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结婚风俗,清平乐元亨为什么被打

2023-03-04 03:00:03 77阅读

如东结婚风俗,清平乐元亨为什么被打?

元亨就是梁怀吉,《孤城闭》中的主线人物,终于在公主出生之前出现了。

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当初本有一个还算美满的家庭,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经营着一家糕饼店,虽收入微薄、父亲常年生病,但一家人在一起还算和美。

如东结婚风俗,清平乐元亨为什么被打

没想到却因为宋仁宗赵祯一个举动,全家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赵祯在得知生母是李顺容后,连夜去永定陵看望母亲,却被晏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拦下了。他没有见到李顺容,却得到了一个秘密——李顺容擅长做的、喜欢吃的糕饼是在梁怀吉家学的。

于是,赵祯开始频繁去梁怀吉家里买糕饼,这个举动被不明真相的大臣效仿,结果几乎整个皇城的贵人们兴起了吃糕饼热,从而导致做糕饼的一味药材脱销。

而怀吉的父亲所服用的药中恰巧有那一味不能更换的药,就这样,怀吉的父亲死了。幼小的怀吉被母亲抱着投靠了舅舅家,没多久,舅舅和母亲先后去世,怀吉被送往了宫里。

元亨是梁怀吉的本名,他出生在市井,从小没有机会和世家、贵族接触,对于有着至高皇权的今上忌讳什么、宫里忌讳什么,即便是他再聪明,也是无从得知的。

因此,当被 任守忠问到叫什么时,他脱口而出说自己叫元亨。

正是元亨二字犯了管家的大忌讳,才招致他被打了一顿,然后被关进柴房等候发落,如果不是张茂则及时阻拦的话,他恐怕当时就被乱棍打死了。

后来,是徽柔公主的出生,仁宗大赦天下,在张茂则的帮助下,梁怀吉才得以在宫中生活下来。也许在这个时候,他和徽柔在冥冥之中已经结下了缘分,让他们在今后的岁月中发生了一段苦恋。

“元亨”究竟犯了什么忌讳?

元“元亨利贞”为《易经》中的四德,“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这四个字在一起代表着天道生长万物的四中德行。

宋仁宗贵为天子,才用了“元亨利贞”的其中一个字,还是同音不同字,而怀吉自己就用了“元和亨”两个,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欺君犯上,当时打杀、治罪都不为过。

元亨因为名字被任守忠打了,好在,他遇到了心怀善念的张茂则,因此,张茂则在元亨心里一直是如父兄般的存在。

你对魏晋南北朝的第一印象如何?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争夺、篡乱不已的时代,政权更易频繁,多种政权并存,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魏晋南北朝主要分三个阶段,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两晋(265年-420年)与南北朝(420年—589年)。

1、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2、两晋时期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倾向。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倾向。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e68a847a686964616f31333365636639迅速。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其间地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制度冲突、文化融汇等等,异常复杂。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而十六国北朝内部的人口流动与东晋南朝的侨流人口,又多有不同。如东晋南朝境内的侨流人口,多为主动迁徙而来,成为定居移民的比例较大;东晋南朝尤其是东晋、宋、齐、梁政权,实质上为移民政权,以此,侨流人口的地位高,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大,受到的优待也多。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汉族以及其他非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之频繁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且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他们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境况往往悲惨,胡族统治者强制迁移他们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而随着政权的兴亡更替、时局的动荡混乱,此被强制迁移的人口,又被不同的统治者屡次迁移,所以能够长期定居下来的移民其实数量有限。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按照家族系统分配政治、经济权利而出现的门阀政治,由于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剧烈运动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其中,以宗法性与等级性为内核的门阀世族成为统治阶层。西晋以至东晋,门阀世族的统治不断强化;及南朝以降,门阀世族的政治地位虽有所下落,社会地位仍很巩固。与此相联系,该时期世族寒门界限森严,而随着世族的衰落,寒门地位逐渐上升,南朝帝王大抵出身二等乃至寒门军功地主就是明证。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中国制度史的研究表明,汉制与唐制有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演变所致。

江苏南通的婚嫁习俗说说吧最好是如东的嘿嘿?

