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交友网,你身边的江西人怎么样?
九江交友网,你身边的江西人怎么样?
我生活中有不少江西籍的朋友,工作中与江西商会也有接触,总体印象都不错,也比较好相处!
一呢,是比较实在,做人低调,鲜见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者,说话还比较可信;
二是做事很认真,所以在业务上往往能独当一面,在广州光医生行业就有很多江西的佼佼者;
三是还挺热情,对朋友托办之事,答应后就会尽心尽力去帮,不讲条件,也不计名利;
四是很重乡情,老表见面分外情,热情好客待亲人。我一个江西朋友在东莞打拼,拉出来的老家亲友都有上百人!我就做不到!
还有什么值得投资?
寺庙的地宫。
吕后的男颜知己审食其在吕氏被灭时?
在西汉开国功臣中,审食其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论打仗能力,他没有带过兵,毫无军功;论政治智慧,他没有贡献过什么过人的计谋。
可就是这样平平无奇的他,硬是当上了左丞相,文武百官都得通过他才能办事。
审食其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呢?
一、审食其是谁?审食其是刘邦的老乡,一开始以家仆的身份进入刘家,从照顾吕后的起居,到成为吕后的心腹,他从未离开过。审食其和吕后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吕后和丈夫刘邦在一起的时光。
1、审食其是刘邦信任的家仆,更是吕后可以依靠的暖男。
公元前209年,刘邦开始起兵反秦。于是,他嘱咐二哥刘仲和家仆审食其,照顾好家里的老父亲和老婆孩子。
把最重要的家人交给审食其照顾,看得出来刘邦相信审食其。
而对吕后来说,审食其一直是她的后盾。
刘邦离家7年,审食其照顾吕后和两个孩子的起居;吕后被项羽抓去当人质,审食其不离不弃,给了吕后依靠和信心;吕后称制,审食其消解了她人在高位的孤独。
审食其多年的陪伴和付出,得到的回报也很丰厚。
公元前187年,能力一般的审食其被吕后提拔为左丞相。但他不需要设置官府办事,而是住在宫里,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得通过他,才能找到吕后办事。
这等地位,即使是等级更高的右丞相陈平也没有。
《史记·卷五十六》:……以辟阳侯审食其味左丞相。左丞相不治,常给事于中。……及为相,居中,百官皆因决事。
2、审食其是吕后的参谋
吕后每天和审食其聊天最多,审食其也是。他们之间没有秘密。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长乐宫驾崩。可过了4天,吕后还是秘不发丧。
吕后心里盘算的是,一口气干掉所有跟过刘邦的功臣,好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安心即位。于是,她找到审食其,脱口而出自己的阴谋。
但审食其没有同意吕后的想法,而是让她再考虑一下。没几天,审食其的好友郦商知道了,立刻劝解审食其,如果吕后执意杀掉功臣,那么汉王朝就要灭亡了。
审食其回头就劝阻吕后:“现在陈平、灌婴带领10万人把守荥阳,樊哙、周勃率领20万人平定燕地、代地。他们要是知道你要把他们赶尽杀绝,一定会联合起来反抗。到时候你和儿子都危险了!”
听了这番话,吕后才大脑清醒,放弃了这个惨绝人寰的计划。并立即发丧,大赦天下有罪之人。
《史记·卷八》: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吕后作为掌权者,时常有糊涂的时候,而审食其就是帮她看清问题,捋顺思路的人。
然而,审食其无法一辈子依靠吕后,公元前180年,吕后下世,3个月后,吕氏一族被灭。但作为吕后心腹的审食其,却安然逃脱,究竟是为什么呢?
