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结婚风俗,山东菏泽成武订婚风俗
菏泽结婚风俗,山东菏泽成武订婚风俗?
这个不太清楚具体的但是在我们菏泽这里据说是彩礼很重的
巨野特别的春节习俗?
我的老家在巨野,巨野人过年,进入
腊月二十以后
,就开始忙着蒸馒头,杀猪、卖肉、打扫房子、买鞭炮、做新衣服。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
,并“上林”(墓地)请先人(家中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年长者一般就睡觉了,年轻人有的看电视,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
,父母在凌晨四点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都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年都已经拜完了。
贴春联 其他地方也要贴
在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帐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天还蒙蒙亮,我就开始忙碌起来,把爸爸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几年,我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规律。
每年到了三十下午,一家人就开始忙起来了,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往年我都被分在压饺子皮的行列中,我一个人压的饺子皮能供给三个人包饺子。但是今年由于到家后也已经是三十上午了,所以这一任务也就不归我了,母亲早早压好饺子皮,而大嫂和二嫂则利索地包着饺子。在我们这里,包的饺子一般都是肉馅、糖馅和硬币馅,在这里就说说这个硬币馅的饺子。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但大家还应该知道,我们这顿饺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点多钟吃的,父母都在大锅里面用勺子是随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请家堂 让老辈回家过年
在三十傍晚时分,是请家堂的时候了。请家堂,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死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家堂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墓前说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家堂,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是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一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时候,把牌位烧掉,再烧香烧纸,姥爷奶奶们就又回到墓地了。
灶王爷
掌管饮食的神袛,供奉在厨房里的灶台旁边。腊月二十三,灶君要返回天庭汇报人间诸事;在这一天的傍晚,人们要焚香祭拜,恭送灶君上天,即烧掉旧的灶王爷神像。相传,为了防止灶王爷在天庭抖出人间的糟心事儿,人们要奉上“糖瓜”请灶君享用,主要目的是粘上他老人家的嘴巴;即便是粘不住,他老人家的嘴巴甜了,也能嘴下留情“上天言好事儿”。
大年初一凌晨,人们还要再供奉上新的灶王爷神像,恭迎灶君“述职归来”。
吃饺子 讲究可不少
大年初一凌晨第一锅饺子,要先用小碗盛上四个,摆上筷子,家人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朝着西方,当家人点着四柱香,向西方拜三下,并且口中要念道:“过年了,各位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吧,”然后焚烧纸钱,鸣放鞭炮,这个过程叫“请老的”,是我们当地孝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只有把老的请回来之后,一家人才可以欢欢喜喜的开始吃年夜饭,并进行守岁了,小孩子也可以放鞭炮和烟花了。在吃饺子的时候,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不能把第一碗饺子吃完,必须剩余一到两个。从记事起就经常听家人说,这叫年年有余,不会让家人吃完这顿没有下顿。这样的风俗也许在目前全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的时候已经过时,但在当地能够继续保持着这样的风俗,我觉得也是传承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磕头 过年必不可少
过年磕头,也许很多地方没有这个风俗,但在我们那边却一直保留着。在初一早晨四点多钟吃完饺子后,就是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年长者拜年磕头时候了。走家串户地给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有的时候辈分高的人的院子里,会跪一地人,真是壮观啊。这种磕头我也是从最近这几年才跟着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给父母磕个头就了事情,去别家磕头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们身上。最近这几年,父母开始逐渐让我跟着去。这两年我也体会到磕头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长着拜年磕头是必须有的。磕头也有规律,大都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把家门口老乡的磕完后,再去村的另一头去磕头。磕头都是统一标准的,男人们一般都在长着家中的主前磕四个,给老人都是磕一个。把整个村子磕完一遍,身上也暖和多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天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见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对方,只是听着声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听到“大叔,在这就磕(头)了啊,大爷,新年好等问候语。”
女婿有喜也有忧
