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交友,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2023-07-13 14:30:03 38阅读

黄冈交友,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今天的我们总是用“限江自保”来概括孙吴的基本守国政策或是它的某种军事策略。如果用来表示作战的谋略,那么“限江自保”一语比较笼统,未能准确地反映出孙权是怎样以弱敌强,守住绵延数千里之长江防线的。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不仅吴国和魏国,凡是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都不是以长江作为分界线,这就要说到一个军事地理学上的词语——“临江塞要”。

黄冈交友,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一、“临江塞要”与东吴守江战略

根据历史记载,孙权没有平均分散部署有限的兵力,而是把它们集中屯戍到几个边防要镇,以阻挡魏师进据江畔。如阮瑀为曹操所作书信中所称:“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

因此,用“临江塞要”来概括孙权的守江战略是更为恰当的。

所谓临江塞要”,即阻塞位于长江北岸的“要地——位处交通枢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篇》称其为“衢地”,即道路汇集,通往各方的要衢。“四达者,衢地也。”占据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并左右战局的发展。

孙吴江防采取“临江塞要”的策略,这在吴甘露元年(265)晋王司马昭与吴使纪陟的对话中也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其事见干宝《晋纪》:

(司马昭)又问:“吴之戍备几何?”对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问曰:“道里甚远,难为坚固?”对曰:“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文王善之,厚为之礼。

吴国的江防重镇有哪些?纪陟在上述谈话中只提到了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和江都(即汉广陵郡属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南)两处,其他地点并未明言。

沿江诸镇当中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四座左右,“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从三国历史记载来看,曾经屡次爆发残酷战 斗并被孙吴屯驻重兵的要塞,应该是位处江北且阻遏交通要道的四处, 如曹操“四越巢湖”受阻的濡须(今安徽含山县),孙策、孙权进攻多年 才从黄祖手中夺取的沔口(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吴国与蜀、魏多次 激烈争夺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以及陆逊大败刘备的夷陵(今湖北 宜昌市,后改称西陵)。

吴军占领邾城(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和广陵 较晚,且从未在当地阻击过魏师,其地位显然要稍逊一筹。

皖城(今安 徽潜山县)虽然也较为重要,但严格地说还不是“必争之地”。例如孙权 在建安五年(200)、十九年(214)两次攻占该地,随后即撤往江东或北岸的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未在那里设置军镇。

后来诸葛恪自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进驻皖城,以此为据点袭扰 魏境。赤乌六年(243),司马懿率兵反击,孙权即命令诸葛恪放弃城守,退往南岸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没有尽力保卫该地。

濡 须、沔口、江陵、西陵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们地扼南北交通或东西来往的水运干道。

孙权的“临江塞要”,主要是守住长江北岸的西陵、江陵、沔口和濡须四个交通要枢,辅以皖口、邾城等地,来抵御曹魏的南下进攻和防备蜀汉可能从三峡发动的袭击。

就东吴与魏、蜀交战的情况来看,这一战略实施得相当成功。从赤壁之战(208)到孙权去世 (252)共有四十四年,在此期间曹、刘两家对吴国的多次大规模进攻 或以失败告终,或是无功而返。

二、孙吴“临江塞要”战略的特点

1.背依长江拒敌,而非隔江对峙。

从六朝南北割据对抗的形势来看,南方政权总体上处于弱势,通常不敢出动主力与北方敌人在中原决战,故往往利用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东西流淌的河道作为天然水利防线,来弥补自身军事力量的不足。具体到各个朝代的统治集团, 则根据自身的国力强弱来决定据守哪一条水道。

综合实力越强,其防线就越靠北边。如李焘所言“吴之备魏,东晋之备五胡,宋、齐、梁之备 元魏,陈之备高齐、周、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

六朝的政治地理格局大致相同,都是立国于江 东,即以建康(或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首都,以富庶的太湖流域 为根据地。为了保障都城与三吴经济重心的安全,南方统治集团总是力 求将其外围防线向北推移到淮河,向西控制长江中游的荆州。

“不得淮则无以拒北寇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其中占领淮南地区 尤为重要,像东晋、刘宋文帝以降及南齐、梁朝,基本上是以淮河为天堑来抗击敌人。

如果仅仅是和北寇划江而治,那么国都就和敌境只有一水之隔,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唐庚曾对此议论道:“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江迄于陈,抗对北敌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又说:“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