二、吕氏一族被灭,审食其如何逃过清算?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关键时刻,审食其总有贵人相助
公元前188年,审食其被人告发,汉惠帝震怒,把审食其关进大牢,准备诛杀。但最终汉惠帝还是放过了审食其。
审食其犯的罪很隐密,隐晦到吕后都不好意思给他求情。
最后,反而是一个小人物救了审食其。
这个小人物叫朱建,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因为对方权势高,而点头哈腰。
曾经,他力劝黥布不要造反,但黥布没听,最后下场惨烈。而朱建因为劝阻有功,被刘邦赐予平原君的称号。
平原君朱建名声在外,只要是他的朋友,大家都会刮目相看。
因此,审食其也想和朱建搭上线,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可朱建最看不起审食其这种靠女人宠幸而上位的人。
所以,每次审食其相约,朱建从不理睬。
直到有一天,朱建的母亲过世了,这事儿被好友陆贾知道了,陆贾曾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归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他和朱建、审食其都是好友,所以当朱建母亲过世,陆贾立刻通知审食其:“恭喜你啊!朱建母亲去世了。”
审食其一开始还听不懂,后来才明白,陆贾是让审食其赶紧给朱建置办一套厚礼,去吊唁,因为朱建连母亲的丧葬费也拿不出。
审食其明白这是个好机会,立刻准备了一百金,前往吊唁。而他的行动很快影响了京城其他权贵。住在京城的大人物纷纷前去吊唁,并准备礼金。
最终,朱建得到了五百金的丧葬费。从此,朱建的操守为审食其降低了,很快和审食其成为密友。
可等到审食其被关进大牢,审家人去求朱建时,朱建却说:“官司严重,我不敢见他。”
朱建没有去探望在狱中的审食其,而是去见了最重要的一个人——闳孺。闳孺是汉惠帝的男宠,闳孺撒娇求情,汉惠帝一定会答应。关键是如何让闳孺答应帮忙。朱建一见到闳孺,开门见山:“天下人都知道您受惠帝宠幸。如今,审食其进了大牢,大家都说是你在惠帝跟前说坏话,如果今天陛下诛杀审食其,明天太后就会杀了你为审食其报仇。”年轻的闳孺一听,吓得六神无主,赶紧问怎么办,朱建就等他这一句。“您别担心,只要您立刻向陛下求情就行。陛下一向信任你,他听到连你也为审食其求情,他一定会赦免审食其。而审食其一旦出狱,太后一定很高兴,她高兴了,你的富贵一定会翻倍!”闳孺看到了希望,听话照做,结局正如朱建预言的那样,汉惠帝给足了闳孺面子,放了审食其。《史记·卷九十七》:……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后来,审食其出狱,得知是朱建救了自己,感到很吃惊。不止这一次,后来吕氏一族被灭,大臣们放过审食其,也是因为朱建和陆贾一直替他说话。《史记·卷九十七》: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审食其能躲过一劫,都是因为他之前在人脉方面,埋下了种子。多个朋友多条路,就是这个道理。2、审食其是吕后的心腹,却不是吕氏一族的爪牙吕后下葬后,掌权的吕氏立刻撤掉了审食其的左丞相之位,让他当皇帝太傅。《史记·卷九》: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皇帝太傅就是皇帝的老师,听起来好像是升官,实际上是把他架空于权力中心之外。这一操作,当年吕后在世时,对右丞相王陵用过。王陵反对吕后封吕家人为王,吕后嘴上没反驳,实际却把王陵调到太傅之位。让他彻底在朝堂上失去发声机会。而对审食其来说,反而是好事,吕家人对他的不上心,证明了他不是吕氏一族的爪牙,他只是吕后的心腹。既然不是吕氏的核心人物,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这也是大臣们在诸灭吕氏一族时,放过审食其的其中一个理由。3、功臣集团欠审食其一个人情。前文提到过,吕后曾想灭掉功臣集团,以此让儿子汉惠帝坐稳皇位,但最终被审食其拦下。虽然说,审食其当时并不是站在功臣集团的角度考虑,而是为了吕后自己的安危。但无论如何,论迹不论心,至少从结果看,审食其的劝诫救了功臣集团一命。所以,功臣集团放过审食其也算还了一个人情。总结:审食其的一生中只做好了一件事,就让他富贵到老。虽然最后他还是被刘长锤杀,但碰到性格乖张的刘长,真的运气到头了。审食其能力平平,没有突出的才能,却有惊人的忠诚。而且他碰到了懂得回馈的主子吕后,俩人互相扶持,互相回报,这样的感情还是可贵的。即使他们俩都不是完美的人,甚至不少地方令后人不齿,但能碰到一个忠诚,愿意一生守护的伙伴,何其有幸!关注我@夜深人物,没有好故事,宁可不说话。刘备为什么织席卖履?
