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交友,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打麻将?
太仓交友,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打麻将?
我喜欢打麻将,我们老家安徽也有很多人喜欢打麻将,随处可见的麻将室,到了过年期间或者孩子暑假期间打麻将的人更多,空闲时间边玩麻将边聊天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娱乐活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有几千万麻将爱好者,其中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湖北、贵州这几个省份最多,那么究竟为何有那么多人喜欢打麻将呢?
麻将的演变过程要从中国古代的“博戏”谈起,这要追溯到周朝之前,那时候的人们用6支箸和12个棋子进行一种赌输赢胜负的娱乐游戏,这些箸相当于现在的骰子,用竹制成,形状各异,上面刻有点数,这些内容包括《史记》、《古博经》里面都有记载。
到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博戏发生了一些转变,原来竹制的骰子改为木制,数量6个变成2个,当然那时候也不叫骰子,叫樗(chū)蒲,而一些贵族也会用玉、兽骨做材料,做成骰子,立方体,上面各个面都刻有点数(1~6点),而棋子也向象棋方面发展,说白了就是用两颗骰子掷几点,按照点数双方走棋子,有攻防战,谁先到达对方终点为胜。
唐朝时期,博戏又有变化,骰子成为了独立的博具,不和棋子搭配了,不过骰子数量由原来的两颗变为六颗,六颗骰子掷出中有其中两个同时掷出四点为大。具体在《西墅记》里有记载,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就喜欢玩这个游戏,唐明皇有一次老是输,突然他运气来了,掷了一把两个四点,皇上大喜,随即命人把骰子的四点原来的黑色改为红色,所以到现在有些骰子的四点还是红色。
到了明代才是麻将真正大变化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明代有个人叫“万秉章”,他把“叶子戏”(中国古代的纸牌博戏,起源于楚汉之争时代,也是麻将和扑克牌的鼻祖)上的树叶图案改成“万、饼、条”的图案,这才有了麻将牌的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江苏太仓县在明代有一个皇家大粮仓,但是每年都有大量的麻雀来偷吃粮食,所以当地官吏制造出了一套方案,命令手下捕麻雀,捕多少都记在“护粮牌”上面,这种牌子上面有数字、符号和小麻雀画像,慢慢的人们就把它当做一种纸牌游戏去玩,玩着玩着就有了新的统一规范,例如一只麻雀后来成了麻将的“小鸡”(一条)、捕麻雀的奖金数额成了“一万至九万”、捕麻雀得器具为火药枪,枪杆图案就像筒,后来就成了麻将中的“筒”字图案。另外,麻将中的“东、南、西、北”风即火药枪打麻雀时要看的风向,“红中”即打中麻雀、“白板”即放空枪、“發”即打到麻雀后的领取赏金。麻雀牌因此得名。
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才真正有了麻将的说法,有两颗骰子,108张序牌、28张字牌(东南西北风和中發白)、8张花牌(梅兰竹菊、春夏秋冬)和8张百搭牌(财神、猫、老鼠和聚宝盆),现在人们打麻将时已经不用花牌了,也把百搭牌去掉了。
通过麻将历史的介绍,再对照一些麻将室外面“棋牌室”的牌子,就会明白为什么叫棋牌室而不叫麻将室了,明明是打麻将,里面没有下棋、也没看到人打牌,这一切都和麻将发展史有关,因为麻将就是由棋、牌、骰子演变而来。
之所以到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喜欢打麻将,离不开这种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创新!有了古人的开创,有了一代代人的传承,大家都是因为喜欢所以能发扬光大。任何一件事情能够得到一个国家很多人的喜欢都离不开它的历史根源,譬如英国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地,所以英国很多人都喜欢踢足球,说唱文化起源于美国,所以美国喜欢说唱文化的人很多。麻将是中国最先开始的,历史悠久,自然喜欢的人最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如果每年举办一次“麻将世界大赛”,毫无疑问,冠军会被中国选手垄断!
其实现代的麻将也被人称为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都是国粹了,能不喜欢吗?
