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淮安同城最新招聘信息,历史上有哪些妇女界杰出人士?
58淮安同城最新招聘信息,历史上有哪些妇女界杰出人士?
历史名人 | 勃朗特三姐妹,十九世纪妇女的杰出代表十九世纪的女作家
十九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世纪,可以说它是一个给予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世纪”。其中,欧洲的文学领域出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
英国在19世纪,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但是她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很少。当时小说地位不高,她们的小说被认为只适合妇女和小商人阅读。
例外的是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她们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三位杰出的女小说家,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
三姐妹的经历三姐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山区一个穷牧师家庭。幼年丧母,生活十分凄苦。为生活所迫,姐妹三人都先后离家外出当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阿格尼斯·格雷》几乎同时问世,三人一举成名。这三本巨著对后世产生文学创作了深远的影响。
三姐妹的故居与教堂墓地之间的石径不过五六十米,一如勃朗特姊妹短暂的生命历程,但是其内涵却是深邃而丰富的。教堂是三姐妹的父亲布道的地方,夏洛蒂·勃朗特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勃朗特三姐妹的一生短暂,分别活了39岁、30岁和29岁。
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她的作品大多写的是贫苦的小资产阶级的孤独,反抗和奋斗。代表作品有《简爱》、《谢利》、《维莱特》等等。其中属《简爱》最广为人知。
《简·爱》被认为是作者“诗意的生平写照”。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
艾米莉·勃朗特1847年艾米莉·勃朗特出版文学名著《呼啸山庄》,这是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颇奇特、颇具震撼力的小说之一,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勃朗特在其30年的短暂一生中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安妮·勃朗特《阿格尼斯·格雷》是安妮·勃朗特作品,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可以算得上是安妮本人的一部自传。故事一个自幼受人宠爱的娇弱英国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担任富商布罗姆菲尔德家庭教师,自私的主人和调皮的学生使她尝尽人间辛酸。最后因为言词的冲突被解雇。她后来到富绅默里去担任家教,教导大对象罗莎莉。罗莎莉一心只想当爵士夫人。结婚后,丈夫赌博、酗酒,一点都不幸福。
勃朗特三姐妹既作为璀璨的星座而闪耀,又作为单独的巨星而发光。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她们的作品没有被世人遗忘,而是以一种更加耀眼的方式存在,被列入世界文学史的不朽行列,所以她们称得上是妇女届的杰出,甚至是伟大的人物。在以后,阿极也会单独赏析她们出彩的文学作品,和大家一起共同品味。#我要上头条#
你们所在的城市疫情防控得好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所在的城市南京,据了解南京市连续几天都是零增长了,我所在的小区现在也在严防,出去只能一个门,凭出入证进入,每次出入都要进行体温测量,戴口罩,社区人员都在门口值班把守,疫情防控做的很好。我所在的市场每天开门4个小时,下午1点过后断电清理人员,对市场各个角落进行消毒,进入市场也是需要测量体温,凭借出入证进入,市场领导和管理人员在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忙碌着。目前,南京市有些企业和单位都在陆续复工,据了解,24号我们这边市场开门延长至下午3点,像一些单位,企业24号也都在陆续复工上班,希望大家都做好安全防控工作,争取早日生活工作能够步入正轨。
江苏在历史上出过多少状元?
