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同城交友介绍,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
邯郸同城交友介绍,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
“侯”与“君”都是古代爵位的一种,不过二者在秦朝之前的战国时期有着很大的区别。“候”一般就是指侯爵的意思,是中国先秦时代的产物,是周朝天子分封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候”不同于“君”的是,侯爵在秦朝之后依然盛行,而“君”只是战国时期特有环境下的一种爵位,“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在秦朝之后,“君”这个爵位被其它爵位替代,逐渐淡出历史视野。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秦国、赵国、楚国等诸侯国都是分封制下的产物,是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对封地的一种称呼,周天子将土地和连同子民,分别被授予王族、贵族以及功臣等人,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因封地有所差距,诸侯的爵位也有所差距,为此形成了五等爵位,《礼记·王制》中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而秦国自秦襄公时期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秦国的爵位就是五等爵位的中第二等“侯爵”。
秦国在秦惠文王赢驷时期之前还只是侯爵级别,秦国如果要分封贵族,有功之臣等人,分封的等级是不能超过本身,只能更低,此时周朝还存在,还需要遵守一下礼法,为此“君”这个新爵号诞生了,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封君制”,封君制就是春秋时期国王及诸侯所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诸侯国的臣属,而“侯爵”等爵位,在当时只有周天子可以进行分封,“君”虽然也是爵位,但属于诸侯分封的爵号。
春秋时期到战国前期,各大诸侯国还是要以周天子为尊,诸侯是周天子进行的分封而成,诸侯想要分封就无法和周天子对诸侯分封的爵位而进行分封,所以“君”这个新爵号的出现解决了问题。随着周朝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败,而周天下分封的诸侯国又不断的变强,在春秋末期,周天子逐渐失去了权威,随着周朝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逐渐崩坏,就是周朝时期所谓的“礼乐崩坏”,周代封建礼教和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出现重大变局。
到了战国中后期时,周天子之前分封的各诸侯国通过武力征服吞并割据,林立众多的国家数量开始减少,而生存下来的诸侯国无一不是强国,加上周天子此时也有名无实,无法继续统管诸侯列国,而各诸侯国也逐渐不再尊崇周天子,各诸侯纷纷自封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级的爵位就是“君”,如商鞅的“商君”,白起的“武安君”等,“君”和“候”虽然都是爵位,但是“候”必然有封地,而君不一定有,如武安君白起就没有封邑。所以在战国时期,“侯”与“君”的地位是绝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看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先详细了解一下古代爵位来历,以及诸侯分封。爵位又称为“封爵”,一般就是指古代皇族、王族等贵族的封号,可以用来表示身份等级和权力的高低,爵位起源于夏商时期,不过夏朝时期的爵位制度模糊,而商朝时期的爵位制度细节难明,之后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姬发建立了西周,自西周开始到战国时期,爵位制度基本可以明确的判断、称呼,以及顺序。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后,却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周王朝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加上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那么周武王如何以小城邑的君主来统治巨大的区域,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周武王为了担心诸侯起叛乱,为了稳定政权,适应新的形式需要,于是决定按功行赏,最终实行了一套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周武王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
周武王把他的同姓宗亲、王族,以及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如:鲁、齐、燕、卫、宋、晋、虢等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周王朝可以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并且诸侯国对周王室也能起到拱卫的作用。并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宗法制度下,并加以礼乐制度相辅相成,“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周王朝的分封制,也在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约束,礼乐制度下,如果那个诸侯国敢反叛周王朝就会被天下人所不耻,周天子也会联合各诸侯国将其剿灭,这套制度下,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国是“小宗”,诸侯国需要对周王朝敬奉,即所谓的“尊祖敬宗”。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周王朝初期的爵位加上周天子一共五等,之后《周书·武帝纪上》中记载的公、侯、伯、子、男五等中,子爵和男爵在最初是同一位,刨去天子,实际上只有四等爵位。爵位等级间有着明确的区分,天子所辖领地可达千里,而其它分封的爵位以此次之,公候爵位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男爵位五十里,如秦国的始封君秦非子被周天子分封的土地就不到五十里,为此不能算是诸侯王,只是周王朝的附属国,只是名义上拥有主权,其它外交等方面还需要依托周王朝。