02:从现代麻将玩法来看,打麻将过程会给人紧张刺激感,胡牌会有成就感!现代麻将玩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能略有不同,但它们的过程和结果基本雷同,都是13张抓到手,胡牌桌面14张,这其中的听牌过程和“点炮”瞬间是很紧张刺激的,听牌到胡牌的这段时间有点像钓鱼时鱼儿上钩时的刺激过程,尤其自摸了一把多番的牌,或者杠上开花这种牌,其紧张的心情、刺激的程度堪比钓到一条大鱼,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过程心跳加速,有时候手心都有汗。
胡牌过后又有一种成就感,有喜悦、有激动!有的人可能会装一下,表面上看起来很沉着冷静,其实心里已经乐开了花。而有些人却把那种成就感放在脸上,胡大牌了麻将都会拍的啪啪响,重拍那一刻手也不觉得痛,甚至会哈哈大笑,耀武扬威向旁人显示自己的厉害。
其实人都这样,某一种娱乐项目过程是紧张刺激的,结果可能带来成就感的,都会让人兴奋,让人喜欢!钓鱼是这样,他们钓鱼不是真的喜欢吃鱼,而是享受那个过程,其中刺激感、成就感就占了很大一部分。玩游戏也是如此,游戏过程紧张刺激,获胜了就是释放和兴奋,成就感满满!
03:从普通人的爱好视角去看,打麻将是一件有趣不无聊的事情!我们国人喜欢热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打麻将这件事恰恰满足了这个兴趣爱好!
一些闲人没事做,让他待在家里一天找不到人说话,他会胡思乱想,想到处走走动动,而打麻将恰好解决了这个烦恼,打麻将最少3~4个人,加上周围看的人,那就热闹非凡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天、喝着茶、搓着麻将,运气好还能赢点零花钱,这太符合我们大众的生活观了。
另外,打麻将还是一件动脑子且不用动体力的事情,往那一坐,动动脑子、动动手指头、动动嘴就可以了,这事情如果是一项工作有固定工资发,估计是大家最爱的工作!比一些办公室白领强多了,因为这事儿太轻松了,不用负什么责任,没有顾虑,堪称完美。
04:打麻将能化解尴尬以春节期间拜年走亲戚为例,相信很多人都有会遇到一种情况,有些亲戚一年到头也不联系,就过年春节那几天见个面,可这一见面没什么话题说,现在的人有些话稍微说的多了,他就不高兴,例如问:“谈男(女)朋友了吗”、“一年挣多少钱啊”、“身体还可以吧”,等等这些话,有的亲戚听到就不想回答,或者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时候化解最好的办法尴尬除了喝酒,就是酒后打麻将了,亲戚几个人围一桌子打打麻将,说说话,培养一下感情,可能平时他不愿意说的话,在麻将桌就有可能说出来。这叫有共同兴趣爱好!有了麻将这东西,似乎关系都不一样了,说来也挺神奇的。
05:麻将有瘾,上瘾容易戒瘾难!而且还会带别人上瘾!这也是为什么喜欢打麻将的人那么多原因之一。打过麻将的人都知道,麻将这玩意一旦接连打个几天,就会被它吸引住,一开始是好奇心,后面就是上瘾,上瘾最严重的时候做梦都是打麻将,每天不打麻将心里也痒痒,手也痒痒。
而到了麻将室,看到麻将那一刻心情可太好了,好比一个单身老男人看到如花似玉的姑娘一样开心。
一旦出现三缺一的情况,上了瘾的人也会着急,会想方设法的去喊一个人来玩,如果自己的好友里面有人说不会打,那么上瘾的这位会各种劝、各种吸引他过来一起打麻将,这就是带别人上麻将瘾的过程。
想想看,假设100个人打麻将上了瘾,那么他们会大概率继续下去,戒掉麻将瘾的概率不到10%,还会喊别人去打,有人为了自己打麻将不被老婆或者老公骂,会喊他(她)也来玩麻将,这就是麻将瘾。久而久之,这件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玩的人就越来越多!有些人在疫情期间都克制不住麻将瘾,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打麻将,喜欢打麻将到一定程度就有这么大的瘾。
再加上麻将室老板各种好听的话忽悠一番,来了个潜在麻将爱好者麻将室老板就是递烟倒茶,盛情难却,有的人就是这么上了“船”,后面也就上了瘾,说实话,喜欢打麻将的人那么多,麻将室老板的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太平天国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荣?
