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交友,为什么在东北有些人不愿意生小孩?

2023-08-06 09:12:04 35阅读

抚顺交友,为什么在东北有些人不愿意生小孩?

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并不只是存在于东北,而是社会现在正在面临的普遍问题。

否则的话,我们的政策也不会从计划生育开始到放开二胎,直至现在的三胎政策出炉。

抚顺交友,为什么在东北有些人不愿意生小孩?

从政策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新生儿出生率曲线下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次。

而正如同楼主的疑问一样,为什么现在的人生活好了不愿意生孩子,也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三十年前,也就是我们的父辈母辈的年代,在农村每家有两三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多一点的甚至有五六个也不稀奇。

可是现在多数人选择只要一个孩子,甚至是不要孩子,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丁克族。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一切还要从我们的生活中说起。

其一是环境问题。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三十年前,我国尚且处于崛起阶段,那是一个大跃进的时代,而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人始终是第一生产力,机械的不普及和落后注定了许多事情只能靠人力去堆才能完成。

而事实上,我们的先辈也在那个时代用人力堆出了许许多多现在看来都蔚为壮观的“奇迹”。

这里先向先辈们致敬!

然后再看回三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种地有拖拉机,出门有单车,电动车,出租车,公交车,高铁乃至飞机,打电话有手机,有网络通讯,原本需要付出大量人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在科技的进步下,人所产生的生产力已经逐渐被科技所追上,甚至是替代。

所以环境对人力,起码是对普通人力的需求是呈现下降趋势的,间接的也就造成了大家观念里的改变,人多不再一定力量大,这是其一。

其二是生存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

而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甚至是祖训呢。

这个说起来就有些悲凉的意味了,记得我曾看过一个历史大V发表的文章,即便是在历史上商业最繁华的宋代,人口平均年龄也只有不到四十岁。

到了近现代虽然好了些,但是在我们父辈母辈再往前的那个年代,生存依旧是个沉重的问题。

在这种生存条件刻苦的情况下,我们的先祖们就在情理之内的将种族延续放在了首位,因为只有庞大的种群才能克服那样困难的环境。

而到了现代,就如同前文所说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的发展神速,医疗体系的日渐成熟使得我们的生命不再在环境下显的那么脆弱。

寿命得到了延长环境得到了改变,一部分人就对下一代的延续也就没有先祖们那么迫切和渴望。

再者就是社会风气的问题。

如今的社会风气在某种情况上来说,并不是那么的好,年轻人攀比成风,为了虚荣抛弃了许多更加重要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才是追求,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人人都渴望更加美好的生活,但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生育和扶养就会成为一件重要的负担。

这样的负担并非人人都承受的起,所以选择退而求其次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也无可厚非。

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们?

凡是推倒一个王朝都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要说古代开国之路谁最艰难?我认为是清朝最难。通过三代的奋斗,打了六七十年才入主中原,坐上天下。

纵观中国的历史,夏,商朝就不讲了。从周朝周文王开始起兵造反开始,奋斗了近三十年,通过姬昌,和武王姬发的不懈奋斗,才把存在500年的商朝推翻。

而且周文王姬昌所在西歧在商朝时,就被封为王候,占有很大的领土和势力。

再说秦始皇的统一,当年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已不是一个整体,所以,整合起来就比较容易,秦始皇打了14年,就统一各个列国,成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国。

到了汉朝刘邦起义,当时已是天下大乱。几股势力共同起来,最大的势力就是项羽,刘邦用人很厉害,用了军事张良,萧何,还有大将韩信。刘邦用了七短短的七年时间,就打败了项羽,成立了大汉朝。

隋朝存在时间较短,就不说了,再说唐朝。

唐朝李渊起兵造反,在造反前,李渊和隋朝的隋炀帝有亲属关系,他俩是姨表兄弟,因此被封为太原留守。在起兵造反时,就有一定的势力。那也通过两代人,李渊和李世民,才成立了大唐朝。

