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交友网,陈宫为何至死不辅曹操?
九江交友网,陈宫为何至死不辅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至死不辅曹操,是因为他看清楚了曹操的真面目。倒不是说曹操的心狠手辣一定就是错误的,一旦你感觉合伙人与自己三观不合,趁早散伙是幸运的。笔者观之,在这一点上,陈宫比荀彧走运很多。
一路辛酸泪曹操行刺董卓失败,流落民间,直奔老家避难,不想被陈宫捕获。陈宫有感于曹操的冒死刺贼,决定弃官,跟随曹操,投入到打击董卓的义举之中。
曹操来到世交吕伯奢家中小住,期间吕家的家丁正在磨刀,原本准备杀猪款待曹操。可是已成惊弓之鸟的曹操,误以为吕家磨刀是要图财害命,于是和陈宫一起杀害了吕家满门。事后,两人看到被捆绑的一只猪,才知道错杀好人。
在继续逃亡的路上,曹操还把外出归来的吕伯奢给杀了。如果说刚刚的错杀是无心之举,此时的明知故犯,则是罪大恶极。而后在陈宫的逼问之下,曹操说出了千古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天下乌鸦一般黑陈宫一看,自己弃官追随的这么一个大英雄,骨子里原来和董贼无异。早早看清楚了曹操真面目,陈宫离开曹操,投靠吕布,终身致力于给曹操找茬。即使最终在徐州兵败被俘,吕布摇尾乞怜,陈宫但求一死。
陈宫的一片热心,早已死于吕伯奢遇害那晚,因此,断不会投靠曹操,为虎作伥。
同是天涯沦落人陈宫并不是最倒霉的。荀彧辅佐了曹操一辈子,到了晚年,才发现曹操背叛了当初举兵匡扶汉室的共同理想。此时的荀彧,内心深处受到一万点暴击,最终只好服毒自尽,以死明志。
如果两个人的三观严重不合,早发现,早散伙,可以有效减少伤害。陈宫早早发现了这一点小秘密,虽然很早领盒饭去了,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荀令君终其一生,辅佐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僭越之人,其最终的酸楚,非你我可以体会,也不是早已长眠地下的陈宫可以体会一二。
大家认为我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期待各位的留言探讨。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
而咏怀诗咏史诗却是另一种风格?
前几年,我曾经一首一首的详细讲过陶诗。今天借这个机会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严格来说,陶诗的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质朴本真。这种风格,既体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时也包含他的咏史诗。
至于个别作品的另外风貌,比如愤慨、金刚怒目式,其实在田园诗和咏史诗中都存在,占比不多。下面我会结合具体诗篇来讨论。
所以下面我打算从内容方面来说,而不是从风格方面。
一、陶诗中的田园诗都写了什么内容?田园诗是陶诗中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诗歌作品里面,陶渊明写到了隐居后内心的安宁闲适,还写了与村民们的友好交往等等,这些内容是写得平淡自然。
其实另外还有一条线索,我们只要梳理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它们是:
(1)写田园生活之美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陶渊明刚刚辞官归隐时期。其实我们很容易想象:陶渊明之所以选择归隐,一是受不了官场、世俗的做派,二是性情使然。好,他选择了归隐,前提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事实是很残酷的。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点存钱或者没有点变现的渠道,谁敢不上班去隐居呢?很少有人的。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刚隐居的时候,大家读《归园田居》,陶渊明怎么说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就是经济基础。隐居之后,有田地,有房产。并且当时还有奴仆。所以,隐居早期的陶渊明生活较为安逸。人一安逸,心就闲;心闲下来,就不慌,看什么都是美的。所以,陶渊明就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可以看,这样的农村生活,美不美?简直美死啦~~~听听狗叫,看看炊烟;鸡鸣狗叫,鸟语花香,一天就过去了,美滋滋。这时候的风格,自然就是平淡自然。
(2)写参与田园劳作的
这就是到了隐居中期。早期隐居之后,就是玩,就是看风景,因为有条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光花钱,不挣钱,那不行啊。不能只出不进呀~~~所以需要种点田,种点农作物来补贴家用了。
大家要是仔细读《归园田居》(五首,有的版本作六首》,其实就能发现,这五首,并不是写于同一时期;或者说,这五首诗,写的是不同时期的隐居生活。时间的发展脉络是非常清楚的。前面引用的“方宅十余亩”那一首,是“其一”,写刚刚隐居的时候。
