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交友群,我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是我太计较吗?
赣州交友群,我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是我太计较吗?
车借给朋友好几次,戒除时都满油的车,可是每次回来都是车没油了,我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是我计较太多吗?我提醒你的是,车根本不能借外人,你的车就相当于你的老婆或你的丈夫,你能把你的老婆或丈夫借给外人使用吗,答案是肯定是不允许!车也是一样,戒除的车,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你就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如果问题严重,会让你倾家荡产!切记,自己的车只能自己开,不能借给外!
现在在谈谈你的朋友,你的朋友是非常小气的一个人。借别人的车使用,归还的时候必须给车加满油,一是对车主的尊重,二是对车主借车的感恩,三是以后再使用车,做好伏笔!何况借出的车的时候,主人已把车加满了有油,我们归还的时候,也一定要把车加满油!
像这样非常小气,非常能算计人的人,尽量少跟他们交往,和他们打交道,无论干什么事情,吃亏的总是你!甚至因为利益,会背叛你!
车不能随便借给外人,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了意外,造成了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车主会付很大的责任。
如果你的朋友把车借出去,借车给别人用最怕的就是出事故。车子受损不说,如果出了人员伤亡还会扯上一大摊子事。甚至还有的人说,借车给人出了事故,车主也要承担部分赔偿责任。这让很多车主觉得冤枉!
如果实在想借朋友车,如果车出事,想逃脱无需赔偿的情况如下:
1、借车的人有驾照且未吊销和过期。2、驾照类型符合驾驶车型,例如C2类型的驾照就不能开C1类型的驾照。
所以说,借别人车,一定要小心!
为什么感觉潮汕地区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
我觉得主要还是文化,一种儒道文化,大男子主义,很多人都有种想荣耀故里攀比心里
1多灾多难
潮汕人的祖先自古便是因为战乱而从中原南迁,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一路逃,本来以为安稳了下来,却每几百年就要面对一次族群的大灾难,后来抗日时期的屠澄海城也是。抵御海盗、日寇外,还遭受元军和清军两回大屠杀。中国在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被少数民族统治,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都是从北方打进来,南宋小朝廷和南明政权只能一直向南退,都在省尾国角的潮汕做最后的抗争。频繁遭遇天灾人祸的,这时候种田是不可能的养活全家,只要外出经商
可以说潮汕人经商时可以追溯到明朝了,潮商也是唯一一个传承500年还金光闪闪的商团2宗族意识强,抱团发展
上海的批发零售,深圳的房地产,金融,便利店玩具超一半是潮汕人包了,潮汕人的商业意识钱,一旦他觉的有钱赚,马上把老家七大姑八大婆一起拉来作大整个行业,有时候是整个村都做一个行业,这样可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
诞生了3位潮籍世界华人首富:陈弼臣、李嘉诚、马化腾。潮汕人口虽仅有4000万人, 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50%,但是,据统计,2015年有34位潮汕人登陆福布斯全球华人富豪榜,其中最富有的11人坐拥6000亿元财富。东南亚、欧美各地华人首富几乎全部是潮汕人。在2000年潮商最鼎盛时期,香港股市40%的市值为潮汕人所有。全球前100名华人富豪中就有近30名来自潮汕人。潮商也因此被誉为华商第一
3大男子主义强,
潮汕的宗族意识可以说是最强,有些地区不惜动用所有宗亲的资源,也要培养出后代精英,在潮汕最好的学校可以不是国家建的,而是同乡土豪,或海外华侨捐建,最土豪的就是李嘉诚以色列理工都能挖到汕头来!
潮汕人的攀比心理强,路子活,最喜欢一起坐着喝功夫茶聊天,谁谁又发大财,谁谁在哪个城市又开一个店了,可以说潮汕人的内部消息比新闻还快,还详细!一起玩泥巴都发财,自己总不们干坐着吧!潮汕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别人比自己强,有钱
潮汕人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牛,更不是啥犹太人,不屑这名称,只是潮汕人从商基数多,出几个大佬也正常
探探上第一次约了一个18岁女孩?
