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交友网,自贡如果加快扩展?
诸城交友网,自贡如果加快扩展?
自贡在成渝城市群中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突出,在重庆和成都两大超级大都市的夹缝中,绵阳,宜宾,泸州这几个实力比自贡强大不少的城市尚且难以自保,自贡的地位就更加尴尬了。自贡未来发展成为四川省大都市的概率不大。
自贡市四川省21个地级行政区域之一,辖4区两县,面积不是很大,只有4381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常规县的面积。位于四川盆地南部,2019年全市GDP总量1429.49亿元,在四川省21个地级行政单位中排在第十一位,算是居中水平。人均GDP48904元,略微超过四川省2019年人均GDP(46615.8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贡在四川诸城市中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是千年盐都,南国灯城,恐龙之乡,美食之府。
这四个称号看似都不错,但是仔细一看没有一个能够发展成为几百上千亿的产业规模,最多只能够作为自贡旅游业的一个特色来吸引外地游客到自贡旅游。
自贡之所以无法发展成为四川省内的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原因有以下一些:
1、自贡缺乏竞争力强劲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自贡拥有的千年盐都,南国灯城,恐龙之乡,美食之府这四个引以为傲的城市特色,没有一个可以帮助自贡打造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
自贡井盐虽然全国闻名遐迩,但是食盐资源在全国各地都有十分丰富的蕴藏,自贡的食盐资源无法建成一个产值庞大又具备排他性的优势产业。同样自贡的灯会也难以发展成为一个解决大量人口就业,构建庞大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恐龙之乡除了自贡,在全国有很多个地方有恐龙之乡的称号,比如江苏常州,内蒙古二连浩特等,还有美食之府,自贡没有诞生在全国知名度高,实力强,连锁发展的餐饮企业。因此自贡的四项美誉皆很鸡肋。完全比不过湖南浏阳一个花炮产业可以做成千亿规模,湘潭一个槟榔产业也能做成千亿规模,还有四川郫县的豆瓣酱,现在年产值达到几百亿,未来超过千亿可期。
没有自己城市十分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是自贡最为头疼的事儿。与旁边的宜宾和泸州没办法比,宜宾和泸州至少酒产业还能一枝独秀么。
2、处在成都和重庆两座超级城市中间,自贡难以发展壮大。自贡位于重庆和成都两座超级大城市的中间,随着连接两座超级都市的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完成,重庆和成都就像两块磁吸力十分惊人的巨型磁铁,会把周边城市的优质人口和消费和社会资金加速吸到自己体内,强者越来越强大,弱者最后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不仅自贡会面临辖区内人口加速流失,各种发展资源也会更加密集地集中到成都和重庆两座超级大城市。
3、人口负增长,优质人口加速流失,让自贡不断流失宝贵的人口资源,优质人口的不足制约着自贡发展。自贡2019年户籍人口320.35万,人口出生率8.41‰,死亡率11.83%,人口自然增长率-3.41‰,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92.20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58.05万,乡村人口134.15万,城镇化率54.09%,全年全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631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66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77元。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贡这座城市存在的生存危机,一是人口负增长,二是常住人口低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外流比较严重,而且外流的人口是青壮年,是优质人口,留在自贡的人口会以老年人居多,三是自贡常住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村更低,恰恰反映留在自贡的人口以中老年居多,中老年人口居多不仅会让自贡的养老和医疗公共财政压力剧增,优质人口的不足导致本地消费和产业难以有效发展起来。
4、自贡市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没有足够充沛的水资源,发展无从谈起。最致命的一条是,作为位于四川盆地的城市,自贡竟然是全国五十座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自贡市水资源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有576m³,仅为四川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8.2%,水资源缺乏,意味着发展工农业生产将困难重重。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各种产业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自贡严重缺水,虽然可以建设水利工程从其他水资源富足的地区饮水,但无疑严重制约着自贡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繁荣。
您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是哪些?
我的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你不认同,欢迎讨论。
1,屈原。诗词的起源是《风》、《骚》,其中《风》指《诗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来源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风》来自民间采集,没有具体作者,因此《离骚》作者屈原的地位就无可撼动了。
2,陶渊明。归田园居,陶诗的冲淡之美被历代文人推崇,中学课本也没少背。
3,李白。诗仙太白,古体诗的最高成就。
4,杜甫。诗圣杜甫,到了晚年更是难易一字,《庆余年》里范闲用“七律第一”的《登高》获得诗神的名号,李白与杜甫应不分高下,李白的主要成就在古体诗,杜甫的主要成就在近体诗。
5,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在诗中活成了富贵隐士,所谓钱多事少。
6,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足以奠定白居易的诗坛地位了,更何况他还是个非常高产的诗人,从离离原上草到杨柳小蛮腰,数不胜数。
7,杜牧。伟大的诗人几乎全在唐朝,诗在唐代发展到极致,后人难有超越了。
8,李商隐。李商隐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非常丰富,《无题》诗更是辗转缠绵,给了后人诸多想象空间。
9,李贺。天马行空的想象,惊才绝艳的文风,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10,陆游。如果不计五代和两宋的词,单论诗,陆游应该是两宋成就最高的诗人了。苏东坡、欧阳修、秦观、辛弃疾、李清照,主要成就都不在诗。高产的陆游虽然作品质量层次不齐,但佳作还是很多的。
一首《春江花月夜》压倒全唐的张若虚,可惜存诗太少。两宋之后真的还是传世的诗人吗?我有点想不到了。
平原君是个什么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有发言权。平原君是今山东武城人,是我的“老乡”。早就听过老人们讲过他的事迹,后来在县志上也看过他的典故。下面我就简要说明一下他是个什么人。
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政治生涯
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魏冉来相赵”。又记“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赵孝成王)二年(前263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除此三事之外,皆由平原君相赵。《将相和》中的“相”蔺相如与平原君同时代,其实并未相国。
