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交友,淮南寿县的主要姓氏和渊源是什么?

2023-07-25 03:16:01 260阅读

寿光交友,淮南寿县的主要姓氏和渊源是什么?

据《寿县志 - 姓氏》所举16个大姓家族资料统计,于明初迁徙来的有11姓;这11姓中,从山东迁来的6姓,河南的2姓,徽州、杭州、江西瓦砾坝的各1姓。《颍上古今》与《寿县志》所载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老鸹窝处来的!如:《寿县志—姓氏》记载说:寿县柴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宁老鸹巷徙来;瓦埠徐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迎河李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初徙寿县。寿州孙家,郡号乐安,洪武初徙自山东济宁州老官塘;尹氏,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韩姓,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时逃难落户于寿州东南乡。此外,寿县开荒张家、胡家、周姓、陈家、门氏、淮南地区蔡氏、八公山周姓、史院尹家、凤台陆氏、颍上县延陵吴氏等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上从山东、山东老鸹巷迁徙而来。如:寿县开荒张家认为:本族从山东老鸹巷迁徙到青莲(十字路)张罗城定居,始迁于明朝七世年间。(不知“七世”,是否为明初洪武七年之误。)

说说主要的姓氏,楚氏

寿光交友,淮南寿县的主要姓氏和渊源是什么?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州来国、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先后建都于此。以楚文化为显著标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寿春楚文化同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一起,被誉为“盛开在长江流域的三朵上古之花”,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寿春楚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其中寿州姓氏文化就与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寿州楚氏与楚文化更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寿州楚氏繁衍变迁的过程,就是楚文化东渐江淮、发展壮大的历程。

寿州楚氏是寿县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当地的熊氏、袁氏、吕氏等诸多姓氏一起,代表着寿县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见证着寿县文化发展的炳如日星及波澜壮阔,记录着寿县时代变迁的历史履屐与风云变幻。挖掘和梳理寿州楚氏的历史起源、发展变迁、迁徒历程、文化传统、家族精神等姓氏文化的内涵及脉络,对于弘扬淮寿历史文化、传承寿县地域文化、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凭借寿州楚氏这一古老姓氏,能够开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天窗,联起我们与文化亲近的纽带,同时也能够架起我们探寻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的桥梁,感受到中华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楚氏起源:黄帝后裔,名门望族,在喧嚣的世界里藏锋敛锷

姓氏来源

起源一:源于芈(mǐ,音米)姓,出自周成王给颛帝高阳氏之裔鬻

(yù,音玉)熊之曾孙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记载,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后迁都于郢城(今湖北江陵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氏。在史籍《姓解·四八·林部》中记载:“楚,颛顼之后也。”关于此说,在史籍《通志·二六·以国为氏》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楚氏,芈姓。本国号荆,迁郢后改称楚。楚之先出颛顼高阳氏,曰重黎,为帝喾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诛之,而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为文王师。成王举文王之功臣,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曰荆,世以名称,皆无爵号。至熊达,始强盛,伐随,使随人为请于周,以尊爵号。王室不听。熊达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师也,不幸早逝。成王举我先君,赐以子、男之田。今居楚,蛮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武王卒,子文王立,始都郢。子成王立,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服,使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开地千里。昭王十年冬,伍子胥复父兄之仇,相吴王阖闾以伐楚,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楚去郢,北徙都偌。今襄阳宣城西南有偌亭山,是其地也。怀王三十年,入秦不返,楚人立太子横为顷襄王。二年,怀王卒于秦,秦人归其丧。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王政立。楚与诸侯伐秦,不利,北徙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负五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灭之为楚郡。楚凡四十五世。其后以国为氏。”不难看出,芈姓出自上古时期的颛顼帝高阳氏,而颛顼帝系出黄帝之后裔,所以,楚氏是黄帝后裔,自此以楚氏世代相传至今。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掌卜大夫叫楚丘,就是该支楚氏族人。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军大将王翦所灭,楚氏家族沉寂了相当长的岁月。一直到了宋朝,楚氏族人才再度出头露脸,时有尚书员外郎楚芝兰、枢密使楚昭辅、骁卫上将军楚公辅、史学家楚衍、祥符科进士楚咸等等;元朝时期,又有著名的楚鼎;明朝时期则有进士楚荆瑞、都御史楚书佥,还有楚樟、楚淦等等一大批名人。芈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熊绎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源于姬(jī,音几)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上大夫姬林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记载:周平王庶子姬林开之后裔,鲁国上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氏。著名姓氏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鲁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后,以名为氏者。”在姬林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林楚为得姓始祖。

