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讲究排场(婚车一般选多少辆最合适)
婚礼讲究排场,婚车一般选多少辆最合适?
看你那边风俗习惯,我是浙江台州的,我们这边一般是6辆,基本够坐了,主婚车可以选择宾利,保时捷等,后面的车一般奔驰,宝马,奥迪居多。在挣面子的同时不用太多辆,避免铺张浪费,祝你新婚快乐!
农村生活中的婚丧嫁娶有时候会有铺张浪费的情况?
在农村婚丧嫁娶时为何宁可负债也要讲排场和铺张浪费呢?
如果是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比较了解,农村人往往是熟人社会为主,也就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这样的小圈子熟人社会中往往就会存在“宁要面子,活受罪”的现象,毕竟谁也不愿在村里被别人看不起,这样可是关乎一辈子的脸面问题,除非你搬离村里!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婚丧嫁娶是村里人容易争面子、好攀比的场合。在一个村子里,结婚生子和家里有丧事时都是比较隆重的日子,一般会受到村里人和亲朋好友的关注,如果自家在婚丧嫁娶方面搞得风风光光就会在村里人和亲戚面前有面子,而村里其他人看到这户人家这样风光大搞后,也会因为好面子而攀比跟风,即便家里并不富裕或需要负债也不能比村里别人差很多,否则以后就会被人背后说闲话的!
就拿结婚来说,以前结婚时大都是村里家族成员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去迎接新娘的,但后来看到村里有农户雇小汽车去迎娶新娘后,基本上以后都是如此的形式了!另外在结婚摆宴席时,以前都是在村里农户家中做大锅饭请客的,但后来只要有几户人家有去镇上饭店举行婚礼婚宴的,以后基本上村里人都是这里的标准了。不过,由于去饭店花销比较大,使得人们随礼的金额也会相应的提高不少,因而加重负担!
农村人看重人情世故往来,即便多花钱也没办法。在农村,由于村里村外都会有繁多的亲戚关系,一到婚丧嫁娶时就会碰到各式各样的亲戚,就连不经常看到的亲戚都会遇到!由于在婚丧嫁娶时都有随礼和招待的过场,往往是讲究你来我往,也就是亲戚家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就会随礼和被招待,而以后自家有婚丧嫁娶时,也会礼尚往来,尽情款待这些亲戚们,并不会亚于亲戚招待自己时的标准,久而久之就让人们在婚丧嫁娶方面无法降低费用支出!也导致一些家中不富裕的农户需要借钱才能应对这些难以避免的人情世故排场!
不过,这几年随着当地对于婚丧嫁娶方面的一些约束规范,也使得这方面的恶循环正在逐步改善!像我们这边农村举行的丧事活动中,已经禁止农户再雇戏班进行吹拉弹唱了,毕竟戏班方面的花销就占据了丧事费用的很大部分,虽然刚开始人们不习惯,不理解,但现如今却已经习以为常,感觉到利处了!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宣化结婚有什么习俗?
送喳口粑:这是男方请求女方家长允嫁的一道大礼。礼品主要以糍粑、面馍为主,还必须有糖、酒、肉、衣料等。其中,糍粑、面馍的数量很大,刘集一带有“粑粑馍馍八大百”,宣化、吕王一带有“粑馍一千八”的规定之数。
送端阳(或送中秋):是婚礼中,男方给女方家送的最重要的一道礼。如果婚期上半年,则送端阳节礼;婚期在下半年,则多为送中秋节礼。这道礼,女方家有多少家亲属、亲戚,男方就必须送多少份礼物。其礼品中有肉、糖、糍粑、点心及衣料等,称为“送端阳”或“送中秋”。
取庚贴:又称为“要年庚八字”,是男方到女方家中要取女方的生辰时间时,必须送给女方家长的一道礼,礼品一般为肉、糖、烟、酒等。
送日子:在婚期选定后,男方用衣料将写有结婚日期的红纸条包好,再备礼品,一同送往女方家中,称为“送日子”。
犒匠礼:在女方家请工匠制备嫁妆时,男方要备烟、酒、茶、鱼、面条及其他多种素菜,送往女方家中,以作招待工匠之用,称之为送“犒匠礼”或送“咽饭菜”。
上头礼:在婚期前几天,男方送给女方出嫁时嫁妆用的物品等,称为“送妆奁”或“送上头礼”。
送大礼:是结婚前一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中搬运嫁妆时,送给女方家一道重礼。礼品有:两块各重约10斤的猪肉,称为“爷娘肉”;两条重5斤以上的大鲜鱼,称“对子鱼”;一只重约20斤的大猪腿,称“猪肘”;一只重10余斤的大羊腿,称“羊肘”。此外,还有面条等。这道礼又称为“打肘”,是结婚前最后的一次礼。
回门礼:是婚后新娘偕新郎第一次回娘家时,所必备的一道礼,礼品与“端阳节礼”或“中秋节礼”相同。这次新郎、新娘上门做客,称为“回门”,所带礼品称为“回门礼”。女方家须宴请亲房叔伯及亲戚,谓之“喝回门酒”。所有参加宴请的人,都要接受一份“回门礼”;并分别请“新客”(即新女婿)上门吃酒席,还要送给“新客”一份礼物(衣料或钱),称为送“上门礼”。至此,所有婚姻礼仪结束。
现在的婚宴寿宴满月百岁宴等邀请都是变相的强取豪夺?
