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征婚,人可以没有自知之明到什么程度?

2023-07-27 10:09:03 31阅读

天津征婚,人可以没有自知之明到什么程度?

人可以没有自知之明到什么程度?人如果没有自知之明的话,难免有轻狂之举,吐无稽之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盲目自恋;要么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导致灯下黑,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能公正的对待他人。越长大越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写过的字,但是生活中的人分很多种,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人不懂得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错,是否会影响到别人,也没这个意识,是的,他们并没有自知之明。记得大学的时候,明知道夜已深,还要在宿舍大声嚷嚷,高声欢呼,放声高歌,摊上这种事谁都不爽,都不用睡觉,但你不睡,我要睡。以前习惯早睡,是因为另一个校区除了听到飞机在夜空中飞过的声音外,就没有其它了,而现在的晚睡,是在等一群疯子“放肆”完回宿舍,好吵闹,而我喜静。他们闹腾那就让他们闹腾?事实上,也只能这样。饭堂的大楼居然靠宿舍楼那么近,当初的设计压根就没考虑过噪音问题,苦了一二栋的同学们,一二栋的同学们在宿舍对于外面的声响听得一清二楚,句句入耳。睡得早刚好是睡着了的夜间醒来也许还可以听到五六人在狂欢,简直是疯子,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舍友说有天晚上很晚了,她在走廊打电话,居然发现有女生在发传单!他们闹得很疯的一次,我们一栋的女同学实在受不了,就一句:“不要吵了,烦不烦啊”扔了过去,喊得撕心裂肺才换来对面那帮精力充沛、精神抖擞、意尽未休的同学静了会,也就是放小了音量,过程不出意料地只持续三四十分钟,之后的深夜,他们继续歌平升舞,好不热闹。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那一刻,我就无比怀念高中的准时响睡铃,准时十点半睡觉。我甚至觉得有法律法规的社会是多么棒。他们当真晚晚如此呢,真的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呢,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想骂人,包括一二栋的众多同学们,但你不知道你要骂谁,不知道你可以找谁骂。经我初步分析,每晚在饭堂、立德广场活动狂欢的人换来换去的,这拨人聚完到那拨,那拨聚完到另一拨,没完没了,活动亦是如此。硬生生将我静心修炼的雅致给打碎,人都变得焦虑浮躁。生活环境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一点都不假。直到某天看了篇文章,大意是说宿舍是睡觉的地方,你偏要学习,而图书馆是学习的地方,你偏要找借口在宿舍多躺会,难怪你活得不舒畅。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果断地去了图书馆避难,回归宁静,这宁静只片刻都好,好过没有。有时候,你希望别人顾及一下你的感受,但现在想来,你得首先要自己顾及自己的感受,你受不了日夜的吵闹,但又无可奈何,那就去找安静的一隅坐下,让自己静静。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知道那是个“病原体”,就要想放设法远离它,别让它侵犯你,让你一步一步病入膏毫。但,亲爱的在对面饭堂活动的同学们,我还是希望你们有点自知之明,十二点之前请回宿舍休息好不好,一栋二栋的同学们的耳朵好受伤,需要疗伤。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可为和不可为。若不可为,怎样做才能可为,那何时可为。

天津某小区现骨灰房?

很简单,这是变相的陵园。就是以楼房的形式出售,而整栋楼里都是存放骨灰的骨灰堂。之所以能够形成规模,一个原因是当地大片的开发,征地,把很多农村的土坟地都征用了。村民们没有地方再作为自己家的坟地,只能来买陵园的墓地。而这个陵园确实做出了比较先进的形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墓地便宜了很多。

天津征婚,人可以没有自知之明到什么程度?

把陵园建成楼房,就比普通的陵园要高级,他们可以有单独的房间,自己家的骨灰都放到这个房间里,可以布置成一个很密闭的灵堂,很像旧时的祠堂。看起来比起一个小坑一个小坑的公墓要高级了很多。

其实像天津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大家都早就被墓地的高昂费用困扰了。很多市区的人都会去天津的郊区,或者河北的郊区,买比较便宜的楼房。作为家里的灵堂。这些区域的楼房价格,比起市区的墓地价格来都便宜的不得了。类似于这种一万以下一平米的价格,肯定要比北京的墓地便宜很多。

所以,在河北和天津的很多小区都会出现这种住宅。平时没有人住,到了阴历的祭祀日期,就会热闹起来。比如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包括年三十。都会有家里人到这里给死者烧纸,祭祀。如果赶上一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有些别扭。

可人家家里到底放什么,咱们还真的管不着。人家的房子到底怎么用,跟邻居一点关系都灭有。所以,我认为,像这种把陵园建成楼房的形式,倒是很明确,比起这种把普通居民楼变成灵堂的好多了。

总之,这都是很多一线城市的无奈,把普通楼房弄成灵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来万一楼房升值,还可以赚一笔。从以后的发展来看,留给先人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妨选择一些先进的殡葬方式,比如水葬,海葬,把先人的骨灰撒到大海或者长江黄河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啊!