18姑娘一朵美丽的花,是她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就像那黄金般的珍贵。
既然姑娘同意相约,说明在她心里也有此意。或许是人生第一次与异性交往,因此,你要把这事看成是头等大事,千万不可出差错。
第一次约会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得体,大方斯文,最好是穿戴西服配。不要穿着大花格,黑色带古怪花纹短袖衣衫,短裤。穿着,个人形象都要严谨。说话表达言词注意分寸,避免说话粗鲁,下流,离题万里。
不知你们相识多久,过程怎样。都要有真心真意,诚实可靠,保持有精神有活力的状态。
安排约会场地要选择人流旺,宽廠大街,灯光璀璨,亮丽夜景处,让人感到富丽,又舒服自在。不可选在人流疏少,阴暗地带。
第一次约会,对方要求消费是必须的,吃喝是少不了的。凡事要做到大方,得体,礼貌,和蔼可亲。首次相约总的来说就是对你的初始印象,可以讲已深骨心田。
在历史中法医宋慈为什么被誉为法医鼻祖?
1981年,美国译出一部中国宋代的著作,全名《洗除错误——十三世纪的中国法医学》,该书中国版本原名《洗冤集录》。从远古到十三世纪,西方没有人写出法医学著作,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的是一个中国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职务是法官,他是在法官任上写出此专著而成为法医学之父,他就是宋慈。
有人管法,追究死伤责任,就得有人行检伤验尸的事。中国古代刑侦勘检制度上承春秋。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保留和传播中华悠久文化,有同时期他国所不备的优势。宋慈家乡建阳是宋代三大出版中心之一,这为他集中国源远流长的勘检知识之大成,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宋慈能开创一条法医学大道,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之必然。
有一句谚语,“有证据证明的才是存在的” ,这可能是现代证据学中疑罪从无的原始描述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一直奉行的是疑罪从有的潜规则,冤狱的产生就成为不可避免。虽然相关法律越来越完备,刑事诉讼机构的分工和制约也较为健全,制度上仍然杜绝不了冤狱,但技术上能够大大减少偏差,这中间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大宋提刑官宋慈写下的《洗冤集录》。
此书出版于宋淳祐七年(124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医学著作,比意大利人图纳图·菲德利写出的《医生的报告》早了整整350年。相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是宋代官员对世界法医检验的杰出贡献,宋理宗看过此书以后,击节赞叹,下令全国颁行,办理刑案的官吏人手一册,《洗冤集录》成为当时和后世的法医检验指南。
宋慈(1186—1249)祖籍福建建阳,出身中等官宦家庭,师从朱熹考亭学派,是嘉定十年(1217)的中举进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工作中他一点也没有非礼勿视的儒家礼法,一点也没有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重事实讲证据,检验富家使女的尸体不仅不肯避人耳目,反而“扛出大路上,检验有无痕损,令众人见”,女性死者身上任何隐蔽之处都要细细检查,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
宋慈制定了一整套验尸条文,例如规定检官要亲临现场,及时检验,分析死因,不得因尸体腐烂而避而远之,如果没有按照既定条文去做,要受到杖责的处罚。草菅人命,是宋慈最担忧和最痛恨的事情,他“讼清明,决事刚果听,抚善良甚恩,临豪滑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闾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霹雳手段,菩萨心肠,朱程理学熏陶下的儒家弟子,却不蹈传统的中庸之道,展现了令人诧异的辩证思维。
宋慈对大辟之罪就是砍头之罪,一向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他发表此书的初衷,来自“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一种忧心忡忡的使命感,使他无法安坐家中,他收集前人的经验,汇总自己的实践,终于写成了一部标准的法医学著作,让有关人员避免因为“差之毫厘”,因而“失之千里”,让百姓避免因为官吏检验失误,沦为待罪羔羊。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洗冤集录》救了多少无辜性命,虽然无法统计数据,但惩处一个真正的杀人犯,不让其逍遥法外、继续作恶,对普通百姓来说,是重于泰山,一个人连生命权都无法保证,又如何论及其他?在《洗冤集录》的序言中,提出了这样一种理念,即使“重以仵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洗冤禁暴,还无辜者以清白,是刑事诉讼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无法逃避,因为人命重于天。
