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结婚风俗,我想问问苏北那边的习俗都有哪些
兴化结婚风俗,我想问问苏北那边的习俗都有哪些?
你好!欢迎来到江苏生活,祝你生活幸福!我是南通人,也算苏北人,我来解答你的疑惑,希望能帮助到你。
首先,你说第一次到老公家(当时应该是男女朋友关系吧),男方父母长辈没有给红包。我来分析一下背景,你应该能体会。江苏地区二、三十年以前,有些条件相对不太好的家庭,为了解决儿子娶媳妇的难题,只能娶云贵川黔等外地的女性,而当时有些不法分子,索要高额彩礼、首饰、衣物等财物,然后玩失踪,甚至是结婚酒席都办完了,新娘不见了。很多外地女子以结婚的方式骗取财物,使得本来就相对贫穷的家庭,人财两空雪上加霜。老百姓对外来媳妇也不得不产生提防一些心理。这种心理直到近十年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加之当今很多家庭子女上大学谈了外地的对象,涉省外婚姻渐多,老百姓见多了才习惯了。至于第一次上门,给不给红包(与包多包少无关),我们风俗里没有定论,跟风俗无关,跟家庭有关。有的家庭给红包(双方第一次去对方家都要给,对等的),也有的家庭不给。如果你不是你老公谈的第一个女朋友,相信你老公的前任女友第一次来他家,也没有收到红包[捂脸][捂脸]。当然,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你们夫妻感情好,生活开心比什么都好!不知你们夫妻和公婆是否一起生活,如果住在一起,怀孕、生宝宝时,公婆没有给钱也正常,毕竟你们的收入不要给公婆,你们自己存钱,而家里人情往来、吃喝用度等开支,一般都是公婆在花费,这在江苏很常见。如果是和公婆分开居住生活,你们的收入肯定是自存的,很大可能你公婆本来收入就有限,所以你觉得500元有点少,但你公婆也许觉得不少了,各年龄阶层对钱的概念不同。
大姑子生宝宝,有些风俗是娘家人要给宝宝做金锁、银手镯等等,我是70后,我女儿就有她舅舅、舅妈买的这些,我老家也有四十多年前,我出生时我舅舅舅妈给我打的银项圈、银手镯。舅舅舅妈给外甥(外甥女)做这些,确实是习俗,具体选金的银的,做粗点细点,根据家庭情况酌情考虑。外甥(外甥女)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上小学,舅舅舅妈送书包、文具,有些地方确实有这个说法,但不绝对。在我老家南通海安,这一个县级市,也不全有这个习俗。我认为,一个书包,一些文具也花不了多少钱,但也承载着长辈对晚辈好好学习文化,将来金榜题名的殷切希望和良好祝愿!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一生中,对舅舅的感情是超过叔叔伯伯的,你们是你大姑子的娘家人,是娘家的顶梁柱,是她的娘家脸面,也是她后背最大的依靠!
第三,你公婆养老的问题。目前,大多还是有儿子养老的说法,说实话这在全国都普遍。普通家庭儿子继承家产,女儿一般也不会争家产(有王位继承有矿的除外[捂脸][捂脸]),女儿常来看望老人,给老人送点礼物,过年过节给老人衣服,这是很正常的。其他地区怎样情况,不了解不评论,在江苏大多数家庭,只要能走能动,一般都自食其力,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只需要是年老住院服侍时,有子女照顾(正常情况女儿都会帮忙),临终过世料理后事,需要子女出面,至于用钱方面,老人一般早就准备好了“棺材本”,除非重大疾病手术特殊情况,基本不要子女花多少钱。
第四,你结婚时没有彩礼,近似裸婚。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家庭,要求男方给彩礼,结婚时,女方添加一些,甚至添加一倍给女儿作私房钱;有的添点钱,给女儿买车陪嫁;有的彩礼只是形式,只收几千、一万走个形式;也有的只给一部分给女儿陪嫁;也有的根本不需要彩礼这个形式。彩礼怎么办,是婚前双方家庭商量的结果,你娘家没有提要求,说明你娘家很开明!不拘小节、不在意形式主义![赞][赞][赞]
啰啰嗦嗦说这么多,希望能帮助到你。真诚希望你在江苏生活幸福快乐!也希望你有时间带你爱人常回你父母家看看,给父母多打打电话![祈祷]
仙游红团的由来?