起源三: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重臣禇遂良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唐朝著名大臣禇遂良,因反对唐高宗纳武则天为昭仪,被贬至越南爱州,其后裔惟恐株连,遂将姓氏字“禇”改为谐音的“楚”,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禇改楚氏”族人人口繁盛,今主要居于河南省的禹州市楚河村一带。

得姓始祖

熊绎。西周楚国建立者,文王师鬻熊之曾孙、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纣王子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为根据地,另图发展。至熊绎时,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于丹阳,国号荆,爵同子男。后其迁都于郢,始改国号楚。楚于东周时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曾一度十分强大。战国后期楚灭于秦,其后世子孙为纪念故国,有以国为氏者,称楚姓,并尊始建楚之熊绎为楚姓的得姓始祖。据《寿州志》记载:寿州楚氏系楚的后裔,楚王子孙中均以国名为姓,熊绎为寿州楚氏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楚端:祖籍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颍上县黄土坡,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以功授长沙衙千户。楚端的次子叫楚贤,随父任迁湘潭(今湖南省湘潭市),是为湘潭楚氏始祖;四子楚英随任迁居洪塘(今湖南省长沙市),是为洪塘楚氏始祖。

历史迁徙

在熊绎之后的楚姓得姓之前,其他源流的楚姓人已播迁于今山东曲阜及山西、河南等地。历汉魏而降,楚姓大族繁衍于湖北江陵县与新平郡。南北朝隋唐间,楚姓人渐播迁于今湖南、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南宋至元,楚姓人有因战乱南迁于今云南、广东、广西者。明初,洪洞大槐树籍的楚姓人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今甘隶、宁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并有今西南地区的楚姓人入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者,有沿海地区的楚姓人过海入台或徙居国外。明末,有今湖北、湖南等地的楚姓人入居今四川、重庆等地。清代,有今山东、河南的楚姓人入今东北地区。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楚姓大约4万8干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川、河北、广西、江西等地。河南为楚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楚姓总人口的四成。明朝时期,楚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不足1万,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湖南、河南、宁夏、辽宁等地。当代楚姓的人口大约有28万,为第二百五十二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楚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四川、湖南,这四省大约占楚姓总人口的73%,河南为楚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楚姓总人口的四成。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黑龙江、山东、安徽等地。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豫鄂渝、冀晋京津南部、陕宁大部、甘肃东南、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广西北部、湖南大部、江西西北、苏皖鲁大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吉林大部,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0.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6.2%,居住了大约81%的楚姓人群。纵观中国历史,楚氏人口虽然较少,但同样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后灭掉秦国的真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这些楚国人。寿州楚氏在《寿县姓氏谱》中排名第一百位,全县现楚氏人口大约有6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2%,主要分布在寿春、板桥、迎河、保义、炎刘、隐贤、安丰、众兴、三觉、双桥、堰口等乡镇,为寿县人口稀少的姓氏之一。寿州楚氏人口较少的原因,可能是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期间造成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国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在秦灭楚期间,受楚国牵连,寿州楚氏或灭族或流徒,宗族人口急剧减少,侥幸活下来的楚氏人口寥寥无几。楚灭时,寿州楚氏子民和大量楚人出逃寿州,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四方,其中一部分徙至合肥等地,还有一部分远遁他乡。明洪武年间,为响应国家号召,有一部分楚氏子民从山东枣林庄(今兖州)陈家岗返回故土寿州,繁衍生息。因此,中国十大寻根之地的山东枣林庄成为寿州一部分楚氏宗支的又一寻根之所。

楚氏文化

楚氏文化的特征为:古道热肠,尽忠报国,在时代的潮汐中泰然自若。

郡望。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唐朝武德元年改为豳(bīn,音宾,豳州为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一带)州,唐朝开元二十三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所在新平(今陕西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四县,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一带。

