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婚词语大全(民国四大渣男都有谁)
证婚词语大全,民国四大渣男都有谁?
民国四大渣男;
一,徐志摩,二,黄侃,三,章太炎,四,戴望舒。
有名的诗《再别康桥》,徐志摩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最彻底的伤害,也是最有力的成长,世间有许多事情自始至终从未正确过一秒钟,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就是如此。 张幼仪听从四哥的选择和安排,十五岁便嫁人。婚后,徐志摩很少用正眼瞧一瞧年轻的妻子,他只不过为了遵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
生了儿子徐积锴,满足了两位高堂含饴弄孙的愿望,就算是责任和义务两清,迫不及待地离家,开始了自己西方求学的生活。 1920年冬,张幼仪离开上海,前往法国渴望与徐志摩团聚,轮船驶进马赛港,她隔老远就看出了徐志摩满脸都是不耐烦。在由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呕吐,她再次从徐志摩口中听到了那黄蜂般螫人的五个字:「乡下土包子!」
然而,更令人心寒的事情还在后头。张幼仪到了英国,得知已怀有身孕两个多月,当时徐志摩正忙于追求林徽因。张幼仪把怀孕的消息告诉徐志摩,却换来一句冷冰冰的「打掉!」张幼仪不安嗫嚅道:「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却讽刺她:「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见人家不坐火车了?」说完便撇下当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的张幼仪自己离开了。 玩了一段时间失踪后,徐志摩拿来离婚协议书,逼张幼仪就范。她痛定思痛,同意与徐志摩协议离婚,好让自己从冰冷无情的婚姻中彻底解脱出去。
徐志摩欢天喜地,还写了一首诗《笑解烦恼结》送给她,徐志摩道「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1922年张幼仪几经波折,好不容易在柏林刚生下次子彼得。1925年,刚满3岁的小彼得,不幸因腹膜炎死于柏林,对于张幼仪来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痛苦不已。更讽刺的是,此时的徐志摩,变本加厉地风流快活,他最后没有追求到林徽因,却因为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而招致满城风雨,避走欧洲。 品过半生悲凉,张幼仪认真涂写自己的人生色彩,远赴德国柏林深造德语,攻读幼儿教育。归国后,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最繁华之处开了服装公司,她设计的服装更是在上海滩风靡一时。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失事死亡,陆小曼却没有现身。张幼仪得知徐志摩是因为要赶去北平参加林徽因的活动,才如此匆忙搭机,她只轻轻地说了一句:「到头来还是为了林徽因。」然后这个被徐志摩抛弃的结发妻子,最后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好他的身后事。 对于这样一个好女人,命运又岂会再辜负她,虽然晚,但还是来了。在53岁那年,张幼仪终于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 医生苏纪之。婚后他们甚是幸福,两人相依相伴的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温馨时光,直到一九七二年苏纪之病逝。之后,张幼仪前往美国,与儿子徐积锴团聚。 1988年张幼仪病逝于纽约,是与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女性当中,活得最长寿的人。
🌿 张幼仪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过一句话:「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不要执著于坚守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活还有更精彩的事等你去做 #最有效的治癒就是放手 #最精彩的报复便是活得幸福 #人生只能靠自己 #变得更好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原谅 照片内容: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合照
黃侃黄侃(1886年-1935年),湖北蕲春人,生于四川成都。初名乔馨,庠名乔鼐,后更名侃,字季刚。晚自署量守居士。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素有狂名。
一代国学大儒,曾说过50岁之前不著书,是名师国学大师泰斗级人物,台湾注音文字的创造者章太炎的学生。因为治学严谨,待到他死去,一本书都没有写。遂成千古遗憾。
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回忆黄侃骗婚黄绍兰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
章太炎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中华民国国语设计者。
创造了注音文字,现在台湾还在使用。
国学大师章太炎 登征婚广告无人吼?
