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1-36集大结局,只出演过一部影视作品就让你至今难忘的演员都有谁

2023-03-01 00:56:03 54阅读

电视剧1-36集大结局,只出演过一部影视作品就让你至今难忘的演员都有谁?

在我心目中有三位演员让人难忘:

1、朱琳:《西游记》女儿国国王饰演者朱琳,不仅有独特的气质,她的美丽容貌和女性柔美让人流连忘返。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那含情脉脉的眼神,凝望唐僧那一刻,表现出的深情,确实太有韵味了。

电视剧1-36集大结局,只出演过一部影视作品就让你至今难忘的演员都有谁

容貌与演技于一身的她,在那个时代,深受观众喜欢,在后面的几年里也拍过不同类型的电视剧,但反响都不是特别大的那种,也许只有女儿国国王让人们记忆深刻吧,她成了观众心中永远的女儿国国王。

2、陈晓旭:虽然一个演员在演艺生涯中会饰演很多不同角色,如果单单一个角色就让她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根深蒂固,这就是她的成功,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陈晓旭饰演者不就成功在观众心中留下独一无二的林妹妹形象了吗?真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来形象陈晓旭再贴切不过了。只可惜天妒红颜,一个有知识有颜值的知识女性早早离开了人世。

3、赵雅芝:《新白娘子传奇》在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走到哪儿声声入耳的音乐都是“哈……哈……哈……西湖美景,三月天呐,春雨如酒,柳如烟呐……”80后的我们对这首曲调有没有深入骨髓?哈哈!小时候的我对这部剧痴迷到哪种程度呢?就是把家里的纱巾拿来披在头上,把自己想象成白娘子,拿一木棍和小伙伴们乱舞一番,那场景简直傻到了极点。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这些经典电视剧在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剧中人物事件也伴随我们一起长大。

现在那些翻拍剧基本不怎么看,要么就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看上一会儿,但是真的让人不得不吐槽啊,纯粹的糟蹋剧本(说得有点夸张,呵呵)。所以翻拍剧基本不看,真的没法比,无论你怎么翻拍都超越不了经典版本,人的心里就是这样,第一印象尤其重要,就好比初恋,让人永生难忘,记忆深刻!

演员装嫩你能接受吗?

娱乐圈的高颜值明星非常多,他们靠自己的独特魅力圈粉,这没毛病。可谁知偏偏有的明星却不走寻常路,明明年纪已经不小了,还要在剧中饰演少女少年的角色,女人啊,可以不认老,但别装嫩真的是“强行装嫩”了。

提到装嫩,刘晓庆是一个不能不谈的人,刘晓庆已经步入奶奶的行列了,不过无论演戏还是生活,刘晓庆还是属于一副少女做派!她自认为自己保养非常好,观众看着皮肤是在同龄人中不错的,可还是看着别扭。当时的她已经44岁了,出演一个14岁的少女,你可能想到被比自己小21岁的男演员称呼“丫头”是什么感受?

在电视剧《十六个夏天》中,林心如担任女主角,前部分饰演的是青春的高中生,和她同龄的女演员已经扮演妈妈级别了,反观林心如,而她持着自己的“少女心”还能再熬几年,扮演学生的皮肤也太差了,一点胶原蛋白都没有,很容易让人出戏。

不过林心如对此好像不怎么在意,还一直保持少女心,在《倾世皇妃》中饰演16岁少女,林心如还在《我的男孩》中与26岁的张轩睿在戏中谈恋爱!不得不说,做老板的人想演什么角色就什么角色。

萧蔷的美毋庸置疑,可美人也会迟暮,现在50岁高龄了的她却出演了《聊斋》的17岁的梅女,脸上胶原蛋白早已流失,这画面,真的让人感叹红颜易老!

