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结婚风俗,越南的生活习惯

2023-02-27 23:42:03 46阅读

瑶族结婚风俗,越南的生活习惯?

1、饮食习惯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严格的饮食礼仪,从平时餐桌上家庭成员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摆设都很讲礼仪。烹饪方法非常讲究,原料和调料搭配备受重视,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较随意。

瑶族结婚风俗,越南的生活习惯

2、节日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似。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和送灶王节等。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夏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就算进入春节了,届时,各家女主人都要赶制新衣。

3、服饰

越南的国服是奥黛,又称为越南“长衫”,分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着奥黛更为普遍。奥黛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长衫,两侧开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当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节日、外交和会客等正式场合穿着奥黛。

4、婚俗

古代越族人从择偶到成亲要经过六个主要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纳币和迎亲。如今这些仪式已被简化,仅剩下提亲、订亲和迎亲。

5、礼节

越南人很讲究礼节。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在国家机关、工作单位和越军部队里,一般称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间,也有称兄道弟,而不称同志。见面时,通行握手礼,苗、瑶族行抱拳作揖礼,高棉族多行合十礼。

你见过离过婚后还经常联系吗?

原来我在医院照顾一个骨折的老太太,她儿子就是这样的人。

离婚二十多年,两个人一个未娶,一个未嫁,两个人像朋友一样相处得挺好的。

在医院里,我就听雇主的女儿说,她原来的弟媳妇长得很漂亮。那天一见果真如此。

这女人个子不高,一米五五左右,穿着一双高跟鞋,那张脸蛋特别漂亮,感觉比演员还好看,虽然五十多岁,但是皮肤还是看着水嫩白皙,一双眼睛水汪汪的,看着特别有女人味,还有那头发,都说女人过了五十烫发显老,但是在她身上倒添了几分洋气。

她一进病房,大家都站了起来,老太太的儿子看到他前妻,眼神和语气都变了,赶紧笑着叫了声冰冰。她前妻看到他,忽然变脸,你是不是因为喝酒才让咱妈摔了一下,你这个不要脸的!那男人哼哼哈哈尬笑着,没说话。

然后她坐在老太太跟前,叫道,妈,我是冰冰,来看你了,我二百块钱给你买个蚕丝被,你看好不好!老太太亲热地叫着冰冰,嘴里一直说好!好!

第二天,那男人的前小姨子也来看老太太,她坐在床边,抓着老太太的手叫姨妈,临走时还给了老太太二百块钱。

第三天,他的前丈母娘也来了,她不舒服,在楼下输液,输完液也跑上来看前亲家母。

当亲家母走了后,他姐姐对弟弟说,人家一家子都老看咱妈了,你也表示表示,去看看你前丈母娘,看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再给人家点钱。她弟弟乐呵呵地答应着的答应着屁颠屁颠去了。

这一去好半天不见她弟弟回来,他两个嫂子说,她们这傻弟弟肯定又和前妻唠的热乎的不知道上来了,他姐姐听了就骂了声,这傻瓜!然后就给她弟弟打电话。过了一会儿,他弟弟上来,免不了被大家一顿取笑。大家问他给前丈母娘多少钱,他说三百,其实他给了五百。

出院后,她前妻今天蒸点馒头送来了,明天蒸点包子送来了,然后这男人送给她一袋小米,有时拿一箱别人送的特仑苏牛奶。感觉这两个人你来我往的,关系好的不要不要的。

然后他的两个嫂子说,要不让她弟弟和他前妻复婚吧!他姐姐说,回来也不要她,当年嫁到她们家,因为她长得好看,一家人把她当成宝贝,婆婆什么都舍不得让她干,把她孩子看大,还给她转正了工作,弟兄三个,婆婆把自己的房子也给了她们住。什么都给她弄好了,她居然要和自己的弟弟离婚。说弟弟打她,其实是她在外面有人了。

虽然姐姐不同意她们复婚,但她们为了他们的儿子还是剪不断理还乱。

儿子有了孩子后,也照样送给妈妈给他看孩子。孩子生日,她们一家人出去吃饭,爷爷付饭钱,奶奶给两千块钱。

她们唯一的儿子做直销贷了二十万高利贷,这两个人又商量着如何给儿子还钱,这男的卖了他在市场的一间门面房,女的忙着给儿子找工作。

反正儿子孙子一有事给她们打电话,他们就急急忙忙都跑去了。

感觉这离了婚比没有离婚处得还好,最起码两个人不会为了生活琐碎而争吵,反倒都对对方多了一份客气和尊敬。

所以,题主问,你见过离了婚后还经常联系吗?为什么?我觉得大部分人离了婚就不会联系了,因为他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如果经常联系,会破坏她们现在各自的家庭。但还有极少数经常联系,因为她们都各自未嫁或者各自未娶,原因是因为他们离了婚以后才觉得,后面碰到的都没有原来的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还有共同的牵挂,孩子!

