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交友,张桂梅成功把全职妈妈又一次送上了热门?
哈密交友,张桂梅成功把全职妈妈又一次送上了热门?
我是一名全职6年的二胎宝妈,“全职妈妈”这四个字的确是没有尊严,除非你上的了厅堂下得厨房、还挣的了钱!
在过去四年里,我曾无数次盼望孩子赶紧长大、自己能赶紧出去挣钱,为什么如此急切渴望挣钱?因为没有独立经济的女人几乎就没有尊严,你花钱买个东西都被指责、回个娘家被防着,尤其是你某个亲人住院需要被照顾的时候,你可能只是跑个腿照顾一下,婆家的某些人就跟防贼一样怕你把钱都给“别人”花了,这件事情在我的身上亲人亲事发生过,所以给我的感觉非常刻骨铭心。
随着自己谋个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兼职,拥有自己的小金库后,那些周围的谴责嫌弃声音渐渐地被夸赞取代,尤其是“年轻人不上班在家里面待着干什么”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被掩埋在黄土沙里,但是在这份“上的了厅堂下得厨房、带的了娃还挣的了钱”的背后,苦的依然是全职妈妈,别人看不到、看得到的辛苦也为视为理所当然。
关于全职妈妈的辛酸苦辣在这里就不一一去说了,相信经历过的人都懂,所以在张桂梅校长反对“全职妈妈”的言论被议论纷纷时,我个人并没有太大的心情浮动,毕竟这位女校长所说的言论是事实,如果自己有实力的话,做全职太太不仅仅是对不起一路来的求学生涯,更对不起那些栽培之人,当你面临人老珠黄、丈夫的背叛时,你的一切都塌了、剩下的只有痛不欲生。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相信我的老公,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实际上只有傻女人才会这么说!
那些“我养你”的话真的可靠吗?如果我们现在躺在家里面只吃不做、只支出不挣钱,你会发现不到一个星期时间谴责你的人就排着队,可能都会被唾沫淹到你怀疑人生,张桂梅校长一生无儿无女,所以她只是站在一个校长恨铁不成钢的角度说话,若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相信说出的话就不会这么决然。
我们要知道“生而不养”这四个字就能让你遭受众人谴责,一个女人从生了孩子之后就没有自由,如果有人帮忙照顾小孩、经济条件允许请保姆还好些,否则种种条件的限制下根本就无法有上班的外在条件,在兰妈看来没有不喜欢上班、喜欢在家里面做免费保姆的母亲,只不过是生了孩子要负责的责任在束缚着我们,所以“我想去上班”才成为了众多全职妈妈的心愿。
因为张桂梅校长没有为人母的责任束缚,所以她无法感同身受地真正体会“全职妈妈”,关于如何看待全职妈妈?我个人的理解有以下三点:
1、不要为孩子过度化自己
一说起全职妈妈很多母亲都在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个人认为这个想法不妥,关于全职妈妈的辛酸苦辣,可以说别人经历过的、我经历过,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我也经历过,那些为了孩子过度化自己的妈妈实际上生活的并不快乐。
我们可以想想,那些“为你好”的妈妈有几个和孩子关系好?大多数都是孩子之间矛盾相向,实际上这正是因为“为你好”三个字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困扰,彷佛孩子不按照“为你好”的规划去做就是不孝、叛逆,所以不要为孩子过度化自己才是全职妈妈的聪明之处。
2、找到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目标
为什么很多全职妈妈总是在抱怨和劳累中度过?因为她们眼中只有孩子的视觉,会让自己的思想、包括行动都变得狭隘,倘若我们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多给自己一些自我,在心胸宽阔的同时,或许我们还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时间和能力允许的话,我们不妨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兼职、或者兴趣,想想如何去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份自我价值实现里,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小金库”,也可以践踏那些对全职妈妈有偏见的思想,用行动告诉他们“全职妈妈怎么了,你们或许还不如我们优秀”!