堂号。楚姓的主要堂号有:“秉德堂”、“江陵堂”、“刚介堂”、“紫芝堂”、“听雪堂”等。

字辈排行。河南荥阳、淮滨县、平顶山、巩义、禹州、漯河召陵、杞县、宁陵、扶沟、鄢陵、陕西大荔、蒲城、西安、江苏无锡、苏州楚氏字辈:“仁芳衍瑞书心正臻公储恒毓勤先兆恩泽继丰阜本固枝叶茂源洪溢阔江基厚佩紫远孝友和谐昌习思学力深品慧润溥欣钟秀栋梁材卓然华夏林”。河南洛阳楚氏字辈:“有芳衍瑞书心正至公初恒毓勤先兆恩泽继丰舒本固枝叶茂源洪溢流长秸后佩光远孝友端发祥”。河南宜阳楚氏字辈:本原主派:“仁芳衍瑞书心正臻公储恒毓勤先兆恩泽继丰舒”;进义支派:“义伦冠高阳禄连发奇祥天开宏业广年永福寿长”;进礼支派:“礼让大兴周文师儒道修锡宠表统绪前程万代留”;进智支派:“智方登显荣郢邦达刚京德健生名俊灵杰培壮英”;进信支派:“信宜禀忠全绍南进隆贤积善国家庆安定保宗传”;合族新派:“本固枝叶茂源洪溢阔江基厚佩紫远孝友和谐昌”。河南淮滨楚氏字辈:“永尚,仁芳衍瑞书心正臻公储恒毓勤先兆恩泽继手居,本固族叶茂源洪溢流长积厚佩广远孝友端岁祥”;河南固始楚氏字辈:“峰新山志修德其世正光普道圆门喜笑”;河南淮滨固城乡楚氏家谱:河南宁陵楚氏字辈:“国中文维宗孝友传家宝”。河南民权楚氏字辈:“东玉翠延家士红黎茂安”。山东济南楚氏字辈:“建宗锡光焕惊济延同昭”。山东肥城楚氏字辈:“修配家庭道师孔庆振繁桂林鸿茂毓锡祚福荣传”。山东嘉祥楚氏字辈:“学德成克守善良尊孔现广远”。四川营山楚氏字辈:“宏莫照世开国家胜运新”。湖北楚氏一支字辈:“德后云昌长发其祥”。楚氏一支字辈:“永清(玉)善良遵孔孟广大法成康”。河北楚氏一支:“贵旺圣经达 绕亭曾带贞 子有斯成志 文全本立修 希常庆景永 树士万棵松。”安徽合肥楚氏字辈:“少国善庆启”。寿州楚氏字辈:“本之仁登少,义成汝希广”,其中“少”字辈又有玉、志、传等衍生字辈。在目前寿州楚氏现有人口中,“仁”字辈为最高字辈,在下已有四世后裔延续繁衍。

楚氏家训。楚氏家训,源远流长,学古鉴今,受益无穷,和谐世界,从家起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在堂,心信相通,推诿虐待,天理难容。教育子女,敬老怀幼,崇尚科学,培养精英,宽严有度,切莫纵容。恩爱夫妻,互敬宽容。家务之事,力戒纷争。遇事商量,人格平等。兄弟姊妹,手足情深。慎重择友,患难与共。六亲相济,内外和睦。遵纪守法,尽忠报国。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施恩无念,受恩必报。知足长乐,能忍自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家庭兴旺,我的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集思广益,兼听则明。乖僻为是,悔误必多。防微杜渐,力改孬习。戒烟限酒,不含私欲。广种福田,积功累德。小事糊涂,堪称丈夫。教女择婿,重在人品,媳求淑惠,良母贤妻。和谐家庭,从我开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训永在,万代兴盛。

寿州楚氏家训言简意赅,意切言尽,文从字顺,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好记易诵,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楚氏后裔治家的良策和修身的典范。楚氏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芳华,对楚氏家族中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在各时期稳定社会秩序做出自己的努力。

家族精神。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徒”的爱国情结,以及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响着楚氏后人。寿州楚氏子民既有以身殉国的辞赋之祖屈原的爱国情怀,亦有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勇猛性格;既有主修芍陂的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刚毅个性,又有以身殉主的四杰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忠义品格,以至于在秦国灭楚时,许多楚人冒着被杀头、灭族的危险,仍不避讳自己是楚国的逸民身份。在中国历史上,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压天工的漆器工艺、义理情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精彩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凝聚着楚氏后裔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公元前241年,楚国第四十五世国王考烈王将都城迁往寿春,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在寿春经营18年。楚国的历史文化深刻影响着寿州楚氏一族,楚国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绝不推诿、敢于承担的精神,坚守职责、不畏强权的精神,善于反思、痛改前非的精神,善于隐忍、不屈不饶的精神,心胸开阔、勇于接纳的精神,开拓进取、永无止境的精神,充满自信、浪漫情怀的精神”在寿地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寿州楚氏一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寿州楚氏以楚人为傲,不论是远古,还是当今。现代的寿州楚氏人继承了楚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具有强烈的优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具有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具有强烈的本土自觉和民族意识。楚文化培养出来的现代寿州楚氏人,经过多年楚汉文化和淮夷文化的糅合和浸润,已具有“集南北之大成”的文化品质:既有北方人的豪爽、率真,又有南方人的狡黠、智慧。北方人可以和寿州楚氏人毫无顾忌地交朋友,南方人却不敢跟寿州楚氏人随心所欲地玩狡猾。

