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交友,如何传承奇石文化?
赣州交友,富甲两宋的江西后来为何衰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江西曾经的繁盛江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江西一直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真正可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最晚从唐代中期以来直至清前期,江西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基地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从若于最重要的方面看,论粮食生产,如《新唐书·食货志》说,到唐代后期,“每岁县赋入倚办,止于浙西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北宋江西“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南宋更有三分之一漕米取自江西;明清时江西负担的赋粮常在10%~20%,在各省中通常在前三位以内,又是长江下游各省和闽、广商品粮的主要供应地。
论经济作物,江西茶课唐代时占30%,宋代时占26%~30%,明清亦为主要产地,其他如竹木烟叶、蓝靛、甘蔗、油茶、水果等生产也均占重要地位。论手工业,江西早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铜矿和冶炼基地,商代瑞昌铜岭铜矿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古铜矿;唐代铜矿开采已有较大规模;宋代铅山场为全国三大铜场,永平、永丰两监“当诸路鼓铸之半”,并发明了“胆水炼铜”的独特方法;明代铸钱一度达到全国的1/3以上。
其他如纺织、制瓷、造纸、造船、刻书等亦甚为发达,制瓷更是独步天下,无出其右。所以,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和宋应星出现于江西,实非偶然。
论商业,江西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和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使唐宋以来江西商业亦属前列。明代“江右商”“行商之迹,几遍天下”,与山西晋商、安徽徽商等成为国内主要商帮,以至有“作客莫如江右”和“无江西不成买卖“的评价和俗谚。
论人口,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江西户数已经占到全国的12.37%,宋代户口占全国9.8%~17.89%,元代更高达20.84%(户)、24.23%(口),明清江西人口在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然为全国前列。咸丰元年(1851年),江西人口达到2451万,仍居全国各省第8位。因此,说江西是唐代中期以迄清代中期中国经济中心区域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省份之一,应该不是夸大。《清史稿·食货志》说:“天下财赋,惟江南、浙江、江西为重。”正道出了江西的这一特别重要的地位。
从唐代中期以来,江西还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一位叫朱君毅的学者在丁在君、梁启超、丁文江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历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他根据二十四史列传和《国朝耆献类征》、《清史列传》及《中国名人录》、《中国年鉴》等资料,统计了从汉代一直到1929年各省人物情况并加以排序。
根据他的研究,江西在西汉时期人物排在第14位,东汉第12位,唐代第13位,北宋第9位,南宋第3位,明代第3位,清代第10位,民国15年(1926年)以前第9位,20年代后期则在9~13位之间”。也就是说,江西在汉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人文地位虽有起伏,但始终处于中上的位置。
特别是宋代以来,江西已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中心地区之一。杨万里说:
“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故经义足以名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地方,未有若是其众者。”
以最能反映古代社会人文成就的科举和仕宦来说,江西自隋唐到清代废除科举,共有进士10506人,占全国进士98689人的10.7%,其中宋代进士5145人,居全国第二;明代进士3114名,居全国第三;清代进士1919人,居全国第五。又全国总计有状元494人,江西40人占8.09%,居全国第五位,而宋、明两代江西状元共30人,仅次于浙江居第二。
另外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者28位,副宰相者62位,“二十四史“立传者500余人。这一数字,也是在前几位的。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唐代以来江西教育的极为发达。
唐代书院兴起于江西,宋元明三代,江西的书院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占全国的20%~30%。数量之众,实为他省所不及,更有像白鹿洞书院这样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著名学府。而在江西民间,“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小儿不问如何,粗能读书,自五六岁即以此教之五经”*;“闾阎贱品,力役之际,吟咏不辍”之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如此浓厚的学风,更充分反映了江西教育的发展,而这正是古代江西人才众多的重要基础。