《孟子.万章篇》:“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周王朝中“卿”所受的封地视同为侯爵一样,“大夫”的封地视同为伯爵,“元士”的封地视同为子、男爵,如同各诸侯国内部“爵位”,在战国之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如“卿”分为“上卿”、“亚卿”、“客卿,秦始皇时期的外交大臣姚贾,其官职就是“上卿”,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按国之大小而待遇不同。战国时期的七雄,秦国最开始只是附属国,楚国的爵位是子爵,韩、魏、赵在三家分晋后,也被周天子分为侯爵。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还在,分封制在宗法制度和礼法制度的约束下,周天下对各诸侯国依然有约束力,自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开始,周王朝开始衰败,而各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并且坚持对外扩张,各诸侯国的历史逐渐增大,诸侯国随着封地越来越大,随着拥有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周天子的存在,周天子还是名义上在管理天下,诸侯之间的权力就被剥夺了,但诸侯逐渐强大,周天子逐渐弱小,最终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战国之后,各路诸侯都纷纷弃了原来的爵位,开始称王,如秦国在秦孝公之后,秦孝公嬴渠梁的儿子赢驷即位之后,就开始称王,是为秦惠文王,赢驷成为了秦国第一位君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变法图强,加强中央集权,各诸侯国自己想扮演天子的角色,于是在自己的国土上逐渐废除了周王朝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秦国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了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世卿世禄制度。
一种全新的封爵制度出现了,大致就是将之前的封邑改为食邑,封就是封给的意思,是具有对封地的治理和行政权力,并且可以世袭,而食邑只能享有封地产生的财富,不具有对封地治理和行政权力,并且封地不能世袭,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就是无功不封侯,即使是贵族也是一样。《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秦国的军功爵制下,即使普通的百姓也可以成为贵族,是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商鞅变法后有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依照相应的军功获得相应的爵位,不过原有的诸侯式的卿大夫阶层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毕竟周王朝此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很难完全根除,不过制度变了,卿大夫们也不叫卿大夫了,而是被一种“君”的新爵位代替。如秦国的商鞅,商鞅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后,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封为“商君”。
还有秦将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还有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也都被封“君”,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原君赵胜、楚之春申君黄歇、魏之信陵君魏无忌,不过四大公子,原本就是贵族,不同于秦国的是,四大公子是先有爵位后有官职。秦国在秦惠文王之后,也就没有必要在顾忌周王朝了,而穰侯魏冉在夺取了楚国两座城池后,积劳成病,便请求免去丞相一职。之后魏冉再次担任丞相,任职后就将穰邑赐封魏冉,加封陶邑,号穰候。
这里可以看出穰候魏冉是有封地的,但是白起的武安君虽然是爵位,但更多的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而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这其实也在进一步说明,封“君”不仅代表实权,更彰显地位。不过秦国并不一定非要靠军功才能封君封爵,一些特殊情况下,掌权者也可以私自分封爵位的,本来变法在富国强兵下也是加强君权,如宣太后封公子芾为宛侯、泾阳君,公子悝为邓侯,高陵君。
封君已由“授民授疆土”的领主,逐渐变为没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臣其吏民的封君,只是享受虚荣,衣食租税而已,封君没有封侯有实权,如各诸侯就是被周天子封地拜爵,而君只是诸侯对自己臣子、卿大夫的分封,商君卫鞅、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文信侯吕不韦,都属于这一类君侯,文信侯吕不韦河南的十万户只是食邑,只拥有食税权。不过封“君”的门槛是非常高的,非宗室或大功劳者不可得。
“君”是传统时期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依然代表各诸侯之下最为高贵的阶层。但“君”又不等同于卿大夫,其制度形式有所发展和改变,比如没有治理权力,或只拿俸禄的虚衔,甚至于是一些,和权力俸禄无关的荣誉称号。秦国统一六国后,君侯开始经常并称,成为了一种尊称,汉朝之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大家认为秦国的商君商鞅、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最大?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孟子》、《史记》文/历史紫陌阁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请问有什么好看的穿越历史小说?
谢邀 小海推荐几本经典历史小说
1《庆余年》猫腻(完本)
猫腻文青上升期的文章,惊艳的是剧情伏线埋的之巧妙,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诠释“穿越”二字的小说,一部穿插各种勾心斗角的武侠小说 !全书文笔细腻,功底深厚!配角个性十足,形象饱满 !整本书悬疑重重,斗争激烈精彩,是穿越,阴谋,武侠迷的首选!另外本书粉丝期待多年的电视剧好像有着落了,质量方面众粉丝就不要要求太高了!
2《枭臣》更俗(完本)
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历史穿越争霸小说,作者丰富的知识保证了新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主角在从文弱书生成长为一代霸主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阴谋诡计、香艳美色、政治漩涡等等均一一化解,所有的敌人智商都足够高,让我等凡人仰望!