王德曰:“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谓唇亡齿寒也。”顾祖禹亦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陈人失淮南,遂为隋人 所并。唐末杨行密与朱温亟战于淮上,温不能渡淮,杨氏遂能以淮南之境与中原抗。五代周取淮南,而李氏之亡不旋踵矣。

综观赤壁之战以后孙权的用兵,也是在淮南和荆州两个战略方向努力, 以求将国土向北边和西方延伸。由于上述原因,“故孙权擐甲胄,冒矢 石,转斗合淝,以为满宠争上流之地;陆逊、吕蒙相与赞其决,以蹑取荆州,全据长江。”

但是他在扬州的作战收效有限,虽然迫使曹操放 弃了江北沿岸地带,但是始终未能攻克合肥,越过江淮丘陵以全据淮南。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得已而求其次,被迫采用了“临江塞要”的策略,在濡须、沔口、江陵等地设置重兵,以阻止敌兵来攻时顺利抵达江 岸。

如胡安国所言: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争襄阳而不得,故 以良将守南郡与夷陵。下流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与皖口。中流争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今黄冈是也。

赵范曾指出,如果失去淮河流域而退守江南,让敌兵完全占领北岸,那 么南方政权的防御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

孙权在江北沿岸要地戍守御敌,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形势的出现。张栻称赞这一决策曰:“自古倚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 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故吕蒙筑濡须坞而朱桓以偏将却曹仁之全师,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

2.封锁水运干道,弃守若干渡口。

按前引纪陟所言,长江上下自西陵峡口东至广陵有五千七百余里,其北岸可以设港通航之地甚多,而孙权的兵力有限,不能处处部署重兵,因此他对沿岸渡口的防守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

像西陵、江陵、沔口、濡须等交通枢要之地极 为重视,会与敌人拼死争夺而绝不放弃。但是有些渡口,虽然也很重 要,他却没有设置军镇以拒敌。例如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曾为东汉扬州治所,有著名的乌江渡、横江渡和洞浦,对岸为牛渚,即采石矶(今 安徽马鞍山市),距离吴都建业只有百余里,精骑驰骋朝发夕至,在军事上很有影响。

王应麟引张虞卿曰:“考前世盗贼与夫南北用兵,由寿阳、历阳来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渡者三之二。”孙权占领该地后 仅留守少数部队,并未像其他要镇那样派遣督将率众镇守。

其中原因就是当地与北方没有水路相通,魏军自合肥南下入巢湖后,就要从居巢走陆道东行,过大小岘山而至历阳。到达江边的军队是以步骑为主,不能拥有众多船只随行,这样即便占领江滨的数座港口,也无法组织大规模 的航渡,因此给孙吴造成的威胁并不严重,只要在南岸的牛渚驻守一些 人马,防御敌人小股兵力的渡江袭击就可以了,用不着在北岸的历阳留 驻重兵。

黄初三年(222)九月,魏国大军三道征吴,曹休率张辽、臧 霸等将率舟师经中渎水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入江,然后向西占领了 历阳的洞浦港口,并未受到阻击,可见那里没有驻扎多少吴军。

尽管曹休进展 顺利,魏文帝却下令阻止他派兵渡江,这应是战船和运舟不足的缘故, 若仅以轻兵涉渡,则容易被吴国水军或牛渚守兵消灭,故董昭认为此举 是“自投死地”。

另外一个战例是太康元年(280)西晋平吴之役,在晋朝制订的作 战计划中,是由扬州都督王浑率领的部队进据历阳的横江渡口,准备过江攻占要镇牛渚,向吴都建业发动最后的总攻。

他在前往历阳途中也没有受到吴军的阻击,孙皓的反攻兵力是从建业派来的中军。“吴丞 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

王浑击溃吴军主力之后不敢渡江,也是因为他的军队是 以步骑为主,没有大量船只和水军,所以需要等待王濬的舟师前来接 应,朝廷命令会师后由王浑担任主帅。“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

扬州刺史周浚建议不要等待王濬而先行 过江,当即遭到王浑的拒绝,其理由就是朝廷的作战计划规定不让他的 少数部队贸然进行涉渡,以免遭到歼灭;必须要等王濬到来后提供大量 船只,共同渡江发起攻击。“