更重要的是,江西历史上不仅人才众多,而且为华夏奉献了一大批第一流的人物。
以节义论,有徐稚、胡铨、洪皓、文天祥、江万里、谢枋得等;以政治论,有陶侃、欧阳修、王安石、周必大、文天祥、程钜夫、杨士奇、解缙、黄爵滋、陈宝箴等;以文学论,有陶渊明、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蒋士铨等;以史学论,有欧阳修、刘恕、刘邠、乐史、徐梦莘、徐天麟、马端临、虞集、揭傒斯、陈邦瞻、陈寅恪等;
以哲学论,有周敦颐、朱熹、陆九渊、李觏、吴澄、吴与弼、罗钦顺、罗汝芳、罗洪先、何心隐等;以科学论,有曾安止、张潜、宋应星、朱思本、徐九思、徐贞明、齐彦槐、江永、喻嘉言、雷发达等;以艺术论,有董源、徐熙、范宽、黄庭坚、周德清、朱权、朱载堉、魏良辅、朱耷等;以宗教论有张盛、许逊、陆修静、慧远、行思、良价、怀海、欧阳竟无等等,他们在各个领域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昌大作出了伟大贡献,留下了自己的鲜明印记,有如灿烂群星,辉映华夏。
“江西素号人物渊薮”,欧阳修所谓"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确实不是自夸。江西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中心区域之一,如果中华文明史上没有江西,实在是不可想象。
二、江西何以衰败江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之一的同时,有着三方面的限制。
从时间上看,江西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宋明时期。此前江西尚属经济和文化上相对边缘的地区,近代以来江西在中国经济社会大格局中的地位又逐渐下降。
从空间上看,在唐代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大背景下,南方的江浙、皖南、福建、两湖地区,经济文化均有巨大发展,尤其是江浙两省,与江西相比,如果说宋明时期尚可称旗鼓相当的话,至清代,江浙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便已极其显著。其既是南方经济的“极核”,更是中国人文的渊薮。其中江苏又尤为人文之冠,据统计,清代江苏人才数量是黄河流域6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人才总数的2倍,占全国的32.5%,为南方10省的38.8%。
从层次上看,除了南唐时期极短暂地一度成为国都外,江西从来不曾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江西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从未与中国的政治中心重合过。这表明,长期以来江西一直是作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基础性和从属性地域而存在的。古代历史上江西一向与中央王朝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少有割据,也较少排斥外来文化,反映的也是同一实质。
近代以来,江西历史地位变迁的总趋势,则是从中心退行至相对边缘。周振鹤教授在《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一书中曾把数千年来中国区域历史变迁的大势概括为“从北到南”和“自西徂东“八个字。“从北到南”即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至江南,而所谓“自西徂东”,则是指随着西方列强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直接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生撞击,中国沿海地区在外力作用下,成为中国最早发生近代化进程的区域。
近代工商业、西式教育、书报传媒、新型知识分子等等率先在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发生发展起来,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发展引擎,而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则还较长久浓厚地保持着传统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南北分野,遂因此被近代的东中西部的划分所取代。
进入近代,由于历史上“一口通商”格局的彻底打破,使赣江一大庾岭商道逐渐废弃,江西从历史上的通衢要区一变而为封闭的内陆省份。因社会矛盾激化而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在赣地反复争战,江西生命财产损失极其惨重,“甲于天下”的厘金及捐纳等更成为江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桎梏。
又由于江西长期以来处于传统文化的中心区域,士绅民众以“文章节义”相尚,排斥近代文化较甚,严重制约了江西近代化的步伐。江西面临着传统经济模式难以维系和近代工商业举步维艰的双重难境。江西近代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衰落,表现在自然经济的重新强化,以及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整体的不景气,但更重要的则是近代工业的发展缓慢与弱小。江西的各主要近代工业的出现,均较东部省份要晚数年到十数年。
