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同城交友,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九江同城交友,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天京战役的时候,并不是李秀成率军回援就能解天京之围这么简单,实际上天京之战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战线很宽,耗时很长的一场战役,即便当时李秀成打退了曾国荃,湘军还可以继续卷土重来,天京仍处在危机之中。
1861年湘军攻占安庆后,天京便直接暴露在了湘军的攻击之下,到1862年春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天京战役由此打响。
在进攻天京之前,清廷为保障天京战役的统一指挥,让曾国藩统辖了苏、赣、皖、浙四省的军事,同时在南方各省的人事上,也都安排了能与曾国藩合作的人,进以全力支持曾国藩进攻天京。这些人有四川总督骆秉章、湖广总督官文、湖南巡抚毛鸿宾、江西巡抚沈葆桢、安徽巡抚李续宜、浙江巡抚左宗棠、江苏巡抚李鸿章等,此外两广总督劳崇光因协饷不力被调离,换上了与曾国藩关系甚好的晏端书、毛鸿宾,并且由曾国藩的好友郭松涛担任广东巡抚。从这些人事安排我们就能看出,清廷把半壁江山充作了曾国藩的后方,使曾国藩能从容调度各省粮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
而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只剩下了苏南和浙北的一小块地方,战略空间被严重压缩,尤其在安庆失守后,天京已经岌岌可危。在外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太平天国也是四分五裂。晚年的洪秀全滥封了2700多个王,很多人在封了王后就开始自立山头,李秀成、杨辅清这些大将难以统辖部众,内部指挥经常是一盘散沙。
就在曾国荃率军来到天京城下的时候,太平天国实力最强的李秀成还在率军攻打上海,在杨辅清、洪仁玕等人回援天京失败后,到8月份在洪秀全的严厉督促下,李秀成才于9月14日督率13王,率军20多万,号称60万回救天京。
二李战一曾李秀成的大军来到天京后,很快就对曾国荃的雨花大营展开了猛烈进攻。
从战术上来说,曾国荃采用了湘军惯用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把营寨修成了铁桶一般。外围是三道深达五六米的壕沟,在营寨大墙和壕沟之外,还筑有五六层“花篱”,其防守可谓是滴水不漏。
PS:“花篱”就是以粗木埋入地下,“旁筑坚土”的一种防御工事。
面对这样铁桶般的防守,李秀成只能硬啃,他采用“炮洞结合”的方式展开了攻击。所谓的“炮”,就是西洋开花大炮,这种炮弹在打到目标后会就地爆炸,给对方造成巨大的杀伤;而所谓“洞”,就是太平军惯用的穴地攻城,挖地道挖到对方的墙角,然后装上炸弹将对方城墙炸开。
不过好在曾国荃部队严格按照营规作战,墙高且厚,壕深且宽。太平军在进攻的时候大炮不能靠得太近,不然开花炮的射程和打击范围会受到限制。当李秀成的炮弹打过来的时候,湘军士兵只要就地卧倒就能避免被对方重大杀伤;而由于营盘周边的壕沟又深又多,李秀成的穴地攻城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西方画家笔下的太平军,其精锐部队已经开始大量装备西式火枪
后来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从嘉兴率军赶来助战,李秀成的军力在得到了加强后,便一改“炮洞结合”战法,仗着人多直接强攻了起来。其实从装备来说,李秀成部队的火器装备要远远优于湘军,他的火枪多是从洋人手中购得,较湘军的火枪不仅威力更大,而且射程更远,太平军经常在湘军射程之外放枪攻击湘军,对此曾国荃只能收缩战线,躲在子墙后面进行抵抗,湘军被死死地压制在了营垒之中。
在压制住了湘军后,太平军便接近壕沟开挖地道,甚至几次挖到了曾国荃的营墙。好在曾国荃手下多为百战精锐,在太平军爆破前能妥当部署,爆破后奋勇出战,拼死堵住缺口,李秀成的部队才没有冲进大营。