当然,在这份找到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目标并不简单,首先如果你没有人帮忙照顾宝宝的幸运,就需要具备极强的吃苦耐力,既要收拾家务、照顾宝宝,还要想着如何挣钱,这是一个辛苦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力更需要坚持。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上的了厅堂下得厨房、带的了娃还挣的了钱的妈妈,请多一些尊重和爱戴,因为她们真的很了不起!
3、少抱怨多快乐自己
全职妈妈这四个字看上去很普通实际上内涵却很大,在很多人看来,那些全职妈妈都是自己不用上班挣钱可以在家里面睡到自然醒的享福状态,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完全是扭曲的价值观,全职妈妈不只是找了一个有钱的丈夫家里面条件很好,更多的是一个母亲的责任在牵绊着。
在全职妈妈的生活里最怕的就是抱怨和唠叨,不管是子女也好、丈夫也罢,没有一个人可以天天受得了抱怨和唠叨在耳边不断徘徊,亲子关系变差、包括夫妻关系变质,实际上都是从日常的沟通和相处开始改变,若做全职妈妈每天少一些抱怨多快乐自己,让徘徊在身侧光环取代成舒适的愉悦气氛,教育包括家庭才能发展的更好。
所以,一个全职妈妈哪怕没有经济独立的尊严,也要活出愉悦的自己用快乐去感染家庭气氛,诠释出属于你自己的幸福之家!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作者,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如果有不同的育儿观点,也欢迎随时@兰妈谈育儿 一起分享经验、共同健康育儿!
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
我的几个内蒙古同学都能喝,尤其是一个乌兰察布的同学,一个锡林郭勒的同学,太猛了,锡林郭勒的同学还是女的,蒙古族,人高马大,长得也漂亮,蒙古名字叫娜仁高娃,长得真像全智贤,喝酒玻璃杯子一口闷,吓死个人,当年没追上,人家看不上我。
最能喝的真的是内蒙,其次是山东,再次是东三省之黑土地黑龙江,紧接着是河南,再接着是四川,而其它地区基本上都可以手拉手掰个手腕,都能打平手。
那为什么内蒙能喝呢?
内蒙是汉蒙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内蒙人更能喝的是白酒,蒙倒驴、蒙古王、河套王、宁城老窖、草原白、金骆驼等本地白酒广受欢迎。
内蒙古人有一种自尊心,你不把事情做到家,他认为你是看不起他。既然能坐在一起,就应该做实在人,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大家喝酒图痛快,你能喝但是不喝,那么就是把自己孤立了,劝了几次人家心里就想,这人不好交。如果你喝酒喝得爽快了,就会得到尊重,只是喝到差不多的时候,他也就不再劝酒了。
至于内蒙人为什么那么能喝?“躺赢职场,人间不值得”的内蒙李诞这么说:“为啥我们内蒙古人这么热情?因为寂寞。牧区放牧的时候,多少公里看不见个人,好不容易来两个人,我为什么不热情点,喝点酒聊聊天。
他们为啥灌你酒?就是为了让你喝多难受,再多陪我两天。所以当你进入蒙古包的时候,主人先给你献上了一条哈达,然后端上了三杯酒,在你敬天敬地敬万物一饮而尽后,终于正式落座了。其实后面还有,就像伍佰唱的歌那样:来来来,喝完一杯还有一杯,喝完这一杯还有三杯。
内蒙的朋友真热情好客啊:“朋友,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在座的朋友,你能说出来他们的名字,就是你认我们这些朋友,我们自己喝一杯。要是你说不出来,那是不到位,你自己喝一杯。先从你旁边的腾格尔开始,再往下是呼斯楞、马勒极…”
乖乖,这名字就像周深唱的《达拉崩吧》里面的“”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不喝酒头都晕了。
终于你好不容易喝完,内蒙朋友被你由衷感动了,端起酒杯来了一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喝完一杯看看草原美丽的花,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站在草原望北京,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这就是内蒙的热情,男女把白酒当水喝,比东北感情深一口闷还狠,其实这和他们的遗传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游牧的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以前冬季就靠白酒来取暖,久而久之,对于白酒的抗性有所增强,身体对酒精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强,越喝越多,酒量越喝越大。