很多人认为刘备织席贩履,是为了生计。但是,这只是表象。刘备虽然落魄,但是,还不至于有这样的下场。其实,这恰恰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因为他根本不是织席贩履,而是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翻身的机会。毕竟刘备是一方的小老大。
一、刘备是高学历人才,而且有外挂,从事技术活,他能心甘情愿吗刘备师从名师郑玄、卢植,识文断字,颇有才学,属于高学历人才,是985、211毕业的。曹操听说刘备是汉室室亲时,并没有高看他。因为汉室宗亲太多了,从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也可能是汉室宗亲。曹操对阿Q这样的人,其实是非常反感的。自己屁本事没有,就会吹嘘自己的祖宗怎么样。有个屁用。
尝师事郑玄、卢植。《三国演义》
但是,曹操听说刘备的老师是郑玄、卢植后,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郑玄、卢植是宗师级的人物,他曹操想去拜师,还得托关系进呢。而且卢植也不是随随便便收弟子的。他得进行面试考察,经面试,他发现刘备确定是非常之人。郑玄是三国第一有才学的人,卢植又是三国时期出了名的博导,他们培养的人才,自然会有很多人去聘请才是。
刘备作为高学历的名牌学生,随便入主一个集团公司,至少也是高管级别的。这样的人才,谁不会争着用。即便刘备再不济,他在大街上,摆个摊,给人家代写书信也能谋生,不失为一个体面的生计。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刘备心想,俺刘备是要做大事的人,给人家去打工,太掉价了。
刘备的剑法也非常厉害,乃三国时期的一流剑法。在马上用剑,一般是占不到优势的,是被人砍的主。但是,刘备的手臂长,手能过膝,再加上剑身的长度,那也是长兵刃,杀伤力不可小视。
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三国演义》
不过,迢迢单单是天生手长,也不可能每战都能死里逃生。只能说明一点,刘备的剑法太厉害了。当时能和刘备匹敌的剑客屈指可数,不过王越、马超,寥寥无几。
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卞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明·何良臣·《阵纪》
刘备完全可以靠武艺吃饭,像关羽那样给人家看家护院,多少也体面。或者在大街上开个武馆,教人家武艺,办个剑术辅导班,那也是高收入的。
如此厉害的人,放着好好的营生不做,却心甘情愿地去织席贩履。这怎能不让人怀疑呢?
你如果让普通人去看,他肯定会相信,刘备是太落魄了,别的营生不会,他只能干这个了。但是,你如果让曹操去审视刘备的这个差事,他肯定会惊讶,刘备这厮,干织席贩履的生意,竟然也能干得清新脱俗,堪称三国网红啊。我喜欢,来两百万套。
织席贩履是手艺活。一个高学历的人,而且剑法一流的人,去干技工这样的差事,抢人家的饭碗,这只能说明刘备的眼光绝非普通人的眼光,他其志不在小,所谋者大。
二、刘备从来没想过给人打工,他想到的只有创业郑玄、卢植是当世名师,手下的弟子非富即贵,个个了不得。刘备随便找哪个同学去投靠,凭借师门情谊,必然能找份维持生计的差事。刘备最出名的同学就是公孙瓒了,刘备兵败时,也曾经投靠过他。公孙瓒对刘备可不是一般的好,刘备想要赵云,他直接就送了。但是话说回来了,现代交际学,还非常忌讳到同学的公司去打工,更何况那个时代。刘备是天生的老大,他鬼精鬼精的,你说他干出这样的事来吗?