之后太平军继续开挖地道,湘军就跟太平军对挖起了地道,一旦“内外洞穿”,湘军或是跟对方在地道里肉搏,或是用毒烟熏、用秽水灌,或是堵塞洞口,总之就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才最终抑制住了太平军的地道战。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后勤便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由于湘军水师控制了江面,曾国荃能源源不断地从安庆、芜湖等地获得接济。而南京防军和城外的李秀成部被曾国荃的营垒阻隔,无法获得粮草。李秀成在其自述中宣称:
“亦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
李秀成在与曾国荃大战了46天后撤军,一般我们认为是李秀成因为粮草不济而撤军,实际上他始终以后方根据地“苏福省”的战局为重,在与曾国荃雨花台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悄然抽调精锐部队回援苏州了,因为这个时候李鸿章的淮军已经攻到了苏州。
合围天京对于湘军来说,进占雨花台只是在天京外围布了颗钉子,并不能把天京围死。如果不能攻占苏州常州等地,李秀成等人还会率军回援天京。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彻底封死长江,洋人也会不断地向太平军出售粮草和武器。此外,太平军在天京周边还有很多据点,这些据点也支撑了天京的城防,不拿下这些据点,太平军就能从周边不断地将补给送进天京城。总之就是,如果不能围死天京,天京是拿不下的。
在雨花台大战失利后,洪秀全采取了“进北攻南”的战略,即渡过长江,在天京外围的皖北地区展开攻势,吸引清军主力回援皖北,然后主力部队再调转回天京,攻破天京周边的湘军营垒。这是太平军惯用的“围魏救赵”战术,以前攻破江南、江北大营都是用的这个战术。只是这个时候的太平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而此时的湘军也不是以前的向荣、和春可比的了。
执行这个战略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李秀成,因为他手上的兵是最多的。可李秀成对这个军事行动并不情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得不由,从雪而住”。1863年1月李秀成回到了老巢苏州,到了2月底,在洪秀全的严厉督促下李秀成才返回天京,主持“进北攻南”战略。由于李秀成返回苏州后耽误了2个月的时间,等李秀成率军渡江进逼无为、庐江后,已经是1863年4月底了,这个时候湘军已从各个方向驰援皖北,导致李秀成攻坚失利。又加上连日大雨,李秀成的部队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在皖北盘恒了两个多月毫无作为。而这个时候曾国荃的部队却在雨花大营养精蓄锐,进一步威逼天京,于1863年7月完成了对天京的合围。到了这个时候洪秀全不得不放弃“进北攻南”的战略,严令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在回来的时候因沿途不断遭到湘军阻击而损失惨重,渡江的时候号称50万大军,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4、5万的部队,这是李秀成最后的老本了,他舍不得拿来防守天京,而是将最后的基干部队派往了苏州。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一般都知道李秀成有个“让城别走”的说法,意思就是天京城已经守不住了,建议洪秀全放弃天京,带领大军突围天国或许能有一线希望,不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李秀成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随他前往苏州,这样一来被洪秀全严重削减兵权的李秀成就能在太平天国内部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此洪秀全当然是不买账的了,他回答道“朕的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转手将天京城的事务交给了自己的二哥洪仁达和幼西王萧有和。“让城别走”,很有可能是李秀成的一次逼宫。
在逼宫不成后,李秀成知道天京是没戏了,便想尽快逃离天京,在交了10万两“助饷银”后,李秀成于1863年9月匆匆赶往了苏州。而到了1863年9月底,李鸿章的淮军攻克了苏州城外的要冲——宝带桥,直趋苏州南城的盘门一线,李秀成随后率军反击,但淮军并没有被打退,李秀成仅仅守住了城垣一线。
▲苏州外围水路争夺战