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 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上述战例反映出,如果是单纯的步骑兵种前来进攻,即使占领了不通北方水路的渡口,对孙吴的江防也不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陆军无 法渡江和在水上作战,对吴国真正致命的是强大的水军和运输船队。

所 以在兵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孙权与其后代统治者并不在历阳这类港口屯驻重兵,而曹操及其魏国后继者也不把当地作为南征的主攻方向,而 是将大规模的用兵放在邻近有水道沟通北方的濡须和东关一带。

杜佑列举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县)虽然属于吴国境内,曾经作为庐江郡治,但实际上屡得屡失,多次被孙权放弃而没有在那里坚持戍守。 该地往北有道路经夹石(今安徽桐城县北)、舒城可以分别通往六安与合肥,往东南则有发源于潜山的皖水流入长江,水口即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因而也是处于江淮之间的交通枢要。

皖城以北的皖水航道受潜山阻碍,至其终点后需要改为陆行绕过大别山脉东麓继续北进。太和六年(232),陆逊沿此道北上进攻庐江,魏国扬州 都督满宠即认为不用急速赴救。他说:“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 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悬),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曹魏大军若从寿春、合肥经这条道路南下,中间 有一段路程无法利用水运,兵员和给养的投送不甚便利,所以魏国征吴 通常不选择这条路线作为主攻方向;即使投入大规模部队占领该地,也会由于后方辽远,粮饷转运难以为继而被迫撤退。

鉴于以上情况,皖城 多次成为魏、吴双方的弃地。在孙权的“临江塞要”战略部署当中,皖城 属于可争可弃的据点,而非“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对待皖城的攻防策略 很明显:如果敌人派兵驻守,那么必须要将其消灭或逐退,以保证江防 的安全;若是魏军不在当地久驻,自己也可以暂时弃守皖城和皖口,避 免与强敌交战,借此来保存有限的兵力。

在孙吴的长江防御体系当中, 皖城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不如濡须、江陵和沔口,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所在 的这条南北交通路线是半水半陆,其运输的效率要低于汉水及肥水、施 水、濡须水。由于这个缘故,魏军主力很少从这里南下进攻,对吴国江 防的威胁相对较轻,因此孙权并未在这里设置军镇。

(正文完)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起跑线?

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喜剧风格的电影里,欢乐中裹挟着泪水。

穷人希亚姆的善良、无私深深的打动着我,平实的记录手法深刻表现了当代父母对于孩子是否赢在起跑线上的一种焦虑,影片仿佛也是帮中国类似的教育问题搬上屏幕,让中国的观众感同身受,引起了共鸣,这是最成功的地方。

影片中,拉吉夫妇为了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挤身上流社会的圈子,将女儿皮娅的教育问题异常的重视。拉吉夫妇不惜花重金买下了学区房,然后开派对与老乡的人结交,只为女儿融入上层社会的圈子,不被排挤。

拉吉早起排队给孩子拿学校的申请表格时才发现,为了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比他拼的人多了去了,有人半夜就来排队了,甚至连尿尿都舍不得走开,直接用水瓶接。

当四大名校有三所学校皮娅被没有录取,做父母的开始急了,开始找熟人,找路子,最后发现,他们只有通过速成培训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各种语种,各种才艺,甚至父母也要一同接受培训,因为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了,他们要追赶,因为别人的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已经开始学习,接受教育了。

可是,拉吉夫妇虽然通了种种努力却依然没有让孩子入选,最后没有办法决定通过黄牛的帮助伪装成穷人,以穷人的身份来争取名校为穷人预留的25%的名额。最终,拉吉的女儿皮娅被选中,由于在贫民窟接受了善良的希亚姆无私的帮助,却偷走了真正穷人希亚姆小孩的名额,当一切谎言被揭穿,拉吉羞愧难当,最终决定将黑幕公开,还教育一片净土。

故事结束了,虽然教育制度没有因此改变甚至是撼动,但是作为父母,拉吉的榜样作用,已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赢在了起跑线,他们亲自教会了孩子是非、感恩、诚信、助人等等。

什么是起跑线?读书。不,人生有无数起跑点,教育只是人生的众多起跑点之一。在这个拼财力,拼资源的社会,即便你一样也拼不过,也不要恐慌、焦虑。真正的教育不全在课堂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一样影响深远。

你更喜欢哪一位的人品和诗品?

