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交友,有些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
黔南交友,有些老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
教师的说教只能感动自己,学生不为所动,可能有这几种情况。
第1种情况,老师的说教离学生的认知相差太远,学生基本上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体会。
案例1 有一个学生,家里面是城中村的,因为拆扦,补了几套房子,父母也基本上没怎么上过班,经济来源靠房租收入和赔偿款就足够了。
由于父母从小对该生比较宠爱,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小孩子自由散漫,经常迟到、缺旷、不爱学习。
班主任老师说,你现在不认真学习,学不到本领,以后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不能够自立。谁知人家却说,我们家有好几套房子,我以后不用上班。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教师的说教和孩子的认知和体验相差较大,根本没有什么效果。
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直接告诉学生,迟到是一种违纪行为,作为一名学生,必须从小就要学会遵守校纪校规,培养规则意识,效果还好一点。
第2种情况是,老师和学生没有建立很好的情感,自身的影响力和威信也较差,在教学上处于学校中下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上是听不进去你讲的道理呢,这可能就是人微言轻的心理效应。
曾见到一位老师,多年不在教学岗位上,并且教学能力非常差,她去上课的时候,课堂乱哄哄的,批评学生,学生嬉皮笑脸的,个人形象气质在学校里面也比较邋遢。
如果是这种情况,只有不断的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塑造较好的个人形象,才能提高在学生心中威信和威望。
这是为什么一些才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如果个人能力和业务素质不强的话,在管理班级或说管理学生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学生不服的情况。
这就是同样一种方法,同样一种理念,同样一种措施,对于优秀的老教师非常管用,但自己运用起来就显得苍白无力。
第3种情况,是一次性跟学生说了大量的道理,学生分不清主次,一次性接受不了。人接受一件事物或理念,他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需要时间去孕育和内化。
做学生思想工作,有一个原则是反复说,说反复,做反复,反复做。对学生的行为的校正往往需要多次的干预和督促。
要想通过一次说教,就彻底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名教育工作者在过程中,这对学生的交流要有耐心。
曾看到一位教师在批评学生迟到,批该教师用了一两个小时,说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基本上一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的说教,学生在那里无动于衷。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几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
第一,了解该生迟到的原因与动机。
第二,讲清楚迟到对个人行为以及思想的不良影响。
第三,让学生承担迟到的责任,比如做一件好事,或者读一篇好的文章,写读后感等等,总之,让学生明白做错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学会买单。
第四,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避免迟到的一些方法。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不断认识不足,改过自新,用思想和行为去干预学生的不良行为。
总之,社会飞速的发展和变化,学生的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教师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工作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应对复杂多变学生有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