因此,刘备一开始并没有投靠老同学,而是靠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势穷力困时,才想到了他。不过,刘备也不算是投靠,他是带资入股的。要是哪一天他想单干了,公孙瓒可以让他撤资的。
势穷时,投靠亲友,这是普通人的思维。刘备是王者。他谋的是局,不是事。刘备如果一开始就投靠别人,那他永远是人家的小弟,翻身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有翻身的机会,也会背上吕布那样的骂名。小弟要想当老大,只能出卖老大,或者投靠另外的老大,做个小老大。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刘备心中早算计好了,俺刘备只能创业,不可能给人打工。即便是公司被人兼并了,俺找机会也一定会撤资单干。
三、刘备最崇拜的人是刘邦,他要像刘邦一样积累干大事的资本刘备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刘邦了,连起家的地点都一样。但是,刘邦多多少少是个亭长,拿着俸禄呢。刘备没有这样的造化。他只能学刘邦起家的资本。刘邦起家的资本是什么?身边的一群朋友。这些朋友,虽然都不是官二代、富二代,都是市井之徒,但是,他们都有一身本事,还特别仗义。刘邦对弟兄们说,哥要造反,你们看着办。刘邦的兄弟一听,说,那有啥说的,跟邦哥干呗。
俗话说的好,自古英雄多从屠狗辈。刘备不像曹操、袁绍那样,一出生就有资本。朝廷中的官员,多是士族出身。像刘备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乱世来了,他可以靠寒门子弟翻身。
如果刘备说要举事,他去找士族,人家根本就不会理会他。能理会他的,只有寒门子弟。刘备唯一能够利用的就是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就是一个旗帜。
刘备久感天下要大乱,所以他选择了织席贩履。因为这个职业,投入成本小,放弃也不心疼。
关键是,他能在市井之中,暗中物色可以结交的人才。这些寒门子弟,也希望能够扬眉吐气,光耀门楣。他们去找士族投靠,人家也不一定看中他们。除非他们一开始就遇到了不计较出身、唯才是举的曹操。
可以说,刘备和他们是相互借势,彼此成就。
据说李白大半生都在游山玩水?
啃老呗,毕竟人家李白是富二代加大才子,不工作也有人给钱花。
李白是古往今来最为出名的诗人,毫笔一挥,恍如谪仙入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能够成为一代诗仙,和他多年游历山川,寄情山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作为大唐骨灰级驴友,李白的云游经历堪称丰富。
年轻时的李白好剑术,喜任侠,酷爱山水,十五六岁的时候,便仗剑出游,往来于旁郡。他上峨眉,下渝州,出江油,游剑阁。短短数年时间,他已经是游遍了巴蜀大地。
二十四岁时,李白不满受困于蜀中,提起手中长剑,开始“辞亲远游”。李白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一路向东,出渝州,下维扬,笑傲江湖。《渡荆门送别》中那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其实就是李白仗剑远游的一个真实写照。
此后的时间里,李白去了不少地方,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其“足迹”。他曾在江夏和孟浩然对饮,于开封于元丹丘论道,往长安请贺知章荐诗,回洛阳陪杜甫睡觉。黄鹤楼、敬亭山、庐山、凤凰台、无相寺,到处都是李白的痕迹。
当然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寄情于山水,有事没事儿就要出去游历一番,看看这天下的名山大川,增长一下阅历。杜甫当初年轻的时候,也曾漫游吴越,遍观齐赵,享受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甚至还一度与自家偶像李白同游,吟诗作对,抵足而眠,好不快活。
但是,出游是要花钱的,哪怕只是穷游,这一路上的吃住都是要花不少钱的。杜甫当初之所以能够四处漫游,乃是因为家境还算可以,毕竟杜甫父亲好歹是个当官的,其母亲崔氏也出自当地豪门,完全就是官二代加富二代。后来杜甫家道中落,再加上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可就没那闲心旅游了。毕竟就凭他那四处打零工的微薄俸禄,养家都不够,更不要说诗和远方了。
更为关键的是,李白这个人出游,还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李白有侠士之风,一路上行侠仗义,广交朋友。看到顺眼的,免不了要摆个宴席;看到可怜的,又是撒钱接济。当初李白出蜀地,东游淮扬,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万。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这样写道: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出游的钱的从哪里来,要知道人家杜甫后来四处给人家当幕僚,好歹有份儿工作,而李白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没上过什么班,他哪里来的钱出去旅游?