宗族特征。寿州楚氏人生长于野,安于世间,可素琴白马纵横四海,可心怀广宇爱人及人,可田间铺红展绿,可花间续写缠绵。寿州楚氏人拥有“一捧雪,恰似故人归”怀旧情感。既使往事不断被提及,偶尔有伤疤展示,但很快就会云淡风轻。都是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的人,那些波澜壮阔与逼仄疼痛都同时属于寿州楚氏人。耽美于每个黄昏、清晨、器物的寿州楚氏人,活得像八公山上一株清丽的苍松,内心里充满热爱;甚至,热爱生活中每一个刹那。寿州楚氏人拥有“从前慢,珍重待春风”的坚韧品质。不经历一些世事打磨、时光淬炼的寿州楚氏人,哪有这样凛冽的眼神?血统可以高贵,心性可以高贵,人品亦可以高贵。那种复杂的单纯和单纯的复杂让人觉得柔韧、醇厚,恰似孔庙里一款古银杏树,藏了些许年,铅华褪尽,却又有猛烈的野气。那份不羁,叫大自在。寿州楚氏人拥有“少年游,多情人不老”的浪漫情怀。寿州楚氏人在年轻时,心里是住着一头兽的。这头小兽,不知何时会疯掉,为青春,或为爱情。他们身体里一直有一根透明的、蓝色的骨头,招引他们一直向前、向前,那根始终都在的骨头,唤作“情怀”,就像瓦埠湖柔情四起、蜜意荡漾的一湖碧水。寿州楚氏人拥有“岁时记,山河故人来”的旷达心胸。寿州楚氏人早早晚晚会活成一块枯木,与江山无猜,与天地无猜,与时间无猜。没有铢铢较量了,没有风声鹤唳了,也没有花红柳绿了。只活成这有了风骨的枯木,心寂寂,身寂寂,但断然有了空间与时间的绝世风姿,端然于田野上,或者立于古塘畔,任雨打风吹。寿州楚氏人拥有“临风听,春风十里情”的精神图腾。寿州楚氏人毅然把光阴与岁月加进去,把挫折与伤痛加进去,去掉浮躁,秉承天真,乐天退闲,放浪物外,脱屣轩冕,恣肆捭阖,荣辱得失,自矜其达,保持独立的思想、人格、情怀,不攀附、不矫情、不做作,依靠自己的精神强度,不依赖那些空洞无物的外在来装修内心,人格化作古都护城河边的一株弯柳,真正的情怀,是寿州楚氏每个人的精神图腾!

农业怎么提高附加值?

农产品除了售卖,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提高它的附加值:1、根据农产品的商品特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2、有条件的地方,挖掘农业优势资源结合旅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提高农业附加值;3、通过与基础教育学校、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综合发展科教研一体的发展模式以提供农业的附加值等。

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丰臣秀吉并没想过要定居宁波,他只是对宁波有比较多的了解。

在日本的史书中,多次描述过丰臣秀吉对于宁波有一种向往,这和当时的东亚地区局势以及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是有着很大关联。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其出生于1537年,原生家庭环境并不好,父母都是贫苦农民。

长大后,他成为了当地割据军阀势力的军队士兵,但是也仅仅不过是一个下级步兵,直到织田信长开始“天下布武”,丰臣秀吉才走上了事业的快车道。

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杀,而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在后续的权力斗争中获得了最终胜利,并于1585年成为了当时日本的“关白”。

而“关白”便是在日本天皇不掌握实际权力的情况下,朝廷内部的最高执政者。

丰臣秀吉成为领袖后,他开始对亚洲地区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他也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统治者,在他的带领下日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可是日本国内的分裂依旧非常严重。

自战国时代以来,各地方军阀势力各自为战,日本已经数百年没有一个统一政府了。虽然丰臣秀吉凭借强大的武力压制住了那些下层地主军阀,可问题是这样的统治力是相当有限的。

丰臣秀吉的政令一旦出了自己的直辖领地,到了其它军阀的领地就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地方军阀还会阳奉阴违,表面上遵守他的命令,但是在暗地里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阻止改革。

所以这位日本历史上的枭雄人物便提出了向外扩张,转移内部矛盾的计划。

他认为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和日本的土地狭小是有着直接关系的,那么日本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在朝鲜半岛甚至,是在亚洲大陆上掠夺土地,建立一个所谓的由日本为中心的“大亚洲帝国”。

其实日本在二战时候所提出的所谓“大东亚共同圈”,也借鉴了此前丰臣秀吉的战略构思。而那时,他便表现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宁波的兴趣,不过这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因为当时宁波是大明王朝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城市之一,并且其承担的就是明朝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所以有很多日本商人经常来往于海上,他们也把宁波这座城市的风貌带到了日本。

而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他能够接触到的属于明朝的城市,恐怕也只有宁波了,毕竟那会儿明朝所实行的中央海禁政策并没有彻底终结。

有明一代,为了推动国内农业的发展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海禁政策。从洪武一直到正德,海禁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当之高,所以在明朝的中前期,我国的海洋贸易事业一反常态地从宋朝时期的巅峰一口气跌到了谷底。