萱萱也是TVB实力派演员了,她和陈浩民拍的《薛平贵与王宝钏》饰演了富家对象,这化妆也遮挡不住她的衰老,真想给她P一下图。

《年年岁岁柿柿红》,主演是大家很熟悉的女演员王茜华。这部剧是农村题材,王茜华已经48岁了,却在剧中扎着麻花辫扮少女,皮肤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衰老。

还有《如懿传》,本来还想看看,一出来不少网友表示:两分钟立马不看,周迅多大啦?演那么嫩,关键声音还粗看不下去!

女星老去的速度远比男星快,正所谓:男人四十一枝花“,你看刘恺威的颜值还算不错的,保养也很好,可谁知已经是“大叔”年纪的他,却在《蛮荒记》中扮演一个少年,甚至还有些用力过猛。

你或许不认识杨钧钧,但你肯定知道她的江湖绰号--西门大妈,她在娱乐圈被誉为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装嫩界老大,她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电视剧《西门无恨》同焦恩俊,刘德凯有亲密演出,她清纯的扮相还真是一绝啊,直叫人无语普天之下除了她,恐再无他人能有这般能耐了。

一个演员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定义,强行装嫩很容易带来负面效果,每个人都会老去,提高自己的演技才是王道!

哲哲大福晋的三个女儿结局如何?

孝端文皇后哲哲,大清王朝第一位被正式册封的皇后。

清朝的时候,一直将“满蒙联姻”奉为基本的国策,通过婚姻关系的缔结,不仅巩固并发展了满洲人与蒙古人之间的联盟关系,更是为大一统的大清王朝建立后,北方地区的安宁与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项国策也在请朝初年的皇太极和顺治时期达到了最高潮。顺治皇帝先后迎娶了两位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而他本身也是皇太极的蒙古后妃所生;皇太极时期的后宫之中,级别最高、地位最为尊崇的“五宫后妃”更是全部来自于蒙古。

在皇太极的这“五宫后妃”中,居首的便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 哲哲。

哲哲并不是皇太极的发妻,在他之前,皇太极已经迎娶过两任正室福晋了。

皇太极的第一任正室福晋,也就是皇太极的结发妻子钮祜禄氏,她是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女儿。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努尔哈赤的主持下,皇太极迎娶了钮祜禄氏。只是钮祜禄氏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就去世了,去世时年仅二十岁。

实际上,皇太极在迎娶钮祜禄氏的同时,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女儿穆库什嫁给了额亦都,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联谊以确保当时建州女真内部的团结与稳定。这里特别说一下,这位穆库什公主,正是康熙朝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的生母,而在额亦都去世后,穆库什公主由改嫁给了额亦都的儿子图尔格,所以图尔格既是遏必隆的兄长,又是他的“继父”。

皇太极的第二任正室大福晋是乌拉那拉氏,在此之前她是皇太极的侧福晋,钮祜禄氏去世后她被扶正成为正室大福晋,史书称之为继福晋。

乌拉那拉氏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生母,同时也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人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的姑姑,她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嫁给了皇太极。

但是在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的时候,由于在宫中违规乘轿,并且见到贝勒阿济格没有下轿行礼,于是引得了努尔哈赤的不满,进而勒令其与皇太极离婚并且赶出府上。虽然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重新将其迎回,但是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得到重新的册封,因而她不仅在后宫中没有任何的存在感,就连史书上都对其没有了记载,以至于她在哪一年去世都不为后人所知。

哲哲是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嫁给了皇太极,成为府上的侧福晋,在乌拉那拉氏与皇太极离婚后,成为了皇太极的第三任正室大福晋。

可以说,皇太极的三段婚姻都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联姻。迎娶发妻钮祜禄氏是为了维系建州女真内部的稳定,迎娶乌拉那拉氏是为了巩固建州女真吞并乌拉部的战果,而迎娶哲哲,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建立和发展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关系。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曾三次对科尔沁部,皆大败而归,于是努尔哈赤调整了对科尔沁部落的态度,加上此时漠南蒙古的“共主”林丹汗妄图吞并其他诸部完成统一,这也使得当时的建州女真与蒙古科尔沁部结成同盟,共同应对林丹汗。所以不仅仅是皇太极,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众多女真贵族都迎娶了来自科尔沁贵族家的女儿。