红团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莆仙最有特色的节日喜庆食品,过年时家家都做。又是可口的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也用于渲染喜庆气氛,还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馈赠礼品。红团源远流长,起源很难考证,但从一些古代文献资料,可以略知一二。
《集韵》:“糰,粉饵。”又引说文:“饵,粉饼也。”就是说,糰(为方便起见,以下写作团),是大米粉末制成的饼。莆仙红团,是米粉为皮,包馅蒸制而成的表皮红色的饼状食品。由于用艳山姜的叶片垫底,红团有一种香喷喷的味道。
几本宋代笔记都说到团,如: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端午作水团,又名白团,或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其精者名滴粉团,加麝香。又有干团不入水者。”既然称做水团,就不是烙的。其中干团不入水者,可能是蒸的。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有澄沙团子,归在“饭后饮食”内。
吴自牧《梦粱录》里有澄沙团子,澄沙团,沙团,十色沙团,麝香豆沙团子,归入“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市食”“干果(粿,即大米食品)子”各类。
周密《武林旧事》里有澄沙团子。武林是杭州的旧称。
耐得翁《都城纪胜》中有沙团子,与“春饼、旋饼、羊脂韭饼”等归入“夜间顶盘挑架者”类。作者接着写道:“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若远方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歌叫”意思是叫卖。
以上几则笔记资料说明在宋代,特别是江南一带,沙团是饼饵类市食点心,普通食品,在食店或市场上卖,或沿街叫卖。可能有各种颜色(“十色沙团”),不同形状(“人兽花果之状”),而且也用做端午应节食品。沙团,就是澄沙团子,豆沙团子。
沙团的做法,宋浦江吴氏《中馈录》中有记载。该书“甜食”类“煮沙团方”条下写道:“砂糖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这蒸成的沙团,其原料和做法与今莆仙红团相同,只不过沙团是球状的,今莆仙红团是用木模印成球冠状。沙,当指豆沙,指用豆煮熟捣成泥而成的食品,用做饼饵的馅儿。今莆仙红团馅心有绿豆、糯米两种(糯米又有甜咸之分),但主流是绿豆(俗说“红团绿豆馅”),是用绿豆加糖煮成的,先捏成球状,包上米粉做成的皮后,用木模印制。
沙团也用于祭祀。宋代范成大(苏州人)在他的《祭灶诗》中说祭品中有:“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后一句就是指沙团。红团在莆仙的主要作用是过年时祭祀神祗、祖先,家家都用于辞年(祈年)。元宵期间,也用于在社庙中排宴桌,当祭品,有的地方还会摞成近一米高的“红团塔”。属于人神共享的食品。
明代周华《游洋志》曰:“除夜,数日前各以牲羞粿饵馈送亲友。”这粿饵,其中可能就有红团。在民间,红团也被称为粿(大米食品),春节做红团、番薯起(甘薯加入面粉发酵后蒸成的食品),也被称为做粿。可知在明代莆田,过年时做红团,而且用于送礼。
据《梦粱录》和《岁时杂记》,团有不同颜色。后来莆仙红团表皮着上红色,并印有表示吉祥的汉字和图案,如“福”“财丁贵”“寿”“喜”,双孩儿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也用于喜庆、送礼。直到今天,在山区的一些地方(古时候属于兴化县),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清早,成年礼(俗称“上头”)之后,男家会分“成人团(也称上头团)”给族亲。成人团是个大红团,上面的图案是“双孩儿”,寓意子孙满堂。这正是《礼记·冠义》已冠而“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之意,告知新人已成人。“挚”是见面礼,现在山区用红团。说明红团又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礼品。
综上所述,莆仙红团来源于宋代江南一带的沙团,那时是一种普通食品,也用于祭祀。后来在莆田用木模印制,表面有吉祥图案,并着上大红色,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寓意喜庆和圆满,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也扩大了。
兴化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啊?
兴化的房价太高了,快赶上苏南地区的房价了。这些其实是开发商炒房的结果。一般有钱人不会在兴化投资房产,毕竟兴化是县级市。一般在兴化买房的人是在外地打工的人,选择在兴化买房只是为了结婚的婚房。
兴化民政局领结婚证要户口主页吗?
要领结婚证,按照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不可以提供户口页和自己页,需要户口本原件办理。 结婚登记条件:
1、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婚。
2、结婚年龄: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
3、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
4、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需要提交的证件: 1、本人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3、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结婚登记程序: 1、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的区、县级市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申请补办结婚登记或复婚登记的,按照结婚登记程序办理。 2、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或按指印。 4、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提交的证件、声明进行审查,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时限与收费标准: 1、登记时限:证件材料齐全,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2、收费标准:国内结婚登记每对9元。
我要娶你用你的家乡话怎么说呢?
谢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二人世界,新人新业新发展!我们家乡讨老婆、娶媳妇、找对象,和多地乡俗一样,通过介绍人,也称媒人,穿针引线,结良缘。部分自由恋情的人儿,也离不开请中间介绍人,说和礼金、婚期、宴请、等入乡随俗礼仪,同结连理,完成婚誓永结同心。娶媳妇,通过媒人说和,家乡俗言自然就成"说媳妇"。我要娶你称"我要说你"!愿天下有情人,终为伴侣,和美人生,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