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人才求职招聘网,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

2023-08-19 11:24:04 38阅读

谷城人才求职招聘网,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

1641年,大明集结13万大军,下定决心要与大清在辽西走廊决战。

可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洪承畴的13万大军迅速灰飞烟灭了。

谷城人才求职招聘网,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

洪承畴善于用兵,他所率部队更是精兵强将,为何在此战中表现如此糟糕呢?

决战临近:决战未开,大明已失战略主动

自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连续吃亏后,皇太极认识到实力差距,难以骤胜,遂暂停直接对明军精锐进行大举进攻,转取“伐大木”策划:攻击蒙古、朝鲜,切断大明左膀右臂,后又迂回入关,深入大明腹地,削弱大明战争潜力。

到1641年时,后金已征服了朝鲜、蒙古,又向北控制了黑龙江流域,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使其人口、版图、兵员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在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和大清迂回入关的双重打击下,大明这根“大木”的根基进一步动摇了。

形势变化,皇太极君臣遂决心:实施决战!

事实证明:皇太极发起决战的时机,对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明虽然仍然远大于满清,但此时,大明拼尽全力,也只能组织起10余万大军,其兵力与清军相当,而且,由于饷粮紧张,大明耗不起,只有尽快决战,其无论战略上没有太多选择空间。

此战,从一开始,皇太极就战局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围困锦州:皇太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大明没有主动权,但皇太极如果操作不当,也未必能把握主动权。

当时,皇太极身边群臣主要有三种主张:1、绕过山海关,直接干京城!2、绕过宁远、锦州,“直抵关门”,直取山海关;3、逼近宁远、锦州,迫使他们没办法种地,自然不能坚持。

皇太极如果采取任何一条,恐怕就拿不住主动权了。

攻宁远孤城都攻不下,皇太极去直接打北京或者山海关,无疑自找没趣;而大明虽然弱了,但也不是什么小邦,你想小打小闹把人家挤出去那也是做梦。

皇太极选定了:锦州。,

锦州在辽西走廊东北部,锦州往西南,松山、杏山、塔山,每城间隔20里,再西南40里,才是另一重镇宁远。

明军救援锦州,以宁远为基地,距锦州百里,路途遥远,补给线较长,利于清军骚扰、截击。

皇太极在距离锦州90里的义州驻兵,以为后勤基地。

随后,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

如此,清军“先处战地”,无论是打,是拖,都有底气,已把握了主动。

无奈的明军将帅

锦州被围,蓟辽总督洪承畴该应战了!

洪承畴不是草包。

他认识到:明军兵力并无绝对优势。而且,明军不善野战。

所以,他认为,明军应该“且战且守”,大军带着粮食、物资,从宁远到塔山,再到杏山、松山,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被困锦州的祖大寿也颇有大局观,他派人来告:锦州城池坚固,我们扛得住,您可以稳扎稳打,不必浪战!

无论是援军还是守城军,都清醒认识到应取稳扎稳打之策,大明不是没有将帅之才。

可是···朝廷不干了!

李自成、张献忠闹得欢,这个情况下,集结十余万大军战辽西,朝廷已经够有魄力了!再拖?没钱啦!

洪承畴只能急进。

失败的中央突破

对于急进之法,陈新甲提出的方法是:分兵四路,夹击围城敌军,迅速解围。

洪承畴吸收萨尔浒之战的教训,决心集中兵力,并敌一向,中央突破。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将辎重部署于宁远、杏山、笔架山等处,自率吴三桂等步、骑十万人,分为两个梯队(洪自率7万居前),进至松山。

多尔衮指挥部队奋力迎战,不能取胜。

此时,锦州守军在祖大寿指挥下发起反击,收复了外城。

形势朝着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发展。

此时,有人建议:趁皇太极援军未至,出奇兵,迅速击破当面之敌,洪承畴未采纳。

如此,在皇太极抵达前,明军虽占据优势,却始终不能破围,改变战局。

当皇太极抵达后,战局再次逆转。

形势瞬间逆转

皇太极得知明军大军前来,立刻“传集各路兵马,星集京师”,并将十五岁以上的满、蒙壮丁全部从军,奔赴锦州。

主力对主力的决战,就此开始!