就这样,哲哲正式来到了后金,同时也就此登上了大清王朝的历史舞台。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年初努尔哈赤兵败宁远,随后又拖着病体亲征内喀尔喀五部,并在这一年的八月去世。

而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经由“八和硕贝勒”的推选,成为新一任的后金大汗,而哲哲作为皇太极的正室妻子,也就此成为了后金大福晋。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哲哲毫无争议且实至名归的成为了皇太极的皇太极的中宫皇后。

由于在此之前,不管是在建州女真时期还是在后金时期,最高统治者并不是称呼为“皇帝”,而是被尊为“大汗”,因而后宫之主也只是被称为“大妃”或者“大福晋”,所以清朝的“皇后”便是从皇太极改元称帝后才有的,所以哲哲也就此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后。

“一姑两侄”,共同书写了清朝后宫的一段传奇往事。

皇太极的“五宫后妃”,即中宫皇后哲哲,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太后,皆出自与蒙古部落之中。确切说来,这“五宫后妃”也仅仅出自于两个“家庭”。

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在此之前都是林丹汗的妻子,林丹汗败亡青海打草滩之后,她们带领着自己的部众和财产归顺了后金,而皇太极为了更好地控制林丹汗的察哈尔旧部,选择重新迎娶了这二人,并将其纳入到了“五宫后妃”之中。

而另外的三宫后妃则都出自于蒙古科尔沁部落,并且她们是亲姑侄的关系,哲哲是海兰珠和布木布泰亲姑姑,而海兰珠和孝庄则是亲姐妹。

或者大家就有疑问了,既然是政治联姻,迎娶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从这一家一口气迎娶三个女儿回来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诞育一个具有科尔沁血统的继承人。

皇太极迎娶哲哲后,一直没有生下儿子,于是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的时候,在哲哲怀孕期间,皇太极迎娶了哲哲的亲侄女孝庄为侧福晋,实际上,这个时候孝庄只是哲哲的替补而已。

可是在这之后,哲哲和孝庄只生下了一众公主,并没有诞育皇子,皇太极这才在天聪八年(1634年)迎娶了时年二十六岁并且已经嫁过人的海兰珠,她是哲哲的亲侄女,也是孝庄的亲姐姐。

终于在皇太极改元称帝后的清崇德二年(1637年),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皇太极喜出望外,不仅大赦天下,还将其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皇太极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出于他对于宸妃海兰珠的宠爱,也确实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就想要培养一个具有科尔沁蒙古血统的接班人。

只不过天命不假,这个皇子不满周岁便夭折了,就在其死后的第三天,孝庄也为皇太极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皇太极为其取名为“福临”,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所以从这一点看,顺治皇帝福临的继位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因为通过皇太极一系列的婚姻安排来看,单从血统出身来说,福临确实是皇太极心中所想的接班人。

尽管这“一姑两侄”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地位极其尊崇,但是她们并没有仗势、仗权对皇太极的其他后妃进行排挤和欺凌。特别是皇后哲哲,不仅为人宽和,处事公道,尽心平衡后宫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后妃之间的矛盾,为皇太极创造了一个安稳的后宫环境,使其在朝堂及战场上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而哲哲皇后本人也得到了朝中大臣以及后宫妃子们的一直认可与尊崇,拥有极高的声望。

哲哲的三个女儿,先后远嫁蒙古,为满蒙联盟关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当年哲哲远嫁建州女真,为的就是巩固双方之间的同盟关系,哲哲很好的完成了这项“任务”,同时还为科尔沁蒙古争取到了巨大的政治地位,而这也让哲哲深刻的意识到了政治联姻的重要性。

因而,当哲哲的三个女儿先后远嫁蒙古诸王贝勒的时候,她非但没有反对和阻挠,而是加以配合支持,堪称“识大体,顾大局”的典范,而哲哲的女儿们也切实明白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和亲的“任务”。