从这一意义上说,近代江西的停滞落后主要是与东部相比较而言的,因此本质上并非传统经济的绝对衰落,而是近代化进程中的显著落伍。与此同时,江西一向引以为豪的发达的传统文化,也明显地走了下坡路,人文的总体状况从各省前茅逐渐降至中等,终未能进人文化地理学者所谓“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正如有学者所言:“概括而论,自南宋而至元、明的500年间,南方文化的密集区在江、浙、赣地区;清代260多年,江南各地文化虽然都有所发展,但江西学风衰减,文化密集区收缩到作为极核的江、浙地区;清灭以来的近百年间,在江南各省文化普遍发展的同时,南方文化的相对密集区以江、浙为源地,顺沿海岸带急速向闽、粤方向扩展,最终形成了近代的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梅州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我是梅州本地人,关于这个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梅州人整体热情好客不排外。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梅州客家人,从小在城区生活。虽说是城区,但是我小时候周边也都是农田、池塘、菜地,和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两样。从小到大,给我感觉我的家人和身边的人,绝大部分都是热情好客的。
举个例子,以前遇过几次,有外地人来到我家问路,我爸妈我爷爷奶奶都会很热情给他指路。如果路程不远,甚至会亲自带着他到目的地。我印象很深的,大概在2000年左右,有一对江西寻乌过来的中年夫妇,来到我家老乡找我们一个老邻居,那时已经搬房子到别的地方住了,这对江西夫妇又没有他新家的电话,最后我爸先帮他们打电话进行联系,然后骑着摩托车把这对江西夫妇载到邻居的新家。哪怕是现在,好多快递小哥还有送报纸的邮递员,我爸妈见到了,都会很热情招呼他们来家里喝茶喝水。
二、梅州人的性格也是分地域的,五华人相对刚烈,兴宁人精明。梅州下面有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五华县、丰顺县、兴宁市、大埔县、蕉岭县。相对来说,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大埔县、蕉岭县的人比较温顺,是典型的梅州人性格,与世无争。
而五华啊哥硬打硬是出了名的,性格刚烈,清朝时期的著名的武状元李威光就是五华人。另外,五华人民国以前靠打石、石雕工艺为生的人口众多,这种重体力的活儿也造就了五华人刚强的性格。所以在梅州有一句土话,武力不要跟五华人斗,嘴上功夫不要跟兴宁人斗;
最后来说说兴宁人。兴宁是一个县级市,由梅州管辖。兴宁人的性格的一个特别是聪明,特别能言善变,所以兴宁的官员遍布全省各地。兴宁一带自古是商贸重地,兴宁人世代相对于梅州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接触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这对于兴宁人口才的养成和骨子里精明的性格造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梅州中老年人性格温和,年轻一代更有性格。梅州客家人整体性格温和,但并不能代表全部,特别是年青一代。我身边一些同事同学朋友,同样也有一些脾气暴躁的,这也很容易理解。随着年轻一代网络上接触到爆炸性的资讯和各市“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的影响,梅州的年轻一代也是越来越有性格了。这个“性格”,我不评价它的好坏,只能客观地说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了。
四、总结。要了解梅州人的性格,最好的方式就是来到梅州,和梅州人交朋友,这样您的感触会更深。欢迎您来到梅州,有什么需要协助的,随时都可以“私信”我,只要力所能及,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可以通过“写留言”的方式与我进行沟通,我会第一时间回复。谢谢大家!
李光地与陈梦雷既是同乡?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剧中的朝臣李光地并不陌生,这位福建籍官员凭借着在收复台湾期间的卓著政绩,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并且调入北京,进入到了朝廷的权力中枢,并且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扳倒了明珠和索额图两大政治集团,但同时也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厌恶和愤恨,就此被贬职到台澎,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当然,这也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不少剧情桥段都是被张冠李戴了,其作用也被过于的夸大,大家看看就好。
不过历史上的李光地确实是有着真才实学的,一方面,他是当朝之大儒,在理学研究上颇有造诣,并且在康熙的授意下担任过太子胤礽的老师,学问之高深自不用说;另一方面,李光地奉公廉洁、恪尽职守、政绩卓著,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康熙朝时期汉臣中的重要杰出代表,去世后还被追赠谥号“文贞”,享受到了极大地推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康熙朝时期的重臣,在其早年也有着这一段“嫉贤妒能”、“据功劳为己有”的“黑历史”,而被李光地“黑掉”功劳的,正是与他同榜考中进士,且为福建同乡的陈梦雷。