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最富有的城市,一度被誉为“东方的巴黎”。上海的繁荣最初得益于土地市场的繁荣,土地市场的兴盛是上海富起来的基础。
太平军在上海
上海繁荣起源于地产繁荣,这并非是空口无凭的结论。美国经济学家雷麦(Remer) 曾经指出“自1870年以来,地产一业,尤其在上海,是外人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费唐《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而导致上海地产行业暴涨的,主要根源于太平天国运动。同治年间编纂的《上海县志》记载:“江浙孑遗,无不趋上海,洋泾浜上新建筑,纵横十余里,地价至亩数千金,居民不下百万,商家辐辏厘税日旺。”太平天国是否是上海繁荣的直接原因?且看史料如何记载。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太平军接连击败前去围剿的清军冲出广西、连下两湖,并在攻克武昌后顺江东下。1853年,太平军打下金陵作为都城,从此太平天国战略东移,接连向江浙一带用兵,打下了14年坐拥江南18省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江浙一带居民大量被屠。江浙一带居民大举东迁,“天京以及各处子女大半迁徙苏郡,又由苏郡移及上海”、“搬移者始自关外(指南京)旋及苏州,十去其七,渐及上洋(上海)”。这些记录都是当时难民迁移的真实写照。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咸丰三年(1853年),与太平军关系密切的上海小刀会举行起义,小刀会起义后成千上万的逃难者纷纷涌入租界。租界开始打破华洋分居的规定,开始接收难民进入。租界之内,有人看到利益,于是将土地出租。1860年5月,太平军大举东进,先后开辟了苏福省和浙江天省两块区域,清军江南大营二度被破,太平军大军东进,一路打下丹阳、常州、无锡、常州、苏州、杭州等地,江南18省几乎全部被扫荡尽。当时盘踞上海的外国人雇用华尔的洋枪队对抗太平军,李秀成与洋枪队在上海老乡拉锯,上海成为了江南唯一没被完全攻下的城镇。
据清人《避兵纪略》、《台州咸同寇难纪略》等都记载了当年太平军与清军、洋枪队反复拉锯造成的战乱灾难,江南民众大多家园被毁、颠沛流离、死伤惨重。当时外国人出版的《北华捷报》记载:“敌军此时以火与刀使上海周围陷于糜烂,而且不问青老与贫富,都未能幸免于难。凡是能够逃脱的人,都纷纷涌进租界,致使租界成为受苦受的人巨大的避难所。”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租界曾收容了50多万难民,这些难民进入租界就想获得外国人的保护,租界人口增加数倍。
上海的官员
1853年,太平军攻占上海,上海人口迅速暴增至54.4万人。1865年初,短短两年时间不到,上海人口又暴增至69万人。这只是官方的数据,而且只是有登记在册的记录,若算起上海近郊散居的人数,则至少有150万余人。这些人大多来自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这些人携家带口而来,能带走的都是最好的东西,金银细软、家眷亲属等等,大量灾民之中不乏有钱人,人口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劳动力,这些人要在上海立足必须花钱买地居住,上海的低价瞬间暴涨,商业迅速繁荣起来。