这个时候的苏州其实也已经守不住了,李鸿章已经攻占了苏州外围的全部据点,苏州已经成了他的囊中之物。此外,苏州周边的无锡、常州等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清军已经开始对这些城市展开了围攻。之后双方又持续了多日的交战,李秀成始终不能打退淮军的进攻,到了11月的时候眼见苏州无望,李秀成才不得不离开了苏州。到12月,苏州被李鸿章攻陷,之后无锡、常州尽入淮军之手,天京成为了一座没有任何外援的孤城。
天国覆灭到1863年底,天京失去了一切外援,被攻陷是迟早的事情了。
不过在进攻天京的过程中,曾国藩也有重大的失误,他的失误在于没让曾国荃从洋人哪里购买武器。在之前与李秀成的交战中,曾国荃充分领略了洋人枪炮的厉害,于是产生了找洋人购买枪炮的想法,对此曾国藩严厉斥责了曾国荃,他认为打仗“在人不在器”,不过曾国藩当时是没明白,几年后他就搞起了洋务运动,还开办了军工厂。
▲李鸿章给老师留了充足的面子,没去攻打天京
由于没有开花炮,当时湘军使用的火炮对城墙又没什么破坏力,所以就只能用穴地攻城的土办法来攻城了,这也就导致了湘军攻城进度被严重拖缓,从1862年3月一直打到了1864年,围攻天京长达2年之久。这期间清廷也逐渐对湘军失去了耐心,一再督促李鸿章的淮军也加入到围攻天京的行列中来,不过好在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来抢老师的功劳,进军天京的事情也是一拖再拖,尽量多争取时间让老师立下不世之功。
不过穴地攻城毕竟是太平军的看家本领,是很容易被太平军识破的。曾国荃的湘军在天京城下挖地道,所挖之处地面上的草就会枯萎,李秀成站在城墙上一看就知道湘军在哪挖了地道,便在地道尽头采用之前湘军对付太平军的办法来对付湘军:肉搏、烟熏、灌秽水等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成功阻止了湘军的多次地道攻势。
再到后来湘军攻克了钟山上的天堡后,就在上面架起了三座巨炮,对天京展开了日夜不断的轰击,然后再配合地道攻势重新对天京展开了进攻。在大炮的配合下,李秀成要再登城楼,玩那种看草色猜地道的游戏就不可能了。于是在炮攻的掩护下,湘军选中了一条“前数月所开、为贼所觉而中废”的地道连着挖了15天才挖到了城根,最后随着一声巨响,才终于把天京城给炸开了。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入了天京城,到黄昏的时候幼天王和李秀成突围而出,但不久后两人双双被捕。而洪秀全则在此前半个月因病去世,曾国藩为了增加自己的功绩,在上报清廷的奏折中认定洪秀全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服毒自尽而死,总之对于洪秀全这个罪魁祸首来说,曾国藩是不能让他好死的。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一般我们认为李秀成最终被俘是因为在他突围的时候把好马让给了幼天王,但这只是李秀成自供状的说法,实际上后来根据幼天王的说法,在他突围的时候是别的太平军将领带着他突围的,并没有李秀成让马的事情。
总结:
围攻天京并不只是围攻天京这一座城市的事情,而是要彻底围死天京,使其失去一切外援。在天京保卫战之初,李秀成并没有尽全力援救天京,当湘军来到天京的时候,李秀成还在攻打上海扩展自己的地盘。直到湘军进逼天京大半年后,李秀成才组织了20多万大军对曾国荃的雨花大营展开了围攻,其实这一战很惊险,实际上曾国荃是险胜。
之后李秀成再次耽误时机,没有马上执行“进北攻南”的战略,而是回到了苏州,等到李秀成渡江在外围作战的时候,湘军已经在皖北布置了重兵,李秀成未能在皖北打开局面,“进北攻南”战略失败。
后来随着苏州、无锡、常州等天京外围城市相继被李鸿章的淮军攻占,随着天京外围的据点逐步被湘军拔除,到了1863年7月的时候天京彻底沦为了一座孤城,失去了一切外援,到这个时候天京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此后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城又熬战了一年,自到1864年7月,天京最终陷落。
太平天国的问题主要在于,洪秀全的滥封王导致太平天国内部成了一盘散沙,其实几乎所有的王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地盘和人马,对天京的形势并不上心,即便是李秀成这样的大将,也始终把自己的地盘放在了第一位,以至于一再贻误拯救天京危机的最佳时机,直到天京外围的城市、据点全部被清军拔除后,天京局势就无法挽回了。
出过哪些英雄人物呢?