皇太极抵达前线,立刻观察形势,他发现了明军的问题:“大队集前,后队颇弱”。明军精锐十分靠前,后方薄弱。

皇太极做出部署:主力部署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松山与后方联系。

洪承畴又不是木头,当然不会就范,立刻组织对清军的猛攻。

明军,仓促反击;清军,立足未稳。

野战对野战,明军没有优势,激战一日,胜负难分。

皇太极一面阻止抵抗,一面袭破了明军屯粮的笔架山。

此时,战场上,双方未分胜负;但是,形势上,只携带数日粮食的明军已经陷入了清军包围。

崩溃

洪承畴担心步、骑兵被敌人分割,虽将乳峰山步兵退回松山,十万大军收拢,拼死一战。

次日,再战一日,仍未分胜负。

攻势受阻,粮草被断,明军气势大挫。

洪承畴与众将商议后,决心突围,回到宁远就食,再图后举。

撤退,是最复杂、危险的动作,必须妥善部署,统一行动,否则,满盘崩溃。

明军崩溃了。

原计划次日一起突围,但是,当晚,王朴擅自先逃,吴三桂等总兵见状,也争先撤退···

明军撤退混乱,步骑兵互相践踏,损失惨重。

皇太极已预料明军当夜可能撤退,已周密部署,封锁通道,坚决堵击。

见明军分散突围,皇太极做出调整:各部见明军逃遁,明军逃遁多少人,我们就以多少人去追,争取多歼灭敌人!

如此,明军的突围,变成了一场大溃败!

皇太极预料明军退到杏山后,仍会后撤,遂派军再迂回设伏。

···又一场大崩溃!

一番奔逃,明军被歼者达53000余人!

其实,突围当晚,明军曹变蛟曾攻入皇太极大营。

当时,清军主力已排除追击明军,力量单薄,因此,一时“军中大惊”。

只是···曹变蛟后援不继,只得退出。

可见:明军如果保持统一、有效指挥,未必没有机会成功突围,甚至可能有意外收获。

只是···军心已散,一败涂地。

全歼

大量歼灭明军后,清军开始收尾。

清军挖壕筑墙,把仍在松山的洪承畴所部也围了起来,如围锦州一样。

大明令洪承畴死守待援。

只是···此时的大明,哪里还有什么援军可以派来的?

次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沦陷,洪承畴被俘。

三月十日,坚守了近两年的祖大寿出降,锦州沦陷。

随后,清军在红衣大炮的帮助下,轻松攻取了杏山、塔山,基本控制了辽西走廊。

松锦决战结束。

此次决战,大明王朝仅存的战略力量被歼。

不久,当李自成从西安出发时,精兵强将悉数折于松山的明军无法抵抗。

大明亡了。

松锦决战,是皇太极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无论是围城打援,还是迂回断敌,或是分兵追击,他都牢牢把握了战场节奏。

大明救不了锦州,不算意外。

但是,大明重兵集团,短短时间灰飞烟灭,则是人祸了。

首先是国力受损。

由于国力受损,大明此战兵力并无优势,而且,无法采取其最擅长的步步为营之法推进。

以不占优势的兵力,用不擅长的方式展开决战,明军未战即已处被动。

其次是主帅人选不当。

洪承畴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统帅。无论是前期镇压农民军,还是投清后,他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政治才能。

但是,此战前,洪承畴多与农民军交战,与八旗交战经验不足。

此战中,明军在已经决定急战解围的情况下,依然高度集中,以防清军分割、迂回。

这种战法,对付农民军效果不错。

但是,面对作战经验丰富、机动力极强的清军,则“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被兵力相当的清军切断后路。

其实,当时的辽东明军,在袁崇焕等人的经营下,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野战部队,完全可以更加主动。

只是···谁让袁崇焕们已经被崇祯爷自己解决了呢?

洪承畴对辽东军不太熟悉,辽东军将对洪承畴也不太信任,最后,突围时,众将不听号令,各自突围,引发了总崩溃!