“三藩之乱”爆发,李光地与陈梦雷可谓是“同病相怜”。提到陈梦雷,或许一些朋友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另一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陈梦雷的名字被反复提及,只不过,他是只见其名却不见其人,而与他共同参与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的李绂却有在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陈梦雷是福建闽县人,由于其自幼聪慧善学,因而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康熙九年(1670年),陈梦雷考中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任翰林院编修。而李光地也是在这一年考中的进士,之后也担任翰林院编修。两个人可以说既是同乡,又是同事,还是同榜进士,于是他们之间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毕竟,在中国古代,同乡、同事、同榜,在这三层关系只要占据一层,都能使得两位官员建立密切的关联,而李光地和陈梦雷同时将这三层关系全部占齐,两人起初的关系之好是可想而知。
然而,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这两人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率先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吴三桂在叛乱之初,先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贵州,随后又快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大部,与清军是隔长江对峙。
在此之前一直为吴三桂马首是瞻的靖南王耿精忠,眼见吴三桂已然占据了占据的优势与主动,于是在吴三桂起兵后的第二年,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福建发动了叛乱。
耿精忠先是迅速占领福建全境,随后又与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兵合一处、将打一方、海陆并进”,开始向浙江和江西等地区发动进攻。
而在耿精忠起兵造反,攻城略地的同时,他也在大肆抓捕清朝在福建的官员,包括福建总督、范文程之子范承谟等人,皆被耿精忠所俘获。耿精忠对这些官员进行了威逼利诱,那些负隅顽抗、拒不投降的官员,全部遭到了耿精忠的残酷迫害,包括范承谟在内的一大批不愿与耿精忠共同对抗清朝的官员,几乎全部被处死。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时候的李光地和陈梦雷均在福建省亲,并且全部为耿精忠所俘获。
耿精忠对于这二人采取了积极的招降攻势,并且以其全家上下的性命为要挟,逼迫李光地和陈梦雷为自己效力。面对如此危局,出于对自身以及整个家族安危的考量,两人皆先后假意“归顺”,但是对于耿精忠邀请其出山为官、献计献策的要求也同样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
可以说,此时的情形不管是对于李光地还是陈梦雷来说都是非常危急。
李光地“居功劳为己有”,狠狠的“坑”了陈梦雷一把。深陷敌营且性命朝不保夕的李光地与陈梦雷,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进行了一次密谋,他们想要找机会将一份密折送交至康熙皇帝手中。一来,这是要向康熙皇帝、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二来,就是将自己打探到的耿精忠的军中虚实以及其军队布防情况上报。
同时他们还相约,这次是要“联名上疏”,共同“请兵入闽,剿灭叛贼”。
之后,李光地将写好的密折封入一颗蜡丸之中,派人秘密送往北京,并且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报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见到李光地的密折是大为感动,不仅对李光地予以了高度的赞赏,同时还将其任命为兵部领兵大臣,李光地就此在朝中名声鹊起。
康熙十五年(1776年),康亲王杰书领清兵攻克仙霞关,正式进入福建境内,同时连克浦城、建宁等数座城池,眼看抵挡不住清军的攻势,耿精忠选择了投降,重新归附了康熙皇帝,并且开始领兵向台湾的郑氏集团以及在广东发动叛乱的尚之信发动进攻。
而此时的李光地,也得以重新光明正大的回到清廷,并且获得了福建地方官员极高的评价:
“李光地矢志为国,即使颠沛流离也不曾改变志向,应当予以褒奖。”在这之后的李光地则开始带兵征战,并且为平定福建等地的叛乱以及抵御台湾郑氏集团的袭扰立下了大功。
康熙十九年(1680年),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皇帝正式提拔其为内阁学士,李光地也就此驶入了官场提拔的“快车道”,并且逐步成为朝中地位显赫的重臣。
这里或许会有朋友会问了,明明是李光地和陈梦雷两个人共同密谋的这一计划,为何朝廷只封赏了李光地,陈梦雷得到了怎样的奖赏呢?
事实上,尽管与李光地共同密谋计划了“上疏请兵”,然而不同于李光地的被赏识与重用,陈梦雷得到的却是极为不公正的待遇,而这一切,却是都拜李光地所赐。
“挨延半载,始肯遣人。则尽易臣疏,削去臣名”原来剧陈梦雷说述,李光地在向康熙皇帝撰写密折的时候,对于陈梦雷与自己同样忠心耿耿,不愿意依附耿精忠,所以密谋“合约上疏”的事情,他是只字未提,只是在强调自己的忠心与功劳。于是,陈梦雷就这样被康熙皇帝“华丽的无视”掉了,而李光地却成为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臣典范。
如果自己的忠诚仅仅是被忽略也就是算了,更让陈梦雷心寒的是,他甚至还遭到了构陷,以至于性命堪忧。
当时耿精忠在招降陈梦雷的时候,许以其“内阁学士”的伪政权官职,陈梦雷是几次借故拖延,拒不接受。可是耿精忠的旧部徐鸿弼却以陈梦雷曾接受官职,“附逆”耿精忠的罪名对其进行了弹劾。陈梦雷也就这样成为了耿精忠的“余孽”,被议罪处斩。