而到了“其三”呢,就开始写参与田间劳作;到了最后一首,就开始关心收成好不好的问题了。
其三这一首,很出名: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我们可以看,这时候陶渊明去种地了。去种豆。但是刚学种地呢,豆都种不好。野草长得比豆子还高!但是他还不慌。虽然是从早忙到晚,月亮都下山了才回家。但是心情还是不错的,还能欣赏月亮,欣赏露水。这时候的风格,也还是平淡自然的。
(3)写农村生活之苦的。
大家注意了,到这时候,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能简单的评价说是”平淡自然“了。试举两首诗来讨论。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穫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写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隐居六年了。六年了,该花的都花了,该学的也学了,是时候该有收获的时候了。这时候,陶渊明就去了地里收稻子。
这时候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还那么美,还那么悠闲吗?完全不是了。陶渊明从大清早就出去干活,到了天黑才回来。天气又冷。陶渊明好累呀。洗洗手脚,就直接坐台阶上休息了,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整个人累的要散架了,所幸人还是很健康的,没有什么疾病。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悽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请注意,这也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之一。在这首诗里,我们就完全读不到所谓的”平淡自然“了,相反,诗里面的,怨,吁嗟,慷慨等等字眼,足以说明,这时候的陶渊明,心中在叹气,是异常愤慨的。
这时候已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晚期。他的生活过的非常糟糕。地里收成不好,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冬天到了,连个像样的保暖的被子都没有。很惨!所以,生活的残酷性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要求陶渊明的田园诗继续保持平淡自然的风格呢?是吧。
总结起来说:与其用”平淡自然“来评价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如用”真实“更为恰当。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条件好的时候,他就写开心高兴的事情;生活很苦很难,他也不掩饰,不说假话,有多苦就说多苦,有多愤慨就说自己很愤慨;甚至有《乞食》这样的诗,吃不饱饭,去乞讨的,陶渊明也写。这就是陶渊明的真实,本真。
二、陶渊明的咏史诗单纯看数量,陶渊明的咏史诗比他的田园诗要少;但要是和前代的咏史诗相比,数量却不少。主要有下面这些诗:
《咏荆轲》、《咏二疏》、《咏三良》、《咏贫士》(七首)、《读史述九章》、《读山海经》(十三首)以及《饮酒诗》、《拟古诗》的一部分。
这么多的咏史诗,风格都是一样的吗?或者说,都是和”平淡自然“的田园诗风格相反吗?其实不是。
和前面小阿蛮所说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既有平淡的,也有愤慨的;他的咏史诗,也是如此。下面各举一首诗来说: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荆轲的事情我们都很熟悉,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很悲壮。
陶渊明写荆轲,写的很详细,易水送别,荆轲刺秦,都写到了。最后是个人的评论,陶渊明对荆轲的不畏强秦的行为很赞赏,同时,仰慕与叹息之情并存。
陶渊明为什么写荆轲?其实别有用意。温汝能《陶诗汇评》有一句话已被后人所接受:
荆轲刺秦不中,千古恨事。先生目击禅代,时具满膛热血,观此篇可以知其志矣。很明显,陶渊明对刘裕代晋自立这件事有意见,并且有满腔热血。心中的激愤之情,现实中无法释放,就从历史中寻找那种不畏强权、为君报国的形象,来借以抒发胸中之意。这样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平淡的陶渊明,会写出《咏荆轲》这样一首慷慨悲壮的咏史诗了。
而《咏二疏》、《咏贫士》这一类的作品,则是另一种风貌。什么呢?还是和他的田园诗一样,平淡自然的居多。以《咏二疏》为例: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二疏,汉代时候的人,叫疏广、疏受,他们是叔侄关系。开始他们都当了大官,但是后来都辞官归隐了。归隐之后,和亲朋友好宴饮同乐,并且最后也没留下什么财产给后代。
我们看,陶渊明为什么写二疏呢?