谢邀。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经历了这么多朝代,肯定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名人,而这些名人信息,网上一搜肯定会跳出一大把,我今天只想着重介绍一下两位我印象很深刻的人。
数学仅15分仍被清华录取的狂妄才子---钱钟书1929 年,19 岁的钱钟书参加当时的高考,国文成绩特优,外语成绩满分,数学只考了 15 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总分在清华大学录取的 174 名男生中位列第 57 名。
钱钟书小时候口无遮拦、常得罪人,为此父亲钱基博特地为他改字“默存”,意思是告诫他缄默无言、存念于心。1933年,钱钟书清华即将毕业,外文系的教授都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他却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钱钟书先生的狂,不是狂妄,而是狂狷,是一个具有狂放豪迈性格和率真正直品质的人。正如钱钟书先生本人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实狷。”狷者,耿直也,不肯同流合污。钱钟书的狂狷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这种自洁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一生坎坷,人穷志不穷,终用双手铸就经典---阿炳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是中国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曾经这部曲子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二胡的凄婉,在这首曲子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阿炳整个人生都笼罩在悲剧中,他是道士的私生子,雷尊殿是归他父亲所有,所以从小阿炳家里的条件并不差,但3岁丧母,很早便失去了母爱。直到21岁父亲去世前才知道身世,后来交友不慎,开始放任自流,吃喝嫖赌抽,眼睛也是这时候因为梅毒害的,由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遂失去道观当家的位置,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后来和一个寡妇相依为命。阿炳虽穷,但从来没讨过饭,拿钞票从来不直接用手去接,全凭他超群的演唱艺术来换取他的生活来源。
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从晚上7点半才开始录。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
正是经历了人生巅峰,跌入了人生的低谷。在这样的经历下,阿炳创造了《二泉映月》,或许也是诉说自己半辈子的凄凉,这首音乐饱含感情和人世间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你觉得你做的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
对于孩子的教育成功,我不敢说“最”字,但心得却有几点。在别人看来,也令人羡慕。那就说说我与儿女的故事吧。
我属狗的,甲子已出头,在我三岁那年,当小学校的父亲就含冤入狱了,自此我家就处于极度艰难之中,不但受穷被饿,还要遭人欺凌,在那种年月,是可以想象的,我升学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家中的书经过几次抄家,一本不剩,但我偏好看书,还是千方百计看了一些书。一步错,往往会造成步步错。后来环境条件有所好转,参加了高考,却因偏科,总分总差两三分而又失去大学梦,后当了代课老师,又因要生个儿子,不得不含泪辞别三尺讲台。
我有两女一儿,我是农民,只有四分田,靠种田不行,养活不了五个人,世中锦上添花人多,雪里送炭人少,因我娶的老婆不太满父母意,此时评反复出多年的父亲也不给我伸援手,以种种借口不给我经济支持,我处于非常困难之中,一家五口自立在县城艰难过日。三个孩子没买过玩具,没给过另花另食线,没上过幼儿园,入小学时没”非农”户口,只可求人再忍痛交赞助,之后,再没参加过任何补习兴趣班什么的,因为这都要钱,我出不起。我认为困难不全是坏事,有时还很锻炼了的。教育儿女,不能都把责任推给学校社会,其实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对儿女的成长才是起关键作用的。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指事业的成功,富了贵了什么的,还更体现在家庭上,对儿女教育成功上。我三个儿女从小学到大学,都可以说是品学兼优的,我将三个儿女送读大学毕业所花的钱,不及正常一个所花的,因为从上中学起,儿女就学会了勤工俭学,学会了扬长去短,尽量少花父母钱求学,到读大学时,基本就不花父母钱了。我自小就培养他们立志选目标,独立自主,自信自立自强,俭朴,勤劳,努力拼搏;培养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导启发他们方法与技巧;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尊师重学,如何爱人爱己,如何珍惜,如何善良诚实守信厚道等等。
