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证婚词原文带拼音,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民国证婚词原文带拼音,民国名人间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关系?
这就要提到陈毅和徐志摩一段笔墨交锋的往事了。
陈毅是十大开国元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志摩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是显赫一时的文坛大师,是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陈毅元帅礼服照两人看似泾渭分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
陈毅和徐志摩曾是同一个文学社的文友,也曾有过激烈的交锋,双方展开一场尖锐的对骂。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首先得从陈毅的青年时光开始说起。
01、川蜀才子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
1913年,12岁的陈毅考入成都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
陈毅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好,10岁这年祖父陈荣盛家产被地主巧取豪夺,家中破产。
陈毅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
1916年,15岁的陈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读染织专业,为的就是毕业后能更好的找工作。
1918年,17岁的陈毅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1919年,陈毅发愤图强,又考取官费留法勤工俭学生。
不久,陈毅抵达法国,在巴黎蒙达尼学校法文补习班学习,与蔡和森等人是同学,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并加入李富春等组织的工学互助社。
而后,陈毅积极参加、组织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为此一度被法国警察逮捕。
陈毅就是在法国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这是连陈毅自己都没有预料的。
其实,陈毅本来想成为一个作家,少年时代的陈毅对文学创造非常感兴趣。
后来陈毅回忆道:
“那时我实在的兴趣是集中在政治和文学方面。
辛亥革命以后四川不断的军阀内战,引起我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注意。
而我少年时代的教育和我在成都遇见的几个精通中国文学的老师, 以及成都四周富于文学艺术史迹的自然环境, 又把我推上倾心于文学的道路。”
“我的兴趣不在军事, 更不在战争。我的兴趣在艺术, 我愿意做记者, 我喜欢写小说……”
可惜,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让陈毅这个文人走向了成为革命家、军事家之路,
1921年,陈毅与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一起,发动和领导了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法国警察逮捕,
这年10月,陈毅和蔡和森、李隆郅等100余人被遣送回国。
1922年,21岁的陈毅在蔡和森的介绍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陈毅应聘担任重庆《新蜀报》主笔,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造之路。
青年陈毅陈毅文笔不俗,写了很多抨击时弊和鼓动反抗军阀暴政的文章,入木三分,影响深远。
他因此俘获了很多知识青年粉丝,甚至有女大学生直接来到报社,向陈毅表达爱意。
但陈毅也因此得罪了四川军阀,这年10月,四川军阀杨森强行逼迫陈毅“克日离川”。
陈毅只好来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不久,在颜昌颐、肖振声介绍下,陈毅转为正式党员,任北京西部区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
02、声名鹊起那时候,党的经济来源很少,活动经费捉襟见肘。
为了资助经费,陈毅又拿起笔,向报刊投稿, 赚些稿费。
陈毅在投稿时认识了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郑振铎、茅盾等人。
1924年秋,经金满城介绍,陈毅结识了隶属于《晨报副刊》下的《文学旬刊》的编辑王统照。
王统照被陈毅的文笔和才华所折服,鼓励陈毅多向《晨报副刊》写稿、投稿。
王统照《晨报副刊》是当时中国四大文学副刊之一,是当时很多作家都想发表作品的最佳平台之一,文坛大师鲁迅先生曾在这里共计发表了50多篇作品小说,比如《阿Q正传》。
陈毅本来就对文学创作很有兴趣,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他当即答应下来。
王统照马上和陈毅说好要定期向他约稿。
自此之后,由陈毅在《晨报副刊》以及附属的《文学旬刊》、《西山文社成立通讯》等文学报刊发表了近百篇作品。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散文《西山埋葬》、《归来的儿子》、《十年的升沉》、《报仇》、《文学家你走那一条路》,诗歌《春光》、《游云》、《夜雨读拉马丁〈默想集〉》等作品。
仅凭这些文章,陈毅足以跻身民国文学大师之列。
一时间,陈毅声名鹊起,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一颗明日之星。
1924年冬天,在王统照的介绍下,陈毅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就是在此期间,陈毅和徐志摩有了交集。
青年陈毅03、诗人志摩文学研究会是1921年1月4日,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的一个“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文学社团。