竹竿舞创作背景及文化?

竹竿舞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是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现今比较流行的有京族竹竿舞、瑶族竹竿舞、壮族竹竿舞、佤族竹竿舞、苗族竹竿舞、黎族竹竿舞、 畲族竹竿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分类介绍

京族竹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竹竿舞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竹杆舞)”、“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 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跳竹杠”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间体育游戏色彩的舞蹈,表演时,将两根长木杠平行排放,两杠之间相距约9尺,其间横放8条竹竿,分为四对,每对间隔2尺左右,操竹竿者为8位男子,分为两边,每边四人,蹲在地上操作竹竿,一手一根,对面相向,一鼓手有节奏地打着鼓点,操竿者按鼓点节拍,敲一下木杠,合一下竹竿,或是敲两下木杠,合一下竹竿,发出“的的打打拍拍”的响声,青年女子便在竹竿之间跳跃。“跳竹杠”分“单跳”、“双跳”两种,单跳的方式为:由各人在竹竿中间,一个跟着一个沿着4个空格一步一跳,边跳边舞,向前向后往复不止。双跳的方式为:两人一组,双方的动作必须协调,彼此相互照顾,按照一对竹竿的开与合,在间歇中巧妙地跳动,跳完上个空格后,又重复返回,如此往返不停,直到尽兴为止。

瑶族竹竿舞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每到瑶族传统的重大节日,村中师爷们就自发组织一些传统的“拜王”“耍歌堂”等娱乐或登记活动,场面壮观,别具一格,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在必背镇,有一座具有浓厚瑶族特色的接待楼,游客在这里可饱尝瑶族风味,畅饮瑶胞自制的苦桑酒,也能欣赏到瑶家小伙子和瑶族姑娘为你表演的瑶族竹杠舞、顶杠、丰收舞和瑶族婚嫁等民族节。

壮族竹竿舞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 规模较小。从1985年起,在我国壮乡——广西武鸣县,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千名壮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杆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形成了千人齐跳竹杠舞的壮观景象。

佤族竹竿舞

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 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黎族竹竿舞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黎家人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 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畲族竹竿舞

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跳竹竿舞。且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

什么舞是鲜族男子舞蹈?

朝鲜舞蹈分为7类:

1、农乐舞

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

2、假面舞

男性舞蹈。其表演综合了 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具有戏剧性。起初在阴历四月初八,后来在端午节跳,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以盛行,是有剧本的民俗剧的一种艺术形式。

3、剑舞

又称剑器舞,是唐宋时期的民间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作为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4、长鼓舞

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5、扁鼓舞

扁鼓舞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时舞者两手击打胸前的扁鼓,边击边舞。

6、扇舞

指持花扇表演的女性道具舞蹈。源于古代巫女 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 扇舞两种形式。

7、拍打舞

亦称“手拍舞”,是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自娱性舞蹈,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旦”节奏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胁,表达喜悦之情。

不与外族人通婚的民族?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民族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从不与外族人通婚,他们是中国唯一的白种人民族,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所以只允许在族内通婚。不仅是这样,塔吉克民族的女子个个长得都是貌美如花,而且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几乎所有夫妻都是从一而终,坚持到老的恩爱。

倮族 在祖国的西南,有个古朴的民族--倮族,倮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由于这个民族有条不变的祖训,就是不以外族通婚。所以能较好的保留了那份,古朴的民俗、古朴的生命。这里还是一方净土,路不拾遗,夜不上锁。他们世世代代都保留着近亲婚配的习俗,有女儿的倮族人家庭(只有女儿)还要按顺序,优先许配给姑妈、姨妈、舅舅的儿子,直到没有年龄相仿的才可外嫁,但必须是同族人。他们没有自由恋爱一说,姑娘长得貌美如花,却稀有的比国宝大熊猫还珍贵。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