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结婚的风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

2023-03-05 04:24:04 64阅读

民族结婚的风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 本, 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宪法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 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

民族结婚的风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

(二)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 (1)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 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的 选举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都可以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 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数的规定,也可以选出 1 名代表; 在历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总数的 14%左右(其中,比例最 低的是四届人大,为 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届人大,为 15%) ,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高出 1-7 个百分点左右。

(2)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试行方案》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 求“大力培养四化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 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 270 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国 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国家和 地方事务的管理。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 一。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 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 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 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 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具体内容是: (1)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 (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 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而且还是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 治。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原则,

体现了对各少数民族(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2)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3)民族区域自治原则。(4)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5)少数民族人口政策。(6)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政策。(7)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9)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10)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为什么结婚要有进洞房这么一种习俗?

由来很久以前,人们习惯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枚举。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可见,“洞房”美称的由来己很久。洞房也可以作为女性阴道的尊称。

闹房习俗看似简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来说,可谓遍及全国各地;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则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仍流行。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闹房习俗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婚礼淳朴、肃穆。

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 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从中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彪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 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习俗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各地皆有其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增添热闹气氛,驭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时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时间不宜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情。常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受伤、瘫痪的报道,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应当引以为戒。

传说闹洞房是陕西关中灞桥一带农村婚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郎新娘与村中的一帮年轻人三天之内不论大小,尽情耍笑。一般结婚那天,新郎新娘既怕人闹洞房,又怕没人闹洞房。因为这洞房若没人闹,说明主人家乡情不好,没人与你打交道。若闹得太过火,当然人也受不了。 闹洞房分“文闹”和“武闹”。

农村七月七是什么节?

在农村农历的七月七日又称为七夕节、七巧节,当地的农村老人都会说这一天会下雨。传说这是因为牛郎和织女喜极而泣激动的泪水,那这就要牵扯古代的传说了。

我们知道过去很多的传说都源自古人对星宿的排列的一种幻想,那么牛郎和织女是何意呢?

在古代人们凡事都讲究秩序和排列,而很多传说就源于此。在古代星官中,牛郎星为银河东侧一对上下的倒置三角形,以及下方黄道老乡的两个小三角形,共计6颗星组成有三只脚的“牛宿”星宿,称为“牵牛”,而其旁边有九颗小星谓之“天田”,寓意其牵牛耕耘的方向。南侧地平又有九颗星称为蓄水的“九坎”,东面又紧挨着罗堰三星,如堤坝一般。而织女星分为三星,在牛宿六星北侧。

因此,传说出了牛郎和织女的存在。传说牛郎原本是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因父母早早撒手人寰,牛郎很兄长嫂子生活,但生活中倍受欺凌,终于被嫂子挑唆兄弟分家,而田地房都被嫂子设计霸占,唯一留给他一头牛的家产。谁知这头牛是神仙下凡,为了帮助善良的牛郎接触贫寒,忽然有天开口说话,牛郎惊恐中得知,老乡的湖里每天都会有仙女下凡洗澡,偷拿一件衣服,仙女就无法回到天上,可与牛郎结为夫妻,老实的牛郎果真照做娶到了七仙女中年龄最小的织女,两人生下俩孩子,生活幸福美满幸福美满。

过后不久老牛就死了,并要求牛郎剥去自己牛皮,以后有难可解。事后不久,玉皇大帝震怒,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抓违反天条的织女,牛郎情急想起了那张牛皮,随即披上竟能直飞云霄追赶王母,随后玉皇大帝看到牛郎和两个孩子追织女心软,决定每年的7月初7让他们全家相会于天河之上,并由世间的喜鹊筑桥。所以,喜鹊七夕后都有掉毛现象,传说是搭桥摩擦脱落所致。

那么,七夕节的今日有什么习俗呢?

在我们农村有斗巧习俗!斗巧又分: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等方式。我们这边流行穿针乞巧、对月穿针两种方式。

穿针乞巧:以七夕当天结彩线穿过七孔针的速度为获胜,穿的慢的为“输巧”,要把好东西分给获胜的女孩。对月穿针:七夕晚上要对月拿结彩线穿七孔针,这样穿的快的女孩,会变得更巧,乞巧多。

在江苏等地又有香桥会习俗,就是七夕当天人们用纸筒卷线香,搭制4米长、0.5米宽的香桥,到了晚上就焚烧,以此祈求福祥安康、并祭祀牛郎和织女星。

在浙江等地还有接七夕当天的露水的习俗,据称这天是牛郎和织女两神仙的眼泪,滴入眼中能明目治疗近视。

综合以上就是七夕结的由来,和个别地区的民间习俗了。你们那里又有什么习俗呢?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想了解更多三农信息,请关注“瞳影简生”!谢谢!