二00三年初,大的才初二,小的还在小学,我突然得病,又死是逃生,医院判定我再不能做重体力活,还要终生服药,一家之主,顶梁柱歪了,房倒了,如何是好?但我的头脑还好好的,我把歪柱拉正,又撑起一家。祸兮福所伏,自此,孩子更懂事了。三个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回到市里在中学任教,接续父亲未竟事业。在教育岗位上競競业业,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并做出了佳绩。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
秦末,群雄并起,用刘邦的话说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经过战争的整合,争夺天下的决战最终在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之间展开,刘邦最终取得天下。 对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被没发迹之前就整日沉湎于酒色并为此胡作非为的“刘三”(见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逼到乌江岸边自刎的悲壮结局,后世唏嘘不已。然而正如一切结果都由前因导致,此事也是如此,笔者试归结如下:
一、识人并用人,不断听取可行性意见,并不断纠正自己错误,校正自己方向,调整自己格局。 笔者认为,这是霸王项羽和痞子刘三的最根本区别。
正是有了这个区别,让霸王的路越走越窄、让刘邦的路越走越长。关于这点,用刘邦和霸王自己的话总结最为准确。
取得天下后,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也就是说,刘邦认为自己之所以取得天下,是把天下杰出之辈用在该用的岗位上,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推动事业整体发展。
要做好这点,需要认清自己的战略目标、谁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之,把自己的事业和可用的人认清之后,大胆使用,不再质疑。这是需要能不断克服自我才可以做到的,但刘邦基本都做到了,他又怎么能不取得天下呢? 当初初进咸阳,刘邦看见山集的财宝、成群的宫女,于是忘记了项羽带领几十万部队正在往这里赶的危急局面,准备好好享受,但是在樊哙和张良等的劝说之下,刘邦立刻醒悟,并下令部属不得扰民、封存了府库,退出咸阳,还军霸上。也正是因为此点,让刘邦在之后的鸿门宴上捡了一条命。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再比如,就在刘邦与项羽交战胶着之际,调已经攻下齐的韩信前来救援,韩信此时拥兵自重,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并派手下跟随刘邦派出的使者一起前来,刘邦听完韩信的要求之后,不由得破口大骂,张良在桌子底下踢了踢他的脚背,刘邦随即醒悟并立刻改口:要做就做正式齐王,做什么假齐王,并随即就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如约发兵,刘邦得以脱困。
反观项羽,自恃能征惯战,从来不重视重用人才,韩信、英布这都是调兵遣将的俊杰,但由于项羽不能重用,反而嘲弄他们,最后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日后成为给自己最为沉重一击的劲敌。即使是一个就顶张良与萧何两人的亚夫范增,也被项羽所不容,他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将领在前线出生入死、攻城略地,按照惯例,应该是予以对等封赏的,但据称项羽会彻夜注视已经刻好的印章而难以入睡,终于在天亮的时候,拔剑击碎印章。
不能舍又怎么得呢?不能公平权衡属下能力与贡献,并予以相应酬劳待遇,长此以往,手下人只能渐次离去,只剩自己孤家寡人了。 知人善任,终霸王一生也没认识到,项羽在败走乌江岸边将要自刎之际,仍在愤愤不平:“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事已至此,他还不反思自己还在埋怨已经足够厚爱自己的上天,笔者不由得想即使上天当时再给他一甲子阳寿,恐怕他还是不能成事啊。 正是由于不能知人善任,于是事情没人干或干不好,即使有人干好了,也得不到他的公正评定,所以直接导致——
二、从来没有注意过争取民心,所以基础越来越弱。