章太炎解释:「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又话妻子最好是湖南、湖北人,其次是安徽人,北方女子就最不适合;至于广东人,语言不通到好似外国人。湖北人语音入面保留住好多古楚方言,章太炎仲曾一度主张以武汉音做汉语标准音,作为研究古音学者,章太炎想自己妻子识讲古音都真是符合他的性格。 这篇《征婚告白》一出,引来少人讥笑,成为轰动一时茶余饭后话题。当众征婚当时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章太炎都可以话係中国最早登征婚广告的男人之一,不过他的征婚条件太苛刻,结果没有女人搭理他,章太炎最终都娶到符合条件的老婆,就是民国才女汤国梨喇。 图为章太炎、汤国梨同两位太夫人合照。
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有过三次婚姻,娶过三个老婆。像他的诗句《雨巷》一样,从他的爱情故事里就能看出来:他喜欢的初恋女友施绛年,是他用自杀威胁她和他一起的,后来与穆丽娟结婚后控制穆丽娟的行踪,不让她出门,还拦截了穆丽娟母亲去世的消息,怕她回去,后来穆丽娟知道后回去要离婚,他又自杀威胁穆丽娟不离婚……《雨巷》戴望舒(1905-1950)
撑著油纸伞,独自 徬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徬徨
她徬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著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著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牆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著油纸伞,独自 徬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著愁怨的姑娘 A Lane in the Rain Author:Dai Wangshu(1905-1950) 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I wander along a long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Hoping to encounter A girl like a bouquet of lilacs Gnawed by anxiety and resentment. A girl The colour of lilacs, The fragrance of lilacs, With the worries of lilacs, Feeling melancholy in the rain, Plaintive and hesitating. She wanders along the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Just as I do, Just like me, Walking slowly in silence, Aloof, sad and melancholy. Silently she comes closer, Closer, giving me A glance like a sigh; Then she floats past Like a dream, Dreary and blank like a dream. Like a lilac Floating past in a dream, the girl floats past me; Silently she goes further and further, To the crumbling wall, Out of the lane in the rain. In the mournful melody of the rain, Her colour has faded, Her fragrance has disappeared, Vanished into the void; Even her glance like a sigh, Melancholy like lilacs. 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I wander along a long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Hoping to pass A girl like a bouquet of lilacs Gnawed by anxiety and resentment.
证婚人要注意什么?
时间 就如筹备婚礼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一样,邀请证婚人也应该要提前,不要等到时间临近了才邀请,这样人家很可能当天已经有其他的安排了,没有办法出席你的婚礼。
2.
证婚词 如果邀请的人没有办法自己准备证婚词的话,新人也需要事先将这份证婚词准备好,而且证婚词不管由谁来准备,都需要自己检查一次,长度是否合适,用词是否合适。
3.
服装 出席婚礼,最不能出问题的就是服饰了,新人除了需要照顾自己的服饰,照顾伴娘伴郎的服饰
怎么评价徐志摩呢?
于静静的深夜,袅袅的檀香中,细读徐志摩的诗集。不禁心中充满无限柔情。
很多人熟知的大概是这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仅此寥寥几句,那辗转缠绵的情思,云淡风轻的悲伤,若隐若现的不舍,淋漓尽致地被展现出来。
如此美妙的诗,那该是内心有多丰富的人才能写出来!
徐志摩是才思敏捷的,所有的经历,带来的情感震动,都能在他心间开出或悲或喜的花。
有人说他是天生的诗人,为文学而燃烧的生命。
其实不然,出身优渥的他,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没有遭遇什么苦难,一直顺风顺水。
他内心澄明,但是却无多余愁绪。
21岁的他,梦想是成为像汉密尔顿那样的大政治家,于是他怀着满腔的理想和热情,去了美国学习银行学。
这一时期的他是迷茫的,或许是父亲希望他接手家族企业学习金融,也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所以他坦言,在美国的自己是个不含糊的草包,离开自由女神的时候依然是。
他不明白自己的方向,但隐约觉得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召唤他。
他想跟着他认真念一些书。
于是,他兴冲冲地跑到英国,不料,却与罗素大师擦肩而过。
也在这时,他遇到了他的女神林徽因。
爱情,或许是启迪一个人诗性的最好方式。
徐志摩也不例外。
如果说江南的烟波水柳,家庭的儒雅富足,潜移默化地滋养了他对诗的灵性和感知。
那么他在英国结识的狄更生,罗素等大文学家友人,则拨动了那颗诗的琴弦,开阔了他的视野。
而林徽因则是他情感爆发的出口和理由。
在夕阳的康桥下,波光粼粼的柔波中,徐志摩遇见了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子。
怦然心动是多么华美干净的词语,当它遇上徐志摩,就全都化成了诗。
无限青春活力,才情一流,样貌一流的林徽因,像人间四月天般动人楚楚。
徐志摩醉了,醉在那段自由的年华中,醉在诗里,爱里。
一颗高傲孤独的心渐渐融化,变得情意绵绵,热烈如火。
他们在雨雾蒙蒙的街道上,撑伞谈古论今。
他们在残阳的剪影中,并肩而行,作文赋诗。
美丽的情感总能孕育美丽的诗歌。
美人,美景,美少年,一切只能化为一串串流淌的文字,说与你听。
这段时光,他是绝对快乐,绝对自由的,像个孩子那般。
一次,在狂风暴雨中,徐志摩拉着朋友就往门外跑,边跑边说:“我们在桥上等着。”
朋友问他等什么,他孩子似高兴地说:“看雨后的彩虹。”
林徽因问他怎么确定会有彩虹,他说:“完全是诗意的信仰!”