要知道在南宋最强盛的时候,商船甚至可以出现在中亚国家的港口。

可是在明朝建立后,官方所组织的对外贸易基本断绝,虽然偶尔有一些东南沿海地区的平民想要出海搞贸易,但是这仅仅是个例,根本形不成规模与体系。

直到正德年间,明朝财政状况迅速恶化,为了缓解危机便在东南地区开放了几个港口,展开了一系列由朝廷所主导的局部官方贸易,并且还放松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从正德年间开始,海洋贸易得到发展,嘉靖皇帝在位期间达到了巅峰。

只不过整个大明帝国开放的也仅限于局部沿海地带,外国人很难深入中国大陆。而丰臣秀吉活跃的时期就是明朝的嘉靖、隆庆和万历这三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所以丰臣秀吉对大明的繁华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知道的却相当有限,他从商人那所得到的也大多都是关于宁波的消息,毕竟当时很多日本人都觉得宁波才是大明王朝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

那么他在喊出要征服整个亚洲的时候,也确实是想过要拿我们的沿海地带作为未来的统治核心,当然这样的想法是极为狂妄的。

在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目的是想要以朝鲜为踏板对大陆发动战争,实现自己所谓“亚洲帝国”的野心。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联合日本国内的地方军阀出兵14万攻打朝鲜。当时的朝鲜因为承平日久,面对如狼似虎的日军时显得无能为力。

从1592年4月日军跨越朝鲜海峡在釜山和庆州一线登陆后,仅仅只用了数月时间就攻破了朝鲜的首都。这时的丰臣秀吉可以说是极为嚣张,刚打下朝鲜后就声称进军大明内陆,还要“迁都北京”。

但是随着明军介入,却让丰臣秀吉意识到日本与真正的大一统帝国有多大的实力差距。

——当时在日本发动对朝侵略的同年,万历皇帝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辽东经略,带领着水陆军总共4万余人在当年年底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在李如松带领下,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大败日军,仅仅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便成功把战线推进到平壤。

1593年3月20日,丰臣秀吉在朝鲜首都平壤开展了一次军事会议,此时他们派出去的大军已经基本上被消灭殆尽,能够赶去平壤老乡参加集结的军力甚至不到一万人。

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被李如松彻底粉碎,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明朝和谈,灰溜溜地离开了朝鲜,而他也终究是没能来到宁波。

黄庭坚的母亲?

其母亲李氏,建昌(修水)李氏人也。建昌李氏,是大唐李氏皇室后裔,人丁兴旺,交友甚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江南大族。李氏文化素养很高,甘心补台,育儿教子,颇有家法。

黄庭坚父亲黄庶中年逝世后,李氏果敢而睿智地担起齐家重任,六个儿子皆长大成人并有名望,并养育出震古烁今的儿子黄庭坚,她是位伟大的母亲。李氏,诰封寿光县太君、安康郡太君。

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十八条好汉只有三个完全没有历史原型。另有一个据正史记载:死后变成了阎罗王。

我结合正史,进行全面的解析。

第一条好汉 ——李元霸,乃上界佛门护法大鹏金翅明王临凡。

李元霸的历史原型是李玄霸,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所生的第三子。

清代,说书人为避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讳,改为李元霸。

李玄霸生于599年,字大德,是李世民的弟弟,早夭,隋朝大业十年(614年)逝世,年仅十六岁。当时李渊在晋阳还没有起兵。

李玄霸生前没有子女。后以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过继给李玄霸为后嗣,但李保定也无子,李玄霸这一支也就绝后了。

关于李玄霸,史书就这些记载。隋朝第一条好汉之说,完全是小说家言。

书中,李元霸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年龄却只有十三岁。

(注:传说中,岳飞也是上界大鹏金翅鸟临凡。

李元霸归天后,大鹏金翅鸟归位。本来在西天很舒服,并不想下凡继续折腾。由于犯了杀戒,被如来佛处罚,再次下凡就成了岳飞。

《说岳全传》中,有一只女土蝠在大雷音寺和众星宿聆听如来讲经。突然肠胃严重不适,一不小心撒出一个奇臭无比的屁来。蝙蝠的屁,不仅臭不可闻, 而且含有大量的病毒。

大鹏金翅明王大怒,飞下来照女土蝠顶门一啄,蝙蝠立马一命呜呼。如来佛遂罚大鹏鸟下凡。

女土蝠一点灵光到下界投胎,成了秦桧的夫人王氏,后来为报仇,东窗下毒计,害死了岳飞。)

“大鹏一日腾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鸟平时喜欢吃的零食是龙,用翅膀扇开海水,捉龙而食。

