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交友,鲍姓的来历?
舒城交友,鲍姓的来历?
一、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人,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属山西省),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鲍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 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 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 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 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 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 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 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 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贬时弊入诗。 鲍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古郡名。韩始置。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东海郡: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江苏省涟水)。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泰山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东省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2、堂号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鲍姓主要堂号有:“清望堂”、“东海堂”、“亦政堂”、“上党堂”、“舞鹤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报本堂”、“世孝堂”、“伦叙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 【鲍姓宗祠通用对联】 〖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湖湘良吏; 东海阀阅。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奸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东海等郡。 东海世泽; 太守家声。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鲍靓,为官东海太守。 才名孤雁; 节举孝廉。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鲍当,向郡守薛映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时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东汉孝子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参军俊逸; 司隶端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峰贫寒,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杀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有《鲍参军集》。 令晖赋茗; 少君挽车。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鲍宣,甘守清贫,与妻桓少君,共挽鹿车归乡里。 ------------------------------------------------------------------ 〖鲍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丰岁歌神父; 厚谊重叔牙。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人鲍德,西汉鲍宣的曾孙,任南阳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他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公子小白出奔吕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神明平冤狱; 校尉惩权豪。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鲍忠,字克礼,鄞人。巡按广东,平反连州冤狱七十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诗韵如松竹; 画法传白阳。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平湖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 〖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君挽车垂誉; 令晖赋茗见才。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鲍宣之妻桓少君。下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 〖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法正风规汉太尉; 诗才俊逸鲍参军。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远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 〖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鲍家大院鲍氏宗祠联。 ============================================================ 附录:【鲍姓典故、趣事】 〖二鲍纠慝〗 汉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为赵王的刘良,替中郎将束歙送丧归来,在进入城门时,他的车与右郎将张邯的车相遇。因门道狭窄,两辆车不能相错而过。刘良见张邯的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张邯倒车,并把门侯岑尊召来,对他大声责骂,并要他跪在他的马头前面叩头认罪。 司隶校尉鲍水得知此事,十分气愤,就上章弹劾刘良,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藩臣,蒙皇帝鸿恩,入都待候,自应晓得门侯岑尊是国家的官员,不能随意侮辱。然而他竟无视国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应严厉惩处。”鲍永此举,使朝臣莫不戒慎。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强暴的鲍恢提为都管从事。 光武帝向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即使贵戚也敢于触犯,所以贵戚们应当赶紧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活动,避免碰上这两个人而吃苦头。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概括为“二鲍纠慝”,用来咏颂执法者不畏权势不畏权势,敢于执法。 ----------------------------------------------------------------- 〖鲍家无懒橙〗 “鲍家无懒橙”道出了鲍家勤奋治家的风尚。 相传乾隆时代,扬州分旧城与新城。鲍志道昌腾于盐业,富甲江南,便于扬州新城盖了一处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鲍志道巡视了院庭,刚进大门,鲍志道指着大门两旁各置的木橙问:“放置两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懒橙。凡扬州大家馆府均设此橙,是怕下人劳作过勤而便于休息,以此来显示主人仁爱宽儒之风度。”鲍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橙!”后来清代文人林苏门作诗称颂:“胡然无懒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劳惯,当门侍立斜”。于是“鲍家无懒橙”便成了扬州城达官贵府的一名言。 -------------------------------------------------------------------------------- 【中国人民解放军鲍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鲍先志中将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7岁。 鲍启祥少将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营支部书记,红15军团78师总支书记,第75师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游击第3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新四军3师8旅23团团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39团团长,独立13旅37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2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师长、师政政治委员,第4公安部队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高级预备学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54岁。 鲍奇辰少将 鲍奇辰(1916-——),山东省临清县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抗日。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2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1943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野战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战役。1948年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山东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叁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1955年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1970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安徽茶PK福建茶?
谢谢邀答。
安徽、福建产的茶,各有千秋吧,都有名气比较大的。一定要PK的话,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姑且从有记载、比较有影响的历次评出的中国十大名茶,来对比福建、安徽都有哪些茶上榜。
01
中国十大名茶最早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定的,其中福建是武夷岩茶、铁观音,安徽是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榜上有名。安徽要比福建多一个,第一轮,安徽胜出,先积1分。
02
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其他茶略有变化,但是福建上榜的依然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安徽也是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第二轮,安徽胜,再积1分。
03
199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福建上榜的是铁观音、白毫银针,安徽上榜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第三轮打平,各积1分。
04
2001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福建上榜的是铁观音,安徽上榜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第四轮,安徽胜,再积1分。
05
2002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福建上榜的是铁观音、武夷岩茶,安徽上榜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第四轮,安徽胜,再积1分。
这样5轮下来,福建积1分,安徽积5分,安徽完胜。以上PK纯属娱乐,无需在意。
送茶礼的人群都是什么人群?