其实就是以二疏自比。不论从行为,还是从性情,陶渊明的大部分咏史诗,其实写的都是和自己”很像“的人。他之所以要写他们,目的在于要寻找一份心灵的慰藉。归隐也好,固穷安贫也罢,陶渊明写这类咏史诗的时候,心中都是较为平静、淡然的。我们不能把这类咏史诗归类到愤慨悲壮那一类的风格里去。
三、综述通过上面的举例和分析,我们明白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论是田园诗,还是咏史诗,真实、本真,是它最大的特色。至于平淡自然或慷慨悲壮,则不论哪一种内容的诗都兼而有之,不是单一不变的。
我是痴迷古典文学的小阿蛮,非常感谢大家能有耐心读完我这篇”超长“的回答。希望能和大家交朋友。嘿嘿~~~~~不能得罪小人和恶人?
生活中能得罪好人,不能得罪小人和恶人,你认同吗?
谢谢推荐
这个提问从原题来看,我不认同,能得罪好人,什么意思?是好人就去得罪或只要是好人就可以的得罪?这个举动不正常呀。不是我找歪,出题、答题审题很重要,不然答案就会离题。如果把能得罪好人换成“宁可得罪好人”的话,我就来试着回答一下,这句话作为创作原意来讲,是要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种为人处世的经验,有着它的一定道理。它教的并不是要去得罪好人,它教的是如何面对生活和工作中一种现象的选择态度,两权相害,取其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也是一种中庸的选择,回避矛盾,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利于个人生存。
但是,从社会和谐层面来看,就不见得是个好的处理小人与恶人的态度。试想,大家都以“不得罪”的态度处之,那就是放纵了小人和恶人的行为泛乱,带坏社会和谐的风气。使大的环境更不利于好人的生存。从党员层面来看,显然有勃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原则。那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大家都应该有把小人和恶人带上正道引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肆意的放纵,把矛盾转嫁给他人,这是对于这个现象不负责任的态度。即使每个人扭转这个局面的能力太过渺小,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了,我相信也会对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至于如何去做,我认为没有必要去疾风暴雨,应该心平气和的从道德这个高度(不是道德绑定去指责)去引导、沟通,启发以及指正。整体社会环境净化了,小人与恶人也就无处可藏了。必要时,还有法律法规会还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以上个人意见,希望我说得清楚,给你带来认识上的帮助。不对之处,望指正。谢谢你的提问!
我国古代诗人按年代先后排列是?
战国:屈原、宋玉
三国:曹操、曹植
西晋:左思
东晋:陶渊明
南北朝: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
唐代:王勃、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刘长卿、韦应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五代:李煜
宋代: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晏殊、晏几道、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姜夔、文天祥金代:元好问
元代:马致远、赵孟頫、萨都剌、王冕
明代:高启、陈子龙、夏完淳
清代:顾炎武、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黄景仁、纳兰性德、龚自珍、黄遵宪、秋瑾、苏曼殊
扩展资料-诗人资料:
1.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2.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4.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5.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
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7.王昌龄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8.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9.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10.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11.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九江学院哪个老师参加非诚勿扰?
九江学院邓伦敦老师参加了非诚勿扰。非诚勿扰是江苏台的一档很受欢迎的相亲节目,来自全国各地的俊男美女通过这个平台交朋友,九江市也有参加非诚勿扰的,庐山北门换乘中心的夏志飞和九江学院的邓伦敦老师都参加过,只是两个人都没牵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