国力已衰,将帅无人,大明的国运,到头了。

谁才是刘邦的第一谋士?

如果说大将是君王的臂膀的话,谋士就是君王的翅膀。臂膀是必须有的,没有臂膀,君王就打不来天下。但如果光有臂膀,没有翅膀,这个君王就只能在地面腾挪。只有插上了翅膀,君王才能上天扩大视野,才能君临天下。

(张良雕像)

而陈平和张良,就是插在刘邦身上的两只翅膀。

具体而言,陈平和张良,对刘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张良的谋略,战略性大于战术性,政治家大于军事家。陈平的谋略,战术性大于战略性,军事家大于政治家。

张良给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

一是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是约法三章。张良让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是鸿门斗智。张良让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张良与范增)

四是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让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陈平给刘邦出的谋略,则大都是战术性的,局部性的,是人事的考量。陈平一生也有“六大奇谋”:

一是离间项羽君臣。项羽一生刚愎自用,唯一的谋士就是范增。陈平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让项羽怀疑范增,而范增气走气死。这一招,让项羽再也没有谋士,饶有千钧之力,却完全用不在恰当的地方,最后失败。陈平用的反间计,就是一种术。

二是巧帮刘邦脱险。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陈平献计刘邦,找一个像刘邦的将领纪信假扮刘邦从东门出,吸引项羽主力,刘邦从西门逃离。这也是一种术。

(陈平)

三是稳住韩信军心。韩信攻下齐地的时候,就带信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大骂韩信。在这时候,陈平在桌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醒悟过来,真封韩信,从而稳住韩信军心,让其积极帮助刘邦。这也是术。

四是乘胜追击穷寇。刘邦项羽划下楚河汉界,订立双方罢战的谋略后,刘邦本来要回汉中,是陈平及时阻止刘邦,让他乘胜追击,置项羽于死地。

五是兵不血刃抓韩。韩信要造反,刘邦想亲率大军讨伐他,陈平给他出了一个伪游云梦的计谋,结果非常轻松地处理了韩信的问题,避免了一场血战。

六是巧解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陈平利用阏氏怕失宠和贪财的心理,成功把刘邦解救出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张良和陈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比较谁排第一,还真说不上。就相当于一只翅膀无法飞到天上一样。张良和陈平这对组合,只有合在一起,才能助刘邦一飞冲天,最后当上皇帝。

在武汉从事大数据行业工资能达到多少啊?

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最新湖北省最低工资规定多少钱

湖北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这是很多湖北省市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最新政策尚未出台,下面为大家整理去年的最低工资情况,目前还是沿用这个标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湖北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按区域划分为三档,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14元、11元、9.5元。全日制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又是多少呢?

一、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1300元、1020元、900元。

二、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按每月21.75天、每天8小时进行折算。

三、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14元、11元、9.5元。

四、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适用区域

(一)1300元/月、14元/小时

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二)1020元/月、11元/小时

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黄石市市区、大冶市;襄阳市市区、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宜昌市市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荆州市市区;十堰市市区;孝感市市区、汉川市;荆门市市区、钟祥市、京山县;鄂州市;黄冈市市区;咸宁市市区、赤壁市、嘉鱼县;随州市市区;恩施市区;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

(三)900元/月、9.5元/时

阳新县;宜城市、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石首市、松滋市、公安县、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兴山县、秭归县、远安县、长阳县、五峰县;丹江口市、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应城市、云梦县、安陆市、大悟县、孝昌县;沙洋县;浠水县、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团凤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广水市、随县;利川市、建始县、咸丰县、巴东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我国一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已于2003年12月30日颁布。

据了解,《最低工资规定》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

一、最低工资标准是少数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确无正常工资支付能力的用人单位(连续3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发放工资的),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劳动报酬。有支付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将最低工资作为正常的工资支付标准。

二、用人单位需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应履行必要的民主程序并事先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劳动保障部门对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用人单位要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加强跟踪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基本劳动报酬权益。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恢复正常后,应及时恢复或提高工资标准。

三、劳动者在试用、见习、熟练或学徒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劳动关系事实已经成立,适用最低工资规定。

四、劳动者法定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和产假、哺乳假等假期,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应视为提供正常劳动,适用最低工资规定。

五、国家、省对相关劳动定额标准有明确规定的,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劳动定额标准计算劳动者工资。暂时没有相关劳动定额标准的,用人单位必须科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并据此确定基本计件单价和超额计件单价。基本计件单价应根据法定工作时间内绝大多数劳动者能够完成的正常劳动量确定。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并按基本计件单价计算的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湖北省有哪些历史名人?