解围邯郸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十七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以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军包围赵军,赵括投降,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秦军围邯郸后,魏安厘王曾令晋鄙前往救援,但后来在秦国威胁之下,令晋鄙在荡阴按兵不动。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进入邯郸,向平原君说秦国发兵攻赵,只是为求为帝,劝平原君尊秦昭王为帝,即可罢兵。平原君对此建议犹豫不决时,鲁仲连正好游历至赵国,入见平原君,请求与新垣衍相辩,最后鲁仲连说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议,平原君于是转而向他国求援救赵。
平原君出使楚国,在门下食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国谛结盟约;同时,平原君夫人为魏国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国促其出兵救赵。在平原君动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下令发兵,魏王畏秦,不听其议,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议,杀晋鄙夺其兵符,发兵救赵。
平原君回国时,楚国和魏国援军未到,秦国加紧攻击邯郸,邯郸告急。邯郸传舍吏之子李同提议说:“现在形势十分危急,但你的姬妾数百人仍穿好吃好,如果赵国被攻破,你还能这样吗,不如让夫人以下的人都帮助守城,把家里的东西都拿来犒劳士兵,如果守得住,还愁没有这些东西吗。”平原君于是将家财散尽犒赏军队,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领攻击秦军,秦军退却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战死。楚、魏的援军随后赶来,解了邯郸之围。
史家评价
正面评价
司马贞:平原君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他杀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财让李同领兵退秦,用毛遂与楚国定盟是其功绩。
谯周:长平之战赵国的败绩,是赵王换将的错误,不应怪罪平原君。
李牧: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负面评价
司马迁:平原君在乱世之中虽为翩翩公子,但是不识大体,利令智昏。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
苏辙:平原君仅是窃得一时名声之人,不懂为国计虑。在拒燕之事上不懂用赵将廉颇、赵奢,反而割地与齐借来不会被赵所用的田单。冯亭献上党之事,平原君也不知避开祸患,贪取土地而引起长平之祸。因此平原君难以辅佐危殆的国家,也无法抗拒强秦。
黄震:平原君斩笑躄者美人头一事,虽然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但也稍微过份了。邯郸被围,用毛遂、李同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于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
罗剑波:平原君乃重义、重贤、重德、重礼之人,实为难得的智者。
其实在我看来,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如何看待自在人心,只留给世人评判。
如何解释可以更贴切诗人的原意?
这句词是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经典句子!整首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达了苏轼旷达超逸的胸襟,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苏东坡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雅客的敬仰,不只因为他的词,更是缘于他乐观豁达的个性。即便屡次被贬,且越来越偏远,他也没有沮丧灰心,更没有沉沦。相反的,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能够寻找到乐趣。他号“东坡居士”就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谪居黄州之时,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期间所取。尽管他心情郁闷,但并未向命运低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他和友人在沙湖道上赶路,遇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词。
从字面理解这首词,大意是:别怕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不妨大声吟啸着慢慢走。手握竹杖、脚踩芒鞋轻快地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有什么好怕?披一蓑衣任凭在风雨里度过平生也泰然。微寒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有点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透过这首词,我们能了解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或许,是他在官场沉浮多年,遭遇过太多波折,因此内心也就淡然了,表面上看同样面对下雨,没带雨具,同行人感到狼狈,他却吟啸且徐行。在他心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则是对人生沉浮的态度,从他的人生轨迹就能看出。“乌台诗案”之后,他也被朝廷召回过,可更多是被贬,甚至越贬越远。换做一般人早就垮了,而苏东坡却并未倒下,反而乐观豁达。官场的种种令他已将名利看淡,把人性看透,因此才会说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豪言。
从这阙《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的人生到了一种境界,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做到了“破执”,不执著于担心被雨淋,不执著于担心自己形象狼狈,因此才能做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看似写他们赶路遇雨时他的感慨,实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抒怀,回顾自己身处官场几十年沉浮,已经不在乎,才会在最后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觉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同一个意思:人生经过大起大落,慢慢修行,让自己不再患得患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我看来是人生的两层境界。生在世间,人都有欲望,欲望主宰着内心,使人想尽办法去争取,甚至不择手段。一时满足了,就想得到更多更好的,这就陷入贪,倘若未能满足就怒,这就犯了嗔,内心执着于得到想要的,就成了痴,人心一旦贪嗔痴这些杂念起,就会患得患失,就像生了病一样,无法自在活着。如果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放下贪嗔痴,就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如何修心,让自己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第二层人生境界确实不易,不只是靠时间,还有人生阅历和个人的参悟,上升到这层境界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最高的境界,应该就是《心经》中所说“心无挂碍”了,这就更难,需要我们一生去修炼,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但如能做到,内心就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了。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需要做减法,将过多的欲望一点点减去,让自己返璞归真。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蓑烟雨任平生”、“心无挂碍”了,也就轻松自在、洒脱坦然了。
山东的中秋节风俗?
一、吃月饼和吃团圆蛋的习俗,圆圆的月饼和圆圆的蛋,是象征吉祥团圆的食品,又是中秋节人们相互表达祝福的纽带。团圆佳节,送上一份团圆“蛋”,品着团圆的滋味,感受思念的情浓;
二、祭土谷神吃“麦箭”,山东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三、夜抛帕招亲。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中秋节之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