经过发展,会员曾有170多人,囊括了老舍、冰心、朱自清、夏丏尊、刘半农一大批当时文坛俊才,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除了陈毅曾加入这个社团,徐志摩也是这个社团骨干之一,他比陈毅早一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与陈毅不同的是,陈毅还是文坛菜鸟,潜力新人,而徐志摩早已经名扬四海。
徐志摩是文坛宗师梁启超的入室弟子,1917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正式拜在梁启超门下,举行声势浩大的拜师礼。
1918年,徐志摩出国留学,在留学期间,徐志摩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
1924年,徐志摩出版《志摩的诗》,开创新月诗派,震惊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文坛第一诗人,有“诗哲”之誉,并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彼时的徐志摩已经成为享誉一时,闻名遐迩的文坛大佬。
徐志摩1925年10月,徐志摩接任《晨报副刊》编辑,此时陈毅还在给《晨报副刊》发文、编稿,两人就这样有了往来。
04、陈徐文战1926年1月21日, 这天是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日, 陈毅参加了李大钊在北大三院大礼堂主持的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
当时有600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陈毅在会上作了题为《纪念列宁》的演讲。
为了扩大影响力, 陈毅事先印刷了演讲稿,并寄给了北京的几家报刊。
尤其是《晨报副刊》,陈毅在这个报刊发表过很多作品,而且他非常佩服徐志摩的才华,对徐志摩这位“不含党派色彩的人”有“一点相当敬重”。
《晨报副刊》不久,这篇演讲稿被《京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发表了出来。
可是,由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并未发表这篇文章。
徐志摩非但没发表陈毅的演讲稿,反而亲笔写了一篇《列宁忌日——谈革命》, 刊登在了当天的《晨报副刊》上。
徐志摩作为一个具有反封建的爱国的资产阶级诗人,接受的是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向往自由,主张突破封建主义的束缚。
最早的时候,他是赞同革命的,而真当革命了,他又反对暴力革命。
徐志摩表面上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可骨子里他是反对苏联十月革命的。
1925年,徐志摩把他在欧洲求学时的经历想法写成《欧游漫录》,文章中徐志摩就把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形容成为一个阴森残酷的国度。
徐志摩直言不讳地说:
“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并且忘乎所以地说: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惨刻苦痛的一件事实”。
徐志摩在污蔑苏联革命的同时,还美化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说:
“在中国别的事情不说,比较的个人自由我看来是比别国强的多,有时简直太自由了”。
徐志摩站着说话不腰疼,竟然把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自由的乐园。
不仅如此,当十月革命在中国广泛宣传时,徐志摩却说宣传十月革命的革命志士是被卢布所收买,说:
“我只盼望我们中国人还不至于去领他们的津贴,叫他们国内人民多挨一分饿!”
对于列宁,徐志摩一方面承认他的伟大,一方面又竭力诋毁列宁。
徐志摩这篇《列宁忌日——谈革命》, 先根据陈毅《纪念列宁》一文的内容,认定陈毅(署名曲秋)是一个坚定的列宁主义信徒。
然后他重点谈了他自己对十月革命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效仿十月革命必将失败,我党的革命注定没有前景。
徐志摩坦言自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 信仰民主,他害怕十月革命思想。
徐志摩还在文中攻击陈毅,
“盲从了一种完全靠不住的学理, 在幻想中勾画出一副革命的美好前景”
“趁热弄弄水弄弄火, 捣些小乱子……”
最恶心的是,徐志摩利用陈毅的疏忽,恶毒地攻击陈毅把当时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全归功于我党,无视国民党的作用,从而挑拨国共关系,破坏国共合作。
因此,当陈毅看到徐志摩这篇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恶意中伤的文章后,怒火中烧,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敬佩的徐志摩是这样的人,说着这样的话。
陈毅从来都不是一个骂人不还嘴的人。
不久,陈毅就写了一篇《答徐志摩先生》,发表在了1926年2月4日的《京报》副刊上,反驳徐志摩观点。
陈毅慷慨激昂,激情澎湃地对徐志摩文章中的主要言论进行了愤怒的声讨和批判,并规劝徐志摩不要害怕革命, 害怕列宁。
陈毅语重心长地劝谏徐志摩道:
“一个人不能完成社会的改造,决不能完成自己,要完成自己只有从抛弃个人主义做起……不要坐在资产阶级的坟墓上, 坏了你一世的聪明。”
陈毅在文章中对徐志摩进行了一番大批判后,再一次坚定地喊出了纪念列宁、革命到底的强音。
最后陈毅特地用孔子的两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以此结尾。
(孔子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可以和他说的话,却不跟他说,就会失去这个朋友;不可以和他说的话,却对他说了,这就是说错了话,真正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朋友,又不会说错话)