民国年代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呢?

1民国时期的婚姻观五花八门,本文用民国时期6个名人的婚姻观与婚姻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追求自由真爱的徐志摩

对于徐志摩而言, 永远是爱情至上, 永远不顾一切的追求真爱,追求他所理解的自由。 这个浪漫的诗人在其 35 年的短暂生命中, 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写下了无数的诗歌与情书, 这些优美的文字也为世人窥见他的婚姻爱情留下了一些见证。 被康桥(就是如今的剑桥)美景所孕育与开窍了诗性的徐志摩一生为情所困, 也为情所累。 他仅仅是个浪漫的诗人, 并不过多的过问政治, 他的诗歌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诗人的一生是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一生。 那个年代的人大都是包办婚姻,很多留学生回来则是纷纷解除旧婚姻, 另寻佳偶。 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离婚日益自由。

1918 年胡适在某次演讲中说:“近来的留学生吸了一点文明空气, 回国后第一件事便是离婚。”徐志摩也不例外, 开始与张幼仪的婚姻也是为世人所赞叹与羡慕的。 张幼仪虽是位旧式女子, 然而温柔贤惠, 颇识大体。 但是在英国认识林徽因后, 徐志摩便打算追求自己的真爱了。 他们平静的分手, 平静的各奔天涯。

徐志摩为爱而生, 为爱而死。 他与林徽因的恋情不过是柏拉图式的最终却是没有任何结果, 与陆小曼的婚姻却是纷纷扬, 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 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很无畏的勇气, 有一种很善良的纯真。 他与陆小曼的结合可以说是双方都顶着巨大的父母压力与社会舆论, 就是这样他仍然是前行的。 现存的六十五封 “致陆小曼” 的信中, 述说了诗人不尽的深情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婚姻中, 他对陆小曼的爱始终是炽烈与放纵的。 在爱情中, 他始终是善良与纯真的。

对婚姻, 徐志摩有着和爱情一样的理想。 在 1928年发表的《白郎宁夫人的情诗》一文中, 不止一次阐发他理想的婚姻观:一对夫妻的结合不但是渊源于纯粹的相爱, 不是肤浅的颠倒, 而是意识的心性的相知, 而且能使这部纯粹的过去建筑成一个永久的共同生活的基础, 在一个结婚的事实里阐发了不止一宗美的与高尚的德性, 那一对夫妻怕还不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的榜样与灵感 ? 徐志摩为胡适的 《醒世姻缘传考证》这部小说作长序《 < 醒世姻缘 >序》, 这篇序文中他有关夫妻关系 、婚姻与人生的醒悟的论述十分深刻与精辟。 他说:“事实上真正纯粹的好夫妻恐怕很近一个理想的假设, 类似狄府的家庭倒是真的有! 大多数家庭只是勉强过得去, 虽则在外表上尽有不少极象样的。 ……说到婚姻, 更不知多少人明知拖延一个不自然密切关系是等于慢性的谋杀与自杀, 但他们也懒得动, 照样听凭自然支配他们的命运。”

最后他不失风度与机智的提出了减少婚姻与男女纠纷的“妙方 ”, 以其中第一条普及心理生理常识和第四条离婚, 最具有超前意识, 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徐志摩对于婚姻的观点应该是爱情至上, 他所追求的是至纯至美的爱情, 他所爱的是可以与之心灵共鸣的人。 他是感性之人, 可以为了爱而不顾一切, 乃至牺牲他的一切。 对于追求爱、美与自由的徐志摩来说, 没有什么比爱的情感更具体、更深切、更具精神性与实践性。

二、主张男女平等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 1940), 浙江绍兴人。 他一生清廉正直, 耿介拔俗。 他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对后世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时, 他的“离经叛道, 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他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 从“六礼”到中西合璧, 到婚姻自由平等。

