的根源在于海禁太严,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换言之,必须开放海禁,才能缓解倭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动乱。

事实已经证明,用军事围剿来解决倭患并不成功,从朱纨、张经、李天宠到胡宗宪,调动重兵围剿倭寇,劳民伤财,财政不堪重负,民不聊生,社会愈发动乱。

平倭总督胡宗宪之所以会乞灵于“招抚”的一手,就是看到了围剿难以奏效,不得不另谋出路的无奈之举。而“招抚”必须以开港通市作为交换条件,开放海禁便成了无法绕开的话题。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如何评价叶嘉莹先生的诗词?

在沦陷的北平,她以一颗婉约静敛的少女之心毫无假借地承受着时代给每一个人带来的伤痛。

她的诗词也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人共有的一种最深隐的情思:“故国远成千里梦,雪窗空负十年期”(1943),“吟鞭东指家何处,十载春明等故乡”(1943),“依旧风沙,依旧天涯,依旧行人未有家”(1945)。

她此刻就在北平,为什么还说“故国远”、“家何处”、“等故乡”呢?因为国土家园在沦陷之中,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仍在后方。

所以她不禁要问:国在哪里?家在哪里?这时她心中的“故乡”已经不仅是地理和政治的了,而深深染上了精神感情的色彩。

叶嘉莹先生的结婚照,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1948年她离开大陆,辗转漂泊到台湾和更加遥远的北美,乡情较之过去就变得更加深厚沉重,而且更加上了一层文化认同的涵义。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1950台湾)写得这样沉痛,“但记得离别日泪痕多,须信我还乡时归去早”(1953台湾)写得这样哀婉。

他们既经历了政治的乱离,失去了国家;又经历了精神的流放,失去了文化。他们在漂流生涯中所体验的孤独感,比之中国任何一代经历乱离与流放的知识人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也正因为如此,乡情在他们的心中不断内化,没有回来的时候,乡愁是一缕残梦,回来以后却发现,他们所认识的故乡,其实只存于回忆之中了。

南开校长杨石先[前排右二]、外文系主任李霁野[前排右一]与南开教师迎接叶嘉莹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叶嘉莹终于能够回国探亲和教书,这最大限度地缓解了她的乡愁,补偿了她思乡的感情。可是真正等到祖宅故居被彻底拆毁以后,她反而有了一种更清醒的觉悟:家园具足于天地,故土即在于心间。

其实1943年叶嘉莹还曾经写过一支散曲《叨叨令》:说什么逍遥快乐神仙界。有几个能逃出贪嗔痴爱人生债。休只向功名事业争成败。盛似那秦皇汉武今何在。兀的不恨煞人也么哥,兀的不恨煞人也么哥,则不如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

那时她还不到二十岁,却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问题有如此惊人的追思与反省。“不如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这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常说的那些痴语疯话。

比如他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化作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谈及生死大义时讥笑“文死谏”、“武死战”的“须眉浊物”,他又说:“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叶嘉莹读《红楼梦》,常常觉得贾宝玉是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心和理想的,只是他的事业和理想不是一般人所看重的“功名事业”,而毋宁更近于一种“补天”的宏愿。他本是一块顽石,他不过是要完成自己而已。

叶嘉莹追求的也不是外在的功名事业,她也自有一份事业和理想,至于那具体是什么,那时候她并不清楚,所以只如宝玉痴言,说“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

这时候再回头来看当年的“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其实就极近于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和孔子的“知我者,其天乎”了。换句话说,在古典诗词里,叶嘉莹找到了她的心灵故土,回归了她的精神原乡。

2017年,叶嘉莹先生登上《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2005年和席慕蓉同作原乡之旅时,叶嘉莹还写过一首诗:右瞻皓月左朝阳,一片秋原入莽苍。伫立中区还四望,天穹低处尽吾乡。

(自注:中秋后二日经过广袤之草原,地势平广,空气清新,西天皓月犹悬,东天朝阳已上,蓝空白云一望无垠,实为难得之景观。)

所有的故都残梦都已了无痕迹,现在她站在万里之外的草原,在与天地精神的往来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原乡,这个原乡超越了地理、政治、历史、民族甚至文化的一切界限,成为了个人精神的最后皈依。回归心灵的原乡,是一种大自在,同时,也是一种大孤独。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