关于李白的收入问题,其实要分时间段来看。年轻时侯的李白,自然是和杜甫一样,依靠家里接济。关于李白的家世背景,历史上的记载其实比较模糊,即使是李白自己,也很少谈及。有说法称他们家是唐宗室后裔,因罪出逃西域,而后迁居蜀中。还有说法认为他们是蜀地望族,因为隐居避世而不为人所知。
当然了,这些都不影响李白的商人身份。比如陈寅恪先生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因罪窜谪的胡商。郭沫若先生对此虽然表示反对,但却认定李客是一位富商。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李客的生意做得很大,遍及整个长江流域,甚至于在吴楚之地都还有他们李家的庄口。
在李白那个时代,明明长安洛阳才是天下读书人的神往之地,而李白却选择出蜀顺江而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里有他们家的产业,能够在钱财上给予接济。不然三十万金,李白怎么能带出门?
商人的出身,给予了李白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导致了他挥金如土的行为。
李白有大才,更有大志,不然他也写不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句子。而像“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样的句子,更是证明了李白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
但是,李白商人的出身限制了他的发展,无法参加科举,《唐六典》里面有过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
意思很简单,就是罪犯和工商子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在李白那个时代,原本科举入仕是他实现抱负的最好渠道,毕竟才气摆在那里。但是因为身份问题,这条路被阻断了,李白想要追求理想,那就得另寻他路。
所以我们看到李白在二十四岁的时候,离开家乡,辞亲远游。他此去不仅仅是要增长见识阅历,更是要寻求机会。他之所以一路上挥金如土,一方面是乐善好施的性格使然,一方面则是需要上下打点,打通门路。总之,李白一为功名,而为交友,疯狂撒钱。
而这些钱财的来源,自然不是李白凭空中彩票得来的。他年纪轻轻,一没工作,二没事业,如果不是家里拿钱,钱从哪里来?李白“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在古代,那么小就能开始读书那么多书的,家底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了,李白也不是一直啃老,或许是因为家道中落;或是因为常年在外生活,非家族嫡系,李白的钱越花越少。他在自己的诗《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以至于后来吴指南去世,李白只能将其草草下葬,数年后来迁坟,也都还是借钱。
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此外,李白的功名之路也走得非常不顺,下江东数年,访便各地,无人征召举荐。此时的李白属于要钱没钱,要工作没工作,生活逐渐落魄。
不过,李白并没有落魄太久。公元727年,27岁的李白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入赘许家。与此同时,李白也算是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其实当时的许家已经不是什么大家族了,许圉师虽然官至宰相,但晚年仕途并不顺利,家道中落。不过或说回来,毕竟是出过宰相的家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此时的李白或许过不上什么富家子弟的生活,但至少也是无忧。
解决了生计问题之后,李白又开始了自己的追求功名之路,接触了不少朝中人事。比如当地的长史裴宽,有《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这篇文章算是李白的前半生自传。再比如于终南山寻玉真公主,写下《玉真仙人词》明志,甚至还一度跑到长安当起了京城漂。此外还拜访过不少的王公大臣,但都收效甚微。
而在这个过程中,李白的花费自然也不会低,如果不是许家支持,估计路费都不够。
后来妻子许氏去世,李白也没法儿继续啃老了,只能带着儿女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不过李白运气不错,其多年写的《玉真仙人词》终于被呈到了玉真公主手中,得到了赏识。
李白奉诏入京,随后待诏翰林,在唐玄宗身边当起了艺术顾问。苦求功名二十载,最终时来运转,咸鱼翻身,李白自然是意气风发,由此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段时间的李白,着实是火了一把,让贵妃研磨,令力士脱靴,连当朝宰相贺知章都成了他的铁杆迷弟,呼为谪仙。