大鹏金翅鸟在《西游记》中,是如来佛的“舅舅”,非常厉害,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在大鹏鸟眼中是小儿科。

悟空逃,大鹏追,两翅就赶上了。

《说唐》中的李元霸,力大无穷,是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使两柄铁锤,四百斤一个,两锤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

李元霸比九牛二虎的力量还要大许多。超过了4头大象。一象之力为一万二千五百斤,李元霸的力量超过五万斤。比项羽还要厉害。

李元霸的坐骑“万里云”,是他的师傅紫阳真人送给他的,也是一匹瘦马。这匹马日行一万里(如果中途不休息,则时速达四百多公里,超过高铁),夜行八千里(时速约333公里,中国最快的高铁不过如此),最高时速可能已达音速。

四明山一战中,李元霸匹马单骑,击败十八路反王230万大军。

紫金山一战中,他的两柄铁锤如拍苍蝇般,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可怜天下反王的185万大军,经此一役只剩下65万。照此计算,李元霸平均每秒钟至少杀55人。

第二条好汉 ——宇文成都,乃上界雷声普化天尊临凡。

宇文成都是隋朝无敌大将军,身负三载龙命,金面长须,虎目龙眉,身长一丈,腰大十围。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帅哥。

他的跨下黄花千里马,一柄流金铛重三百二十斤。他能力举5048斤鼎。

宇文成都一个人可以独斗第四,第五和第六条好汉,共三条好汉的围攻。却难以挡住李元霸一锤。他的实力似乎还比不上第三条好汉裴元庆。

李元霸杀了宇文成都之后,雷声普化天尊真身归天,召集雷部诸神,顿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在李元霸周边发出阵阵雷击。李元霸大怒之下,举锤击天。雷声普化天尊用手一指,一声巨大的霹雳,双锤砸到李元霸的天灵盖上,顿时栽倒马下。

其实,这是说书人不能再让李元霸活下去了,因为他这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个人就可以统一天下。有他在的话,下面的故事就编不下去了。

宇文成都的历史原型是宇文承基。

宇文承基的祖父是宇文述,隋朝许国公,隋朝开国功臣。

宇文承基的父亲是宇文化及,隋朝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卫军。

宇文承基还有一个弟弟宇文承趾。

宇文化及自称许国皇帝后,封宇文承基为太子,领兵攻打魏州,后被击败。

之后,窦建德的军队活捉了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并将宇文化及、宇文承基等人斩首。

第三条好汉 ——裴元庆,乃上界巡天都太保、八臂哪吒下凡。

裴元庆是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第三个儿子,双臂有万斤的力气。手持双锤,各重三百斤,共六百斤,胯下坐骑为“照夜玉狮子”。

裴元庆是唯一能够抵挡住李元霸三锤的好汉。其真实战斗能力,甚至超过了宇文成都。

《说唐》中,宇文成都攻击李元霸,李元霸随手挡了两下,就把宇文成都的双手震得流出血来。

而李元霸向裴元庆连击三锤,裴元庆却能够硬扛下来,并且没有受伤。

宇文成都力战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之后,气力衰退,被裴元庆一锤打吐血。

综合看来,裴元庆的力量比宇文成都更大。

后来,隋朝第十一条好汉好汉新文礼,设计在“庆坠山”摆下火雷阵,裴元庆被火雷炸得尸骨无存,年仅十五岁。

新文礼上马抵城,单要裴元庆出战,探子飞报进城。 裴元庆闻报,就要出战,徐茂公止住道:“将军今日不宜出马交战,决然不利。” 元庆道:“军师又来讲腐气的话了!我今日不杀新文礼,也不算成好汉!”竟上马出城去了。徐茂公只是叫苦。众将忙问其故,茂公道:“不必多言,这是大数难逃,此去不能活矣!”众将各各惊疑。 当下元庆出营,见是新文礼,举鎚便打。文礼挡了一鎚,回身向南便走,元庆紧紧追去。新文礼且战且走,引入庆坠山,见两边皆是石壁,直追至窟中。外边军士就塞断了出路,石壁上放下筐篮,新文礼下马坐入筐篮,上边军士把他拽上去,遂点着干柴火箭拉下来,发动地雷,一时烈焰飞腾。

裴元庆的历史原型为裴行俨。

裴行俨乃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子。早年跟随张须陀,骁勇异常,人称“万人敌”。后投奔瓦岗寨。

武德元年,兵败被王世充俘虏,受到优待,不得已投降并娶了王世充的侄女。

王世充称帝后,封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后因王世充忌惮裴行俨的威名,裴行俨想谋反,立越王杨侗为帝,事败被杀。

据《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行俨每有攻战,所当皆披靡,号为“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其意,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反,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以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于阶下,指麾事定,然后出越王侗以辅之。事临发,将军张童仁知其谋而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第四条好汉 ——雄阔海,乃金顶太行山大王。