皇太极第二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即马喀塔公主。

马喀塔公主的和亲,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崇德元年(1636),年仅12岁的马喀塔公主嫁给了林丹汗的继承人、蒙古察哈尔亲王额哲,此举不仅是对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极大安抚,同时也显示了皇太极对于额哲及其部众的看重,因而在此之后的数十年,察哈尔部保持了对于清朝的忠诚。

后额哲去世,马喀塔公主又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嫁给了额哲的弟弟,即新一任察哈尔亲王阿布鼐为妻 ,直至康熙二年(1663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

然而,就在马喀塔公主去世后,察哈尔部就开始了与清朝的对抗。先是马喀塔公主的第二任丈夫阿布鼐僭越行事、复恩失礼,进而被康熙皇帝废黜并处死,而他的两个儿子布尔尼与罗布藏借着“三藩之乱”发动叛乱,给康熙皇帝制造了巨大的麻烦,不过最终叛乱还是被平定。而这也无疑极大的辜负了马喀塔公主为了维系清朝与察哈尔部的和平与团结所做出的了巨大牺牲与努力。

皇太极的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

为了巩固清朝与自己最为坚定的盟友蒙古科尔沁部的关系,顺治皇帝皇帝先后迎娶了两位出身于科尔沁部落的皇后,实际上,这两位皇后一位是他的表妹,一位是他的表侄女。出于同样的目的,靖端长公主则是回嫁科尔沁,她的丈夫是科尔沁部台吉索诺木之子奇塔特。

奇塔特是孝庄的侄子,哲哲皇后的侄孙,所以按照辈分,靖端长公主还应该是其丈夫奇塔特的长辈,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二人之间的感情。而通过一些列的联姻,科尔沁部始终维系了与大清王朝之间的同盟关系。

只是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奇塔特就去世了。由于此时的清朝已经沿用了明朝的法律,并且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彻底的汉化,因而对于“收继婚”这样一种既违法又违制的行为开始了抵制和排斥,而这也使得靖端长公主并不能像她的姐姐马喀塔公主一样再嫁。于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孤苦伶仃的岁月后,靖端长公主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皇太极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

端贞长公主同她的姐姐一样,也是回嫁到了蒙古科尔沁部,以巩固联盟关系,她的丈夫是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

康熙十一年(1672年),巴雅斯护朗去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端贞长公主在度自度过二十年之后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哪一部电视剧是你看过好几遍的?

这么多年,真的有很多优秀的国产电视剧诞生,有的玄幻,有的真实,有的感人肺腑,有的难以忘怀。就是这么为这些电视剧,这些导演以及演员自豪!

以下电视剧不分排名(想起哪个就写哪个)

1、《恶作剧之吻》

最爱的言情偶像剧,没有之一,郑元畅和林依晨合作演的,是90后的青春记忆~现在看也不会过时,每次看都会非常甜~

2、《刀客家族的女人》

佟丽娅饰演主角,让你见到不油腻,十分帅气英雄气概的杨烁,演技十足的毛晓彤,因为这部剧,推荐给好几个室友看,为了让他们入戏我还得跟着看,这部剧我看了不下7、8遍了……当然,他们也成功入坑~

3、《士兵突击》

一部完全的男人戏,因为这群人感动流泪,军人戏拍成这样,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4、《雪豹》

文章拍的抗日剧,这部剧是文章当红的时候拍的,真的把抗日剧拍的别具一格,现在看都会被文章饰演的角色吸引,绝不夸张~

5、《家的n次方》

喜欢完美的栗子姐,重组家庭的重新融合,不同个性的年轻人真正的成为一家人,这部剧确确实实看了好几遍,里面还有任重,白百合,王子文,以及她老公,都演的很好,家庭冲突的恰到好处,情节,人物处理真的很好的一部剧。