陈毅很少写言辞如此激烈、文笔如此尖锐的文章,徐志摩的任性妄为,真是惹怒了陈毅。
这就是陈毅和徐志摩的一次文笔交锋,两人孰是孰非,历史进程早已经证明一切。
05、宽宏大量这年8月,陈毅奉命离开北京到四川杨森部队做响应北伐的兵运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展自己的革命事业,他根本没有时间继续和徐志摩做无谓的纠缠,两人文笔交锋,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
在此后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陈毅逐渐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最终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
而徐志摩并没有听进陈毅的逆耳忠言,依旧我行我素,沉浸在精致利己主义当中无法自拔,沉浸在象牙塔中风花雪月。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34岁。
徐志摩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朽丰碑,留下了很多优美的文字。
可他的意外逝世,让他的人生成为了遗憾,如果他能听从陈毅的劝谏,或许本可以为中国、为社会贡献更多。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照徐志摩遇难后,他的遗孀陆小曼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靠卖画来缓解生活困境。
1950年在著名画家钱瘦铁举办的一次画展上,陆小曼也展出了作品。
那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带着自己的夫人张茜也来看画展。
他在陆小曼的画作前驻足良久,十分喜欢那几幅画。
当知道这几幅画的作者是徐志摩遗孀陆小曼时,陈毅告诉在场的人:
此人当年有“北有唐瑛,南有陆小曼”之称。
而后,陈毅又对张茜说:
“过去我在上海中法大学读书时,多次听徐志摩老师讲课,依辈分而论,这陆小曼还是我的师母呢”。
陈毅和夫人张茜陈毅当即买下了那几幅画。
当陈毅知道陆小曼生活困窘以后,又说:
“应当安排工作,给以照顾。”
这就是陈毅,事实上陈毅和徐志摩并没有师生之谊,两人还曾有过争执。
可宽宏大量的陈毅非但没有打击报复,反而对陆小曼关怀备至。
在陈毅的照顾下,陆小曼从此生活无忧。
当胡适听说这件事后,他若有所思地感叹道:
“陈毅这个人,人情味就很浓。”
陈毅是著名的元帅诗人,他曾评价自己道:对朋友,我是诗人;对敌人,我是元帅。
这个自我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古代的青楼女为什么腰间系一根红线?
古代青楼女子为什么腰间系一根红线?关于这根红线,还真是要说一说呢。红线原本就是代表美好的意思,系上它,预示和寄托着人们的最美好的愿望和对健康的祈福。过去人们常说一句话:下海系红绳,从良断青丝。可以说这个红线就是那些在青楼妓女给自己定的最后一条底线,也是对自己心灵和肉体的一种慰籍。表示如们还没有到一丝不挂的地步,还是有一丝红线替她们遮盖。这个腰间红线,当然它还是有很多的含义的。我想系它的人是希望这根红线能够给她带来好运气,也许就是人们常看到和听说的能够遇到喜欢自己的人,幸运的话带她离开这个苦海,过上幸福生活。也就是祈求能到她们人生今后真正的幸福。再有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心灵安慰,毕竟在妓院求生活,虽然说是生活所迫,但那也是不干净之地,有失伤化场所,来这里的人更是五花八门,她们的工作,就是在出卖肉体而换取生活的本钱。在外人看来是肮脏的,她们也感到不光彩。有了这条红线,心理上多了些安慰。也有人说,腰间系根红线是职业需要和美的装饰,从事这种特殊行也的女子,是要靠美貌和吸引人的肉体引起男人的注意和喜欢,腰间装饰一根红线会增加女人的妩媚动人的效果,这样一来,生意就好点,所以一人系后,众人效之。也有人说将松:条红线绑在腰上,主要目的是来观察和控制自己的体重,识自己的人好身材一直都保持着,不能变粗。变粗的话,有可能喜欢的客人就会不去找你了,你失去了客人,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所以说寄一根红线也是为了保持一下自己的身材。还有一个说法是腰间系红线是用来辟邪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红色用来作避邪和喜庆的。在腰间系根红线,一方面是避兔自己不受伤害,另一方面是避免客人给她们带来的不好运气和什么病毒,保住自己不被传染。因为在过去,这种职业最容易生病,一旦生病会很难痊愈,所以这根红线是她们希望可以保佑她们不感染到疾病,身体健康。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古代青楼女子都会在腰间或者脚踝系上一条红线,这样就成了古代妓女们的一个风俗,恐怕代表的是她们在极力维护剩下的最后一点尊严罢了。图片来自网络
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清朝之后在民国有很多十分有趣但又鲜为人知的人物,民国又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西方思潮的传入,女性日渐觉醒,在那个女性刚解放顶起半边天的年代,造就了许多的英雄又孕育了无数的才女,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女性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个女性既古典又潮流,她们不刻意彰显什么,却都能成为让人缅怀的传奇。尤其是以民国十大才女为首。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出自名门,祖上曾出过五代举人。史良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并且在1936年,因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建国后任中国司法部首任部长,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副主席等要职。为新中国的法律和妇女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史良于1985年9月6日去世,享年85岁。