但是,但是李渊推倒隋朝就用了大半年时间,以后又用了七年时间,统一了中国,用时较短。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皇帝最容易。当时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后周的小皇帝才七岁,由赵匡胤掌管全国的兵权。后来军队走到陈桥时,就发生了陈桥兵变,大家一致给赵匡胤黄袍加身,让他当皇帝。结果赵匡胤成了宋朝开国的皇帝。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了16年,推翻了元朝,成立了大明王朝。

但是,朱元璋也借助了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他从要饭出身,到出家当和尚,后来参加起义军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敢,受到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重视和提拔,最后郭子兴把她的义女马大脚,许配给了朱元璋,成了翁婿关系。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了起军的领导人。因此说,大明朝的建立,也是几股农民起义军的功劳,不都是朱元璋的功劳。

再说清朝,清朝是由努尔哈赤13副铠甲起兵造反。当年他24岁,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整合了当地的西海女真,东海女真和建州女真族。成立了八旗制度。先是打了抚顺城,又打了萨尔湖战役,步步为营,才打下了多半个东北。努尔哈赤从24岁一直打到68岁,在马上作战44年。他带领他的子孙,前赴后继,最后在宁远城,被火炮击中而驾崩。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皇位,由继续与明军作战,在位17年,52岁归天。

皇太极1643年死后,由顺治福临继承皇位,由摄政王多尔衮摄政,与1644年,正式入主中原,作为满清正式天下。

努尔哈赤打了44年,皇太极打了17年,多尔衮打了一年,一共与明朝作战打了62年,可见时间之久,是多么艰难。

这里头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出明军,抗日援朝,国内兵力空虚,才得已努尔哈赤起兵造反。还有国内西北部,高迎祥,李自成的造反,把明朝推翻,给了后金政权有了可乘之机,这也是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取得成功。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这个问题比较好说。就是在清朝那儿创业待遇更好,工资更高,更有发展前景,所以很多原明军将士在成为清朝的汉八旗之后,才会如此卖命。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便宜事,你想让人家给你干活卖命,你就得真金白银的给别人,你给不起,就别怪别人跳槽。尤其是军人,他们为国效力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都准备随时随地为国牺牲了,再没有优厚的待遇说得过去吗?

不得不说清廷在立国初期对军功是非常重视的,至少这个政权是没有重文轻武的倾向的,只要你为其实打实的效力,不管是哪个民族出身都是前途可期,这一点比当时江河日下的明朝好多了。而那些原明军将士在投奔清朝这待遇比在明朝那会的时候高了好几个档次,八旗这个创业平台对他们来说当然更香。那么下面就虚话不说,直接摆史实。

就比如说孔有德、耿精忠两位,在吴桥兵变失败走投无路后,不得已投降皇太极,皇太极表示,虽然我和这两位还没见过面(当然此前还是通过信的),但是孔爱卿和耿爱卿千里来投,我太激动了,必须高规格隆重接待,在酒足饭饱后,速速发给2000匹马给其部众使用,顺便告知了一下两人,等收拾收拾再来见我,“尔等身皆劳顿,宜暂休息,从容来见”。

《清太宗实录·卷十四》:三贝勒设大宴,饗有德、仲明及其部众,遂以上所发马二千匹,给与有德、仲明等乘之。

六月,孔有德、耿仲明两人率部抵达沈阳,皇太极率诸贝勒出沈阳德盛门10里迎接,并以最高规格的熊抱之礼接见。可以说,孔、耿两人一上岸就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当然礼仪规格再怎么高这些都是虚的,还有实的,两人投靠皇太极不到一年(此前两人已经参加了攻克旅顺的战役),皇太极就决定给孔、耿二人各修豪华别墅一套,以彰显他们的VIP身份。耿仲明甚至表示,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已经很宽敞了,大汗不需要另外再建,被皇太极明确拒绝,我给你的东西,你不拿着也不行。附图。

而且皇太极还让孔、耿二人统领旧部,下放部队任免官将的大权,所谓“察其功之大小,用印给札”,甚至连战功证明敕书都让孔有德、耿仲明直接发放,其手下不能跳过孔有德,单独申请,这等于将其部所属的人事权完全下放,这种信任可谓是毫无保留的。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降臣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等所属副将以下各官奏言:“臣等来归有功之人,恳赐敕书”,汗曰:“尔等来归时,我曾谓各官升降,惟听都元帅、总兵官之意。今若给敕书,是背前言矣。”