6、《父母爱情》

一对人,一辈子。真正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少年包青天》

还是喜欢周杰版的,好看,展昭也可爱。

8、《十八岁的天空》

那时候超爱保剑锋和star~

9、《无限生机》

很早的一部医患题材的戏,但是拍的很真实,里面的医生戏要多于感情戏,是让我最满意的地方。把急诊部门的医生塑造的很好,至少是我看过医患题材中,最好的一个。

10、倚天屠龙记

喜欢苏有朋

还有好多好多《封神榜》(妲己是温碧霞的),《天龙八部》(各种版本的),《神雕侠侣》(各种版本),《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大家都懂的),《仙剑奇侠传》,等等等等,太多了。

可能是以前手机还不普遍,很喜欢看电视,才有了这么多的回忆,现在的我反而很少能够完整的看完一部剧,通常看到半截就不愿意看了,不知道是心态还是演技的原因,好看的电视剧我只能记得之前的了。不过好像说《鸡毛飞上天》很好看,准备有时间就去看看~

中国古代有哪些处罚方式特别残忍的酷刑?

砍头、腰斩、凌迟这些酷刑已经算“弟弟”了,古代越是“美好”的刑罚名字,像弹琵琶、过山龙、锡蛇游,手段越是变态。

古人对待犯罪者,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文明,关监狱、流放算是轻的,菜市场砍头、凌迟处死、五马分尸是很常见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发明的这些酷刑,目的不只是惩罚犯罪者,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威慑旁人,比如围观的那些老百姓。

有好事者收集了所谓的“满清十大酷刑”,像剥皮、腰斩、车裂、凌迟、缢首、烹煮、宫刑、插针、活埋等等,光是看刑罚名字就够让人浑身发冷了。

不过,常言道,低调奢华有内涵。以上的刑罚光听名字就让人知道是什么了,要说真正又低调又残忍的刑罚,还得让栋子给朋友们介绍一下。

梳洗:用铁刷子抓梳干净罪犯血肉

这里的“梳洗”可不是女子梳妆打扮,而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发明的一种刑罚,方法与女子梳头差不多,只不过梳洗的是人的血肉。

明朝沈文在《圣君初政记》中记载,“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躶,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帚刷去皮肉。”

被判了“梳洗”刑罚的罪犯,先被扒光衣服,裸体绑在铁床上。行刑人把滚烫热水浇在罪犯身上,浇透之后,再用铁刷子一遍遍地刷去犯人的皮肉,如此往复,直到罪犯咽气。

这种刑罚和凌迟差不多,只不过凌迟用的是刀子,梳洗用的是铁刷子,想来还是梳洗之刑更让人痛苦吧。

历史上有谁受过梳洗之刑很难查证,但唐朝宰相桓彦范受到过类似的折磨,被害时,“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

滴水:水滴下去不是石穿,是骨穿

民间传说中,古代有一种酷刑“滴水刑”,据说是商纣王发明的,但栋子没有找到史料记载。

要实施滴水刑,先得给犯人戴上镣铐大枷,固定在桌子上或笼子里,不让手脚活动,只露出头部。

之后,行刑人会在罪犯头上割一个小口子,在头顶上悬挂一个水桶,灌满水,然后让水一滴一滴地滴进口子里。

有时为了防止伤口结痂,行刑人也会在水里放上盐,一方面能腐蚀伤口,另一方面也能增加罪犯的痛苦。

如此,长久以往,罪犯的头骨会被水滴穿,不过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受不了,要不吓死了,要不伤口腐烂而死。

栋子没有找到关于滴水刑的古人记载,却找到了类似于滴水刑的一种刑罚,名字也很“吉庆”,名为龙王拜寿。

行刑人固定好罪犯,在他们脸上盖上布或纸,也是在头顶上用水桶滴水,时间长了,水多了,打湿了纸布,犯人也就憋死了。

这两种刑罚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让罪犯一点一点觉察到自己的死亡,身体折磨变得次要,心理折磨让人生不欲死了。