现在婚宴,寿宴,满月宴,百岁宴,升学宴,生日宴等等,五花八门的宴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宴席变了味,变成了发财的渠道,在农村更加盛行,宴席肥了办宴席的人的钱包,瘪了赴宴人的口袋。
有的人婚姻大摆筵席,几十桌上百桌的排场,攀比心理比比皆是。
有的结婚宴大开三天流水席广邀人们来吃酒席。
有的十年八年都不联系,突然联系发请柬让参加婚礼或孩子的满月酒。
有的人没完没了,婚礼宴收了红包,一年后又是满月酒又发请柬收红包,三个月后是百日宴又是如此,再过十几年就是升学宴,生日宴,老人寿宴,最后是老人冥宴,事事发请柬,事事收红包白包。
有的职场上的人,借职位之便更是大摆筵席,广发请柬,大敛钱财。
可怜了那些身负房贷车贷养家糊口重任的下属们,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参加了各种各样不得不去的宴席,有的人一个假日就能接到几张结婚请柬和满月酒的请柬,口袋越来越瘪,算算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赴宴给贺礼红包的了。
如果是参加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至交的宴席是无可非议的,参加好哥们好姐妹的宴席和有礼尚往来的知心朋友的宴席,一定会高兴地欣然前往送去衷心的祝福。
关键是有些没有交情的人,公园锻炼认识几天的人,甚至多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平时关系一般般,好多年没有联系的同事也广发请柬,不去吧难为情抹不开面子,给的红包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去了也是心情极为不爽。
所以人们在发请柬时,千万不要把平时关系一般,甚至多年不来往的人,退休多年没有金钱来往的人不要硬发请柬,将这些人拉进来的目的无非就是收敛红包。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变相的敛财。这种陋习应该坚决彻底制止。
农村常年红白喜事大摆酒席?
农村红白喜事大摆酒席,具体也不知道从何时兴起,农村确实都有这个习惯。应该不应该禁止,我的观点是,也不需要一刀切的完全禁止,但适当意思意思也可以,不要再搞得那么隆重和铺张浪费就行。
我的这个观点,实际和国家提倡的婚丧事简办的措施相吻合,国家至今并没有明令规定“禁止”红白喜事摆酒宴。
外地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们这边吧,头些年确实是麻烦又浪费,谁家过红白喜事,一般都是忙三天,正事那天,中午摆酒宴需要两场。一场是招待婆家和娘家亲戚。另一场是乡亲及朋友。确实,即浪费又麻烦。
今年情况大有转变,主要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坏事变为好事了。由于“疫情”,而封城封村,上级指示精神,过红白喜事谁也不准大操大办,防控意识大家也都明白其重要性,红白喜事,规模压到最低,人们也都是很自觉的遵守。根本不大摆酒宴,也不惊动许多人了。连娘家亲戚,带婆家人总共三桌,乡镇政府是这样要求的,村民也都是按这样办的,在“非常时期”,村民也很自觉。
这个方法真不错,红白喜事简办,节省了许多程序及人力财力。若不是这次“疫情”,原先光说婚丧事简办,一直简不下来,农村人还有个攀比意识,省怕自己办的水平低,赶不上别人的,落人闲话。这一下好了,防控工作为重,红白喜事简办就沿袭下来了。
现在我村谁家过红白喜事都是一样的,娘家婆家两头客人一起吃饭(原先是分二场),不摆酒席、不发烟(原先摆酒桌时,每桌上两盒烟,酒随意喝。白事统一实行火化,不用棺木,帮忙的乡亲及一般的朋友,不发烟(上祭礼除外)、不撕孝布,当然白事家的主要亲人儿女等还要戴孝。
因此,家家户户都成这样了,婚丧事简办,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也不用说禁止不禁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