1900年, 蔡元培主张男子死后女子可改嫁, 夫妇不合可以离婚。 并且在这一年, 他结合西方思潮与自身经历写出奠定其后来女权思想基础的《夫妻公约》, 调整了与包办妻子的关系。 他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还大胆自由恋爱, 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 第一位包办婚姻的妻子亡时, 他正当壮年, 提亲的媒人踏破家门。 对此, 蔡元培写下了一个征婚启事 , 上面列举了五个条件:第一, 天足(即不缠足);第二, 识字;第三, 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 如果丈夫先死, 妻子可以改嫁;第, 意见不和, 可以离婚。 这在当时无异于向封建陋俗开战。1901年, 蔡元培结识江西名门之后黄仲玉, 经过自由的接触,把知己朋友请到家中 , 开了个演说会 , 举行了简捷而新颖的婚礼。 婚后, 夫妻和睦。 1907年, 蔡元培开始了他 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 在德国 4年, 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 书中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从改变妇女地位问题着手, 而改变中国社会。

蔡元培由最初具有传统思想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 这样的转变他的第二位妻子可谓功不可没。 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 天足, 识字, 精通书画, 知书达理,非常支持蔡元培的事业。 在其陪伴蔡元培 18年后不幸辞世,蔡元培极为悲伤写下《悼亡妻黄仲玉 》, 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无限追思。 54岁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日常事务繁多, 出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 蔡元培不得不再次续娶。

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成为研究助手。 他的两次征婚广告, 都很完全的体现了他对于婚姻爱情的看法。 这样他结识了第三任妻子周峻, 举行了完全现代文明式的婚礼。 周原来是他的学生, 一直景仰和热爱着蔡元培。 婚后, 周峻相夫教子, 陪伴了蔡元培最后的岁月。 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见周峻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惟卿第一能知我, 留取心痕永不磨。

三、追求婚姻自主的宋庆龄

在封建社会中, 受到迫害最重的就是女子。 她们不但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 还要受到种种迫害与不平等待遇———缠足、三从四德、一夫多妻、不准上学等等。 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妇女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她们渴望恋爱自由, 婚姻自由, 离婚自由。 宋庆龄就是把婚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式女子。

宋庆龄 (1893 -1981), 广东文昌人, 政治家, 社会活动家。 她出身富裕家庭, 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 当年的她完全可以跟其他大对象一样过着上层社会的生活, 不过问时政, 然而年仅 22岁的宋庆龄却选择了比自己大 27岁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 她不顾家庭反对、社会舆论, 毅然与孙先生私奔, 在日本举行了简单而新式的婚礼。 并且本着男女平等原则, 共同签定了婚姻《誓约书》。

婚后, 两个人虽然一直是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为了解放为了自由而四处辗转奔波, 但是两个人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在孙先生为国事奔忙的同时, 宋庆龄坚定的站在他身边, 分担了其很多工作。 宋庆龄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 在《自述》中都曾坦言, 她对孙中山是从仰慕而逐渐产生爱意的。

四、坚守传统观念的辜鸿铭

辜鸿铭 (1857— 1928)福建同安人,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国语言, 学贯中西, 获文、理、工 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是个相当特别的人, 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怪才。他在国外长大, 接受了特别系统的西方教育, 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人们已经纷纷起来反对封建遗留的一些落后传统与风俗了, 他却偏偏要维持着这些在现在人眼里看来腐朽落后的习俗———保守的衣着, 娶小脚妻子, 纳妾, 逛妓院。

辜鸿铭崇尚平等, 却又推崇纳妾制度。 他是个极重感情的人, 对于妻子也好, 以后所娶的两个小妾也罢, 都是一视同, 对她们都极好, 也很重视, 做到了终身不负。 而且辜鸿铭曾大胆放言:“纳妾制度不但合理, 而且是社会祥和家庭幸福的法宝。”对于婚姻的观点, 他还有著名的茶壶水杯论。 即男人是茶壶, 女人是水杯, 一个壶可以配若干杯子。

虽然他对于爱情婚姻的思想言论与当时进步的思想潮流恰恰相悖, 但他至少是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学人君子。

五、挣脱红尘的李叔同

李叔同即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1880 -1942), 天津人。 他是近代不可多得的艺术先驱, 现代佛门高僧,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这位早年就才华横溢的教育届先驱后来却出家为僧, 实在有点让人难以费解。