雄阔海身长一丈,腰大数围,铁面虬须,虎头环眼,声若巨雷,两臂有万斤气力,双拳杀死二虎。是一个标准的猛男。

他的坐骑为追风马,扬州英雄大会时,他经过长途奔袭,赶到大会时,隋朝军队刚好放下千斤闸,雄阔海一把托住,保天下英雄逃亡。因过度疲劳,加上隋朝军队站在千斤闸上面增加重量,力竭闸落而亡。

古代的千斤闸重约4000斤。如北京正阳门箭楼上的千斤闸,重约1990公斤。加上上面许多人的重量,有一万斤了。

雄阔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如果一定要说他有历史原型,那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据《史记》记载: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氏女刚刚15岁。并在将近70岁的时候生下了孔子。

叔梁纥身高十尺,换算到现在是2.31米。为“鲁国三虎将”之一。曾力托千斤闸。像猛虎一样有力。“有力如虎者”。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3年,晋国为首的十三个诸侯国,联合攻打偪(bi,同“逼”)国,叔梁纥随军参战。

当大军攻进偪阳城时,却中了计,偪阳人突然将千斤闸门放下,企图把他们关在里面,一网打尽。

叔梁纥一把托住,以一己之力,掩护部队撤出,自己全身而退,后来还生下了孔子。比书中的雄阔海还厉害。

第五条好汉 ——伍云召。伍建章之子,隋朝南阳候。

身长八尺,面如紫玉,目若朗星,是标准的大帅哥。

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坐镇南阳,后起兵,被宇文成都击败,自称忠孝王。

伍云召丧命在高丽国左雄“没尾驹”的马尾巴下。此马尾巴藏在屁眼中,左雄在它头上拍了几下,那马就前蹄一低,后蹄一拉,从屁眼中撒出一丈多长的铁尾巴,把伍云召的头打得粉碎。

伍云召的历史原型有可能是杨玄感。杨玄感是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受到隋炀帝的猜忌,策划谋反,后被宇文述击败身亡。

第六条好汉 ——伍天锡,伍云召的堂弟,沱罗寨大王。

身长一丈,腰大十围,使一柄两百多斤重的半轮月混金铛,有万夫不当之勇。

书中,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个人的战斗力相差不大。雄阔海曾经和伍天锡打了几天几夜,不分胜负。

伍天锡的历史原型可能是杨积善。杨素第四子,随杨玄感反隋,杨玄感兵败后,他也被俘,后被斩首。

第七条好汉 ——罗成,上天白虎星官下凡。

(注:薛仁贵也是白虎星官下凡)。

罗成是18条好汉中的第一大帅哥。人称“冷面寒枪俏罗成”。眉清同秀,齿白唇红,面如傅粉。

他七岁能打猛虎,十二岁破番兵,坐一骑白龙马,家传回马枪,瓦岗猛虎大将军,洛阳一字并肩王,唐朝越国公,后李建成有意陷害罗成,被刘黑闼引至淤泥河,乱箭射死。

罗成的历史原型为隋朝末年大将罗士信。

罗士信早年跟随张须陀征讨农民起义军,后归降瓦岗军,与王世充交战时被俘。后又率部降唐,随李世民平定洛阳,进封绛州总管、剡国公。武德五年,兵败被刘黑闼杀害。其经历和罗成基本一致。

第八条好汉 ——靠山王杨林,上界计都星下凡。

杨林是隋炀帝杨广的叔父,隋朝开国九老之一,力能扛鼎,有万夫不挡之勇。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共三百斤。

他生得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后被罗成的回马枪刺死。

杨林的历史原型是杨素。

杨素出身贵族,是关中士族弘农杨氏。隋朝开国功臣。参加了灭北齐之役,后又率军南下灭陈。并追随杨坚平乱,开皇八年被封为越国公。

晋王杨广能成为太子,其中就有杨素的帮忙。后来,他又辅佐隋炀帝杨广讨平杨谅叛乱,拜尚书令、太师、司徒,封楚公。大业二年(606年),寿终正寝。

第九条好汉 ——魏文通,隋朝潼关元帅,使一口青龙刀。人称“赛关爷”。

魏文通是虚构的人物。

隋朝末年,山西代县有一个尉文通,曾率众在雁门关一带造反,可能是魏文通的历史原型。

第十条好汉 ——尚师徒,临潼关总兵,人称“四宝将”。

尚师徒身穿七翎甲,头戴马鸣盔,手执提炉枪,重一百二十斤,跨下呼雷豹。这是四件非常逆天的宝贝。我之前多次分析过,这里不展开讲。

左雄的没尾驹杀死伍云召后,秦琼拍马上前。“没尾驹”故伎重演,撒出尾巴抽到呼雷豹头上。呼雷豹吃痛,吼了一声,鼻孔中吐出一股黑烟。没尾驹屁尿直流,瘫倒在地。左雄和没尾驹均被秦叔宝刺死。