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迨东南底定,上海南埠日盛,票号聚集于斯者24家,其放银于钱庄,多至二三百万两。”内地大量的票号转移到上海,逃难的富人群体聚集上海,从此将上海作为安乐之地。除了商贾、老板和流民之外,大量被太平军驱赶的清代官员携带大量雪花银转移上海,不惜以重金购买地皮、合股经营店铺、钱庄。外国银行家嗅到这种潜在的巨大商机,于是以发放贷款和折价票券等方式融资,最赚钱的房地产事业被注入了最大剂量的鸡血,一下子异常繁荣起来。
晚清的上海滩
据当时的英国领事记载:“地皮价格抬得很高,最初每亩地卖二百两已经被人们认为很贵了,现在即使卖到一千两二百两,买主还是争先恐后。在法租界内,有几位老租地人,像比索内和亚当森先生,对四千两的出价也拒绝卖出。”英国人霍塞在《出卖上海滩》一书中也指出:“以前没有人要的地皮,此刻都开辟起来了,划为可以造屋的地盘。难民需要住屋,上海先生们便立刻加工赶造起来。租界范围以内的空地,不多时便卖得分寸无存。有些甚至将墙垣都拆了,将屋外的空地也一起卖掉,地价一天比一天涨了起来。”
暴涨的人口、惶惶不安的人心,暴增的用地需求、暴涨的房价,这一连锁效应催生了大量的投机商人、房地产事业,还有大量的钱庄、商店、公司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近代最富有的城市就这样在一场战争的影响下,渐渐形成。据当时的人评估,从事房地产事业能够在短期内获利成千、成万倍,因此大量的房地产公司、贷款公司也在此时出现,中国最早的信贷业务、房地产业务渐渐成形。
晚清法租界
当时上海租出了多少土地?卖出了多少土地?据有关学者统计,当时仅英国租出的土地面积在1861—1863年期间,就已经卖出了2717.51亩。全部租界内外,大约有5000亩以上土地被交易。这个数据是根据当时英国使馆的记录计算,但要算上黑市操纵、本土村民出售等土地数量的话,这个土地亩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低价暴涨的情况下,黑市交易也往往是最活跃、做频繁的商业活动,交易出去的土地比记录在案的会更多。
最为可信的数据是,英租界当时出售的土地大约有2717.51亩,美租界出卖2083亩,法租界大约有1000余亩。在上海近郊,还有不少黑市交易的土地,这些土地的数量总量当计数千亩。如此数量的地产交易,上海一时间成为了极端条件下极端畸形的经济繁荣。
晚清上海
地产行业的极端繁荣,导致大量地产商人、公司纷纷在上海出现,外国商人也瞅准了商机将最新的公司、最新的产业搬到上海开辟基地、广分支脉。当时在上海从事土地交易的外国人,以英国人最多,其次是美国人和法国人,这从租界土地的交易数量就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不少外国商人以出售上海租界土地为业,赚足了大量的金钱。一些人趁机囤积大量地产、地皮,成为了最早的一批房地产大亨。
上海的繁荣,太平天国与清军、洋枪队在东南的反复拉锯导致大量人口东迁,造成了大量人口、资金和技术等在短时间内汇聚在上海一地。近百万灾民涌入上海,催生了房地产事业的兴盛。在频繁的战乱环境中,上海成为了一个集收容、买卖、商业为一体的经济天堂。近代上海之富足、繁荣由此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晚清上海民居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馈赠,亦或许是历史的选择。
太仓老年大学课程?