一个给你高待遇、对你无限信任、并敢于放权给你的领导,手下的员工只要稍微有一点良心,都是一万个舍不得。有时候就怕“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想想被隔壁崇祯坑死的孙传庭、卢象升、陈新甲,给皇太极这样的老板打工是不是还挺好的。

何况皇太极时期为了争取辽东汉人对他的支持,也为了瓦解关宁军,决定一改父亲努尔哈赤的屠戮政策,实行“恩养”政策。这就汉人在八旗这个集团里面的地位。

就比如说在天聪八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太极召开会议,为了安抚长山、石城二岛两地4000余口来降汉民百姓,命诸大臣出粮养民,并让八贝勒率先出粮4000石以为百官富人表率。附图。

在大凌河战役之后,皇太极对城内汉人和祖家军核心人物均做妥善安置,对大凌河归降辽将给予优厚待遇,按官职分给仆人和牲畜。附图。

除此之外,还解决归降明军的单身问题,给以妻室,让其成家。附图。

由于皇太极的政策向汉军倾斜力度太大,以致于让部分满洲八旗贵族相当不满。就比如说多罗贝勒罗洛宏就大有怨言。当然,事后皇太极暴怒,将罗洛宏革去贝勒爵。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又向布善车尔布言: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三人,肥马华屋,而我之兵马,何读赢瘦等语。布善车尔布应云:昔太祖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大章京者矣,至于宗室,今有为官者,有为公者,时势颠倒等语。

这些政策为了争取明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增强了清政权的向心力,待遇跟上了,汉八旗自然全心全意的为新生的清廷效忠了,基本就别指望人家仅仅顶着一个汉族的身份就去帮助朱家一姓的天下了。

当然,明末明廷对军人群体的不重视,甚至矮化,也起到了衬托作用。就比如说万历二十三年发生的蓟镇兵变事件就集中体现了明廷的其军队视如草芥。

当时,明廷在征调戚家军入朝作战的时候,许诺给戚家军发放双倍饷银,即一年43两,注意这43两并不是只针对南兵,是外派军队的普遍待遇,比如说刘綎的川兵也是按此标准发放的。附图。

而戚家军投入作战后,也堪称勇猛,朝鲜史料就提到平壤战役“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又有“南兵进攻密德牡丹峰土窟,其军力战,死伤尤多,游击亦中铁丸”,不管怎么说,也是对得起这工资。

可是,明廷却干脆欠饷不发,逼得南军只能非法讨薪,最后被大明将领王保率部歼灭数百人(《李朝实录》为南兵此次被杀3300余人),强力镇压,事后还说此次是兵变,往南兵身上泼脏水。明廷欠饷出尔反尔在前,杀人污蔑在后,这无耻操作能不让军人寒心。

当然欠饷是老毛病了,宋应昌就曾经向内阁首辅王锡爵反应,平壤之战后的万历二十一年二月,那些有斩首之功的军人奖励未曾发放,希望内阁留意,尽快促进事情解决,当然王锡爵当年五月就退休了,恐怕不能为解决这事提供太大帮助。

《经略复国要编·卷六》:平壤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矣。

努尔哈赤、皇太极评:“我大明操作真是666。”

至于八旗军待遇也不是一个等级的,就比如说明代的辽东士兵工资水平就极其低微,李化龙在万历二十年前后巡抚辽东,就指出明朝辽东军士工资只有4钱银子,所谓“月食用四钱之军,皆穷疲单弱”,戴旭稍微好的家丁也只有8钱银子。附图。

关键是这个工资一直没有往上涨,熊廷弼在万历三十七年的按辽的时候就提到,辽东军士普通士兵的月饷只有4钱,部分士兵只有2钱5分。附图。

而八旗军的待遇比明军可高多了,八旗的精锐骁骑每月工资就有3两,比明军内部的精锐之士选锋家丁的每月8钱工资还高3倍多,至于亲军更有每月4两银子的工资,待遇最差的步军也是1两5钱,比普通明军工资3倍多一点。附图。

