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交友,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2023-07-15 10:03:03 28阅读

宜兴交友,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要问苏轼的词,那我肯定会说怀念亡妻那首《江城子》,情深意切,读之令人哀婉动容。但要说东坡的诗,最最走心的我觉得当属《和子由渑池怀旧》。

宜兴交友,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题解

这算是苏轼很圈粉的一首诗了。

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爱弟弟爱得深沉,大家都知道,许多诗文中都有提到子由,渑池在河南,是有典故的地方,战国时期秦王和赵王渑池之会,蔺相如在这里硬刚秦王。

背景

看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和诗”,大概经过就是说,苏轼苏辙这两个牛哄哄的少年,一块儿进京应试,不都一举高中了吗,苏轼要去陕西凤翔任通判,苏辙舍不得呀,就一路送送送,送到了郑州,临别后思念日益深刻,苏辙就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后来苏轼又经过渑池,想起弟弟曾有这么一首诗,这么又好多年没见到可爱的弟弟了吗,我也和诗一首,表达怀念吧,于是就有了《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诗

宋朝人和诗的难点就在于,他们要限制韵脚,你看苏辙的诗每一联以“泥、西、题、嘶”结尾,苏轼要和诗,必然也要用相同的韵脚,要符合韵脚,还要流露真情实感,实属不易,而苏轼这首诗,不仅超越了弟弟,更是成为了千古名篇,还留下了“飞鸿雪泥”的成语。

人生

你看苏辙的诗,首联就以雪泥联系到了漫漫长途,苏轼信手拈来雪泥,还给升华了,从两人话别的漫漫长途,升华到人生的漫漫长途。

自问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再自答一句“应似飞鸿踏雪泥”。然后他自言自语道“泥上偶然留指爪”,却又自问一句“鸿飞那复计东西?”

自此以后,“雪泥鸿爪”就成了人生无定、世事无常的意象。就像他当年和子由一起途经渑池,一起在寺中住宿,一起题壁留诗……这一切其实也都是人生中的偶然,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一个爪印,然后又飞走了。

然后他又说“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老僧已经去世多年,当年题诗的墙壁也都破坏了,曾经见证过我们相会的人和物,再也寻觅不到了,这是人生无常啊,就好像飞鸿留下的爪印,很快又会被新雪覆盖,再也看不见了。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其实就是雪泥鸿爪的具体化、现实化。

最后“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是呼应了苏辙诗的尾联,同时也是一份回忆,此时两兄弟已经高中进士,他们都有着光明的前途,在这时回忆昔日,更是一种温情。

真情

苏轼在这首诗下自注说“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他说:弟弟啊,咱们曾经也走过一段崎岖的长途,你还记得吗?

你看,虽然世事无常,人生无定,你在世上留下的痕迹终究会被磨灭,但是,只要你还记得,只要我还记得,只要我们还有共同的记忆,我们的兄弟之情就不会变。

苏轼每每写到苏辙,总是有这种令人“肉麻”的真情流露,《水调歌头》也是一样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起团聚,虽然我们已经分离很久,但只要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我们就可以长长久久,千里共婵娟。

目不识丁的万墨林是怎么被杜月笙相中并一生重用的?

杜月笙曾站在上海滩的巅峰,俯视着一个又一个一头扎到上海滩的人,他们或激荡,或茫然,或颓废,为了能够挣一口饭吃。

他也曾被迫着闯荡到上海,一路跌跌撞撞,撞得头破血流,硬生生凭着一股闯劲儿在遍地狠人的上海滩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的门生遍布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在上海可谓是一呼百应,他的无数个门生中又有一个人不得不说。

此人便是被誉为“杜门第一红人”的万墨林。

万墨林几乎没读过什么书,说是目不识丁也不为过,当时这么多人投靠杜月笙,可是杜月笙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万墨林,然后培养他,重用他,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呢?