太仓老年大学开设了多种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 文艺
中国画、书法、园艺、茶艺、国学、诗词、音乐、舞蹈、戏曲等。
2. 科普
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学、营养、环保、心理、法律等。
3. 生活
烹饪、运动、健身、手工、旅游、摄影、手语、英语等。
4. 社交
公益、志愿、亲子、交友、沙龙、讲座等。
太仓老年大学的课程多样化,结合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
诸葛亮与本地氏族有过政治斗争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刘焉、刘璋父子与益州氏族的冲突建安十七年(212)刘备举兵葭萌以袭刘璋 之时,力量甚为单薄,如刘璋益州从事郑度所 说:“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 重。” 后来刘备得到诸葛亮从荆州溯流入蜀之 援,力量仍很有限。刘璋集团军力较强,弱点是统领无方,缺乏内聚力,不足以抗衡刘备。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涪城、绵竹、雒城几次战役,刘璋之军不断溃败,陆续向刘备求降。刘备 控制益州全境以后,其统治人物中由刘璋部属归降者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人越来越显著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璋部属,本是在刘焉、刘璋父子战胜益州在官地主的二十多年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松散集 团。起先,刘焉欲“避世难”,于中平五年 (188)入蜀,为益州牧。
当时支持他的,除了陆续入益州的以南阳、三辅人为主的“东州人”及 其他外来人以外,还有两种益州势力。一为原仕洛阳、后随刘焉回籍的益州官僚,如侍中广汉董扶、太仓令巴西赵韪; 一为仕于益州的本籍豪强,如领有家兵的益州从事贾龙。
董扶“明图谶”,以“益州分野有天子气”说刘焉。贾龙战胜了益州黄巾,但力量有限,不能自立,当刘焉入蜀时他选吏卒出迎。这些事实,说明益州地主虽然力图影响益州政局,可是他们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据地自保,并抗衡外来势力的地步。
因此,上述益州在官地主,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力图借重具有刘汉宗室身份的刘焉,以求达到保据益州,不受或少受中原战乱影响的目的。在这个基 础上,刘焉同益州在官地主之间,暂时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刘焉是外来势力,他同益州在官地主之间有明显的利益不一致,冲突是迟早要出现 的。初平二年,刘焉“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 引起犍为太 守蜀郡任岐和校尉蜀郡贾龙(即前选吏卒出迎刘 焉的州从事贾龙)起兵叛乱。刘焉用以压平叛乱 的,是东州士和青羌兵。
兴平元年(194)刘焉死,焉二子璋、瑁在 蜀,“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 史”。州大吏赵韪,就是随焉入蜀的原太仓令巴 西赵韪,这时他的权势达到足以选立刘璋、左右政局的地步。
也有一些不服刘璋的益州将吏东走荆州,其中的甘宁以后成为东吴大将。建安五年(200),赵韪“因民怨谋叛,……阴结州中大 姓,与俱起兵,还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
这是益州在官地主最大的一次叛乱。由于 东州士殊死战,成都得以保全,而赵韪卒为其部将庞乐、李异所杀。以后虽然还有如“州中诸将庞乐、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的事,但 是益州在官地主大规模叛乱却不再见于史籍 了。
不断由三辅、南阳及荆州它郡流入的外来士人与余下的益州在官地主联合一起,形成一支 比较稳定的力量,支持刘璋,使刘璋在益州的统 治得以维持一个时期。刘备进攻刘璋,这支力量 又陆续背弃刘璋,倒向刘备。
二、刘备时期与益州氏族的关系刘璋邀刘备入蜀之初,这两个营垒之间就自 然地形成“客主”之分,有时又称为“新人”和“旧 人”之分。最早说及这种关系的,是刘璋的主簿 黄权。黄权谏刘璋勿迎刘备入蜀,否则客主难于 相容,“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
显然,这是就客主两方的军事营垒而言。刘备围 攻刘璋于雒城时,法正在刘备军中,致笺刘璋, 劝他勿以“客主之势”自恃。这里说的客主仍是指对垒的两军,与黄权之意一样。
刘备征服刘璋,刘璋部属全体进入刘备阵营以后,客和主、新和旧合流,其分野实际还存 在,不过不再是军事上两个营垒的区分,而是政治上两个派别的区分。
《诸葛亮传》注引法正谏亮之言曰:“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 ……”云云。这说及一体之中存在着主和客、或 者说旧和新这两部分人,构成蜀政中的一大问题,须得刘备、诸葛亮细心协调,妥善处理。