1:茶为国饮,送茶即送文化人,讲究礼轻情意重。 送茶其实不止是送茶叶,更是送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几千年,茶饮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已根植于中国传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对茶的熟悉...
2:喝茶保健,送茶更送健康 送礼,更讲究意义,单纯为了节日送礼,显得过于肤浅。 茶是世界第一大健康饮品,古有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
喝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之一。
3:送茶送文化,更是传承文化、 中国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我们需要传播与传承。
@鲁南网 @农村四哥 @在临沂 @在临沂 @品味临沂 @OQ1983 @太上老百姓 @鲁禹国际
杨秀清为何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太平军北伐?
仔细回顾当时的形势,太平天国的这个决策就不难理解了。
1、太平天国的北伐是在认真思考当时形势下做出的慎重决策;
2、北伐的第一个目的基本得以实现;北伐对太平天国中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3、太平天国北伐的总体规划中,林、李的这2、3万人只是其中的先头力量,但因整个战局影响,后续计划没有展开,导致北伐彻底失败。
北伐的直接起因:保卫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取金陵后,又分兵攻取了镇江、扬州,声势大振。
起初,杨秀清的本意是“声言欲至苏州”,继续东下,打下富庶的苏浙地区。
此时,从广西一直追过来的向荣所部围追而来,17000人在天京、镇江老乡扎下,建立了江南大营,不但阻塞了太平军东下苏南的路途,还直接威胁着天京、浙江;同时,琦善所部17000人建立了江北大营,围攻扬州。
此时,太平天国面临着两个选择:
(1)、集中兵力,打攻坚战,歼灭江南、江北大营的重兵。
(2)、继续打运动战,向清军薄弱地区发展,赢得战争主动权。
这两种打法,洪秀全、杨秀清都不陌生。
太平军军兴之初,就曾与向荣长相对峙,一耗就是几个月。但结果无一例外:大清各地援军源源不断开来,地盘狭小的太平军难以为继,被迫转移。
此时,尽管太平军已与军兴之初不可同日而语,但敌强我弱的总体力量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太平天国只有天京、扬州、镇江三地,地盘狭小、物资匮乏,大军在天京周边长相对峙绝非上策。
这些清军,尤其向荣所部,是从广西一直尾随过来的精锐,如果太平军能吃掉他们,恐怕早就吃掉了!
而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也一再表明:在水网纵横、地形复杂的金陵周边地区,想通过直接进攻,歼灭立稳脚跟的敌军绝非易事。后来的雨花台大战中,李秀成曾以绝对优势围攻曾国荃湘军,就是打不下。
而两次大破江南、江北大营,无不是以运动战,削弱、调动严密驻防的敌人后,才一举取胜(而不是通过漫长、艰苦的拉锯战)。
此时的洪秀全、杨秀清,如果贸然对江南、江北大营发起直接进攻,很可能既无法歼灭敌人,反而会在对峙中形势进一步恶化:清军各处援军、物资陆续抵达,围攻天京。
而第二个方案,则是太平天国对过去战争经验的汲取。
永安突围后,太平军正是果断改变策略,果断发起运动战,向大清广大防御薄弱区域大胆机动,才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太平天国此时的总体战争指导思想是:
(1)、天京战场老乡,收缩防御,加强江防,防御清军精锐;
(2)、分兵向敌人防御薄弱区域进军,打乱清军部署,进一步发展太平天国力量。
此时大清能调动的精锐悉数布置于天京周边,太平军具备避实击虚,向敌人薄弱地带发展的条件。北伐、西征正是太平天国高层在这个大背景下做出的慎重决策。
北伐十分必要,且最多只能拿出2、3万人太平军攻入天京时,浩浩荡荡,号称五十万大军,可是,实际上,大多数是随军家属、女兵,能战之兵也只有10万左右。
这10万军队,承担着多样的战略任务。
(1)、天京、扬州、镇江三地不容有失。
既然太平天国要建都天京,那这三地就不容有失。由于面临着35000清军的直接威胁,同时,还必须进行复杂的防谍、治安等基本工作,太平军留下了约5万军队防御。
(2)、西征在所必行。
几十万人在天京老乡,不管是战斗部队还是普通居民,都需要吃饭,靠这三城的粮食显然不足以支撑!