不夸张的讲,此时的李白就是长安第一偶像,吃饭都有人抢着买单,根本不愁吃喝。此外,作为皇帝坐下的御用文人,李白时长还能得到赏赐。比如在《松窗杂录》中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当初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兴庆池赏牡丹花,想烘托下气氛,于是找到歌唱家李龟年唱曲。但是有觉得老歌听着没意思,想要听听新词。于是让李白填一首。而李白当时趁着酒劲,写下传世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玄宗很满意,赏金百两,锦百端。
当然了,或许是因为恃才自傲,得罪了权贵,遭人诽谤;又或许是壮志难抒,毕竟官场龌蹉,唐玄宗只把他当做御用文人。所以李白最终离开了长安城,再度流浪。不过此时的李白也不算穷,走的时候还是有一笔遣散费的,毕竟《草堂集序》说的是“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虽说具体金额不知多少,但皇帝的手笔,应该不会太小气。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笔遣散费,李白才能在出长安之后,带着杜甫一起玩儿。
后来李白带着杜甫来到宋州,又结识了同样怀才不遇的大诗人高适,于梁园怀古,题诗于白壁之上,宗楚客孙女宗煜猎见心喜,千金买壁,自此与李白结缘。宗煜的出现不仅仅是让年知天命的李白重新焕发第二春,更是为他解决了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
宗煜的爷爷宗楚客同样是当过宰相的人,虽然后来因罪贬谪,惨遭流放,但是宗氏一族依然还是有些底蕴,不然宗煜也做不出豪掷千金的事情来。
此外,李白因为入永王李璘帐下当幕僚,遭受李璘牵连,获罪入狱。宗煜为其奔走营救,最终帮助李白免去一死。当初李白犯的可是谋反重罪,如果宗煜没有些关系背景,是很难救下他的。
当然了,李白也不光是啃老丈人,靠老婆,他还有朋友。李白作为一代偶像,身边铁粉迷弟一大堆,连杜甫都是李白的小迷弟。其中最厉害的还是那个叫汪伦山歌小王子,这货可可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是一个土豪。当初李白之所以写诗给汪伦,还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是因为汪伦确实对他很好,不仅款待其数日,还送了李白八匹名马,十端官锦,把李白感动得不行。
"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随园诗话补遗》
此外李白这个人,性格豪爽,出手大方,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高适、贺知章、元丹丘、崔涣等等。这些人可都不是简单人物,高适是比李白还能花钱的资深驴友,贺知章是当朝宰相,元丹丘是道教大佬,崔涣是官宦子弟,基本上都不缺钱。而他们也没少在李白落魄时接济帮助他。
比如孟浩然在李白散尽三十万金之后,不仅请他吃饭,还给李白介绍了许氏这么一个富贵千金。而元丹丘则是在李白丧妻,旅居东鲁之时,一直给予其各方面的帮助。不仅收留李白隐居,还把李白的作品送到了玉真公主手里,帮助李白咸鱼翻身。至于崔涣,当初李白下狱,他可没少帮忙。
所以,总的来说,李白收入主要是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富商父亲,权贵孙女,至尊天子,慷慨朋友,热情粉丝。有着这些人赏饭吃,不工作也不差钱。
不过,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李白的一生其实并不是太顺利。纵观李白的一生,可谓是真正的豪无门路,虽然他天资横溢,斗酒诗百篇。但没有哪一个官员愿意提携一个商人子弟。
他散尽千金,只为求得一表现自己,能够大显身手的机会,可是到头来确只得到了一个替人写诗的活计。这才是真正的毫无希望,他在这条路的上线已经从他一出生就锁死了。他虽然有过挥金如土的日子,更有仗剑远游的经历。但是在许多时间里,李白其实也很落魄,而且凄苦。我们以为李白寄情于山水,确怎知他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后才寄情于山水。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当初东游淮扬,连好友迁坟的钱都没有;后来旅居东鲁,花钱还得看女朋友的脸色;漂泊长安,更是孤苦无依。最惨的是永王之乱后,获罪下狱的李白虽然免去一死,但出来时已经是一贫如洗。再加上此时李白已经年过花甲,体弱多病,只能是依靠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庇佑。
最终,李白病逝于当涂,一代诗仙的传奇一生,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