答:江苏历史上共产生过73位状元。第一位是晚唐时期来自苏州的归仁召,最后一位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
按照根据目前的行政区划,江苏73名进士科状元中,42人来自今天的苏州。后面依次是常州9人、南京7人、无锡5人、扬州4人,此外南通、徐州状元各2人,镇江、淮安状元各1人。根据各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状元总数将会超过73个。原因在于一是地理区划的变更造成。二是特科恩科、 武状元也计入再内。
一、苏州状元名单
唐代状元(5人)1、归仁绍,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己丑科状元。
2、归仁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绍弟。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甲午科状元。
3、归 黯 (?—89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泽子。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科状元。
4、归 佾,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绍子。 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901)辛酉科状元。
5、归 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归仁绍子,归佾弟。唐哀帝天祐二年(905)乙丑科状元。
二、南宋状元(7人,其中武状元3人)6、朱起宗,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武状元。
7、黄 由 (1150—1225),又名世保,字子由,又字居正,号寅斋,自号盘野居土,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
8、卫 泾 (1160—1226),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平江昆山人。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
9、周 虎 (1161—1229),祖籍泗州临淮(今江苏泗洪南),南宋靖康年间迁平江常熟。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武状元。
10、刘必成,字与谋,自号爱闲翁,南宋初迁平江昆山湓浦(今千灯镇)。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丁酉科武解元,二年戊戌科武状元。
11、魏汝贤(1216—1245),平江吴江人。南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甲辰恩科(特奏名)状元。官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
12、阮登炳 (1219—1300),字显之,号菊存居士,祖籍宁德漳湾(今属福建),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状元。
三、明代状元(9人,其中武状元1人)13、施 槃 (1417—1440),字宗铭,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
14、吴 宽 (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
15、毛 澄 (1460—1523),字宪清,号白斋,晚号三江,南直隶昆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
16、朱希周 (1473—1557),字懋忠,号玉峰,南直隶昆山人,迁居苏州。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状元。
17、顾鼎臣 (1473—1540),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南直隶昆山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18、沈 坤 (1507—1560),字伯载,号十洲,南直隶太和(今属安徽)人,祖籍昆山。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状元。
19、申时行 (1535—1614),榜姓徐,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20、陈大猷,字文绩,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锦衣卫籍。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武状元。
21、文震孟 (1574—1636),原名从鼎,字文起,号湛持,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状元。
四、清代状元(26人)22、孙承恩 (1620—1659),初名曙,字扶桑,江苏常熟恬庄(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人。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汉榜状元。
23、徐元文 (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原籍常熟。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状元。
24、缪 彤 (1627—1697),字歌起,号念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状元。
25、韩 菼 (1637-1704),字元少,号慕庐,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原籍安徽凤阳。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状元。
26、彭定求 (1645-1719),字勤止,一字南畇,号咏真山人、守纲道人,学者称南畇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状元。
27、归允肃 (1642—1689),字孝仪,号惺崖,江苏常熟人。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科状元。
28、陆肯堂 (1650—1696),字邃升,又字澹成,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状元。
29、汪 绎 (1671—1706),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状元。
30、王世琛 (1680—1729),字宝传,号艮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状元。
31、徐陶璋 (1674—1738),字端揆,号达夫,别署蘅圃,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原籍昆山。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状元。
32、汪应铨 (1685—1745),字杜林,号梅林,江苏常熟人,原籍安徽休宁。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状元。。
33、彭启丰 (1701—1784),字翰文,号芝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状元。
34、毕 沅 (1730—1797),字纕蘅,号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状元。
35、张书勋 (1732—?),字在常,号酉峰,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以举人授知县。三十一年丙戌科状元。
36、陈初哲 (1736—1787),字在初,号永斋,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三十四(1769)己丑科状元。
37、钱 棨 (1734—1799),字振威,号湘舲,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清朝首位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
38、石韫玉 (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晚号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恩科状元。
39、潘世恩 (1770—1854),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
40、吴廷琛 (1773—1884),字震南,号棣华,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仁宗嘉庆七年(1801)壬戌科状元。是清代最后一名连中会试、殿试第一的“双元”进士。
41、吴信中 (1766—1821),字阅甫,号蔼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状元。
42、吴钟骏 (1798—1853),字崧甫,又字吹声,号晴舫,一作狂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状元。
43、陆增祥 (1815—1882),字魁仲,号星农,一作莘农,江苏太仓人。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49)庚戌科状元。
44、翁同龢 (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同治、光绪两帝师傅。
45、翁曾源 (1834—1887),字仲渊,号寔斋、海珊,江苏常熟人。安徽巡抚翁同书子,翁同龢侄。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状元。
46、洪 钧 (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状元。
47、陆润庠 (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康熙状元陆肯堂七世孙。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状元。
二、常州状元
1.佘中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状元
2.霍端友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状元
3.蒋重珍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状元
4.陈祖仁 元至正二年(1342年)左榜状元
5.孙继皋 明万历二年(1574年)状元
6.周延儒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状元
7.陈于泰 明崇祯四年(1631年)状元
8.杨廷鉴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状元
9.吕宫 清顺治四年(1647年)状元
10.邹忠倚 清顺治九年(1652年)状元
11.王云锦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状元
12.赵熊诏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状元
13.钱维城 清乾隆十年(1745年)状元
14.庄培因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状元
15.顾皋 清嘉庆六年(1801)状元
16.普颜不花 元至正五年(1345年)右榜状元
17.马世俊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状元
18.于振 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
19.于敏中 清乾隆二年(1737年)状元
三、南京状元
1.卢郢,南京人。五代十国时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考中状元。他是目前有史记载的,南京第一个状元。
2.秦桧,字会之,南京人。北宋政和年间状元
3.焦竑。万历十七年乙丑科状元。
4.朱之蕃,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状元及第
5.南京女子傅善祥是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6.黄思永,光绪六年庚辰殿试一甲一名,授修撰。是科举历史上最后一位南京籍状元。
四、无锡状元5人、
南宋蒋重珍,明代孙继皋,清朝邹忠倚、王云锦、顾皋。
五、扬州状元4人,