关于项羽之不注意争取民心,从他多次攻城嗜杀就能看出来,最为明显的,是他进入咸阳之后,本来渴望其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三秦父老,等到的却是大肆烧杀抢掠,火烧前秦阿旁宫。建筑本身没有错,相反其是老百姓的血汗,大火三月不熄,烧掉的还有三秦父老对他的期望,也冰冷了天下人的心。
正是由于此原因,所以在之后与刘邦大战中,自己虽然多次依靠能战取胜,但总有后勤不能保障之虞,终而到了纯粹没有保障的境地。 从表面看,诸路诸侯兵集咸阳,霸王分封诸侯,风头达到顶点,刘邦在鸿门宴上危如悬卵,但从长远来看,从此开始,霸王的基础越来越薄弱,而刘邦的基础越来越宽厚,因为争夺天下,最终靠的是民心民力。
三、公然悖逆誓言与大道。
项家在起事时,拥立一个傀儡——楚怀王,当初与刘邦在怀王前盟誓,先入咸阳者王之,这天下都知道。刘邦通过级式跃进,先进了咸阳,项羽攻城略地显然没把誓约当回事,刘邦进咸阳后召集三秦父老,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退出城外驻守,三秦父老无不拍手相庆,而项羽进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且差点杀掉刘邦,这等于直接告诉三秦民众及天下你们应该跟着谁。之后分封诸侯,没有兑现诺言把关中之地封给刘邦,而是以蛮荒贫瘠的巴蜀之地封于刘邦,汉中还是张良用计为刘邦争取来的。
更为甚者,在咸阳之会之后,项羽派人追杀义帝(原楚怀王),即使是别人嫁祸自己所杀,项羽也承担了恶名,可悲的是项羽也好像没把这当回事。 即使楚怀王确实只是一个傀儡,但其在天下纷争中已确确实实成为一面谁也不能直接推倒的旗帜,谁推倒就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即使楚怀王确实是别人——比如刘邦所杀而嫁祸给自己,那项羽也有没尽到看护之责,没有让义帝禅让天下给自己就让其死掉,这是项羽的失职。
四、项羽似乎从没有帝王之心。
如果说不注重用人、不注重收揽民心、公然背弃誓言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在咸阳之会后,项羽直接回老家彭城,并为此辩解“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就完全可见项羽无帝王之心而只有显耀乡里之愿,用今天的话说,是彻头彻尾的土豪心理,美女豪车金钱广屋,就已经完全满足。 综上,没有宏伟远大的明确目标、没有格局、不懂用人、不知收揽人心、不重大道,霸王注定失败。
看似气吞河岳,其实一妇人。(作者 邵旭峰)
全款和贷款谁更划算?
【李耳推车】说,能贷款买车就贷款买车!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车价20万,选择首付50%贷款50%,贷款期限为两年,利息、保险相对于全款买车,多花了12087元,也就是每月多花了503.625元。
而且,多出来的这一万二千块钱,保险大概只占2000块钱,主要是利息。今年很多车企都推出了贷款免利息的优惠活动。这样贷款购车比全款购车多花的前会更少!
汽车是消耗品,从你提车到手的那一天起,车子每天都在贬值。像日系保值率高的车型,三年也会贬值近35%~40%。
但是,如果你首付10万,把另外10万元钱用来做投资,你就会创造收益。以收益率极低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就算是放在收益率相较很低的九江银行理财产品,以5%的年收益率,每月也有418.78元的收益。
切记,用钱生钱是富人思维,省钱花钱是穷人思维,老实人思维!我们工薪阶层一定要摆脱这种老实人思维的局限性,学会用钱生钱。
我们可以把现金留在手里,投入到其他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地方,比如自己的职业技能的提升,子女的教育,甚至是做一些靠谱的投资。
把现金留在自己手里,你就掌握了主动权,你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把这些钱去做投资,生更多的钱,产生更多的价值,而不是,一下子消费掉,然后,手里没钱,一旦遇到事儿,心里就没有了安全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几年经济下行、各行各业均不景气,特别是疫情之后,各行业都将面临大面积的减薪潮、裁员潮。作为工薪阶层,你是把钱留在手里面,现金为王,抵御寒流?还是手中无钱,遇到一个大坎儿后,只能坐在全款买的方向盘后面,无奈抽烟,无声泪满面?
资深汽车设计工程师为你分享汽车知识与资讯,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更多关于汽车问题,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李耳推车”!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收藏和转发之余,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和点赞,大耳哥需要你的支持哦~
你的关注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