在 当时矛盾还不显著的情况下,两部分人的区分并不十分整齐,政治态度也不完全一致。同是刘璋旧属,有些人在政治上公开反对刘备,例如来敏、李邈、刘巴等;多数人则不公开反对,等待形势的变化发展。
刘备初领益州牧时,据《先主传》云:“诸 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这里除法正、许靖、马超以外,都是新入蜀的刘备部属, 即所谓“新人”。
他们在蜀国官员中人数较少,却是蜀中统治者的主体。刘备对旧人中类型不同的各种人物,也作了精心考虑。法正引刘备入蜀, 其地位同于刘备部属。许靖以名高为法正荐于刘 备,与刘璋本来没有多少关系。马超在蜀更无根 柢,可以不论。
《先主传》:“及董和、黄权、 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 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 士,无不竞劝。”《通鉴》于此下还缀有“益州之 人是以大和”。
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安排。刘备 通过设官分职,力图使各种人,主要是刘璋旧 属,同新人一起,各得其所,彼此相安。其中属于“璋之所授用”的董和、李严二人更被重视,在 刘备政权中处于特别地位,具有特殊作用。
《董和传》,和由荆入益,仕刘璋,建安十九年“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 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左将军、大司马府,刘备军府。董和作为刘璋旧属的代表,被物色来与诸葛亮并署军府,这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安排,从政治方面表示对旧人的 尊重。
董和居官忠恪谦恭,诸葛亮谓其“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其时董和死于任上,于是李 严就被选来代替董和,成为蜀国政权中刘璋部属亦即所谓旧人的代表,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幼主。
李严所得到的这种礼遇,又大大地超过董和。何焯谓董和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 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付托之任,“皆所以慰蜀 士大夫之心”, 这一见解是正确的。何焯所说 的“蜀士大夫”并非专指益州籍贯的士大夫,而是 泛指刘璋旧属,包括益州籍的也包括外来的益州官吏,而且外来的居多数。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了这一既成局面,维 持与李严的和谐关系,保持新人与旧人的平 衡。但是,形势在发展,利害有冲突,新人旧 人的矛盾日益滋长。敌视旧人者嫉妒李严,不服 新人者攻击诸葛亮。新人旧人矛盾明朗化,几年 之后遂演化为诸葛亮与李严的公开冲突。
三、李严与诸葛亮为代表的两派斗争1、李严其人和其代表益州氏族
《李严传》:严,南阳人,少为郡吏,以才 干见称,历事刘表、刘璋、刘备。刘备死前,李 严以犍为太守征拜尚书令,受遗诏副诸葛亮辅 政,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五年 (227)诸葛亮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严遂移镇江州(巴郡治所,今重庆市),留护军陈到为都督,驻守永安,统属于严。
在当时形势下,李严以都护屯江州,实际上 是总揽蜀国东部军政,与成都分陕而治。《吕 凯传》益州郡大姓雍闿叛乱,李严以都护名义“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华阳国志·南中 志》则谓“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谕闿”云云。常颀当为益州从事,益州从事行部入南中,不宣丞相、益州牧诸葛亮的教令, 而以都护李严书晓谕,可见李严职任之重。
李严后来以尚书令受遗诏辅政,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何以得骤居此职,陈寿未作交 待,它书亦无说明。据知前此孙吴曾以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中都护之任略当孙吴之周瑜,而顾名思义,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职任更重于中护军,近于魏晋常见之都督中外诸军事,例为武力权臣所居。
李严素有实 力,他奉诏来永安,或有率所领兵以守峡道任务,成为夷陵倾败以后蜀国安危所赖的重镇,因 而有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任寄。后来诸葛亮北伐 时调李严离永安、江州,欲得其兵以镇汉中,李 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就是由于有此背景。