《洗冤集录》中记录了一些刑事案例和检验手段,虽然有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当时的确是非常有效的检验手段,令人拍案叫绝。
在书中记载了一个晒镰刀的故事,一位男子被人杀死,浑身有伤十余处,都是镰刀斫伤。检官发现财物无损、衣物俱在,断定这是一桩仇杀案。经过调查探访,检官锁定了嫌疑犯。他让老乡居民交出家中所有的镰刀,分别排列地上,总共有七八十张镰刀。当时正值盛夏,苍蝇聚集在其中一把镰刀上,停留不去,检官揪出了这把镰刀的主人。检官说,苍蝇嗜血,这把镰刀杀人后血腥气仍在,导致苍蝇聚集,而其他镰刀则无此状况,可以推断这把镰刀的主人曾经杀人的事实。在证据面前,杀人者低头认罪。
《洗冤集录》还记录了蒸骨验伤的方法,把一具尸骨洗净,用细麻绳串好,按次序摆放到竹席之上。挖出一个长5尺、宽3尺、深2尺的地窖,里面堆放柴炭,将地窖四壁烧红,除去炭火,泼入好酒二升、酸醋五升,乘着地窖里升起的热气,把尸骨抬放到地窖中,盖上草垫,大约一个时辰以后,取出尸骨,放在明亮处,迎着太阳撑开一把红油伞,进行尸骨的检验,“ 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无血荫,踪有损折乃死后痕”,死者生前的死因就在红油伞下展现,现代科学证明了红油伞吸收了阳光的部分射线,使当时的检官看到了他想看的事实。
《洗冤集录》汇集了不少前人的成果,如《内恕录》、《折狱龟鉴》、《棠阴比事》、《检验法》等(有的已经失传),集成为一套系统的法医学理论,为了防止检验经验不足导致的冤假错案,书中详细阐述了尸体检验的方法和指南,规定了验尸的格式和手段。全书分为5卷,7万字,主要包括检官的工作规范、尸伤的症状和检验、应急抢救措施等等,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众多领域,与现代法医学的范畴大致相同。
“凡检验,不可信凭行人。须令将酒醋洗净,仔细检视。如烧死,口内有灰;溺死,腹胀、内有水;以衣物或湿纸搭口鼻上死,即腹干胀;若被人勒死,项下绳索交过,手指甲或抓损;若自缢,即脑后分八字,索子不交,绳在喉下,舌出;喉上,舌不出”,这种专业常识,直到今天依然是有关人员必须牢记在心的东西。
书上记载的某些应急抢救方法,比如一个人吃下断肠草之类的毒药,可以给他灌下粪汁解毒,一个人呼吸停止,可以就地给他作人工呼吸等等,至今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救人一命的作用。宋慈在书中还介绍了一种刑侦手段,利用昆虫推测被害人的死亡时间,显示了相当的破案水平。《洗冤集录》如同美丽的宋代青花磁器,折射出法律文明的辉煌历史,让后人感慨不已。
精炼平实的《洗冤集录》,化腐朽为神奇,演化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古代刑侦手段。在某种特定的状况下,一个男人是失足落水还是死后抛尸,取来他的头骨就能得到答案。将头骨弄干净,放在盆中,用热水从头顶浇灌,如果盆中有泥沙,证明落水时曾挣扎呼吸,泥沙进入五官内,又在热水的冲洗下进入盆底。如果盆中没有泥沙,往往是死后抛尸,因为被害人呼吸已停,气息已止,所以泥沙不入。
在某个已经火焚的现场,要找到杀人凶手曾经作案的证据,可以将被害人伏尸的地方打扫干净,先用酽米醋浇泼,然后用酒浇泼,土质地面上很快就会显现被害人流淌过的血迹。一个人死于意外还是他杀,在检官的抽死剥茧中会冲破重重迷雾,而《洗冤集录》就是检官手中的武器。
宋慈历任长汀县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提点刑狱、广州经略安抚使等官职,为官清正,“公果以才业奋历中外,当事任,立勋绩,名为世卿者垂二十载,声望与辛(弃疾)、王二公相颉颃焉”,64岁死于广州经略安抚使的任所,宋理宗亲自为其书写墓门,凭吊宋慈功绩卓著的一生。
《洗冤集录》反复强调了作者的理念—以民命为重、人命重于天,促成了有关人员用证据说话、用证据量刑的行为方式,是《洗冤集录》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洗冤集录》时时提醒着人们,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兢兢业业的大宋提刑官,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重证据实的理性年代,即使七百多年过去了,人文大宋依然得到了世界的推崇。文明的力量是长久的。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是如何成为直系军阀巨头的?