因此,即使仅仅是为了保卫天京,太平军也必须向安徽、江西产粮区发展。
(3)、北伐势在必行。
由于西征的一大目的是为了获取粮食、物资,因此,西征军攻取一地,就必须有效控制一地、稳扎稳打,因此,如果没有北伐,西征仍然是一种正面对抗,对敌人的牵制有限。
而就全国局势而言,大清的统治中心在北方,仅仅进行西征,不能打乱山东、河南、直隶等地清军的部署。也就不能起到通过运动来调动、削弱清军的目的。
因此,北伐军的作战特点是:不贪攻城,兼道疾行,打乱清军在北方的部署,牵制清军的力量。而且,受限于当时太平军的总兵力,以及保卫天京和西征所必须投入的军力,太平军初期最多拿出2、3万人进行北伐!
北伐军的第一个战略目的基本实现从结果上看,北伐军牵制、吸引清军的目的基本上实现。
(1)、牵制了清军对天京战场的增援力量。
北伐开始后,太平军横扫淮北、河南,使两地的物资、粮饷难以供应江南、江北大营。其中,大清的规划中,河南、淮北,就是江北大营的大后方。
而大清为了围剿、防御这支飘忽不定的北伐军,从陕甘、察哈尔、直隶、黑龙江、吉林各地不断抽调兵马,使这些部队不能南下威胁天京。(2)、吸引了天京老乡的清军。
同时,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军不但无法得到补充、加强,反而要不断抽调力量到北方攻击北伐军。
北伐军一出动,原属江北大营的胜保立刻领军堵击、尾随。
而江南大营向荣在1854年的奏报中也提到:臣军精锐,尽已调出。存营不足不满五千,出去疲病守营,出队仅一千余人。
看来,在北伐军的牵制下,天京周边清军大幅削弱,原本是主战场的天京周边,已经沦为次要战场。双方攻守已经易势!
北伐的总体构想并未展开当然,北伐的终极目的,自然是要推翻清朝。以这个战略目标而言,2、3万人实在是不够。
有证据表明,在太平军的总体规划中,林、李的这2、3万人,绝非原计划的全部力量,太平军本计划不断补充、加强北伐力量,但因总体战局影响,未得以实现。
1853年5月29日,杨秀清诰谕林凤祥:
其左军及右军诸路兵士,于初十日起行,至十一日俱各回朝,现在铺排镇守天京···尔等速急统兵起行,不必悬望。此时,距太平军启程北伐不过一月!
看来,从北伐一开始,太平军就计划了其他兵马用于北伐。但因各处战事紧张,增兵一事不断北搁置。
而据林凤祥、李开芳被俘后的供词。在太平军攻入直隶后,奉命驻于静海、独流,等待天京援军到达,再一起攻破北京。
在后来太平军援军期间,太平天国对亲日纲、胡一晃的封号,也可见太平军的计划。
经营庐州的胡以晃被封为豫王,北伐援军主将秦日纲被封为燕王。
此时,湘军尚未崛起,太平军西征已在安徽、江西、湖北取得重大进展,直入湖南,发展迅速。如果一切顺利,太平天国似乎有从皖北发起经略河南,秦日纲统军入直隶、山东,领导林、李作战的构战略构想。
可惜的是,湘军崛起,太平军湘潭大败,西征转入守势,太平军必须紧急调兵巩固西征成果,秦日纲在舒城失败后,就只能以“北路官军甚多”,无法北进了。
洪、杨的决策认清了大清的虚弱实力,低估了大清的战争潜力。太平天国北伐及兵力分配是洪、杨在评估各方力量后的慎重决策。
事实上,由于大清的虚弱,整个北伐期间,北伐军大部分时间并未落入明显的兵力劣势。
一方面,由于大清兵力多而分散,北伐军往往能以其机动灵活,获得兵力优势。而大清则始终未能在战场上形成绝对兵力优势。即使是在北京受威胁最大的时候,清军的僧格林沁、胜保,也只凑集了4、5万人的机动部队。
另一方面,由于大清统治无方,太平军所到之处,往往很容易就招集起数万,甚至十万大军。
在林凤祥的奏报中,也曾表示:兵马红药(火药)都不缺,只缺谷米!