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

唐朝时一个男子娶亲,新婚之夜他刚掀开盖头,就吓得倒退了好几步,疯了一样跑掉了。新娘见状,当晚就改嫁给了新郎的好哥们。

当时参加婚礼的亲友们见到事情出现这么大的转折,先是惊得目瞪口呆,后来又拍手称妙。那这位新郎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说起这个大户人家的男主人,他是唐朝的弘农县令。由于他们夫妻二人膝下只有一个爱女,所以就招了一个叫做卢生的男子作上门女婿。

唐朝人成婚都是在晚上,那时的官宦人家非常重视成婚的礼节,所以结婚当晚,两边的亲朋好友必然都会到场的。

主人家还会从亲友中选出两个礼度娴熟、仪容出众、声音响亮的人来做引礼赞礼的差事,叫做傧相,跟现在的伴郎有些相似。

那天晚上,县令家来的好友里面有一个会算卦的女巫,她跟县令夫人的交情很好,所以当晚也被邀请过来参加婚礼。

县令夫人问这个女巫,说你不是会算卦看面相吗,帮忙看看我家女婿面相如何?

奇怪的是,女巫瞧了瞧新郎官,说这不是你家女婿,你家女婿不该是这个模样。

女巫接着解释到,虽然卢生长得风流倜傥,还是个美髯公。可你家女婿应该是个白白净净,脸上一根胡须也没有的男人。

听完女巫的话,县令夫人感到非常诧异。她说现在卢生已然入赘到我们家里了,怎么不是我女儿的夫君?要是按你的话讲,我女儿今天还结不了婚了不成?

可是女巫也解释不清楚,她说反正卢生不该是你家的女婿......

两人的话还没说完,只听见外面鼓乐齐天,卢生来行纳彩礼,正在堂前跪拜。

县令夫人拽着女巫的手,指着堂上正在跪拜的卢生,说你看他今夜已经是我家女婿了,这还能有什么变数吗?

这时屋里的其他女眷听见了也纷纷笑话女巫,说她这次算得不准了。女巫听见了丝毫不以为意,接着观礼。

等了一会儿,一对新人就在众人的簇拥下拜了天地。回到洞房,大家开始起哄让新郎揭盖头。

卢生刚把盖头揭开一点,看见新娘的真容,就好像被吓到了一样,赶紧又把盖头放了下去,然后踉踉跄跄地倒退几步,扭头跑出去了。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卢生早已经骑上马,头也不回地跑了。满堂宾客见状,惊得目瞪口呆,毕竟大家谁也没见过这样奇怪的事情,纷纷猜测县令的女儿到底有多丑?

人群里有几个跟卢生关系要好的,要问缘故。还有几个是县令家这边的亲戚,出于善心,想劝卢生回来成全他的美事,于是都骑上快马追了出去。

可大家追上卢生以后,他只是摇摇头,说这个新娘不能娶,不能娶!

众人问他到底什么原因,卢生不肯说,也不肯回去。

大家没有办法,只好抽鞭回去了。

弘农县令得知卢生的说法后,气得火冒三丈。心想我女儿何等花容月貌,怎可让他这样羞辱。要是这件事情日后传扬出去,那我女儿还如何嫁得出去?

为了证明自己女儿不是丑八怪,县令让女儿自己掀开盖头,给大家看看真容。

只见县令的千金确实长得沉鱼落雁,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美人。大家看了都说卢生没福气,这么好看的媳妇不要,他还想要娶天上的仙女不成?

这时县令说道,今天这个好日子绝对不可以虚度,众位亲朋中要是有谁愿意做我家的女婿,尽可以提出来,只要样貌说得过去,家世年龄也相当,我现在就把小女嫁给他。

这时人群中有一个年轻男子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做县令家的上门女婿。

这个男子名叫郑生,正是今天晚上两个傧相中的一个,已经拜过官职是有功名在身的人了。而且正如女巫之前所言,长得白白净净,脸上一根胡须也没有。

县令和夫人都对郑生很满意,于是就在现场宾客中找了一个年轻人做傧相,让自己女儿和郑生在大家的见证下成了婚,其它礼仪,等到婚后再补。

这件事情后来被当地人传为美谈。

其实郑生跟那个逃婚的卢生本来就是好朋友,所以他后来见到卢生以后就问他当初为什么要悔婚。

卢生告诉他,当天晚上他揭开盖头一看,只见那新娘两只眼睛通红,大得跟鸡蛋一样,而且一嘴獠牙都伸出了嘴外,哪里有个人样?简直就是个巡海夜叉,如何能娶。

说到这里,卢生还不怀好意地嘲笑郑生,说你娶了这么一个丑八怪回去,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郑生听了卢生的话感到很可笑,于是把妻子叫出来跟卢生相见。