很简单,衣服喜欢穿红色的,婚纱不是主色调!从婚车上下来你要假装不下车,这样公婆就会塞更多的红包!敬酒的时候,由老公带着跟长辈打招呼,相互敬酒,如东的婚庆不会吹打,一般比较低调!

为什么逢年过节大家都嚷着财神到?

逢年过节,人们说些“财神到,多赚钱”的话,只是讨个吉利,想些好事,这样说也不妨碍谁,就都这样说。

比如有人过八十大寿,祝寿的人就会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真的像他们说的老人家的福能如东海寿能比南山吗?不能,到这把岁数能爬上南山就够偷笑的了,怎么能活的和南山一样呢。但如果只祝他再活五年,再活十年,这样很实际的祝愿,人家会很不高兴,觉得这个祝愿太小,又不用你掏钱,也不会说些大话。

心愿是一种向往,达不到的目标,这样才会去为这个目标奋斗。既然祝愿的话好听又会不伤人,那就多说点吧。

为何俄罗斯人却被称为白色蒙古人?

这种说法主要流行于近现代的欧洲,当代已经没人好意思公开提及了。因为,跟咱们把“蒙古”仅仅当成个“民族称呼”的简单认知不同,在欧洲,数百年来,“蒙古”和“蒙古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一种轻蔑而排斥的感情。

比如,西方有个著名的谚语——“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 ——“剥开一个俄国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鞑靼人的血脉”。这里的“鞑靼人”,指的就是西方世界眼中的蒙古人。

其实,俄罗斯人血统上的蒙古成分,早己经稀释的差不多了,这种“白色蒙古人”的说法,更多指的是思维方式、文化和历史传承上,蒙古人对俄罗斯境内各族人民的影响等等。

(俄剧《索菲亚》里面,沙俄帝国的前身,15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上流社会的装扮就非常有蒙古特色)

客观看,在当今俄罗斯联邦那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大部分都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的控制区域。而俄罗斯沙皇国的源头——莫斯科大公国的数代“大公”们,都被胁迫着主动向蒙古帝国俯首称臣,还得把自己的继承人——“世子”送到金帐汗国的大汗手下当“人质”。

这种“憋屈”的日子,一直过了两个多世纪。

整个13、14世纪和15世纪早期,蒙古人控制北亚和东欧部分地区长达24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蒙古人从社会、文化到国家组织架构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边的斯拉夫民族。

当年,四大汗国里面,最靠近欧洲地区的,能直接跟欧洲人产生交集的,就是这个金帐汗国了。因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往往会把带着翻毛皮帽子,背着弓箭,骑马挎着刀,从东面跑过来的民族都看成了蒙古人。

而蒙古人好战,又经常“屠城”的习惯、“异教徒”的身份,让欧洲各民族对“蒙古人”这一称呼产生了天然的排斥和反感,甚至一度成了“野蛮”、“暴力”的代名词。而且,这种刻板印象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时期。

实际上,那个年月里,欧洲人能接触到的所谓的“蒙古人”,也并非是通常意义上信仰“喇嘛教”的蒙古族人士,而多为来自于金帐汗国的原住民——带有大部分突厥血统的,已经伊斯兰化了的鞑靼人,或已经成了穆斯林,突厥血统占支配地位的西征蒙古人的后代。

此情此景下,金帐汗国的大汗和统治层,也都纷纷放弃了老祖宗的喇嘛教,开始成为穆斯林。几代人下去,他们的鞑靼——突厥血统愈发占了支配比例,东亚蒙古人的样貌特征则越来越弱。到了中后期,汗国的统治者们,都是双眼皮、深眼窝、高鼻梁,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白种人长相。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的文献中,经常鞑靼和蒙古不分。于是,蒙古人又成了欧洲对中北亚、乃至东欧地区游牧民族的称谓。

从16世纪开始,东斯拉夫人迅速壮大,而蒙古各汗国却走向了衰落。于是,“文明开化”了的俄罗斯人,花了半个多世纪,就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

尤其是那大名鼎鼎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自从迎娶了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小侄女索菲娅公主后,就犹如神力附体一般,彻底“完结”了金帐汗国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之后,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舞台,把拜占庭的基督教奉为正统,即“东正教”,同时号称莫斯科就是“第三个罗马”。