内蒙人喜欢交朋友,喜欢跟朋友喝酒,心胸宽广,威武雄壮,这也是很多人如此神往”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草原的原因吧。
不过内蒙人能喝酒,也是有民俗禁忌的。有些和维族相似,就是年轻人不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
而一个成年男子是否能喝酒会直接关系到他与人相处的密切亲疏程度。但是饮酒也是分场合的,在有些情况下,蒙古人非常忌讳喝酒娱乐,再有就是给死者送葬时不能喝酒。
我们知道,喝酒是用来助兴的,而举行葬礼是比较严肃和沉痛的事情,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和对死者家属的尊重都不应该在送葬仪式上喝酒作乐,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和没有家教的行为,是极端愚蠢的做法。
另外,在父母、兄长、亲友面前,不满35岁的孩子也是不能吸烟喝酒的,如果不遵守这些蒙古族礼节和规矩,不仅其本人会横遭指责,就连他父母的名声也会受到损害。
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
《亮剑》李云龙的新婚妻子秀芹,被山本抓去了平安县城,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召集了手下营长,带着一个超编步兵团攻打平安县,平安县之战牵一发动全身,加上友军楚云飞三五八旅在内,我军共投入了一个旅,五个团的主力,包括阻击的地方民兵,大约共两万人。最终平安县之战以秀芹牺牲,李云龙全歼山本精锐小队获得胜利。而在这两万人的指挥者,是后来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陈赓。
那么两万人在当时算不算一个兵团呢?
说起兵团,还得需要先理清楚当时方面军、兵团、纵队的区别,许多看过红军长征和三大战役电影和电视剧的朋友,如果不是军史迷的话,经常会理不清,纵队,军团,兵团,野战军之间关系,因为现在纵队已经停用,兵团现在剩下几个,却而代之的是集团军。那么这几者之间,有啥关联呢?
其实从红军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的对军队的称呼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在井冈山初期组建了方面军,例如: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到了陕北。因为抗日的需要,红军三个方面军,合起来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到了1937年9月,八路军对外改编为十八路集团军,不过对外依然沿用八路军的称号。改编后的十八路集团军,有三个整编师,三个师下面各有两个旅,每个旅满编两个团,一个师最多配备一万五千人,合计一个集团军四万五千人。
不过在红军和八路军时期,还有个一个叫纵队的称呼,纵队在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期间没有固定人数,直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纵队的才有了统一的划分,当时将各大战区,合计编出了二十七个纵队。这些的纵队保守的力量拥有三个师,每个师下辖可以有二、三个旅。可见纵队的已经接近了集团军实力。
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的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各军和纵队,由于不断的在扩充。为此方便管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原来纵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兵团。例如李云龙的旅长,陈赓大将,他指挥的中野二纵,为了方便和统一指挥,合并了其他几个纵队,组建了兵团。这也是为了快速应对,当时解放战争事态变化。
因为当时正面交战时,我军的一个纵队,面对是精良装备和优势兵力的对手,如果单独一个纵队和对方一个军抗衡,很难抵挡对方一个师的进攻,所以当时急需将力量整合起来,兵团的组建非常必要,况且对方一个整编师,不但有四五万人,还有飞机和美式装备,解放军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以弱胜强,积小胜而迎大胜。