尚师徒是完全虚构的人,我没有找到他的历史原型。

第十一条好汉——新文礼,红泥关总兵,人称“八马将”。

该将身长丈二,有神力。跨下一匹神兽,名为“金睛骆驼”,使一条铁方槊,重达200斤。

新文礼也是完全虚构的人物,抱歉,找不到历史原型。

第十六条好汉——秦琼,字叔宝。上界左天蓬大将下凡。

秦琼是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瓦岗飞虎大将军,大唐护国并肩王、天下都督大元帅。

他为人豪爽,喜欢帮助朋友,能为朋友两肋插刀,济困扶危,人称“小孟尝”,他夺得了尚师徒的四件神物。绝招是“杀手锏”,使两条一百三十斤熟铜锏。

秦琼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隋朝将领,他先后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后投奔瓦岗寨李密。瓦岗败亡又投靠了王世充。之后又归降唐朝,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上界青龙星下凡。

书中的单雄信,为山东绿林好汉之扛把子。面如蓝靛,发赛朱砂,声若巨雷,使一根金钉枣阳槊,万夫莫敌。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烈虎大将军,后为王世充驸马。失败后不肯投降,被李世民处死。

单雄信是真实历史人物。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先后跟随瓦岗寨翟让、李密,兵败归降王世充。

武德四年王世充兵败,单雄信请求向李世民投降。但李世民认为单雄信此人反复无常,不接受他的投降,下令将单雄信处死。

临刑之前,单雄信的生死之交徐世勣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表示自己的义气。

关于李世民为何坚决不肯接受单雄信的投降,我在之前曾经详细分析过,大家可以关注。

《说唐》书中,缺失了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条好汉。现在我结合其他书籍,将之补录完整:

第十二条好汉——韩擒虎,隋朝齐国公。

书中的韩擒虎十二岁打虎,十三岁出兵,有万夫不当之勇,曾破番兵数十万,南征北战,年近七旬还平了南阳之乱。

韩擒虎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隋朝名将,隋朝讨伐陈国的先锋,攻占建康,俘虏南陈后主陈叔宝。隋朝上柱国、大将军,封寿光县公、拜凉州总管。55岁时寿终正寝。

根据魏征等人编撰的《隋书》记述,韩擒虎死后到阴间做了阎罗王。这可是官修正史记载。“二十四史”之一。

第十三条好汉——王伯当。

书中的王伯当是武状元,文榜眼,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雄虎大将军。使一柄银尖画戟,箭法堪比古代养由基,他是李密的铁杆粉丝,因追随李密,在“断密崖”被万箭穿身而亡。神箭手死于箭下,也算是死得其所。

王伯当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参加瓦岗起义,是李密的亲信,后跟随李密投靠唐朝。武德二年,追随李密图谋叛乱,在熊耳山(不是“断密崖”)被唐将盛彦师伏击,李密和王伯当一起兵败被杀。

第十四条好汉——梁师泰。

太平庄庄主,力大无穷,使两柄大锤,各重一百六十斤。

完全虚构的人物,找不到历史原型。

第十五条好汉——尉迟恭,字敬德,黑煞神转世。

书中的尉迟敬德也是一个超级猛男。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面如锅底,简直是烟熏太岁,火烧金刚,使丈八蛇矛,祖传神鞭,日抢三关,夜夺八寨,和秦琼“三鞭换两锏”。初为刘武周帐下先锋,归唐后封为虢国公。

尉迟恭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鲜卑族。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名列第7位,在程咬金和秦叔宝之前,这与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尉迟敬德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玄武门之变。他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

可以说,如果离开他,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可能就不会成功。

他极力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他甚至威胁李世民:如果你不下先手,我们为了自保,就不跟你玩了,自己逃命去了!

据《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且因败成功,明贤之高见;转祸为福,智士之先机。敬德今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

后来,又是他砍下的太子和齐王的人头,并且全副武装,带兵入宫,控制住了唐高祖李渊。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第十七条好汉——程咬金,上界土底星君下凡。

书中的程咬金,是瓦岗寨混世魔王,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身长八尺,面如青泥,发似朱砂,坐下铁脚枣骝驹,使一柄六十四斤重的八卦宣花斧,重六十四斤 。归唐后封鲁国公。

程咬金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善用马槊,参加了瓦岗军, 后归降李世民,先后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封宿国公。

程咬金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后改封卢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之前曾有过多次详细的分析,敬请您关注,并留言,点赞,谢谢!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