他不用绞尽脑汁做诗,他本身就活在诗里。
他有孩子般的瞳孔,所以处处都值得歌颂。
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人间四月天》,《月夜听琴》,《草上的露珠儿》等意境极美的诗。
只可惜她还是不辞而别了。
她被他的文采所撩拨,情窦初开,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女性,经过短暂的思索,他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
徐志摩对于他来说,是旅途,但不是归宿。
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的诗情,但她注定成为诗人情史上一个完美的背影,在往后的岁月中也会因为愈加迷离而愈加思念不已。
徐志摩爱的纯粹,但林徽因却还有一丝理智,亦或是徐志摩爱的没有保留,倾尽全力,而林徽因却无法冒险。
可能是她不忍心伤害张幼仪,也可能是她从张幼仪的身上看到了徐志摩的绝情。
女神最终嫁给了徐志摩恩师的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怅然若失,独自叹息。
但他还是和张幼仪离了婚。
对于他所爱的,他能低到尘埃里,但面对他不爱的,他则又冷血无情到底。
在徐志摩所有似水柔情里,唯独张幼仪没有享受一分一毫。
张幼仪的哥哥和徐志摩是好朋友,觉得此人才华横溢,遂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他。
徐志摩父母觉得门当户对,加之对贤惠老实的张幼仪颇为满意,所以他们完婚了。
婚前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无不鄙夷。
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真我,也任性。
此时他便顾不得君子的涵养了,对张幼仪从来没有正看一眼。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他也是不理不睬,毫无感情。
徐志摩结完婚就去求学了,独留张幼仪在家和他父母生活在一起整整五年。
张幼仪甚是乖顺,一直尽心尽力照顾徐父徐母,深得他们的喜欢。
但是徐志摩是爱情至上的人,他要找的人,一定是心灵相通,才情浩渺的人。
不爱,不妥协,也不承担责任,这就是诗人耿直干脆的一面。
五年的等待,张幼仪终于等到了和丈夫团聚的时刻。
她出国去找他。
她很是激动,想着能陪伴在徐志摩身边,照顾他,让他安心读书。
但是刚见面,她的幻想就破了。
徐志摩来接刚下船的张幼仪,她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他,但完全不是因为爱,而因为他是人群中最不耐烦等待的人。
那一张严森森的脸,是张幼仪一生也难忘的,她的心情一下子低到极点。
但没想到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
他因为爱慕林徽因,想要与之在一起,此次叫张幼仪出国,不是为了团圆,是为了离婚。
此时的张幼仪已经怀有次子,但他置之不理,坚决要离婚,还叫她去打胎。
张幼仪不同意,他便一走了之,把她一个人撇在波士顿。
他对林徽因是爱而不得,张幼仪对他亦然。
但张幼仪对他的爱中有自卑和怕。
离婚前的张幼仪对徐志摩一直是崇拜的,敬仰的,她自卑,也害怕地高高仰望他。
徐志摩对感情是负责任的,但只针对他认可的感情,他在感情的世界里追求的很热烈,抛弃的也很彻底。
这中间他丝毫不在意世俗的评价,只遵照自己的内心和选择。
他大概觉得对婚姻最好的责任就是爱,而如果没有爱,就没有必要虚假地维系。
后来的张幼仪成长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徐志摩又对她赞不绝口,在劝解慵懒放纵的陆小曼时,他提及张幼仪都是忍不住称赞的。
彼时的他们,成了平淡如水的好朋友。
甚至在徐志摩拮据的时候,他还向张幼仪借钱。
包括在他飞机失事的前一天,张幼仪还劝过他,飞机不安全,不要乘坐飞机。
徐志摩死后,张幼仪精心抚育他们的儿子,并且策划编撰台湾版《徐志摩全集》,让更多的后人知道他。
张幼仪是爱着徐志摩的,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张幼仪晚年被问爱不爱徐志摩,她的回答是:“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就是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不但不恨徐志摩和他离婚,反倒感谢道:“如果不离婚,我就永远没办法找到自我。”
可能张幼仪也承认,以前的她存在着缺陷,是离婚,让她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修正了它。