从现在留下的一些李叔同的遗作, 以及他的学生和朋友写的一些文章, 可见他的出家并非因为婚姻家庭的不幸, 反而觉得他的出家显得有点突然。 他的学生丰子恺的解释大抵是如此的:人的物质与精神满足后, 接着当然是灵魂的自由。也有人猜测是因为他不满当时社会的现状而又无力改变, 只能坠入空门。 李叔同的第一次婚姻, 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包办且无任何感情, 并非自己所能选择。 庆幸的是婚后还算和睦,这与徐志摩第一次婚姻的起初相仿。 生有三个儿子, 除长子早殇, 另两子均长大成人。

查阅现在所遗留下的一些资料, 也没有发现他有过激之举———如离婚等等。 离婚在当时很多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中很是流行, 他所发泄的也仅仅是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寄情声色罢了。 他的人生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 所谓“父母在, 不远游”, 直到母亲死后, 李叔同才东渡日本求学。 感于当时风俗颓废, 民气不振, 即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在租界外创设沪学会, 开办补习, 举行演说, 提倡移风易俗。当时流行国内的《祖国歌》就是他为沪学会补习撰写的。 此外他又编写了《文野婚姻新戏剧本》, 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文为心声, 这应该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 1907年的他, 终于追求了自己感情上的自由, 与一日本女人同居, 且感情笃厚。 就在他回国为国家效力的时候, 这个日本女人仍然相随左右直到其出家为僧。

李叔同为律宗传人, 一代高僧, 应该说他很有佛缘。 也许他对世俗的爱情婚姻看得较淡, 直至看破红尘, 抛弃一切, 出家为僧。 出家之后应该是比较逍遥自在的, 很多地方都有其游历的足迹。 其日籍夫人曾前往杭州劝说他还俗, 他都是避而不见的。 李叔同这样一位才子在这样一个事业处于顶峰的时候突然出家, 直到今天也是让人难以费解的, 流传至今的仍然是他为佛教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

六、相濡以沫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 1955), 生于杭州, 福建闽侯人。 她出生名, 美丽如蝶, 学贯中西, 才情横溢, 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设计师;大学者胡适称她为“中国第一才女”;她既是诗人、作家, 又是教授、建筑学家, 并参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不但风华迷倒众人, 学养深厚更表现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 林徽因早年在英国时, 曾经与徐志摩有过交往。 但是理性战胜了感性, 最后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与好友之子梁思成结为夫妇。

林梁两家是世交, 而且是门当户对, 徐家却是商家, 梁家自然是林父优先考虑的。 况且徐志摩不仅年龄比林徽音长好多, 更甚的是早有家室。 在林徽因的若干文章中, 从未有过一段关于自己爱情的论述。 对于自己的爱情观, 她一直保持着高傲的沉默。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人们只能从她留下的诗中, 来猜测她的感情世界,来猜测她内心的爱意。 她和思成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伴侣, 和志摩是志趣契合的性情诗人, 和金岳霖是精神对话的知己。 作为一个女人, 她的一生是幸福美满的。

现在凤姐在美国拿到绿卡并结婚了?

本人不是凤姐的粉丝,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不是她的粉丝,但是我们依然关注着她,而且关注了很久?为什么?主要因为她的特别,她的另类,尤其她不时抛出的雷人言论。

凤姐,原名罗玉凤,重庆綦江人。中师文凭,后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她说自己“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以我的智商和以我的能力的话,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之内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过我”;她经常拿名人和自己对比,对比结论是古今中外没有能超过她的。比如她说:“爱因斯坦绝对没我聪明,他发明电灯的嘛!”;在写作方面“要说我写诗的风格嘛,比较像顾城,写文章嘛,人家都说我像鲁迅”,她最得意自己的大作是这句:“天还没有黑,天已经黑了”;择偶方面,她说:“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有征服世界的欲望。奥巴马才符合我的征婚标准。”对于容貌,她这样认为:“很多人都说我漂亮。我也知道我漂亮”;对于读书,她说:“我经常看的都是人文社会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对于个人能力,她说:“.因为上海是一个经济中心,我这个人对征服经济世界蛮有兴趣的。”

不列举了,也列举不完,如此雷人之语,可谓比比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语不雷人算没说。

她就是这样迅速闯进人们的视野,迅速窜红。她真得不漂亮,嘴唇很厚,还给人老哭丧着脸的感觉,甚至觉得她笑得时候比哭还难看,个头又矮,显得干瘦,弱不禁风。尤其他一直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大言不惭,显得是那么肤浅、粗俗和蹩脚。所以相信在很多人心中,她应该是一个妖怪、精神病、小丑的角色。