万墨林生于1898年,他小杜月笙10岁,也住在高桥,是一个白相人。

何谓白相人呢?这个白相人,颇有点秦汉时期的游侠的味道,他们比流氓混混更有原则,也自诩高流氓混混一筹,当然,他们也精通吃、喝、嫖、赌。

万墨林在“杜氏舞台”上是怎么出场的呢?

杜月笙流落到上海后,仍然放不下一个“赌”字,因为一个“赌”字,他被水果店老板辞退,后来得到了曾经的同事王国生的好心收留,可是仍然爱赌,赌得茶饭不思,赌得昏天黑地,他的身体也因此被拖垮了,后来更是一病不起。

王国生和袁珊宝眼看着杜月笙不行了,想着怎么给他料理后事,所以便问他:“月笙哥,你在高桥乡下,还有什么亲眷吗?”

杜月笙憋了一口气,说道:“要末,倷去告诉我格姑母,伊是我爷格阿姐,我姑丈在高桥乡下种田,名喊万春发。伊拉有个伲子,叫万墨林,今年十岁,前一晌听说伊也到小东门来了,勒浪一家铜匠铺离学生意。”

于是,王国生和袁珊宝找到万墨林,然后又通过万墨林,将杜月笙的姑母和姑丈从高桥接到了上海。

王、袁两人将杜月笙姑母接到上海,是因为他们认为杜月笙不行了,让她来处理后事,可是他们也没有想到,姑母到上海后,可没有放弃杜月笙,而是整整照顾了他100天,到处为他求医问药,最后竟然真的治好了杜月笙!

当时如果没有姑母的照顾,恐怕杜先生走不出这道鬼门关。

所以,即便只是为了报答姑母,给万墨林一个好的前程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他和万墨林是表兄弟,任人唯亲是每一个上位者都会做的事,所以只要有可能,杜月笙肯定会给万墨林一个机会,去培养他和重用他,看看他到底能不能堪当重任。

杜月笙会识人,也正是因为看到了万墨林的潜力,他才决定对万委以重任。

万墨林19岁这一年,他娘听说自己的侄儿杜月笙发达了,心里很开心,可是转念想到自己的儿子在上海混了10年仍然没有出头,所以便想让杜月笙拉他一把。于是,她亲自从高桥辛辛苦苦来到上海法租界找到杜月笙,让杜月笙给万墨林找个事做。

杜月笙一听,想到姑母对自己的恩情,便答应了,然后将万墨林安排去给沈月英当了跑腿。

万墨林也很上道,他虽然是杜月笙的表弟,可是,他却喊杜月笙“爷叔”,喊沈月英“婶娘”,这么一来,便抬高了杜月笙,又让杜月笙看到了自己的谦逊,也确实得到了杜的欣赏。

因为,杜月笙最怕的便是万墨林仗着自己是他表弟的关系,眼高手低,仗势凌人。

万墨林的这个态度,让杜月笙在心里给他加了分,一个懂得谦恭和低头的人远比一个桀骜不驯的亲戚更值得他去培养。

万墨林做事也很用心,沈月英喜欢抽鸦片,他便练了一手烧烟泡的绝活,很讨沈月英的喜欢。

也别小看一个女人的作用,杜月笙在黄公馆的时候,也是因为伺候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然后得到了林桂生的信任和赏识。

所以,枕头风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不,万墨林和杜月笙当年在黄公馆时一样,也是因为得到女主人的喜欢,然后爬了上去,成为了杜公馆的总管,成为了杜月笙的心腹亲信。

他也知道自己的短板,自己没读过什么书,想要在杜公馆里混出头,他就不得不学习。好在他的记忆力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所以学起东西来很快,后来杜月笙连家里的保险柜的钥匙都交给他保管了。

万墨林还有一个专责——给杜月笙拨电话,杜月笙作为上海名流,他结交的和结交他的人有多少,这些人的电话号码又有多少?一两千个!