正月初二,我们这儿的习俗是:在这一天,所有还没有熬成婆婆或丈母娘的老、中、轻的媳妇们。要带领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称“走丈人家”,已成年未结婚的子女,要去姥姥家拜年。别看平时,毛脚女婿见到岳父岳母,就象“老鼠见了猫”一般,小心翼翼,只知道干活表现,可在初二这天,岳父,岳母在这天要好好的招待女婿。
提到女婿,在这不得不提下新婚的女婿,他们在正月初二这天可真的有苦也有甜。甜的是,新女婿只有这一天是贵客,吃饭坐首席,这也是他们在一生中在丈人家享受规格最高的一次特殊的待遇。但是他们也有“遭遇不测“的时候,来老丈人家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可以一起拦截他,有的人截住后要香烟抽,有的人扔雪球冰块打他!所以女方家的亲戚要事先为他策划好路线,让他悄悄地进庄,吃过饭后再悄悄溜走,但小孩眼尖,通常还是少不了一场“遭遇战”。这样的遭遇在最近几年变的很少了,毕竟人的思想也转变了。
花糕 越大越有诚心
新婚的婆家必须在正月十五前,让新娘把花糕带回娘家。我也问了老人们,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也说不出具体的说法,只知道是团员、喜庆,让娘家能够感受婆家对新娘的喜爱之情。花糕的原料就两种,一是大枣,一是面粉。记得小的时候,我哥哥结婚时我家也蒸过花糕,当时来我家有好几个邻居来帮忙,有的揉面,有的做花,忙的不亦乐乎。以前的时候一个花糕也就是10斤左右,在自己的灶上就可以蒸好的。但是不一样了,必须要到专门蒸馍的店铺就蒸,因为现在的花糕的个头和体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经达到了60多斤。听邻居说,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对新娘婆家的诚心。
走亲访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开始,在本家走亲戚。晚上还要包水饺,水饺出锅,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称为“圆年”,意思是过年的重头戏已经结束了。从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亲戚走完,因为一些打工的人大都在初六就走了),人们会互相走亲访友,加强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闷”,这期间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我就深受其害,在家的这几天,几乎天天喝酒。亲戚、朋友一年就能见这一次,谈谈自己一年中的得与失,畅想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为来客准备好了酒菜,一年就能在一起吃一次饭,也不免会多喝几杯。
其他过年风俗
在三十晚上,家门口都会横放一根棍子,意思是妖魔鬼怪进不到家门,家里的财运好运流不出去,挡门棍要放到正月十五。据说挡过了一天就会一年平安;蒸馒头时和炸东西时,是不准小孩子在旁边乱说的,怎么馒头还不熟啊,锅里的油怎么少了,这是最忌讳的,一般把小孩子赶的远远的,另外做这些事情也不希望有人串门的,说是怕带来不好的运气,叫踩气吧;初一一家人起来,洗脸水不能往屋外倒,都在一个脸盘里洗,所以我总是早起抢第一。天亮之前不能扫地,不能在外边大小便。
每个地方都有不能的过年风俗,我也没有在外面过多新年。但我觉得在农村过年真的能够体会到过年的乐趣。有的人感觉年味越来越谈,如果一些城里人能够到农村感受那里的过年氛围,感受农村的一贯过年传统,贴对联、包饺子、拜年磕头,感受农村人朴实的言语,也许他们会对过年有另一种体会。
菏泽为啥跟山东其他市不一样?
菏泽地区的外来人口多,所以山东话不是很正宗,其中菏泽的东明县满嘴河南口音,而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有关,早年间当地黄河泛滥,很大一批人移民到了山西,之后又辗转去了河南和山东等地。
时间一长以后便分属不同的地带,形成了现在的局面,所以东明县不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俗都与河南极为相似。来到这里完全感觉不到山东气息,人们会误以为去到了河南,因此才有菏泽人不像山东人的说法
在这里想问一下大家你们老家过年拜年还要给村里的长辈磕头吗?
拜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拜年磕头,也是一种老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磕头现象也越来越少了,但在农村,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
听我在济宁的朋友讲,他们当地有些地方,还有磕头的,但多数都是岁数较大的人,人们为了让老人开心,就按照以前的方法来拜年。
菏泽的某些地方,也有磕头的,但现在多数都是走走过程,老人也知道现在是新时代了,有些人还没磕,就被老人拦住了。
现在人们拜年的时候,见了老人基本都是说几句吉利话,然后作个揖,磕头在很多地方都简化了。
很多地方,连揖也不作了,老人看到年轻人来拜年,提前便出来迎接,然后让晚辈座屋里,倒水让烟,像招待客人一样。
菏泽农村拜年,有些地方大半夜的就起来,他们先给自己长辈拜年,然后挨家挨户,几个同辈的聚齐在一起,游走在村里。
满村都是拜年人,他们一群一群的,到长辈家里,都是一波未座下,另一波人又来了,多数人只是站在院子里,和老人寒暄几句,便匆匆离开。
有些人为了让老人开心,会让自己几岁的孩子给爷爷磕头,老人不但开心,还会拿出一个红包,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图的是那种传统的味道。
有哪些地方习俗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呢?
绍兴上虞地区过年最大特色就属各种拜佛请菩萨了。什么灶神、财神、祖宗之类的自不用说,相信很多地方都会有,但是除此以外,什么太平菩萨、招子菩萨、车头菩萨,类似各种花样繁多,对于我这个温州的外来媳妇说简直不要太复杂,而且每个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请法”。比如说车头菩萨,车先在院子停好,车头朝东,再在车前摆好一张桌子,上面各种瓜果香烛,同时车头上也要摆好各种纸折的元宝符纸,驾驶员跪下拜祭,最后再烧掉纸元宝。最后的最后,驾驶员还要发动一下发动机才算仪式正式完成。
这只是其中一个最普通简单的祭拜项目,其他类的讲究更多,细致到几种水果,几块糕点,同时祭拜人不能穿拖鞋,不能敞开外套。说实话这些仪式对我来说真的太繁琐,我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太相信这些,但谁叫我嫁到这了呢,也只能入乡随俗。
从这些传统继承方面来看,绍兴地区确实比其他地方保留得更多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