解放战争中共组建了几个兵团?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组建的兵团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八路军和地方民兵组建的兵团,这一类合计有16个兵团。每个兵团指挥三至四个师军
这些兵团的指挥,都是在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中成长起来,鼎鼎大名的一方骁勇战将,建立新中国,十六个兵团的司令中,其中一人成为元帅,陈赓、萧劲光、许光达成为大将,十一人成为上将。
第二类:就是由敌人起义部队整编兵团,共有三个兵团
这三个兵团分别为:第二十一兵团是长沙起义的部队改编,第二十二兵团驻疆七万官兵和其他的起义部队改编,将绥远起义部队改编为第二十三兵团,这三个兵团的第一任指挥,21兵团司令陈明仁,后来授予上将,22兵团司令陶峙岳,后授予上将,23兵团司令董其武,同样也是上将
两类兵团合计为19个兵团,不过这19个每个兵团的人数上和实力都是有差异。
一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2、7军,合计八万四千余人。
二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3、4、6军,合计七万四千余人。
三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0、11、12军,合计共六万七千余人。
四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3、14、15军,共八万余人。
五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16、17、18军,共八万余人。
七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1、22、23、35军,
八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4、25、26、34军,合计约十三万余人。
九兵团下辖管理四个军,分别为20、27、30、33军,合计约十四万余人。
十兵团下辖管理三个军,分别为28、29、31军,
十二兵团是由东北野战军,一兵团改编,下辖管理三个军,40、45、46军,
十三兵团是由东北野战军,二兵团改编,下辖管理三个军,38、47、49军。
十五兵团是以四野南下的部队扩编为基础,下辖三个军,43、44、48军。
十八兵团是由华北一兵团改编,下辖三个军,为60、61、62军。
十九兵团是由华北二兵团改编,下辖三个军,63、64、65军。
二十兵团是华北三兵团为基础加以改编,下辖三个军,为66、67、68军。
二十一兵团,下辖两个军,为52、53军。
二十二兵团,下辖一个军两个师,9军和和骑兵七师、骑兵八师。
二十三兵团,下辖两个军,36、37军和一个骑兵四师。
重点说一下:
十四兵团,下辖三个师,39、41、42军,首任司令员为刘亚楼上将,到了现在这个兵团曾经管理的3个军,虽然历经沧海桑田,因为功勋卓著完整保留下来。能在当时的数字上看到,这些兵团组建和改编的时候,管理的师和人数都不是统一的,最多可以到十三、四万,少一点的不过一个军两个骑兵师,平均来说也是在三个师,七、八万人之间。
解放战争中敌方共兵团数量
为了做一个对比,我也收集了一些,解放战争时期,对方的有兵团资料,合计对方当时有22个兵团,一个兵团有多少人,需要看情况而定,例如黄维第十二兵团,他的兵团就是管理了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还有一个快速纵队,合计人数多达十二万人,堪称是当时敌人主力中的主力,特别是它的快速纵队,其实力当时是顶尖的存在,拥有一个坦克营(包括了二十多辆美式轻型坦克,还有装甲车十多台),并且还有十二门火炮的炮兵营,不过黄维兵团最后被困在一个不到十五华里的狭小地区,只有少量逃走外,最终被解放军接近全歼。
除了黄维兵团,我在说一下张灵甫的74师。
进入了1947年春天,敌方改变作战的思路,向陕北和山东发起猛攻,在山东合计投入了三个机动兵团,其中包括六十个整编旅,接近有四十五万人,还编成了一个以二十五万人组成守备机动兵团。
合计共投入了多达七十多万的兵力,其中在三个兵团中以一兵团核心,因为在机动和实力还有装备上,一兵团堪称精锐,核心中的核心,实力最强的是整编74师。74师外号御林军,号称五大王牌师之首,美械装备战力强悍堪称头号精锐,不过在孟良崮战役中,由于张灵甫急于争功,反了兵家大忌,因为孤军深入,最后被解放军优势兵力包围最后歼灭。
抗美援朝志愿军派遣了多少个兵团入朝?