因此,洪、杨对北伐、西征的部署并不是头脑发热。
但是,洪、杨,低估了大清的战争潜力。
如果没有民团等“体制外”力量的参与,太平军原本有机会在北伐、西征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取得更大的战果!
北伐、西征中,大清的正规军队常常表现一般,但民团等“计划外”力量给太平军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最终,正是湘军“计划外”的崛起,埋葬了太平天国。
这些团练,他们原本是大清体制外的力量,他们本来与满清贵族并非铁板一块!如果太平天国的政治主张、施政方法靠谱一些,他们未必会死死跟随大清!
因此,我认为:太平天国以2、3万人北伐,不算大错特错。北伐对太平天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从单纯军事角度来说,当他吸引敌军目的达到,而后续部队迟迟无法抵达时,是否应该继续原计划(尤其是否应在静海、独流死守等待千里之外遥不可及的后续部队),值得反思。
从总体说,他们在政治主张上的离经叛道,使他们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为敌,无法充分动员民众、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失败不可避免。
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天京战役的时候,并不是李秀成率军回援就能解天京之围这么简单,实际上天京之战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战线很宽,耗时很长的一场战役,即便当时李秀成打退了曾国荃,湘军还可以继续卷土重来,天京仍处在危机之中。
1861年湘军攻占安庆后,天京便直接暴露在了湘军的攻击之下,到1862年春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天京战役由此打响。
岌岌可危的太平天国在进攻天京之前,清廷为保障天京战役的统一指挥,让曾国藩统辖了苏、赣、皖、浙四省的军事,同时在南方各省的人事上,也都安排了能与曾国藩合作的人,进以全力支持曾国藩进攻天京。这些人有四川总督骆秉章、湖广总督官文、湖南巡抚毛鸿宾、江西巡抚沈葆桢、安徽巡抚李续宜、浙江巡抚左宗棠、江苏巡抚李鸿章等,此外两广总督劳崇光因协饷不力被调离,换上了与曾国藩关系甚好的晏端书、毛鸿宾,并且由曾国藩的好友郭松涛担任广东巡抚。从这些人事安排我们就能看出,清廷把半壁江山充作了曾国藩的后方,使曾国藩能从容调度各省粮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
而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只剩下了苏南和浙北的一小块地方,战略空间被严重压缩,尤其在安庆失守后,天京已经岌岌可危。在外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太平天国也是四分五裂。晚年的洪秀全滥封了2700多个王,很多人在封了王后就开始自立山头,李秀成、杨辅清这些大将难以统辖部众,内部指挥经常是一盘散沙。
就在曾国荃率军来到天京城下的时候,太平天国实力最强的李秀成还在率军攻打上海,在杨辅清、洪仁玕等人回援天京失败后,到8月份在洪秀全的严厉督促下,李秀成才于9月14日督率13王,率军20多万,号称60万回救天京。
二李战一曾李秀成的大军来到天京后,很快就对曾国荃的雨花大营展开了猛烈进攻。
从战术上来说,曾国荃采用了湘军惯用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把营寨修成了铁桶一般。外围是三道深达五六米的壕沟,在营寨大墙和壕沟之外,还筑有五六层“花篱”,其防守可谓是滴水不漏。
PS:“花篱”就是以粗木埋入地下,“旁筑坚土”的一种防御工事。
面对这样铁桶般的防守,李秀成只能硬啃,他采用“炮洞结合”的方式展开了攻击。所谓的“炮”,就是西洋开花大炮,这种炮弹在打到目标后会就地爆炸,给对方造成巨大的杀伤;而所谓“洞”,就是太平军惯用的穴地攻城,挖地道挖到对方的墙角,然后装上炸弹将对方城墙炸开。
不过好在曾国荃部队严格按照营规作战,墙高且厚,壕深且宽。太平军在进攻的时候大炮不能靠得太近,不然开花炮的射程和打击范围会受到限制。当李秀成的炮弹打过来的时候,湘军士兵只要就地卧倒就能避免被对方重大杀伤;而由于营盘周边的壕沟又深又多,李秀成的穴地攻城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西方画家笔下的太平军,其精锐部队已经开始大量装备西式火枪
后来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从嘉兴率军赶来助战,李秀成的军力在得到了加强后,便一改“炮洞结合”战法,仗着人多直接强攻了起来。其实从装备来说,李秀成部队的火器装备要远远优于湘军,他的火枪多是从洋人手中购得,较湘军的火枪不仅威力更大,而且射程更远,太平军经常在湘军射程之外放枪攻击湘军,对此曾国荃只能收缩战线,躲在子墙后面进行抵抗,湘军被死死地压制在了营垒之中。