但是她是一个草根,不依靠权势,不依靠肉体和色相,而是以一种另类的姿态,破土,生根,发芽甚至开花。而且不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她依然保持自己的个性,努力走着自己的路,过着自己的人生。我们经常用来留言,表达自己潇洒甚至执着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或许没有做到,而凤姐却做到了。

2010年,凤姐在网上表示“我到美国了,我要去找奥巴马了”;2010年12月,凤姐去美国中文电视台应聘;2014年12月22日曾扬言“诺贝尔自信奖”舍我其谁的凤姐圣诞前夕在“推特”上发文要竞选美国总统:“I want to jingxuan USA zongtong。”网友纷纷调侃说英文真好;2015年4月20日,凤姐在微博宣布融资1000万创业,并称“只要努力你就是老板”;2015年7月15日,凤凰新闻客户端正式邀请凤姐作为签约主笔;2015年8月11日,罗玉凤在微博晒出自己的“美国理财记”,表示自己在美国炒股亏了20万,并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劝网友一定要多加理财。看着这些经历,可以看到她一直没有闲着,操作也罢,拼搏也罢,她一直在路上。

2011年9月27日,美国《人物》杂志网站发表了采访凤姐,题为《走近中国最受讨厌的现实派明星》的报道,当时凤姐在美国从事美甲师的工作。2012年6月,凤姐又在美国的一家洗脚店做修脚妹,靠给老外修脚挣钱生活。照片一经流出,网友感叹不已,不过都赞其靠自己双手去生活的做法。对于是否真的在美国做修脚妹,凤姐如此回应,“我学历不高,长相又丑。也就只有给老外修修脚的工作能做。高档的工作我还真做不下。”

2017年凤姐做了一件让很多网友感动的事情。她在网上发表了《求祝福,求鼓励》一文,收到了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打赏,但她把20余万元全部捐给四川大凉山贫困学生,并且会报了捐款凭证,而且之后关闭了打赏功能 。为什么会有这一系列做法?她这样解释:“很多年以前,我给我弟弟写信时就提到过,如果工作挣了五十块钱,这个钱是我应该得的,但是如果我到大街上去要饭,人家给了我五十块钱,这是人家施舍给我的,不是我应该得的。这并不是我在弟弟面前说大话,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也是一直践行这个原则的。讲原则的,并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或者有钱人,其实我这样只有大专学历的穷屌丝也是讲原则的。另外,虽然我现在也不富裕,但是比起当年要好了很多,我觉得这笔钱有比我更需要的人,而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觉得钱用在他们身上正合适。”

进入2018年。凤姐好事成双:拿到绿卡、领取结婚证。这两件事,从她到美国开始,总共花了10年时间。10年不短,对于这样的一个女孩子,从做老师,做促销员,做服务员,到只身闯美国,现在做修脚工。工作虽然普通,但自食其力,就是一样的不平凡。也许这样的草根,其实还是草根,还算不上成功逆袭,但是去除世人对其一些误解或偏见,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的阳光、自信、执着、睿智与励志!所以本人对凤姐,真诚祝福!

头条带给你们多大的收益?

总有友友质疑,在头条能挣钱吗?我很肯定地告诉你,可以挣钱的!我来头条半年了,刚开始的时候的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获取流量。把头条搞得跟朋友圈一样,看上去很热闹但是没有收益。经常看作品数据分析那一栏都是几分钱甚至是0,也曾一度怀疑,做头条是不是真的挣钱。那些在头条上晒几千几万收益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后来也是慢慢的摸索,多看大V的账号,看人家到底怎么写的。虽然咱写不出人家那水平,但是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参考。慢慢的,现在作品差不多都有收益,每天从几分钱到几毛钱,后来几块钱。慢慢的写出了几个小爆款,那时候还是写的篇幅比较短,所以千次阅读单价不是很高,基本都是两三毛钱。但是总收益也有十几二十几块,最高的一篇是59块多。我们再来看大v的作品数据,点赞评论都是几千上万的,那阅读量应该就是几十万,他们的千次阅读单价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是很高的。就算千次阅读单价2块的话,一万阅读就是20块钱,十万阅读就是200块钱。几十万的阅读量就得200*N,一天出几篇就有几千块的收益。还记得第一次在头条提现的时候可激动了,耗时73天,收入100块钱。之后提现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了,我现在一个月能有200多块钱,定个小目标一个月收入300块钱。所以,头条这个平台还是可以有发展潜力的,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写,总会有所收获的。我们不求多,一个月有千儿八百的就行!友友们加油!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