(俄剧《索菲亚》中,伊凡三世与索菲亚公主的东正教结婚仪式)

到了他儿子伊凡四世的时代,莫斯科大公也不愿意叫了,直接越级成了“沙皇”。

这个沙皇(царь),其中的“沙”就来自拉丁语凯撒(Caesar)的转音,咱们中文很传神的翻译成了“沙皇”。

这是因为,按照欧洲传统,只有带着罗马帝国血统的家族才能被称作皇室,统治者才能自称皇帝。显然,伊凡三世属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侄女婿,那么他的后代自然也成了带有罗马血统的家族了。

(俄剧《索菲亚》讲的就是这段历史,但戏说的成分比较大)随后的17世纪,伊凡四世的外戚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开创了罗曼诺夫王朝。自此,俄罗斯人踩着蒙古汗国的遗体,兵分两路,没几代人的功夫,就分别杀到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

然而,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因为俄罗斯帝国继承了金帐汗国广袤的领土,而在西化蒙古人的统治下,两种文明也在不断的交融,虽然血统上,俄罗斯人的蒙古因素不明显,宗教信仰也大相径庭,但行事风格、文化和思维方式上,俄罗斯人更像是个东方民族;加之,当年蒙古西征时给欧洲人流下的各种恐怖和负面的印象,进而也转移到了金帐汗国的继承者,俄罗斯人身上。

不过,要说血统比较纯,笃信喇嘛教的蒙古族人,俄罗斯境内还是分布着一些的。目前,俄罗斯设有多个蒙古自治共和国(类似咱们的民族自治区,并非独立的主权国家)。

跟其他几个都位于东部地区的自治共和国不同,最西边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竟然在哥萨克人聚集的高加索地区。

这是因为,他们的老祖宗是乾隆年间,那些没“东归”成的“土尔扈特部”的后人。几百年来,他们一直繁衍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为沙皇、苏军和现在的俄军四处征战,目前的国家认同感还是挺强的。

(下图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喇嘛们列队向普京总统献哈达。注意,这些东亚人相貌的喇嘛们,都是说俄语的哦)

还有曾经大清国领土,近代中国的失地之一——图瓦,也是一个重要的蒙古人聚集区。

现任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长——绍伊古·谢尔盖·库日戈达维奇大将,就是俄罗斯化的图瓦人。他的父亲是苏联的蒙古族,母亲为俄罗斯人。

(这眼神,一看就不好惹)

最后,给大家简单说一位,闻名世界的,带有蒙古血统的传奇人物,白帐汗国最后的贵族——费利克斯·尤苏波夫亲王(下图)。20世纪初,这位花样美男,与妻子联手,成功暗杀了尼古拉二世夫妇的座上宾和精神寄托——“妖僧”拉斯普京。

他的祖先就是是金帐汗国大汗的亲侄子,白帐汗国的创始人那颜也迪古。这个尤苏波夫家族不但属于罗曼诺夫王朝的“首席贵族”,还是当年的帝国巨富。

尤苏波夫亲王迎娶了沙皇唯一的侄女,伊琳娜公主,算是坐拥了顶级的财富、地位、颜值、美女......

只是,这身穿民族服饰的尤苏波夫亲王,单看外形特征,真是依稀蒙古老祖宗的特征都寻觅不到。

十月革命后,亲王夫妇流亡到了伦敦,因为留在国内财产被当成“反动资产”全部查封,两人又不善经营和理财,生活却照样大肆挥霍,没几年,就陷入了困顿之中。

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部描写拉斯普京的电影因为涉嫌诋毁伊琳娜公主的名誉,夫妻二人通过诉讼,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赔款。之后,他们去了巴黎,买了个小公寓,靠出租房屋为生。

即便生活已经如此不堪,但亲王夫妇毕生都非常热衷于慈善活动。

二战时,轮番的威逼利诱下,尤苏波夫坚持拒绝跟纳粹德国的一切合作。同时,在流亡的俄罗斯贵族圈子中发起了各种募集活动,自己也拿出了仅有的财产,积极的向苏联捐赠财物和资金,支援“卫国战争”。即便当年的苏联,早就把他们定义成了“反动旧贵族”和“人民公敌”,更没有承认过尤苏波夫的公民身份........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