菹醢:一刀刀将罪犯剁成肉酱

菹醢,读作zū hǎi。菹的意思是酸菜,醢的意思是酱肉,合并起来就是把人像做酸菜酱肉一样,剁碎。

这种刑罚在古代很常见,像伯邑考、孔子弟子子路、武则天宠臣来俊臣都受过这样的刑罚。

菹醢酷刑在上古时期很常见,春秋战国时期也经常见到,西汉甚至把菹醢之刑写在了法律里,“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虽然后世基本上不在官方法律中实施这种刑罚,实际上并没有废除,气急恨急的当权者也会将个别罪犯剁碎。

比如最早的文字狱受害者,金朝翰林学士张钧因为给皇帝写诏书,用词不当,“帝大怒,命卫士拽钧下殿,榜之数百,不死。以手剑剺其口而醢之。”

骨醉:砍去手脚,投入酒瓮中,骨头都要喝醉了

骨醉,念起来好听,实际上是一个很恐怖的刑罚。

武则天上位后,将唐高宗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囚禁在院子里,封门闭户,只留下一个孔来传递食物。

唐高宗思念王皇后与萧淑妃,便去看望她们,见到两人悲惨样子,同情悲叹。

两妃子知道皇帝来看望,痛哭求情,希望唐高宗能念及旧情,放了她们,哪怕是打开院子门,让她们居住在院子里。

武则天知道后,命人各打二人一百杖,砍去手足,扔到了酒瓮里,“让这两个婆娘骨头都醉了吧。”

王皇后和萧淑妃在酒瓮里待了几天,最终被折磨死了。

弹琵琶:肋骨当琵琶弦,用尖刀使劲撩拨吧

朋友们都看过艺人弹琵琶,你可以想一下,要是琵琶弦是人的肋骨,艺人手指是尖刀的话,场景是怎样的。

弹琵琶,是明朝锦衣卫使用的一种刑罚,据说是锦衣卫指挥使门达专门为不听话的同僚袁彬发明的。

《明史》记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

受这种刑罚的人,被人固定好,露出肋骨,拿尖刀在骨头上来回弹拨,几次下来,血肉溃烂,骨头外露,直让人生不如死,哀声震壁。

锡蛇游:把滚烫锡水灌进罪犯的嘴里,穿肠破肚

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污吏,发明了许多种刑罚,即“惨绝人寰”,又充满了暴力血腥的艺术。

明朝《九朝野记》与《明朝小史·国初重刑》中记载了一种名为“锡蛇游”的刑罚。

朱元璋觉得,贪官污吏出现,不就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吗?既然如此,我就送你数不清的白花花。

行刑人先把锡熔化,将滚烫的锡水灌进罪犯的嘴巴里,一路直流而下,就像银白的小蛇一样,直到灌满罪犯的肚子。

锡要熔化成锡水最起码要183摄氏度,这样的温度,恐怕一进嘴巴就冒烟了,腹腔都得烤熟了。

过山龙:用管子将罪犯包裹起来,热水不间断流过

晚清李伯元在《活地狱》中谈到一种刑罚:“叫锡匠打一个弯曲的管子,扯直了要够二丈多长,把犯人衣服扒光,用管子浑身上下盘了起来,除掉心口及下部两处。锡管上边开个大口,下边开小口,用百沸的滚水,从这头灌进去,周流满身,从那头淌出去。这个开水却不间断。”

这个刑罚有个很生动的名字:过山龙。热水就像小龙一样,顺着管子在罪犯身上游过,从不间断。

时间一长,锡管一受热,罪犯怕是要活生生地烫死了。

中国古代酷吏把刑罚当成了一种技术,或者说一门艺术,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让人“眼前一亮”却又不寒而栗的酷刑。

像披麻问、剥皮拷、凤凰展翅、鼠弹筝、一封书、拦马棍、掉柴、燕儿飞,一看名字很艺术,但一个比一个残忍。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