记得初中历史书上,对于北洋政府,只是简略的提了下。现在回想起初中历史书,能位列教科书的北洋军阀,除了袁世凯之外,大概也就只有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了。
而我们想要进一步的去了解这“北洋三大军阀”,就很难从教科书上获取了,别说是初高中的历史书,就是大学通用的《近现代史纲要》,对北洋军阀们也只是大略的介绍。张作霖、吴佩孚暂且不提,我们来详细的说一下孙传芳。
要说孙传芳的起家,离不开三位贵人相助,分别是他的姐夫王英楷、湖北都督王占元、大军阀吴佩孚。
一、借助王英楷,走向从军之路孙传芳出生于1885年(清光绪11年)的山东省泰安市,他的祖上曾经很有名,是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的后人。不过孙家传到了孙传芳这一代就彻底没落了,在孙传芳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还有三个姐姐,全靠着老母亲含辛茹苦的将他们养大。
孙传芳的三姐嫁给了袁世凯的部下王英楷,在孙传芳的人生道路上,王英楷不仅养活了他们母子几人,而且为日后孙传芳的投军发迹打开了门路,更可以说是对孙传芳有知遇之恩的第一位贵人。190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病逝,清廷命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时候王英楷也随着袁世凯的升迁搬至河北保定。保定府渐渐成为了全国著名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师范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等军校一时之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1902年时,孙传芳经王英楷推荐,进入练官营当学兵。凭借着努力与天分,孙传芳很距离就在军营里崭露头角,获得了冯国璋的关注。同年被冯国璋准予免考,保送至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学习。
在学校里,孙传芳十分努力,他的学科和操法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904年孙传芳凭借着优等生的身份从武备学堂毕业,这一年北京练兵处准备派学生去日本留学,武备学堂选40人入京考试,孙传芳在考试中发挥极好,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资格。
1904年夏天,孙传芳到了日本振武学校学习。1907年,又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成为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生。我们知道,近代很多将领,都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过,而孙传芳同期的同学中,就包括阎锡山、赵恒惕、唐继尧、李烈钧、程潜、李根源等高级将领。(阎锡山)
在日本留学期间,孙传芳结交了一大批日本人,比如冈村宁茨、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而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日本极端军国主义分子和侵华战争的主要战犯。孙传芳的军阀思想,也是这段时间形成的。
二、凭借王占元的赏识,军中地位迅速攀升1909年,孙传芳从日本毕业回国,通过考试到了王占元的手下任职教官。这王占元可以说是孙传芳的第二个贵人,他曾经是王英楷的部下,对于老上司的小舅子,自然是百般照顾。
况且孙传芳有留洋背景,又天资聪慧、能言善辩,难得的是喜欢看书,经史子集多有涉猎,而且口才极好,曾经让蒋介石的说客张群都甘拜下风。所以孙传芳在王占元的手下任职没多久,就成了军中的二号人物,担任着参谋的身份。(王占元)
辛亥革命后,孙传芳升任营长;二次革命后,又升任团长;1915年,王占元任湖北都督,孙传芳曾代理参谋长的职务,并且升任旅长;1917年又升任湖北暂编第一师师长。
从1909年孙传芳留学回来,到1917年,短短8年,孙传芳就从普通教官升到了师长,其升迁之快,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也令当时的同僚羡慕不已。