至于士兵战死抚恤,明朝一不小心又被清廷甩开了,根据《经略复国要编》上的说法,万历援朝之战指挥(武官正四品)发的抚恤为10两银子,千总(武官正六品)的抚恤为8两银子,把总(武官正七品)为5两银子,普通士兵为3两银子。附图。

而八旗军在国初的待遇,光是旗人任护军的抚恤银就有200两,未披甲炮手130两,甲兵150两,汉人家奴临时充当甲兵战死的为100两。至于高级将官战死,抚恤金更高,一等副将抚恤金就有820两之多,次等副将各减10两,二等、三等副将分别为810两和800两。这个待遇也是明廷不能比的。

更何况明廷在崇祯年间内忧外患,财政修建枯竭,即便是普通士兵饷银也是拖欠数月或十几个月,更不要说给死去的士兵发抚恤了。

其实清廷的套路似乎从努尔哈赤到乾隆似乎不大有变化,只要能给自己效力的个人或组织,在没有尾大不掉的情况下,一般都勇于给效力者分更大的蛋糕,不仅是汉军八旗,还有像回族那些伯克一样的,像额敏和卓帮助清廷打击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几年之内从贝子到多罗贝勒再到郡王,简直就是坐着火箭上升的。清廷的厚待让额敏和卓非常感动,表示“我受圣恩厚,必舍身力战”(这句话说完之后,乾隆直接发银千两赏赐),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每每亲冒矢石,身先士卒,这就是后话了。

所以,汉八旗为何为清廷效力,首先就是他们受到了皇太极的厚待,其次工资水平也比明军高,当然皇太极也确实是个英主,至少不会像崇祯就喜欢甩锅对吧!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明经世文编》、《国榷》、《经略复国要编》、《圣武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大清会典》、《熊廷弼集》、《回疆通志》

哪个开国皇帝建国最轻松?

古代历史上,没有什么事比改朝换代的难度更大。改朝换代意味着推翻一个政权,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古代不知道有多少豪杰为了皇帝宝座前仆后继,最终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开国称帝。

虽然开国称帝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却也有难易之分。有的王朝需要“奋六世之余烈”,才能完成称帝大业。有的英雄奋斗终生,也只是建立一个割据政权。更多英雄豪杰倒在了皇帝宝座前面,无法更进一步。

但是,有些王朝开国称帝则相对简单,建立新王朝的过程也相对简单。中国历史上哪个开国皇帝最为轻松呢?我们只考虑那些稍微大一点的王朝,最小也应该是三国或者五代这样的王朝。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经过战争开国的难度要远远高于篡权。中国历史上不少王朝都是通过战争建立的,比如西汉、东汉、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等。这些王朝建立的难度都相对较大。

两汉、唐朝、明朝、元朝等王朝都经历了残酷的战争。经过长期战争,击败了一个个敌人,最终建立了新王朝。这样的王朝往往伴随着杀戮与死亡,也伴随着明争暗斗。大浪淘沙,最终只有极个别人可以留下。

那些篡权者,只需要解决当时的皇族和贵族即可,可能不需要经过战争。这些开国皇帝不需要过多的投入,便可以获得皇位。不需要经过战争,也不需要打碎旧世界,就可以建立新王朝,难度自然相对较小。

新朝、曹魏、西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北周、北齐、隋朝、北宋等王朝都是通过篡权的方式。但是,这些篡权者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实际上是凭借着自己战功,逐渐架空了东晋,难度并不小。

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虽然是篡权者,建国之后却需要使用武力统一天下,需要击败各个割据政权。北周、北齐的统治者实际上也是依靠自己的军功,才逐渐建立新王朝。这类篡权者称帝建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有些人认为司马炎开国称帝最为轻松。司马炎称帝确实非常轻松。司马炎接手的是一个成熟的班底和政权。司马昭已经完全掌握了曹魏大权,只需要临门一脚便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司马昭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完成称帝大业。