抗美援朝期间, 我国的志愿军合计共派遣了六个兵团的兵力,这六个兵团分别为:志愿军三兵团、志愿军九兵团、志愿军十三兵团、志愿军十九兵团、志愿军二十兵团、志愿军二十三兵团,而其中的:志愿军三兵团的第一任指挥,就是李云龙的旅长陈赓大将,第二任是许世友上将,可见在亮剑中,提到了孔捷参与了入朝作战,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不过陈赓大将在后来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组建军校,实际上指挥志愿军三军团战斗的,更多的是王近山中将,特别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他参与和指挥的。
兵团为何最后被取代了
在解放以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胜利后,兵团的建制开始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兵团被取消,由军区对下辖的军直接管理。这也是因为世界格局在变化,当今的战争模式发生新的变化,并且进入了90年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精准打击的出现,需要的是应对局部发生冲突的建制作战单位,所以,人民解放军也开始进行改编,取消了兵团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重新以军为建制单位,应对一些局部冲突,兵团就此退出逐渐很少再被人提及。
小结:
提起兵团,其实它还有许多历史含义,是历史上一级部队的建制称呼,不过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主力兵团、地方兵团、游击兵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兵团成为了解放军各个军和纵队的升级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在纵队基础上发展出来更高级的建制。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19个兵团。建国后,逐渐取消了兵团作为指挥的作用,改由军区直接管理军。
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
楼兰,一块神秘而充满历史沧桑的西域小国,自汉代以来,她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上演了很多次杀伐战争。中原人之所以对楼兰这么憎恨,主要是因为楼兰国的特殊性。撇开政治因素,历代文人骚客,对楼兰的描述可谓魔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串起了那段记忆。
(楼兰故城遗址)
如今,这个地方虽然不再神秘,但让人吃惊的是它高达3500元的门票价格,如果你是一名外国人想要一睹她的芳容,还需要缴纳30万元的定金。这么算来,楼兰古国的遗址,至今世界上不超过5万人看过。可见,这里是一方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文明之地。
回溯历史,让我们从一些诗人的笔端看看楼兰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曾写过:“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杜甫也写道:“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楼兰古国遗址)
在这些诗人看来,楼兰必须要“破”、要“取”、要“斩”。那么这里究竟有怎样的历史过往,在楼兰的黄沙下面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探寻。
一、楼兰古国的前世据史料记载,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西汉通往西域的枢纽。丝绸之路在这里分为南北两道,玉石之美曾由此名扬四方。
(楼兰古国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西汉之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西域有这样一个神秘古国。汉武帝继位后,派使者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历经数十年之后,张骞返回中原,把西域的盛景详细报告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得知西域的繁华后,便有征服古国之意。但想要征服楼兰并非轻而易举,因为中原面临的最大敌人北匈奴,也一直想拿下楼兰。
(张骞出使西域图)
与匈奴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的秦朝。当时匈奴是秦朝的头号强敌,数次围剿不灭,而且经常骚扰边境。公元前215年,秦王派大将军蒙恬将匈奴族群驱逐,收复河套。后又修建秦长城,以防边境之患。但秦朝只是将匈奴赶走,并没有灭掉匈奴。
刘邦统一华夏以后,中原根基不稳,继续休养生息。这时匈奴大肆骚扰边关,基业新建的大汉只能通过和亲等方式求得暂时的安宁。在吕后掌权时,匈奴的首领更是提出要娶吕后为妃,可见当时的匈奴十分狂妄自大。
(“和亲”从汉高祖开始)
二、汉武帝与北匈奴的较量汉武帝继位后,国力强盛,欲西征剿灭匈奴,以绝后患。两次著名的大战由骠骑将军霍去病亲率,指挥河西之战与漠北之战。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只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未能带领汉朝军队彻底灭掉匈奴。