在压制住了湘军后,太平军便接近壕沟开挖地道,甚至几次挖到了曾国荃的营墙。好在曾国荃手下多为百战精锐,在太平军爆破前能妥当部署,爆破后奋勇出战,拼死堵住缺口,李秀成的部队才没有冲进大营。
之后太平军继续开挖地道,湘军就跟太平军对挖起了地道,一旦“内外洞穿”,湘军或是跟对方在地道里肉搏,或是用毒烟熏、用秽水灌,或是堵塞洞口,总之就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才最终抑制住了太平军的地道战。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后勤便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由于湘军水师控制了江面,曾国荃能源源不断地从安庆、芜湖等地获得接济。而南京防军和城外的李秀成部被曾国荃的营垒阻隔,无法获得粮草。李秀成在其自述中宣称:
“亦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
李秀成在与曾国荃大战了46天后撤军,一般我们认为是李秀成因为粮草不济而撤军,实际上他始终以后方根据地“苏福省”的战局为重,在与曾国荃雨花台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悄然抽调精锐部队回援苏州了,因为这个时候李鸿章的淮军已经攻到了苏州。
合围天京对于湘军来说,进占雨花台只是在天京外围布了颗钉子,并不能把天京围死。如果不能攻占苏州常州等地,李秀成等人还会率军回援天京。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彻底封死长江,洋人也会不断地向太平军出售粮草和武器。此外,太平军在天京周边还有很多据点,这些据点也支撑了天京的城防,不拿下这些据点,太平军就能从周边不断地将补给送进天京城。总之就是,如果不能围死天京,天京是拿不下的。
在雨花台大战失利后,洪秀全采取了“进北攻南”的战略,即渡过长江,在天京外围的皖北地区展开攻势,吸引清军主力回援皖北,然后主力部队再调转回天京,攻破天京周边的湘军营垒。这是太平军惯用的“围魏救赵”战术,以前攻破江南、江北大营都是用的这个战术。只是这个时候的太平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而此时的湘军也不是以前的向荣、和春可比的了。
执行这个战略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李秀成,因为他手上的兵是最多的。可李秀成对这个军事行动并不情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得不由,从雪而住”。1863年1月李秀成回到了老巢苏州,到了2月底,在洪秀全的严厉督促下李秀成才返回天京,主持“进北攻南”战略。由于李秀成返回苏州后耽误了2个月的时间,等李秀成率军渡江进逼无为、庐江后,已经是1863年4月底了,这个时候湘军已从各个方向驰援皖北,导致李秀成攻坚失利。又加上连日大雨,李秀成的部队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在皖北盘恒了两个多月毫无作为。而这个时候曾国荃的部队却在雨花大营养精蓄锐,进一步威逼天京,于1863年7月完成了对天京的合围。到了这个时候洪秀全不得不放弃“进北攻南”的战略,严令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在回来的时候因沿途不断遭到湘军阻击而损失惨重,渡江的时候号称50万大军,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4、5万的部队,这是李秀成最后的老本了,他舍不得拿来防守天京,而是将最后的基干部队派往了苏州。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一般都知道李秀成有个“让城别走”的说法,意思就是天京城已经守不住了,建议洪秀全放弃天京,带领大军突围天国或许能有一线希望,不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李秀成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随他前往苏州,这样一来被洪秀全严重削减兵权的李秀成就能在太平天国内部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此洪秀全当然是不买账的了,他回答道“朕的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转手将天京城的事务交给了自己的二哥洪仁达和幼西王萧有和。“让城别走”,很有可能是李秀成的一次逼宫。