司马炎在前任的基础之上,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称帝大业。司马炎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经历尔虞我诈,直接吃了现成的。司马昭死于265年9月6日,司马炎称帝的时间为266年2月8日,时间仅仅相隔不到半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炎称帝确实非常简单。曹操奋斗了一辈子都没有称帝,他不到半年便已经称帝。司马昭父子实际上在效仿曹操父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曹丕开国称帝也相对简单。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220年11月13日曹丕代汉自立,前后也不过八个月。

曹丕等于捡了个现成的皇帝,开国的难度也较低。不过曹操打天下却相对艰难,曹操起兵几十年,最终也只是三分天下。曹丕称帝建国相对简单,曹操打天下却非常艰难。曹操打天下的难度,完全不弱于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人。

司马炎和曹丕开国称帝比较容易,却也是先辈积累的结果。公元249年,司马氏发动了高平陵事变,夺取了曹魏大权。266年,司马炎才代魏自立,一共用了17年时间。司马炎能够称帝,实际上继承了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基业,也算“奋三人之余烈”。

司马氏掌权期间,反对者也不断发动叛乱,曹魏宗室也不断准备反扑。仅淮南一带,就爆发了三次叛乱。司马师去世之时,曹髦险些重新夺取了权力。若没有三位司马先祖的努力,司马炎不可能顺利登基。司马炎当皇帝可能比较简单,西晋的建立却比较艰难。

我觉得开国称帝最容易的皇帝是杨坚。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较短。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宇文邕在位期间,杨坚距离皇位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578年,周宣帝宇文赟即位,此时国家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杨坚一度有生命危险。

杨坚因为女儿的缘故,险些被周宣帝杀死。此时的杨坚手中依然没有多少权力,距离皇位也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即使杨坚此时有称帝的野心,也没有篡权的实力。580年,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杨坚才算初步掌握了权力。同年5月,周宣帝病逝,杨坚成为辅命大臣。此时的杨坚算是掌握了大权。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黜周静帝,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580年5月杨坚掌握大权,581年2月隋朝建立,一共也就是9个月时间。从有称帝的可能到正式称帝,前后仅仅9个月时间,堪称是中国古代之最。

在这9个月间,北周宗室也想夺取权力,但是并没有形成什么气候。杨坚不费吹灰之力便摆平了北周宗室和拥护周室的大臣。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先后被铲除。

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只酝酿9个月时间。即使赵匡胤取代后周,也不止9个月时间。赵匡胤接手的只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割据政权,杨坚接手的却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仅用9个月时间,便完成了架空政权、建立新王朝,杨坚绝对是开国称帝最简单的皇帝。

张作霖祖籍到底是山东还是河北人?

张作霖祖籍在河北省大城县冯庄村,先祖姓李,后过继给张家改姓,巧合在他的继父还姓李。

坊间对“东北王”张作霖的祖籍和姓氏众说纷纭,祖籍有河北大城、河间、高阳、大名和山东之说,姓氏有李姓的说法。

直到2000年凤凰台“百年行过将军传”栏目采访张学良将军,他谈到“我们是河北大城人。东北那时候是随便去的,你能把箭射多远,就把这块地给你”,才算一锤定音。

张作霖的祖籍在河北大城,可为何有这么多的祖籍地之争呢,他的李姓又是怎么传出的呢?

01、张作霖的祖籍是山东吗?

张作霖的远祖确实在山东,这是他自己承认的,见于1913年他本人作的《丧母哀启》:“作霖先世,自山左移奉省海城县。徙居于海城西偏之小洼。”

“山左”是山东省的别称,“小洼”就是奉天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洼村,如今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

1928年张作霖死后,时任奉天省长的臧式毅在《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行状》中写道:

“公讳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远祖居山东,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发业农,称素封。”

张作霖祖籍在山东是毫无疑问的,但这毕竟是远祖籍贯,代表不了什么,就像“天下大姓出河南”一样。

02、为什么争论张作霖祖籍是河北河间、高阳、大名?