作为王占元的心腹参谋,孙传芳时常作为湖北的代表办理对外公务,有时甚至还代表督军检阅部队,名气渐渐盖过王占元。大有功高震主的趋势,这一点跟吴佩孚和曹锟的关系有点相似。
直皖战争中,吴佩孚接到指令驰援王占元,但吴佩孚对湖北垂涎已久,于是坐山观虎斗,等到王占元与南方军阀两败俱伤时,趁机吞并了湖北,并逼迫王占元下野。
三、跟对“老大”吴佩孚,走向成功王占元倒台后,孙传芳决定投奔吴佩孚,于是备下大礼“孝敬”吴佩孚。
对于孙传芳的投靠,吴佩孚一开始是心存疑虑的,甚至打算直接解除他的兵权。孙传芳何尝想不到这一点?于是他趁着吴佩孚还没准备好继续战斗,主动在鄂南地区与湘军周旋,展开了拉锯战,打乱了湘军要在一周之内攻下武汉的打算,立下了投名状,吴佩孚这才放心。
1921年,在吴佩孚的保举下,北洋政府任命孙传芳为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驻守宜宾。从此之后,孙传芳就紧紧跟着吴佩孚的步伐了,而吴佩孚也是他的第三位贵人。(吴佩孚)
1924年,孙传芳联合周蒙人驱走了皖系军阀,使直系势力在福建站稳了跟脚。并与齐燮元联合,击溃了浙江军阀卢永祥。1925年,又与奉系联合,击溃了江苏的齐燮元。紧接着,又迅速击溃了驻守上海、江苏的奉系势力。
到了1925年11月,孙传芳基本上控制了福建、浙江、江苏(含上海)、安徽、江西,并于11月25日在南京宣布成立五省联军,担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号称坐拥20万大军。
孙传芳在3年之内,由湖北入福建,再由福建逐渐席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成了东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和直系中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另一个为吴佩孚)。
四、强将手下无弱兵,自身能力才是关键著名军事家文公直曾经这样评价孙传芳:北洋后起军阀之最狡诈且有机警纵横之才者。没错,孙传芳之所以能迅速起家,除了他一生中所遇到的三个贵人之外,与他自身的能力也息息相关。
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中,就有人评价同期的留学生中:“沉潜莫如阎(锡山),机智莫如(孙传芳),北人之二雄也。”
正是由于孙传芳本身就非常有才华,所以追随他的才人也很多,他的身边曾经聚集过“小智囊团”,包括章太炎、蒋百里、陈陶遗、丁文江、陈仪、刘厚生等谋士智者,都曾追随过他,为他出谋划策。
孙传芳当时招揽的人也都是万里挑一的,从“文”的角度上来说,章太炎是学术界的泰斗;从“武”的角度上来说,蒋方震是军事界的奇才;从“专”的角度上来看,丁文江是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从“智”的角度上来看,蒋百里编著的《国防论》,直接影响了以“小诸葛”著称的白崇禧,并且蒋百里本人也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甚至还担任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以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等。孙传芳自己胸怀大志,手底下又囊括了诸多人才,并且他还善于结交,清末状元、江南巨绅富商张謇即是他的至交好友。另外,曾任教育总长、总统秘书长的江南社会名流张一麐,也跟他关系匪浅。
《吕蒙正格言》中说:“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意思是“时机、命运、运气,不是像我这样的人所能掌握的”。
但我认为,孙传芳这个人之所以能够牢牢掌控时机、命运与运气,是因为他自身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才是他成为直系军阀巨头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一、《中国军阀土匪大结局》
二、《孙传芳五省联帅》
三、《孙传芳全传》
四、《细说北洋:孙传芳》
五、《孙传芳幕府与幕僚》
六、《最后的北洋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