盛爱颐(1900-1983),江苏常州人,上海最大的资本家盛宣怀的七女儿,是宋子文的初恋。盛爱颐外表柔美秀丽,但内心坚韧刚烈。盛爱颐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精通英文,宋子文为了追求她,主动担任了她的英文教师,并经常向她讲述大洋彼岸的风光和风土人情。盛爱颐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朋友中常有人来讨她的墨宝。1983年去世,享年83岁。
吴健雄(1912-1997),出生于江苏苏州,美籍华人,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16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是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1997年在纽约病逝,享年85岁。死后骨灰回到祖国,安葬在故乡苏州太仓。
陈衡哲(1890-1976),江苏常州人,历史学家,中国的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是和任鸿隽、胡适一代的民国黄金十年的大知识分子。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史》、《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享年86岁。
苏雪林(1897 -1999),浙江省瑞安人,作家、文艺批判家。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她是文坛的常青树,半生的时间都在文学上反鲁迅。1967年,苏雪林将自己"反鲁"的大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
陆小曼 (1903-1965),江苏常州人,翻译家、文学家、画家。是陆小曼害了徐志摩,还是徐志摩害了陆小曼。徐志摩死后,虽然陆小曼出身名门,才高八斗。但依旧体弱多病,吸食鸦片。直到1956年,在上海市长陈毅的帮助下,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65年,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凌叔华(1900-1990),广东番禺人,文学家、画家。凌叔华出身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凌朝庚是广东番禺巨富。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授一品顶戴,民国以后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要职。早年师从宫廷师缪素筠,见过印度诗人泰戈尔。是徐志摩、胡适的密友,与苏雪林、袁昌英并称“珞珈三杰”。1990年病逝于景山医院,叶落归根。享年90岁。
谢婉莹(1900-1999),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要职。1999年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因此被称为"世纪老人"。
林徽因(1904-1955),福建福州人,建筑师、诗人、作家。她是梁思成的妻子,徐志摩的情人,金岳霖的红颜知己。她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文学上,《你是人间四月天》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1955年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张爱玲(1920-1995),上海人,作家。张爱玲家世显赫,祖其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与大汉奸胡兰成交往并姘居,成为一生之历史污点。1973年定居洛杉矶,1995年病逝于美国,享年75岁。
有哪些写大婚之日的古诗词?
问题:有哪些写大婚之日的古诗词?
引言人类社会的"四喜四悲"中,所谓“四喜”由来已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婚姻,无疑是大喜中的大喜。自古以来"洞房花烛夜",绝对比"金榜题名时"更让人欣喜若狂。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在"新婚之日"所寄予的情怀,在新婚之时所留下的千古佳话,举不胜举,再次就不一一赘述,摘录几首古诗词如下: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唐•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北宋•欧阳修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我们不得不承认,早在北宋时期,欧阳修这个“怀老头”挺有情趣。这首词描写了普通新婚夫妻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充满了柔情蜜意,符合真实的生活,具体而生动。在现代人看来,根本无伤大雅。因为在这首词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了我们自己婚姻生活中的一些影子。
蝶恋花•新婚大喜文/@兵法天下 【作品】
序:庚子元旦,适逢好友孩子大婚,饮罢婚宴喜酒,有所感触,随填词一阙【蝶恋花】,以作留念!
元始梅妍良缘到。
一朝婚仪,乐奏鸳鸯调。
姚府华堂祥瑞飘。
吉时琴瑟和鸣笑。
玉树临风郎君俏。
妩媚新娘,羞月羞花娇。
执子携手白头老。
同舟共济任逍遥。
【温馨提示: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 。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和侵华鬼子冈村宁次是真爱吗?
末代皇帝溥仪有七个如花似玉的妹妹,我曾写过“七朵金花”的婚姻生活和各自人生结局,但没有发现其中有人和日本侵华头子冈村宁次有交集,更谈不上有恋爱关系。
和溥仪平辈女性中,只有他的远房妹妹爱新觉罗·显玗(1906~1948?年)和岗村宁次同居过。二人到底有没有真爱?
答案一会告诉你,下面咱就扒一扒爱新觉罗.显玗的情史,看看她和谁有真爱?