李严辅政以后,处境有些特殊,与诸葛亮的 关系也颇为微妙。李严不得入成都,只是居永安 为外镇,实际上无法起到刘备原来许诺于他的辅 政作用,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也成为具文。
他退而求其次,力图在江州扩大实力,巩固分陕之势。 《李严传》直谓李严“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华阳国志·后主志》还说李严欲效法魏国陈群、司马懿所为,要求开府,以与其时开府、 领益州牧的诸葛亮等列。种种迹象表明,李严是想使巴、蜀“分陕”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这当然是诸葛亮所不能容许的。 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在酝酿中,不知哪一天将要 爆发。
李严拥有实力和地位,自视甚高,一贯表现与诸葛亮相抗衡的态度。据《李严传》,严致书 于由蜀降魏的孟达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按 指受遗诏辅政),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诸葛 亮亦有书与孟达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 方(按李严字正方)性也”,史谓“其见贵重如 此”。
按诸葛亮致书孟达,是以执政地位,在北 伐出师之前引孟达为外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 李严以都护屯驻江州而与孟达为境外之交,炫耀 自己与诸葛亮相伯仲的地位,那就是另一回事 了。李严还劝说诸葛亮受九锡,晋爵为王,动机 何在,值得琢磨。诸葛亮复书谓“若灭魏斩睿 (魏明帝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 命可受,况于九耶!”亮以“并升”为词以尊李严, 可以想见他委屈求全于李严的用心。
诸葛亮通过委重李严以表示对旧人的尊崇, 暂时缓和了旧人新人的矛盾,但并不能消除这种 矛盾。
2.新旧人之间的矛盾
最先挑起矛盾的是廖立。廖立,武陵人, 是刘备在荆州所用的重要人物之一,深受诸葛亮 器重。《廖立传》,亮谓“庞统、廖立,楚之良 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刘备死,廖立为五校之 一的长水校尉,并没有被安排在足以“赞兴世 业”的更高位置上。
他“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 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廖立发难,新人旧人一时关 系趋于紧张。诸葛亮表上后主,说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亮表还说:“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不表我为卿,自是之后,怏怏怀恨。”廖立被废徙汶 山为庶民,导火线在于坐自贵大,不服李严。
从旧人方面爆发矛盾,始于来敏。来敏,义 阳人,东汉功臣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出 自“荆楚名族”。来敏仕刘璋,为璋姻亲,在旧人 中颇有地位。
后主即位,来敏为虎贲中 郎将领宿卫兵。刘巴本是刘备“宿昔之所忌恨”的 人,来敏既于成都初定之时即为刘巴所援引,其 对待刘备的态度可知。“乱群”是诸葛亮处置官吏 时习用之词,表废廖立, “乱群”之语,盖指在群僚中制造 事端,特别是导致新人旧人纠纷。
诸葛亮在筹划 北伐、安顿后方时,对于东宫旧人、掌领宿卫而 好“乱群”的来敏,是不会不作处置的。所以,诸 葛亮请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使他离开后 主,随同自己北伐;而在所上《出师表》中推荐 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兵,以代来 敏。
这件事,引起了来敏的激烈反应。诸葛亮教 谓:“将军来敏对上官显言:‘新人有何功德,而 夺我荣资与之耶?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来敏所称“新人”,即指董允。董允是董和之子,董和虽是刘璋旧属,但与 诸葛亮长期共署左将军府事,“终始好合”(《董和 传》),在政治上与新人一体。
董允年少,刘备时 始起家为东宫官属,与刘璋没有什么关系。这也 许就是来敏不认为董允是刘璋旧属而认为他 是“新人”的缘故。来敏以“语言不节,举动违 常”,屡被废黜,又以其耆宿学士,东宫旧臣, 屡废屡起,但也只是职在闲散,没有大用。这种 处置似乎是留有更大的余地,与对廖立有所不 同。
诸葛亮废徙廖立,左迁来敏,目的是惩罚和 防备发难闹事的人,以求维持平衡和安定。但这 还不是最终解决新人旧人矛盾问题的办法。最终 的办法已经在诸葛亮思考之中,要等待有利的时 机才能实现。
3.李严与诸葛亮矛盾公开化
建兴九年,李严为祁山蜀军催督运粮事。诸葛 亮废李严,假借了一个难于置信的口实。据《李严传》,李严之表现为:一,喻后主指,运粮不继,呼亮军还;二,又诘亮粮足何以还军;三, 并表上后主谓亮军退盖以诱敌。亮以严反复如此,乃出严前后手笔为证,表徙严于梓潼为民。