可是,人家万墨林可以将一两千个电话号码熟记于心,杜月笙说要给谁打电话,他立刻就能拨号,完全不用浪费时间去翻记录电话号码的小本本。

这样的人,谁不喜欢用?

1927年,杜月笙为了配合老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的时候,想拿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当作给老蒋的投名状,在4月9日下午叫来万墨林,问他当天能不能找到汪寿华。

万墨林想也没想便说能,果然,当天他找到了汪寿华,然后将杜月笙请汪赴宴的帖子交给了汪寿华。

后来,汪寿华如约赴宴,然后被杜月笙、张啸林他们派人活埋了。

这又一次让杜月笙看到了万墨林的能力和胆魄,要知道当时上海总工会的势力可不小,敢一个人去找汪寿华,又能找到汪寿华的,可没几个人。

1933年,杜月笙创办恒社后,也是让万墨林去帮他打理,杜对万说:“墨林,你要每天替我去走一趟,看看有什么事情,能够办的立刻就办了,否则随时回来通知我。”

这句话的份量很重,足够体现杜月笙对万墨林的能力的信任。

1937年,上海沦陷后,杜月笙去了香港,可是万墨林却被留了下来,在上海组织工作,成为了杜月笙在上海的联络中心。

万墨林在上海的地下工作也算是做得有声有色,不过,时间到了1940年12月,万墨林却突然被汪伪76号的特工强行逮捕,然后遭到了76号的严刑逼供,可是万墨林却始终没有向汪伪低头。

杜月笙和戴笠听到万墨林被抓的消息后也是提心吊胆,真怕他会顶不住压力将杜、戴留在上海的暗桩告诉日本人,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他们还让潜伏在上海的人迅速转移位置。

后来,万墨林从76号手里逃脱后,可谓是忠心耿耿的他自然更受杜月笙的信任和重用,于是便成为了杜月笙身边最炙手可热的一个人物。

从被76号逮捕一事,也可以看得出来,万墨林也和杜月笙一样,心中始终秉持着一股倔强的民族气节。

可浮一大白。

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司马光砸缸课本里励志少年长大后怎么样了?

孔融让梨

孔融一家不但让梨,还让生的希望。

名士张俭得罪宦官成为一名逃犯,被孔家收留后被查到。孔褒、孔融、还有他们的母亲争着说是自己收留逃犯,其目的是为了将罪责全揽到自己的身上,希望对方能免罪,获得生的希望。最后兄长孔褒被定罪。

在我们眼中是因为孔融让梨而名扬天下,实际上在东汉让孔融名扬天下的是这一次让“生”。

事实上孔家的家教都很好,他的一对儿女在孔融被抓之后,有人劝他们逃走,结果他们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淡定地赴死,要知道此时这对儿女年龄不足十岁,当时大家都被感动落泪。

孔融为什么会被杀?

这个说起来比较长,知常容尽量简单地说,董卓专权时,孔融与之争论而得罪董卓。因为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天下名士,董卓当时也不好直接杀了,把他弄到北海任相。北海这个地方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地方,显然董卓将借黄巾军的手收拾他。

后来北海被袁绍的长子袁谭抢了,他就跑到许昌,担任将作大匠。此时大权都在曹操手中。

曹操一开始还是忠于汉室,随着时间推移,不臣之心就日渐显露,孔融与曹操闹过很多次矛盾,曹操都忍了,不过当孔融提出这个建议时,曹操就忍不住了。

他提议按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条建议是针对曹操不臣之心来的。因为按这样的说法,曹操以后想封建只能去刘备、孙权、马超等人占据的地盘去了,这等于是虚封。

这种封建方式严重损害曹操的利益,因为曹操是想采用渐进式代汉。万一孔融这个观点被采纳,后果很严重。

曹操就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去诬陷孔融,最后孔融被杀的罪名是“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你觉得孔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