(霍去病“河西之战”)
由于楼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西汉与匈奴旷日持久的战斗中,楼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谁先占领楼兰,谁就能占得先机,对整个大局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那时的楼兰乃丝绸之路要道,经济繁华,号称“西域中的乐土,沙漠中的天堂”,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匈奴也一直觊觎这块风水宝地。
(汉武帝北伐匈奴)
三、古楼兰臣服于大汉与匈奴之间面对西汉与匈奴的你争我夺,彼时的楼兰谁也不敢得罪,它夹在两位大哥之间,左右为难。帮西汉呢,得罪了匈奴。帮匈奴呢,大汉又会发怒。因此,楼兰既不敢得罪汉人,也不敢得罪匈奴人,楼兰国只得把楼兰王子送到长安做人质,同时,送另外一个儿子到匈奴做人质,冒着儿子被杀掉的危险,楼兰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保持中立,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如此看来,楼兰国王只能当起了“墙头草、随风倒。”谁打了胜仗,就帮谁。
(剧照:楼兰王(右))
四、汉昭帝智取楼兰面对楼兰的“朝三暮四”,汉武帝当机立断,决心彻底收复楼兰。由于楼兰时常成为匈奴的耳目,楼兰国王曾几次秘密杀死汉使,掠夺财物。为了震慑楼兰,汉武帝决心派军队进攻楼兰。
后来,汉昭帝命令大将军霍光派属下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一日,傅介子带着一箱子的金银珠宝,前往楼兰国拜见国王安归,并奉上宝物。国王安归大喜,好酒好菜招待傅介子,傅介子趁国王喝醉,将其刺杀(傅介子千里斩杀楼兰王)。
(傅介子)
随后,傅介子召集楼兰国的满朝文武于大堂,说道:国王安归因有负于大汉,已被处死。我大汉大兵压境,归降者一律免死,反抗者格杀勿论。另立曾在汉朝做质子的尉屠焉为新王,并为王子婚配一位美姬一并送回楼兰继承大统。尉屠焉继位后,楼兰又开始亲附大汉。
五、楼兰的消失归附大汉,匈奴肯定不原意。尉屠焉为躲避匈奴人的报复,便开始举国南迁,建立鄯善国。从此,曾经创造过辉煌文明的楼兰古国从历史上消失了,曾经繁华的城市,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只剩下断壁残垣和黄沙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王朝慢慢的没落,中原开始群雄割据,三分天下,从此便与西域断了联系。
(楼兰古城复原图)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时,楼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公元448年,北魏派大军灭掉了楼兰,楼兰古国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的楼兰古城,历经千年的风沙吹蚀,早已埋没于地下。楼兰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古城)
结语:从那些诗词中不难看出,汉唐时期的中原人也十分憎恨楼兰,这是因为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曾经屡屡抢劫商客、谋财害命,中原人深恶痛绝,而且楼兰的“墙头草”行为,已经在历史上臭名昭著,实在令当时的中原人憎恨。但穿越历史你会发现,身处夹缝中的楼兰小国,要想生存,只能在两边求的一线生机,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楼兰续国800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探寻楼兰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知道,见风使舵也是一种生存法则。
(楼兰古国遗址)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永乐十九年对于明朝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永乐皇帝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顺天(今北京)。南京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都城,后来的建文帝也不曾改变,为什么朱棣一上位就不计成本着急迁都?
初露迁都的意向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刚称帝的第一年,在这一年朱棣做了三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原本明朝北边的都城是汴梁(当时的明朝有三个都城,第一个都城是南京,第二个都城是凤阳,第三个都城是汴梁,虽然都城有三个,但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只有南京),但随着朱棣的即位,朱棣将北边的都城改为北平,同时也将北平的名字改为“顺天”(“顺天”二字值得玩味),称“行在”。
第二件事情:明朝的都城在南京,自然经济重心也在南京。而朱棣重开海运,通过渤海将南方产粮地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顺天,显然多此一举。