苏轼,陆游,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诗词家,苏轼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陆游更是留下9300多首诗词,是古代诗词人中传世作品最多的。

先说作品(诗品或词品),再说人品,最后说说我的最爱。

一,苏轼(1037~1101)

苏轼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自不必说。

苏轼诗词有3460多首,也属于高产作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细雨斜风作晓寒,望江南·超然台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送钱穆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蝶恋花·春景,和子由渑池怀旧,赠刘景文,海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的词,豪放的雄浑英武,婉约的动人心弦,小资的多愁善感,哲理诗也是独具一格。

从诗品和词品来看,苏轼无疑是超一流的。

二,陆游(1125~1210)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号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都是以词为主,也都有部分词。

陆游的诗词留下来9300多首,古人之最。

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冬夜读书示子津,书愤,沈园,秋雨,秋兴,感事六言,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咏梅,浣溪沙……

陆游的诗词,忧国忧民,饱含激愤,也有一部分爱情之作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整体来看,陆游的诗词也属于超一流,相比较而言,诗比词的整体质量更高。

三,辛弃疾(1140~1205)

辛弃疾属于豪放派专业词人,很少有诗。

辛弃疾传世作品有800多首,也是相当可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等健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军旅为主,波澜壮阔,让人热血沸腾,也有一部分田园之作,闲适温馨,非常具有田野气息。

整体评价,辛弃疾的词与苏轼堪称双壁,词中之龙的赞誉可不是白叫的。

与苏轼的洒脱浪漫,顺其自然相比,辛弃疾多了些师徒不得志的郁郁寡欢,忧愤难耐。

说完了词品和诗品,再说说人品。

苏轼,陆游,辛弃疾,都属于人品超凡的君子之列,面对世事不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奋起抗争,知道生命最后一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才是仁人志士的处事态度。

一,苏轼

苏轼人品之好,表现在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变法之争。苏轼支持变法,但是也之处青苗法中过度盘剥百姓的弊端,以至于被恩师王安石不容,多次贬官地方。后来司马光当政,又算全盘推翻新政,苏轼也提出了批评,以至于再次被守旧派不容,多次被贬地方。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转折点,据说沈括也参与告发,从此苏轼到了黄州变成苏东坡。

苏轼一生有过五位红颜知己,18岁时苏轼与16岁的王弗成婚,侬情妾意,可惜王弗27岁病逝。苏轼在密州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是怀念王弗。第二任夫人王润之小苏轼11岁,是王弗堂妹,可惜也早逝。苏轼“不似春光,只与离人照断肠”就是怀念王润之。第三任夫人是王朝云,美的无无伦次,以至于苏轼为她写过“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

二,陆游,辛弃疾

陆游,辛弃疾一生仕途不顺,都是在不得志中度过一生。陆游的爱情悲剧,与唐代诗魔白居易惊人的相似,都是母亲反对拆散神仙眷属。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在于封建礼教,也在陆游软弱的性格和对母亲的愚孝。

而辛弃疾的婚姻,平平淡淡,是南渡以后,娶了一位好友的妹妹。似乎也算其乐融融,不然不会有“清平乐村居”的田园之乐——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最后,说说个人喜好。

如果从个人爱好,更喜欢苏轼的洒脱,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吃到哪儿,玩儿到哪儿,把政绩和友情播撒到哪儿。

人生如此,不亦乐乎?

山东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是哪个?

很高兴来回答,山东有十六地市各有各的优点适合居住,有山有水的大省美地。

我个人觉得泰安适合居住的好地方,泰山风景名胜区,有山有水,环境独特优美,春暖夏凉,风光无限。

有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西湖美景亚洲最大喷泉

泮河美景,老街美食城。

这就是适合居住的旅游城市。

望大家喜欢,欢迎您来大美泰安!谢谢

你觉得山东做过的哪些事?

作为山东人,感受最深的最引以为骄傲的是山东省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作为爱骑行的我,周末和闲暇时间,近郊骑行,会发现很多地方都会有城市建设着和维护者的身影。就我所在的肥城为例,我住在康王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附件,曾经极少见到园艺工人,而现在天天都会看到园艺工人在做着维护和修建工作,清早有鸟鸣,傍晚有灯光。从来不曾想,康王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会变得如初让人流连忘返。山东是一个经济强省,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这其中,为文明城市建设付出汗水的人有很多很多,作为山东人,也引以为自豪。若您来山东,好客山东欢迎您!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