这只不过是曹操杀掉孔融的借口而已。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吴国将领周鲂的儿子,周鲂当年为了引诱魏国名将曹休上当,假装向曹休投降,而且还断发以示。最后曹休上当中计,石亭一战吴国大胜。曹休此战后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周鲂因为此战而被封爵关内侯。

吴国将领的二代横行不法的情况是挺多的,比如周瑜的儿子、潘璋的儿子等等都是横行不法被处理了。

石亭之战是陆逊指挥的,陆机是陆逊之孙,因为陆逊与周鲂有交集,所以周处去找陆机也是正常现象。

周处在陆家兄弟的点拔下醒悟了,不再横行乡里,改为读书,后任吴国的无难督。

三国归晋之后,周处也成了晋朝的官员,担任过新平太守、广汉太守等等,为官有方受到百姓爱戴。

周处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因为太过于正直,得罪朝中重臣。朝中重臣说周处是名将的儿子,作战肯定也很厉害。就这样周处被纳入夏侯骏部下,征讨西北氐、羌等部。

实际上就是想利用战场将周处弄死。

当时对方七万人,夏侯骏让周处带着五千人出击,周处说“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言下之意就是我败了没事,但这样会让国家蒙羞。夏侯骏强行让其出战,最后周处以五千人杀死对方一万多人,弹尽粮绝之时,他知道自己必死,作诗示志:

去去世事已,

策马 观西戎。

藜藿甘粱黍,

期之克令终。

最后从容力战而死,夏侯骏等人就看着而不发援军。夏侯骏是三国名将夏侯渊的孙子。

周处还著有《默语》30篇及 《吴书》、《风土记》,前2部已经散失,《风土记》应该还能看到。少时横行不法,长大之后文武全才而且正直,这是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从小就聪明,七岁就能通读《左氏春秋》。因为父亲为官,他跟上层官员有接触,也有名声,20岁就高中进士,所以司马光就是一个神童型的人物。司马池死后,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将司马光当作亲儿子一样培养。有庞籍的助力,他的人生路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跌落,依旧很顺利。

事实上司马池的人生路也是很顺的,深得宋仁宗的信任,死后被封为温国公。

在为官的过程中,司马光与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因为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宋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宋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

宋神宗继位之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原来这帮关系挺不错的人因为意见不和分道了。

司马光主要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合,后来干脆就不干了,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修撰《资治通鉴》。一干就是十几年。

宋神宗死后,当时主政的太后将司马光召回,他就将王安石的变法给废了,将受到王安石打压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弄了回来。

自己也正式拜为宰相,此时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1086年,司马光去世,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京城老百姓都自发去祭奠,风光一时无二。不到十年,章惇为相,认为司马光的做法不对,最后宋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后来继续对死后的司马光进行打压,直到南宋才恢复全部地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党争之厉害,连死人都不放过。

你最喜欢喝什么茶?

生活中,过了35岁,就关注"三高",绞股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平时口淡,就少加一点。现在人生活水平高,难免大鱼大肉,健康安全还是平时注意。

关于风景名胜和古代文化名人的事例?

苏东坡和苏州的故事

苏州市一座饮誉中外的历史名称,很多文化名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剪不断的情缘,比如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大画家唐寅(即唐伯虎);著名文学家叶圣陶、陆文夫等,其中有一位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他和苏州都姓苏,他就是爱开玩笑的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个有着传奇人生的大才子,而本文要讲述的他和苏州之间的三个故事中至少有两个充满传奇色彩。