提起爱新觉罗.显玗,估计亲们有点陌生,如果我告诉你,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时,你肯定笑了:“不就是用色相勾引男人刺探情报的金碧辉吗?”没错,金碧辉是她的中国名。
▲爱新觉罗.显玗
清朝皇室格格——显玗为何成了日本间谍?原来她的父亲肃亲王善耆,在她6岁时,把她送给了日本朋友川岛浪速做了养女。
事情是这样的:清朝灭亡后,日本浪人川岛浪速以商人身份,欲助肃亲王善耆恢复帝制,结果失败。
浪速被召回国,临别时,善耆把6岁的女儿显玗让其带回日本培养,为将来复辟做准备,这就是显玗去了日本的原因。
6岁的显玗到了日本后,改名为川岛芳子,义父送她进入了日本高等学院,主要学习军事、情报和军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知识。
有道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大学期间,芳子恋爱了。她的第一个恋人名字叫岩田爱之助。岩田长得英俊潇洒,是芳子的学长,岩田对芳子展开了疯狂的追求,随后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川岛芳子和养父川岛浪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接触,芳子突然发现岩田不像自己的情人,倒像自己的政治导师,岩田对她说的情话越来越少,而对她输灌军国主义思想的话越来越多,当时芳子对政治并不热衷。
“原来岩田不是真心爱我,想利用我”,一种被骗的感觉涌在芳子心头,芳子很快结束了这段恋情。
18岁的芳子长得亭亭玉立,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其中不乏优秀追求者。然而,来自她身边的一双贪婪的眼睛盯上了她,这个人就是她的养父川岛浪速。
在一个夏夜,义父强奸了芳子。
“就在她想象未来白马王子长得什么样时,美丽的花朵一夜之间遭到了蹂躏”。川岛芳子想到了死。
▲男装的川岛芳子
身在异国他乡,她能有什么办法反抗?川岛浪速是日本浪人,在日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芳子的眼前世界一片灰暗。
为了逃避现实,她开始变得沉沦,变的乖张,变得放荡,性格变得疯狂而扭曲。
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势,她女扮男装,只要穿上男装,她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这成了她以后的一种怪癖。
1927年夏天,21岁的芳子一个人返回了中国。回国后,改名为金碧辉。
当年秋天,父亲为了取得蒙古的支持,为了政治联盟把女儿嫁给了蒙古小王子为妃。这本来就是政治婚姻,金碧辉和王子根本没有感情。三年之后,性格乖张、桀骜不驯的金碧辉选择了叛逃。
1931年,川岛芳子投靠了日本关东军,从此开始了其间谍生涯。
▲戎装的川岛芳子
1931年9.18事变爆发以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1932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日本为了掩饰其成立为伪满洲国的丑事,为了应付“国联”。于是自编自演了一·二八事变(即1932年1月28日发动的上海事变,也叫沪淞会战)。
上海事变发生后,日本向上海派了一支特殊的先遣军。当时,冈村宁次是先遣军副参谋长。
投靠关东军不久的川岛芳子,由于出色的间谍工作。被关东军授少佐军衔。随后派往上海,协助先遣军开展情报收集工作。
于是26岁的川岛芳子和48岁的冈村宁次在上海会面了。值得说明的一点,当时的岗村宁次还没有完全发迹,仅仅是派遣军副参谋长。日后才成了日本派遣军最高司令,这是后话。
▲川岛芳子和关东军
岗村宁次到上海后,政变已经平息。此时他有精力和川岛芳子谈起了恋爱。
中年丧偶的冈村宁次,迷恋上了这个小他20多岁的女人。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川岛芳子英姿飒爽的戎装模样,让我这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心旌摇荡,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热恋?”
这时的岗村宁次还没有看透川岛芳子本来面目,被她纯情的外表所迷惑,放荡不羁的芳子根本看不上他这个小小的参谋长。
芳子和他热恋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也不过是肉体交易罢了,各取所需,自得其乐,何谈什么真爱?
果然好景不长,芳子脚踏两只船,在和岗村宁次同居期间,他还和日本商人仓地鬼混在一起。仓地是一个日本巨商,不差钱。有一次,二人偷情时,被仓地的老婆抓了个现行。
▲冈村宁次
仓地的老婆把这事儿捅给了冈村宁次,最后说“管好自己的女人,别让她四处沾花惹草”,冈村宁次羞愧难当。
川岛芳子表面收敛了,但还是暗中和仓地来往。冈村宁次忍无可忍,不想让自己头上变成“绿色森林”,于是舍弃了川岛芳子,从此后二人再没有任何交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认为川岛芳子和冈村宁次之间不存在着真爱,至少芳子没有。你觉得呢?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