在逼宫不成后,李秀成知道天京是没戏了,便想尽快逃离天京,在交了10万两“助饷银”后,李秀成于1863年9月匆匆赶往了苏州。而到了1863年9月底,李鸿章的淮军攻克了苏州城外的要冲——宝带桥,直趋苏州南城的盘门一线,李秀成随后率军反击,但淮军并没有被打退,李秀成仅仅守住了城垣一线。
▲苏州外围水路争夺战
这个时候的苏州其实也已经守不住了,李鸿章已经攻占了苏州外围的全部据点,苏州已经成了他的囊中之物。此外,苏州周边的无锡、常州等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清军已经开始对这些城市展开了围攻。之后双方又持续了多日的交战,李秀成始终不能打退淮军的进攻,到了11月的时候眼见苏州无望,李秀成才不得不离开了苏州。到12月,苏州被李鸿章攻陷,之后无锡、常州尽入淮军之手,天京成为了一座没有任何外援的孤城。
天国覆灭到1863年底,天京失去了一切外援,被攻陷是迟早的事情了。
不过在进攻天京的过程中,曾国藩也有重大的失误,他的失误在于没让曾国荃从洋人哪里购买武器。在之前与李秀成的交战中,曾国荃充分领略了洋人枪炮的厉害,于是产生了找洋人购买枪炮的想法,对此曾国藩严厉斥责了曾国荃,他认为打仗“在人不在器”,不过曾国藩当时是没明白,几年后他就搞起了洋务运动,还开办了军工厂。
▲李鸿章给老师留了充足的面子,没去攻打天京
由于没有开花炮,当时湘军使用的火炮对城墙又没什么破坏力,所以就只能用穴地攻城的土办法来攻城了,这也就导致了湘军攻城进度被严重拖缓,从1862年3月一直打到了1864年,围攻天京长达2年之久。这期间清廷也逐渐对湘军失去了耐心,一再督促李鸿章的淮军也加入到围攻天京的行列中来,不过好在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来抢老师的功劳,进军天京的事情也是一拖再拖,尽量多争取时间让老师立下不世之功。
不过穴地攻城毕竟是太平军的看家本领,是很容易被太平军识破的。曾国荃的湘军在天京城下挖地道,所挖之处地面上的草就会枯萎,李秀成站在城墙上一看就知道湘军在哪挖了地道,便在地道尽头采用之前湘军对付太平军的办法来对付湘军:肉搏、烟熏、灌秽水等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成功阻止了湘军的多次地道攻势。
再到后来湘军攻克了钟山上的天堡后,就在上面架起了三座巨炮,对天京展开了日夜不断的轰击,然后再配合地道攻势重新对天京展开了进攻。在大炮的配合下,李秀成要再登城楼,玩那种看草色猜地道的游戏就不可能了。于是在炮攻的掩护下,湘军选中了一条“前数月所开、为贼所觉而中废”的地道连着挖了15天才挖到了城根,最后随着一声巨响,才终于把天京城给炸开了。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入了天京城,到黄昏的时候幼天王和李秀成突围而出,但不久后两人双双被捕。而洪秀全则在此前半个月因病去世,曾国藩为了增加自己的功绩,在上报清廷的奏折中认定洪秀全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服毒自尽而死,总之对于洪秀全这个罪魁祸首来说,曾国藩是不能让他好死的。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一般我们认为李秀成最终被俘是因为在他突围的时候把好马让给了幼天王,但这只是李秀成自供状的说法,实际上后来根据幼天王的说法,在他突围的时候是别的太平军将领带着他突围的,并没有李秀成让马的事情。
总结:
围攻天京并不只是围攻天京这一座城市的事情,而是要彻底围死天京,使其失去一切外援。在天京保卫战之初,李秀成并没有尽全力援救天京,当湘军来到天京的时候,李秀成还在攻打上海扩展自己的地盘。直到湘军进逼天京大半年后,李秀成才组织了20多万大军对曾国荃的雨花大营展开了围攻,其实这一战很惊险,实际上曾国荃是险胜。
之后李秀成再次耽误时机,没有马上执行“进北攻南”的战略,而是回到了苏州,等到李秀成渡江在外围作战的时候,湘军已经在皖北布置了重兵,李秀成未能在皖北打开局面,“进北攻南”战略失败。
后来随着苏州、无锡、常州等天京外围城市相继被李鸿章的淮军攻占,随着天京外围的据点逐步被湘军拔除,到了1863年7月的时候天京彻底沦为了一座孤城,失去了一切外援,到这个时候天京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此后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城又熬战了一年,自到1864年7月,天京最终陷落。
太平天国的问题主要在于,洪秀全的滥封王导致太平天国内部成了一盘散沙,其实几乎所有的王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地盘和人马,对天京的形势并不上心,即便是李秀成这样的大将,也始终把自己的地盘放在了第一位,以至于一再贻误拯救天京危机的最佳时机,直到天京外围的城市、据点全部被清军拔除后,天京局势就无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