卢生一看县令家的千金原来长得这么漂亮,顿时懊悔得不行。后来又听说了那晚女巫所言,才明白一切都是缘分使然。正是: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那么古代的洞房之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其实古代的婚姻制度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洞房里的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

古人认为黄昏之时昼夜交替,属于阴阳交汇之刻,所以在此时举行婚礼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白虎通》里面也说:“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这也解释了婚字的由来和含义。

在清朝以前,一直都是早上迎亲,到了晚上再举行婚礼。可是到了清朝的时候晚上开始实施宵禁,所以人们也就不得不把婚礼的时间改为了中午。

当新人拜完天地以后,就会有人喊一声“送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就开始了坐帐。以前的坐帐是要坐三天三夜,所以新娘从结婚之前的好几天就开始少吃少喝。

后来坐帐时间逐渐减少到了一天,再后来就发展成了仅仅成婚当晚需要坐帐。这也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习俗的不断改良,慢慢地将一些不够人性化的地方简化掉了。

当新娘坐到床上以后,马上就能感觉到床非常硌得慌,这是因为洞房之夜的又一习俗——撒帐。

撒帐就是把花生红枣桂圆等谐音好寓意好的干果撒到床单和被子上。撒果子的人一边撒,嘴里还要说点吉祥话,如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等。

等新郎招呼完了外面的客人,回到洞房之后,就可以跟新娘完成同牢的礼节了。

同牢就是将肉放到一个碗里,新郎新娘一起吃碗里的肉,表示以后夫妇一体,两人同甘共苦。

除了这些,夫妻二人还要一起喝酒,就是将一个葫芦剖成两半,一人拿着一个葫芦喝酒,现在已经演化成了喝交杯酒。

再有一个习俗就是将夫妻二人的头发各剪下来一缕,绑在一起,叫做结发。这也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语:其实婚礼的细节都是可以随机应变的,卢生娶妻,礼仪细节再完备,两个人没有缘分,终究走不到一起。

而郑生事先什么也没有准备,却可以跟县令千金喜结良缘。

所以说,洞房的各种礼节都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关键还是两个人相亲相爱,好好珍惜对方,善待这段来之不易的婚姻,才能得到幸福。

北方胡人为什么存在抢婚的习俗?

抢婚习俗不仅存在于北方胡人当中,在南方少数民族甚至汉族早期社会也有存在。这个起源于人类原始部落时代的抢婚习俗,其发展成熟有三个阶段。

一、原始部落父系社会对一切资源掠夺占有。原始社会,资源匮乏,人类以部落或部落联盟形式群居,当时原始人口较少,部落之间经常互相战争,以掠夺更多资源和财物,其中也包括女人。因为在部落内部通婚,血缘相近,造成生育质量不高,小孩成活率很低,不得不进行部落之间通婚,但由于部落冲突频繁,造成部落间关系紧张,正常的婚姻难以形成,为了繁殖人口的需要,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就开始了互相抢占女人资源。

二、古代社会女人地位低下,沦为男人的工具。古代社会,文明不尚发达。自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特别是游牧民族,行为还带有野蛮的味道。女人在男人眼里不仅是私有财产,还是生殖和生理需要的工具,男人对女人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于是在蒙昧粗野的文化驱使下,部落男子就会倾巢而动,毫无顾忌地抢夺其他部落的女人占为己有,久久形成了民族的习俗。

三、随着文明推进,抢婚习俗由野蛮暴力走向文明形式,逐步发展成许多民族结婚的一种仪式。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各民族经过现代化文明的洗礼,男女已经性别平等,结婚前就开始了自由恋爱,你情我愿,结婚成为双方家庭的大喜事,自然不会出现过去的暴力抢亲了。但每个民族在婚礼上都要举办能体现出其文化特色的婚礼仪式,图个热热闹闹,喜气洋洋,于是抢婚的风俗形式就这样保留下来,成为北方胡人和其他民族结婚庆典的重要仪式。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