《李严传》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谓严“横造 无端”;《季汉辅臣赞》据亮所言,亦谓严“造此 异端”。但是这里所说的李严举动毕竟过于乖 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来“以才干 称”、“有能名”、被誉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 在蜀国地居分陕的人所当为,颇疑其间另有文 章。
废徙李严,是解决新人旧人之争的关键,是 当时的一件政治大事。陈寿所上《诸葛氏集》二 十四篇十余万言,其中有《废李平第十七》一 篇,可见关于此事的文书资料是不少的。陈寿、 常璩书中所载废李严事,当是据《诸葛氏集》资 料写成。但是今存这些,看来都是诸葛亮之词, 没有李严一面的资料,历史真象究竟如何,已无 从考定了。
李严被废徙,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季汉辅 臣赞》注谓:“都护李严性自矜高”。《太平御 览》卷四九六引《江表传》:“诸葛亮表都护李 严,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克,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
这个材料,是陈震向诸葛亮提供的。陈震是刘备旧属,随刘备由荆入益,与李严的人事背景不同。《陈震传》载诸葛亮与蒋琬、董允书,谓“孝起(按陈震字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 为不可近(按陈震与李严均南阳人,故知乡党所 论如此。震使吴在建兴七年,早于李严被废二 年)。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 苏、张之事出于不意”。
由此可见,李严人多巧 诈,桀骜不驯,难于共事,而且还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更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线。
李严所为“苏、张之事”,具体情节没有记载。李严所行“苏、张之 事”,当指其纵横捭阖于旧人新人之间,肆其诡靡之说,挑起新旧不和,所以诸葛亮要假借理由加以消除。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由于涉及新人旧人问题,关系重大,不便独自处理,所以诸葛亮表废李严,联署者包括旧人新人在内,竟有二十余人之多。
解决了李严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江州地区的问题。李严驻永安时,江州入旧人之手。费 观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而费观是刘璋的女 婿,李严的参军。费观以后是李严,李严以后是李丰。李严被废徙后,诸葛亮立即“夺平子丰 兵,以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知居府事”, 见《华阳国志·后主志》。这样,江州的军政权就转移到诸葛亮掌握中了。
《李严传》记载亮与丰教,说到“若都护(按指李严)思负一意,君 (按指李丰)与公琰(按蒋琬字公琰)推心从事 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这本是诸葛亮对 李严的一个姿态,李严于徙所信以为真,“冀亮 当自补复”。但是李严的希望并未实现。
李严被废徙后,旧人中敢于继续公开反抗 的,据知只有李邈一人。李邈,广汉郪人。成都初定,李邈正旦行酒,面责刘备“取鄙州甚为不宜”。有司将杀邈,诸葛亮为请得免。亮死,邈疏上后主,谓“亮身杖强兵,狼 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今亮陨 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下李邈狱,诛之。 李邈被杀事,是新旧矛盾的余波。大体说来,新旧矛盾以严废亮死而告结束。紧接着出现的是魏延、杨仪争权,酿成砍杀的重大事件,而魏延、杨仪都是刘备阵容的人, 属于新人之列,他们的矛盾,不再属新旧之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安徽人在你印象里怎样的?
我是安徽人,老家宿县,70年至今生活在芜湖。平时也比较喜欢结交朋友,南来北往的都有。其实和其它地方一样,安徽、安徽人绝大多数都是比较淳朴实在的,能吃苦耐劳,也乐于助人……。然而也因为一小部分、仅仅一小部分的安徽人做了让人感觉不好不舒服的事,结果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对于这些我希望我们安徽人自己要有认识,要有意识地去纠正、改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安徽人是比较江湖的,希望大家能够把在外面闯荡体验好的东西带回家乡,同时把我们自己在家养成的那些好的东西分享出去。在紧张的人生拼搏路上不要忘记自己为构建安徽人的社会形象所担负的那份责任!祝愿我们安徽发展的越来越好!祝福我们安徽老乡家人安康!生活越来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