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湖北省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长江相望,东连安徽,北接河南,九省通衢,素有“千湖之省”之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还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大省。

湖北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湖北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湖北省都有哪些历史名人吧。

1.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中国古代十大文豪。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2-3]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2.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3.宋玉

宋玉,字子渊,宋国公族后裔 ,楚国文人,辞赋作家,楚国士大夫。曾事楚顷襄王。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1] 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李白曾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此时官分三等:上卿、大夫、士)。后为吴国破楚有功,被封于申(约在今黄浦江下游一带),又称申胥。楚太子太师伍奢次子。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5.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 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

6.胡广

胡广(91年—172年4月17日),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东汉时期名臣、学者。初举孝廉,后中策试第一,授尚书郎。历任尚书仆射、汝南太守、大司农、司徒、太尉等职,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安乐乡侯。汉灵帝继位后,拜司徒、录尚书事,陈蕃遇害后,又接替其任太傅。熹平元年(172年)三月初八(4月17日),胡广去世,年八十二,谥号文恭。其追赠及葬礼规格,为东汉中兴以来人臣之最。

7.刘秀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8.张柬之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武则天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相,非司马也。”遂得以升为秋官侍郎,过了一段时间有得姚崇推荐,于是升位宰相。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不久,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

9.陆羽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10.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被誉为诗杰。孟浩然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诗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

11.米芾

中国画《米芾拜石图》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12.毕昇

毕昇(约970-1051),湖北英山人,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字印刷术。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

13.范宗尹

范宗尹(1100-1136),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南宋初宰相。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靖康初,以论弃太原三镇为言者所劾,罢归。张邦昌立为楚帝,遣其诣康王劝进。建炎元年,出知舒州,又以受伪命责置鄂州。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绍兴元年,因与秦桧交恶,旋落职知温州。及退居临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岁。

14.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是中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以医为业的家庭。父亲李吉闻,是当地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药物学知识的着名医生。李时珍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对医药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5.刘景韶

刘景韶,崇阳大白人,字子成,号白川,生于明正德丁丑年(1507)正月初三申时,抗倭名将。中嘉靖庚子科(1540)举人,会甲辰科(1544年)进士。初授潮阳令,擢刑部主事,历贵州佥事、浙江海防兵备副使,破倭寇有功升为浙江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平倭战役大获全胜后,他曾作《平倭曲》云:“团练从今须土著,莫凭征调作长城。满地-须抚字,眼中谁复是阳城。”刘景韶又是一位品行高尚之人。

16.张居正

张居正 (1525~1582),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17.叶名琛

(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湖北汉阳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叶名琛在少年时就“以诗文鸣一时”,不到18岁,他就考取贡生,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他是武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也是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清朝中后期著名疆臣,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自诩“海上苏武”,人称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18.何金寿

何金寿(1834年~1882年),字铁生,汉族,清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何金寿工诗文,善书画,兰竹师赵孟俯(子昂),风流潇洒雅韵出尘,山水小景师王石谷,清腴之气不谋而合,题画诗尤妙。光绪八年七月闹旱灾,何金寿光着脚为民祈祷求雨时,中暑得病,不久就暴病身亡,以身殉职,临终留下遗言,嘱令不得接受商人赙赠一钱。因何金寿家中贫困到不能归葬的程度,遂埋葬在扬州。

19.叶名琛

(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湖北汉阳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叶名琛在少年时就“以诗文鸣一时”,不到18岁,他就考取贡生,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他是武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也是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清朝中后期著名疆臣,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自诩“海上苏武”,人称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20.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鑫培在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该片为黑白无声影片。

贺新郎中抒发杀敌报国的诗?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是南宋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