徐志摩一生中倾注最多心血的女人,当属陆小曼莫属。
对于林徽因,他是求之不得的初恋女神,是因没有在一起而念念不忘的床前明月光。
是走入婚姻前的童话。
而对于陆小曼,他深爱过,倾倒过,也深深地失望过。
他们一起经历过波折,缠绵悱恻,甜蜜美好,也经历过鸡毛蒜皮,失望绝望。
她是徐志摩真正完整的婚姻和爱情。
如果说是林徽因让这个大诗人诗兴大发,那么让他辞藻更深刻的则是陆小曼。
徐志摩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与林徽因擦肩而过痛彻心扉之际,缘分又悄悄为他安排了另一段际遇。
她就是学生时代就被称为校园皇后的陆小曼。
陆小曼天生聪慧,又热爱学习,十六七岁就已经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还会弹钢琴,会画油画,她不仅才能出众,天生热爱浪漫,富有才情,长得也是极美。
这样的陆小曼,没有男人不喜欢,而她能看上的也只有徐志摩。
在一次舞会上,他们相遇了。
一个是旷世才子,风流儒雅,一个是俏丽佳人,妖娆妩媚。
一个情场刚刚失意,心有忧愁,一个婚后生活乏味无聊,所遇非人。
同病相怜,也是知音,互相吸引,慢慢靠近。
就这样他们顺理成章地爱上了。
婚后,他们恩爱甜蜜,在徐志摩的老家硖石度过了一段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他们游山玩水,情意浓浓,在风景俊丽,民风淳朴的硖石,他们像一对神仙眷侣。
假如一直这样该多好,但诗人的命运注定是多舛的。
他们因战争爆发不得不返回上海。
在上海陆小曼日渐奢靡而放纵。
她爱上了殖民统治下上海的繁华,沉迷于夜生活。
她就像一朵罂粟花一样妖娆妩媚,任性妄为,喝酒,抽鸦片,包场,唱戏,捧戏子,穿梭于各种交际场所,挥霍无度,一掷千金。
再也不见那个如精灵般有灵气的女子,再也不见她的诗情画意。
而此时,徐志摩父母因对陆小曼不满而中断了对他们的金钱资助。
所以生活的担子,自然落到了徐志摩一个人身上。
为了抵挡开销,徐志摩只好加倍讲课,写稿,赚钱来供养陆小曼。
陆小曼是徐志摩无法度过的劫,即便她肆意任性,他依旧甘愿为了他奔波,为了她放下尊严,放下自己的所有。
为了她能有足够的金钱任性挥霍,他甘愿自己诗人的灵魂低的尘埃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张幼仪有相似的一面。
只可惜他爱的不是张幼仪。
徐志摩对陆小曼用情太深,娇宠至极,所以无论她犯怎样的错,他都能原谅,即使有一丝的抱怨,也只是在自己的诗文里。
此时的大诗人徐志摩,生活再无诗意可言,已经陷入了穷苦潦倒的境地。
他一度觉得自己是赚钱机器,不再像个正常人,更不用谈诗歌了。
前半生从未为钱操心的诗人,现在竟然为了几厘钱,几分钱斤斤计较。
但是陆小曼丝毫没有悔改之意,依然生活考究,我行我素。
夫妻俩的感情,渐渐有了缝隙,并且越来越大。
为了缓和他们的婚姻关系,徐志摩一次次劝说陆小曼去北京生活,但她拒绝了。
于是徐志摩的压力就更大了,他不仅负责赚钱,还要抽时间回上海看望陆小曼。
那时候的飞机还是最不安全的出行方式。
经常,他为了省钱,做免费的飞机。
仅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就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了8次。
这一时期的徐志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已是疲惫不堪。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因为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催促徐志摩回家。
但是许久未见面,一见面他们就吵了起来。
陆小曼还是丝毫没有改变,嘴里叼个大烟袋,徐志摩劝他,她发脾气,顺手把烟枪扔向了徐志摩。
闪躲下,烟袋砸中了徐志摩的眼镜。
诗人的心彻底凉透了,绝望了。
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他因事改期再走,让搭乘飞机的徐志摩等两天。
但是他为了赶上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于第二天急迫地搭乘一架邮政飞机,飞回北京。
就是这架飞机,因大雾影响,触山爆炸,结束了一代诗人年仅36岁的生命。
无奈又不能放下之际,天意替他做出了选择,使他化作了苍穹中的一朵流云。
那里没有劳累,奔波,困顿,诗人闭上了沉重的双眼,永远地活在了云端。
他将痛苦留给了张幼仪,遗憾留给了林徽因,孤独留给了陆小曼。
只此一生,短暂又如梦境,灿烂若星辰。
轻轻地他走了,划出了炫丽的弧线,永远挂在天空中。
作为民国的大才子,他既为文学倾尽才华,却也依旧为爱情奉献一生。
在他追求“爱”与“美”的一生中,纵有遗憾,纵有异议,却彰示着人生之绚烂与美好。
作者:rose
如何提升演讲和表达能力?