苏东坡并没有在苏州做过官,但他在杭州、湖州做太守,在常州居住时,经常乘舟沿运河北上或穿越太湖到苏州会友游玩,关于苏州之行,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趣味十足的话语——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虎丘自然是指“吴中第一名胜”,以虎丘塔而驰名的虎丘山,那么,闾丘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从苏轼被贬黄州说起。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苏东坡因为讪谤朝政(当然是被诬陷的)而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做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同时还要接受太守等上司的监管,幸运的是,当时的黄州太守闾丘孝终相信苏东坡是冤枉的,并且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不但没有敌视苏东坡,还与他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等到苏东坡于1089年第二次任职杭州时,年过花甲的闾丘孝终已经告老还乡了,而他的故乡就在离杭州不远的苏州。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闾丘孝终就是一个居住在苏州城内的大隐,他还是笑傲人间的“吴中十老”之一,可谓既能诗酒风流,又可淡泊宁静,这正合了苏东坡的口味,而他们又是多年故交,所以苏东坡每次游历苏州都会去闾丘孝终居住的小巷拜会这位老友,否则就会觉得少了什么似的,二人情谊于此可见一斑。

苏东坡为闾丘孝终所写的一阕词也可以作为二人友谊的见证

一别姑苏已四年,

秋风南浦送归船,

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

杏花依旧驻君颜,

夜阑相对梦魂间。

闾丘孝终居住的那条小巷后来被称为“闾丘坊”,今天我们在苏州城内仍然能找到这条小巷,就在人民路因果巷北面不远处。

虎丘和闾丘这“二丘”之外,苏东坡在苏州时经常拜访的另一个地方是定慧寺,定慧寺里有一个带发修行的佛教徒名叫卓契顺,他后来做了一件令苏东坡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奇事。

众所周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众所不知的是,北宋时常州的宜兴(现在属于无锡)是个堪比苏杭的好地方,苏东坡去常州访友时对宜兴一见钟情,并且在那儿买了田,安了家,但他长期各地为官,所以主要是他的长子苏迈在宜兴居住。

公元1095年,苏东坡被贬到了远离中原的惠州,惠州当时属瘴疬之地,苏迈非常担心父亲的身体,可是既收不到惠州来信,也不能往惠州寄信,因此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仰慕苏东坡的卓契顺碰巧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找到苏迈,说出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惠州不在天上,只要不停地走,总是能走到的。”卓契顺自告奋勇远赴惠州送信,苏迈难却盛情就同意了。

卓契顺晓行夜宿,跋山涉水,三个多月后终于到达了惠州,见到了苏东坡,苏东坡得知详情,深受感动,一定要重重感谢卓契顺,卓契顺又说出了一句可比哲言的话:“我正因为无所求,才到惠州来的。如果有所求的话,早就往汴京去了。”

苏东坡被贬惠州时,他的长子苏迈为什么不能给他寄信呢?因为当时还没有民间的邮政服务,只有官员才可以借用政府的驿站寄送家信。

除此之外,宋朝官员还有一项特别福利——公务之余,他们可以欣赏官妓的歌舞表演,还可以接受官妓的陪酒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宋朝的官妓卖艺不卖身,如果政府官员和官妓发生不正当关系,二者都会受到严重惩罚,南宋女词人严蕊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当然她是被冤枉的,后来在岳飞的儿子岳霖的帮助下,她得以无罪释放,从而留下了那首词史流芳的《卜算子》。

苏东坡在苏州游玩时,曾经参加过几次当地官员组织的有官妓在场聚会宴饮活动,他的名气和才华自然会成为宴会的焦点,也会成为吟唱诗词的官妓们关注的中心,而他又是个特别善于交朋友的人,于是,他在苏州官妓中有了一个红颜知己。

公元1074年,苏东坡离开杭州沿运河北上,到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继续在京外四处漂泊的仕途。当他从苏州阊门经过时,忽然听到了熟悉的歌声,原来与他互为知己的那位官妓一直在那儿等着为他送行,苏东坡被红颜知己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当场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

故山归计何时决。

旧交新贵音书绝,

惟有佳人,

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

潇潇细雨凉吹颊。

泪珠不用罗巾浥,

弹在罗衣,

图得见时说。

看到此处,细心的朋友肯定会问:苏东坡的好朋友闾丘孝终为什么没有前来为他送行呢?要知道,苏东坡和闾丘孝终相识相交是在公元1079年,这时他们互相还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而且那时候闾丘孝终也不在苏州。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