第三件事情:朱棣将十个郡,九个省的大量富户强行迁到顺天,之后又陆陆续续迁徙数以万计的百姓到顺天,甚至一度颁布命令,只要不是流放的罪犯,一律赦免,通通到顺天开垦田地。
朝廷上的大臣一个个都是老狐狸,面对朱棣的种种反常行为得出一个结论,朱棣的心里应该是打算着迁都。
朱棣明白自己手底下的这帮人,一个比一个精明,要想瞒得过他们,除非不动,只要一动,他们准能察觉,干脆跟他们坦白,准备将都城迁到顺天。
大部分的大臣都对朱棣的迁都工作表示同意,而那小部分的大臣虽然内心不同意,但是也不敢反对,毕竟朱棣暴戾的性格在那里放着,建文旧臣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敢公开的表示反对。
大动干戈修建紫禁城所需要准备的材料从永乐四年就已经开始准备。木材主要是取自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取木材的地方是森林,而森林一到夏天潮湿温热,进去待一会儿还好,可这一进去就是多天,百姓是肯定不能忍受的,因此有许多百姓染病而死。
据说当时如果有一千人去取木,能够回来的也就只有五百人,可见情况是有多么的恶劣。
木材虽然是通过河流运输,但是不可能只把木材扔在河里,木材就能够自行通过河流到达顺天。在木材从开采地到顺天期间,需要有人盯着木材的流向,以防止木材流向他方,或者在河流中造成堵塞,停止不前。
相比于木材,石材则简单得多。石材开采虽然是人开采,但是运输则大部分由驴完成。而且运输石材的时间大多数是在冬季,运输队伍采用挖井成冰(在运输石材的路途中不断的挖井,将井水洒在路上结成冰)的方法运输石材,大大节省了人力。
紫禁城的建造,动用民夫上百万,能工巧匠数十万,这上百万农夫与这数十万能工巧匠都是在紫禁城工地上劳作的,而如果再加上那些不在紫禁城工地上劳作的人数的话,将会高达数百万。
朱棣迁都的三大原因第一大原因:不想活在朱元璋的阴影下
朱棣自从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朱允炆政权,便惶惶不可终日,心里天天都有着极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是来自于建文旧臣,而是来自于朱元璋。
朱棣是封建社会的帝王,始终认为他死后是会见到朱元璋的,也因此朱棣多次请来一大堆的和尚做法事,做法事的过程每一次都高达七天七夜。朱棣做法事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朱元璋的原谅,希望朱元璋不要怪罪他。
朱棣的皇后徐皇后在永乐五年去世,但是朱棣却没有将徐皇后安葬在当时的都城南京,而是选择停棺处置,在顺天的昌平建造陵墓,直至永乐十一年昌平的陵墓建造接近完成,朱棣才将徐皇后安葬。
朱棣连陵墓都不敢安置在南京,可以看出朱棣的内心是有多么的惧怕。估计当时朱棣天天都做噩梦,梦到朱元璋来找他吧。
第二大原因:顺天是“龙兴之地”
封建王朝的帝王基本上都将出生的地方或者发家的地方称为“龙兴之地”。就比如朱元璋将区区一个凤阳设置为明朝的三个都城之一,论粮食凤阳比不过苏州,论经济凤阳照样比不过苏州,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因为出了个朱元璋,被设置为“中都”。
朱棣对待自己的龙兴之地“顺天”,与朱元璋对待自己的龙兴之地“凤阳”一样情有独钟。
朱棣是在顺天发家,而且自从二十岁出头开始就居住在顺天,已经习惯了北方的饮食,习惯了北方的风沙,相比于安逸且令人恐惧的南京,朱棣总是不知不觉的想要回到顺天。其实从永乐七年开始,朱棣基本上就在顺天办工,设置六部,南京则交由太子监国。
第三大原因:北方的蒙古
永乐元年三月,蒙古大军突破辽东的防线,进入明朝境内烧杀抢掠,而负责指挥的沈永根本没法抵抗蒙古大军,只能看着蒙古大军抢完东西高高兴兴的离开。
前线的消息传到南京,朱棣怒不可赦,当即将沈永处死,询问众臣北边边境情况持续恶化该怎么样解决(在此之前,蒙古大军已经多次进入明朝境内烧杀抢掠)。
群臣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朱棣,朱棣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之前的边境险要部分是由他与宁王朱权负责防御,而现如今他到南京当皇帝,宁王朱权也被他绑到南方。
最重要的是,朱棣他作为藩王造反起家的皇帝,相当惧怕别的藩王也学他造反,所以废掉了北方所有藩王的兵权,最多的也就是只有几个护卫。而那些在北方负责防御的“外人”手里基本上就没几个兵,边境就相当于不设防地带。
把兵权交出去不敢,也不想。如果不把兵权交出去,蒙古骑兵迟早会打到南京。况且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要么短命,要么弱的不成样子,就比如东吴、东晋、南宋。
边疆告急,为了国家的稳定,朱棣必须得要将都城迁往北方(其实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就有过这种想法,曾派遣朱标前往关中之地视察。但是朱标视察回来就染病身亡,彻底打消朱元璋的念头)。
结语
朱棣迁都顺天,天子守国门,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如果说后世君王一旦出现昏庸之辈,那么江山将会摇摇欲坠。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就通过“土木堡之变”证明了这一点,也先直接率领大军打到北京城下。虽然是冒险,但这个险值得冒,反正南京是缩减版的朝廷,朝廷上有的官员,南京那边基本上也有,打不过,大不了跑回南京,再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