谢谢头条加邀。我退休前,讲台就是饭碗,语言学钻研,自然不少折磨。本题有两个话题。演讲力,主要涉及生活语言。表达力,主要涉及书面语言。以下分享几个要点,话题本来就很大,限于篇幅,点到为止吧。
一,演讲,要讲通俗口语。
演讲就是说口语,说人话。不管你多大的派头,请力避书面语。这是演讲的第一原则。
说人话,不说“神话”,是人格平等的基本态度。不要卖弄辞藻侮辱听众智商。要讲各层次约定俗成、一听就懂的大实话。例如:
把“因势利导”,说成“借力打力,见招出招”。把“因地制宜”,说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把“天赋人权”,说成“各人头顶一片天”。把“悖论”,说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双刃剑”,说成“有利也有弊”。把“马太效应”,说成“越大越好,越好越大”。
学术会议的演讲,要深入浅出,毕竟隔行如隔山。你若是“茶壶里下饺子有货倒不出”,说明你自己就没吃透、没有融会贯通。
二,演讲,要顺理成章。
咋想咋说,走自己心路,不要卖关子。自我皆有共我,你的思路,他人必然心领神会,这就够了。一段话只讲一个要点,不要跑题溜点,东拉西扯,万一跑题,及时回轮。
演讲的思路,所谓“套路”,无非是三种模式:①从因推果,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②执果索因,如同刑侦破案,抽丝剥茧。③总说分说,如同枝叶展开,兵棋推演。
三,演讲,要低调幽默。
低调,含着谦逊淡然、严谨稳健、不骄不躁、平易近人。不要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指点江山、不可一世。但凡后者,疑似有障。
幽默,本是睿智,调节气氛,拉近受众,好比调味剂。做麻婆豆腐,其豆腐索然无味,其麻辣别有风味。如同小丑,“贬损”自家,愉悦众心。幽默,也是情怀胸怀,一种大气。人皆有A面B面,亮出B面,下里巴人,有什么关系!
四,表达力,贯穿演讲与行文。但二者大不相同。嫣然有诸多专论,读者自行查阅。文章优劣,不只在写作素材,更在于写作态度。不谈小说与韵文,我只说头条“散文”的三个原则。
(一)观点明确,求同存异。赞成、悬疑、反对,三必一。两点:不要搞标题党,哗众取宠,读者不傻,夸张没用。求同存异的意思是:要感恩文章优点,不计较文章缺点。
(二)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亮出观点/要点,随后就得说理。首先提出理据/论据,作为“必要性”证据;然后摆出具体事实,作为“充分性”证据。既必要又充分,就属于理性思维。这样的文章,说理透彻,可靠性强,可信度高,有较多读者。
(三)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如今之看客,都用刷屏,刷文章。都是“千年等一回的妖精”,要的是视觉冲击力,捕捉的是看点、亮点、趣点、另点、奇点、爆点,一言不合,就翻船,就回车键。惜墨如金,不说无关紧要,不说有辱智商。既要解说到位,又要点到为止。
图片,也是言简意赅。常见精明如是说:“废话少说,上图!”,“文字部分就算了,我是来看图的!”,“不看楼主的,我是来看评论的!”。
可想而知,大家的生活、工作、学习,来去匆匆,行色不定。一篇好文,服务读者需求,节约读者时间。记得鲁迅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