1.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扬州府宝应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状元。号称白头状元。时年59岁。
2. 陈倓,字定先,号爱川,扬州府仪征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状元。
3.梁国治(1723-1786),字阶平,号瑶峰,又号丰山、梅塘,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肄业于扬州安定书院。乾隆十三年(1748)状元。
4.洪莹,字宾华,号钤庵,安徽歙县洪源(洪坑)人。嘉庆十四年(1809),适逢嘉庆帝五十大寿,特设恩科取士,洪莹状元及第,这是清代从扬州考出去的最后一位状元。
六、南通、徐州状元各2人,镇江、淮安状元各1人。
1.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创新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2.胡长龄(1758-1814),字西庚,号印渚,江南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魁天下钦点状元。
3.李蟠(1655年7月2日—1728年5月9日),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江苏徐州人。清朝康熙年间状元
4.邵世矩,字彦礼 金代伪齐阜昌六年状元。
5.张介 1124年,金朝开科取士 状元
6. 李承霖 道光二十年(1840)中状元(镇江)
7.淮安状元 ,沈坤(1507-1560),淮安府大河卫(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人,字柏生,号十洲,祖籍苏州府昆山,祖辈为军户,父亲沈炜经商。嘉靖十年(1531),沈坤中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
8.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举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己未科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
江苏淮安现在是几线城市?
淮安三线城市
淮安,古称淮阴[47],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74],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71]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提首推城市[1],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全国文明城市[7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8]、国家卫生城市[75]、国家园林城市、[76]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77]、国家低碳试点城市[31]。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入选“世界美食之都”[53],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面积10030平方公里[45]。
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秦时置县-泗水郡淮阴县,治今淮阴马头镇。境内有“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南船北马交汇之地”,[79]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21年末,淮安常住人口4556230人。[65]2021年淮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13亿元。[58]
淮安人杰地灵,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2]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3]
淮安有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周恩来故里景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淮安方特东方欲晓[79]等,生态旅游景区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等。
江苏有哪些比较好的大学?
1.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简称“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 ,位列“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成员。
南京大学其学脉可追溯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1920年在中国国立高等学府中首开“女禁”,引领男女同校之风。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第一所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大学,被国际上誉为“东方教育的中心”。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创业人才14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27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76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8人。
学校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与重点序列学科20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10个。
2.东南大学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由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
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办。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工科,其后工科又经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2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学校有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专任教师28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14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正、副高级职称193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2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151人,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讲座教授4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
3.苏州大学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学校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9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苏州大学共设有130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截至2019年3月,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数学、免疫学共11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NUA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52年10月创建的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教职工3072人,其中专任教师182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260人,博士生导师516人,院士及双聘院士10人,“”20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入选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600余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7人。
国家级重点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环境与工程、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导航、制导与控制(培育)、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培育)。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6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5.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6人,外国院士3人,“”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其中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300余人。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8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4个。学校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覆盖38个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6.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师”,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市,由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共有在职教职工3164人,专任教师190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571人,副高级职称67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0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3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个学科获得A,4个学科获得A-,5个学科获得B+。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本科招生专业(含专业类)5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
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动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法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数学、统计学、生物学、生态学、法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设计学、体育学、物理学、哲学、中国史、化学、音乐与舞蹈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地理信息系统、动画、生物科学、法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地方高师本硕贯通教师教育模式探索”、“鹤琴之旅——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文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