《通化县文史资料》上对张作霖这样描述:“张作霖张作霖,字雨亭。祖籍河北省河间府,1875年生于辽宁海城叶家铺老乡的北小洼村。”

这么说也不算错,因为县村归属地是变化的,区域调整弄混了许多村落的历史归属地,当年冯庄村应该是河间府的。

至于说高阳与大名的争论,栋子没有找到具体的记载,也不知为何传出张作霖祖籍是河北高阳或大名的了。

03、怎样确定张作霖的祖籍就是河北大城县呢?

早在1929年冬天,张学良就委托大城县长张仁蠡,去堤北村和冯庄村确认他的祖籍,可惜两地各执一词,不欢而散。

上世纪末,张作霖孙女、张学铭女儿张闾娥委托过人去大城县寻找祖籍,最终在大城县南赵扶镇冯庄村找到了线索,原来张家先祖是从堤北移居到的冯庄村。

冯庄《张氏族谱》上记载,张氏始祖继业是堤北张氏第一世,五世禄宗迁到冯庄自立为始祖,九世天达,十世永贵,十一世发,十二世有财,十三世作泰、作孚、作霖。

从族谱上可以看到,张氏家族第九世子孙张天达标出“外出”的信息,据张家人讲,这就是张作霖的先祖,在清朝道光年间闯关东去了。

其实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路过冯庄村,想要认祖,可惜族中长老嫌弃他当过土匪,不愿承认。

等张作霖成为大帅时,冯庄村有一个叫张顺峰的人去东北找他认本家,心寒的张作霖也没有搭腔。

04、为何有人说张作霖姓李呢?

这是有道理的,据传某天一老农民找到张公馆,也要来认本家,可他自称姓李,来自河北大名县——这可能就是争论张作霖祖籍河北大名的来由。

张作霖接待了老农民,从他手里看到了一本旧家谱,这才得知自己祖上本姓李,嘉庆末年李家女嫁给了张家男,可惜夫妇俩无后,便在李家过继了一个男孩,改姓为张,为张作霖先祖。

张志强在《张作霖家世、家族及家产》中也提到:“原本姓李,因李家姑奶奶嫁后未育,过李家子为嗣,改姓张。”

据称张学良晚年时对自己的传记作者说过,他问张作霖李家没后人了,自己过继回去怎么样?张作霖连连说好。

巧合的是,张作霖父亲张有财被打死后,母亲王氏贫病交加,只好带着兄妹几个回了广宁东南二道沟娘家,改嫁给了赵家沟的老兽医,那兽医正好姓李。

如此我们就可以简略复盘张作霖的先祖轨迹了。

张作霖远祖居于山东,始祖张继业迁徙到河北堤北村,第五世张禄宗移居到冯庄村,为冯庄张氏始祖。

清朝嘉庆末年,张家子孙娶了李家的女儿,可惜没有子嗣诞生,只好过继了李家的男孩,改为张姓,让他传宗接代。

清朝道光年间,冯庄张氏第九世子孙张天达闯关东去了,不知是带着儿子张永贵,还是在东北生下了张永贵。

张永贵最终在海城县城西小洼村落脚,生下了张发,一家人吃苦耐劳,过得还算殷实,房产具备,人丁兴旺。

张发生下了四个儿子,大多都以务农为本,只有三儿子张有财不事生产,不务正业,赌博败家。

张有财先是娶了邵家女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后,邵氏去世,又娶了王家女子,生下了长子张作泰、次子张作孚与幼子张作霖。

后来,张有财与人发生矛盾,被人害死,王氏独木难支,贫困交加,只好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改嫁给了李老兽医。

栋子在查阅张作霖祖籍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当初冯庄张氏嫌弃张作霖土匪出身,不肯让他认祖,等张作霖威震东北后,张家子孙又跑去攀亲戚。

按族谱来说,张学良该是冯庄张氏第十四世子孙,辈分该是“顺”字,因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张氏族谱》第十四世便出现了“学”的字辈。

这一小小的细节很有趣,让人“会心一笑”。当然了,栋子都是从研究文章上看到的,我姑且说之,您姑且听之。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