在此期间,陈梦雷多次请求李光地对其进行辩护,并且要其说明“密谋上疏、合约请兵”的真实情况,以还自己清白。
然而此时的李光地仅仅是对陈梦雷没有参与反叛和依附耿精忠的事情进行了辩解,强调了其忠心,但是对于“合约请兵”的事情是依旧只字不提。
面对如此情况,陈梦雷是气愤至极,不仅大骂李光地是“欺君负友”,并且还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份与李光地的“绝交书”,一边痛斥李光地,一边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
只是此时的李光地却依然不以为然,并且一口咬定,“蜡丸传书”全系他一人所为,并非陈梦雷所说的共谋,更加没有陈梦雷所说的文字皆有他所定一说。除此之外,李光地还反称陈梦雷是受人指使,嫉贤妒能,才会对其进行诬陷。
可以说两人就“合约请兵”一事,“隔空对骂”了许久,而在当时,朝堂上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此也就此成为了当时的一桩公案,至此两人的关系也从“同学、同乡、同事加密友的关系,变为了“老死不相往来”。
此后的李光地飞黄腾达,但是陈梦雷却是一生郁郁不得志。前文中也说到了,“蜡丸传书”向康熙表明忠心,使得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赏,从康熙十九年(1670年)开始一直在北京任职,期间虽经历起伏,但是依旧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官职也在稳步提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被康熙皇帝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了朝中宰辅,而这也是康熙朝时期非汉军旗籍的汉人官员做到过的最高职务之一,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然而,反观陈梦雷,却是完全是另一番极为惨淡的光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刑部尚书徐乾学请求下,陈梦雷被免去死刑,改为发配奉天尚阳堡,而这一去就是整整十七年。
在此期间,陈梦雷经历了父母病逝,发妻亡故,可以说这段经历对于他来说一段莫大的煎熬。可即便如此,陈梦雷还是以书为伴,笔耕不辍,先后编撰《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著作。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巡视盛京,陈梦雷“献诗称旨”,让康熙皇帝大为感动,于是将其赦免,并召回京城之中。
在这之后的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陈梦雷正式成为了康熙皇帝三阿哥胤祉的侍读先生。陈梦雷凭借着其恪尽职守的态度以及渊博的学识,迅速让三阿哥胤祉对其刮目相看,并且二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从康熙四十年(1701年),陈梦雷开始协助三阿哥胤祉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并在胤祉保举下担任主编工作。可以说,这项差事对于陈梦雷来说是颇为让其感到欣慰的,毕竟彷徨了半生,终于有了可以重新证明的自己的机会,陈梦雷必然是会全力以赴。
终于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历时五年的一万卷大作——《古今图书集成》编撰完成,陈梦雷也获得了康熙皇帝的赏识与认可。
可是雍正皇帝继位后,陈梦雷的好日子也戛然而止了。
由于三阿哥胤祉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时期的重要政敌,并且是对他的皇位有直接威胁的皇兄,因而刚刚继位的雍正立马就开始对三阿哥胤祉的打击,并将其派去看守皇陵。
由于陈梦雷与三阿哥胤祉关系紧密,因此陈梦雷也受到了牵连,当时已经72岁高龄的他,依旧被雍正直接发配到了黑龙江地区,比他此前所呆的奉天还要更要往北,也更加远离京城。
然而,最令陈梦雷感到悲愤的还不是这个,就在雍正下令将陈梦雷发配黑龙江的同时,他降旨由经筵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重新编校已经定稿的《古今图书集成》,并且去掉陈梦雷名字,该由蒋廷锡代替。可以说这直接抹杀了陈梦雷一生之中最引以为傲的功绩,其心内的忧郁与无奈可想而知。
就这样,乾隆六年(1741年),陈梦雷在又一次历经了十八年的发配生涯,最终在戍所逝世,以客死他乡的惨淡结局收场,享年九十一岁。
江西人有什么优点?
上学在江西萍乡呆了两年,对江西老俵有些了解。
红色革命胜地,英雄辈出之地。
赣南老区中的兴国、宁都、于都、瑞金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英雄城南昌起义等等,可以说江西老俵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江西人能吃苦
记得八九年在江西上学,赣州还不通铁路,更没有高速,那里的同学从农村徒步走到县城,然后再转几趟公交,翻山越岭经过三天才能到校,而我河南的,当时可以坐火车,不到24小时即可到校。
江西人喜欢吃辣和苦
江西无菜不辣。刚到学校,发现江西纯辣椒炒肉,当时非常吃惊,要知道河南只是炒菜时切几个辣椒作为配菜。另外首次在江西吃的苦瓜,好长时间才适应。很不理解,那么辣那么苦,为啥要去吃?后来慢慢习惯了。
江西好玩的地方多
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武功山、鄱阳湖、婺源、滕王阁……可惜只去过萍乡的武功山。
江西人善良
上学时,一个同学火车上钱偷了,老师动员全班同学捐助,谁知捐的钱比他被偷的还多,其中大部分捐款的为江西老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