3《一代军师》随波逐流(完本)
难以想象江哲这样一个算无遗策却又充满魏晋风流的主角会是一个女作者的手笔,无论是气魄和智略,随波逐流都堪称不让须眉。本书文笔流畅剧情连贯,可谓是难得的佳作,估计放在现在乱七八糟的网文里,也是一股清流。而这本小说中,主人公和他们有人格上的心心相惜处,天下英雄相逢,却只能是敌手。
4《宰执天下》cuslaa(完本)
站在新宋肩膀上,无论行文,人物,构架,推理逻辑,全面超越新宋,已然是穿越历史类巅峰之作,窃以为十年之内无书能出其又。作者在叙述一个涵盖帝国机器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的时候,显得十分从容,张驰有度,甚至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他对自己的文字和内容,始终保持了极好的控制力,风格稳定性非常高,以一贯之。非常难得的一本书!
5《回到明朝当王爷》月关(完本)
当年架空历史三驾马车:极品家丁,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猫腻的庆余年!穿越明朝写得最好的文之一了。月关写穿越后宫文是有一套的,人妻,熟妇,萝莉,妓女,都是应有尽有。作者把一个人从鬼门关写起,首先就吸引了眼球,然后是步步杀机,环环相扣,波谲云诡,起伏错落,激荡生风,哈哈,确实是老辣。
6《隋乱》酒徒(完本)
酒徒心血之著,隋唐三部曲发轫之作,少年虬髯客的征战史。 酒徒是典型的左派作家,其共产主义史观处处流露在文字当中,虽然因此使得文章少了几分活泼,然亦带来了横空而来的浩然正气,与无处不在的民本主义悲悯情怀。书里面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会有怎样的遭遇描述得十分细腻合理,非常有代入感的一本书!
欢迎关注小海,本人原创小说点评,如果喜欢关注、点赞、评论,谢谢!
谁能解决光棍问题?
谁能解决光棍问题?我认为没有人能解决,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出面也难解决。造成社会上有几千万的光棍不只是男多女少的问题,其中与“离婚潮”及奇形老夫少妻等都有着极大关联;现在的婚姻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是讲究物质、金钱为条件,一不如意就闹离婚。
能减少光棍问题的有效办法唯有盼望政府能出台扼制社会上的离婚乱象政策。有许多的光棍原本能力有限,看着社会上有人动不动就离婚;受其影响,造成“谈婚色变”而不敢结婚。以前的同事我知道的就有五个三十多岁还没结婚,不是他们不想结婚,也不是没能力找对象,其中就有人看到社会上有人原来就有一定的感情,但是结婚后没几年就离婚了,造成男方不但家庭分裂了又背了一身债务,唯恐自已也会有那种结局,所以暂时放弃了结婚的念头,等以后适当时机再说。当今乱七八糟的离婚现象如没有改变,以后变成单身的男人还会增多,单身女人也会增多,这种乱象是社会不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的悲哀。以上只是草民见识。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为什么要杀掉曹植?明显,让曹植活着,让他生不如死的活着,每天像蝼蚁一样的活着,对他的羞辱和憎恨才能彻底让曹丕的心理得到宣泄。杀人不过是肉体消灭,诛心才是最残忍的刑罚。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继任王位,这就是魏文帝。而此时,曹植年仅29岁。作为而立之年的最好年纪,作为一个和自己曾经夺嫡的亲兄弟。曹丕表现出的冷血冷情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亲友被杀,算是断了曹植的人脉。首先,他的很多朋友都被流放或者诛杀。曹植为人性情,才子风流,所以他结交的朋友也大多都是喜欢文学的诗人。但现在,明显能感觉到,这笔杆子就是不如枪杆子了,很多和曹植关系密切的好友都被免职,流放或诛杀。这其中,就包括丁仪、丁廙兄弟二人,这俩人曾经是铁杆曹植派,但现在曹丕继位之后,不仅这二人被斩首,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处死。简直就是一场丁氏的灭顶之灾。诗文被毁,这是毁掉曹植的文采另外,他的诗文大多被曹丕销毁。曹植写诗文神采飞扬,下笔有神。当时的很多名士都喜欢和他交友,虽然才高八斗的评价出现在南朝时期,但是也能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喜爱。但现在,曹丕继位之后,他的府衙被封禁,很多诗文被曹丕销毁。在曹丕看来,这些就是曹植狂傲不羁的证据,世界上如果存在最好的诗人,那就只能是自己。所以对他的文学压榨也是非常狠心的。多次“流放”,这才是最诛心的惩罚而曹植本人的命运,就更惨了,在曹丕继位之初,他就被哥哥流放到了外地。而且还是多次迁徙搬家,就是为了让曹植不会形成个人势力。在一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句要换地方,既无法做出什么有建树的动作,又不能和当地产生浓厚的感情。可以说,这才是最残忍的刑罚。简单看看曹植的封地变化就能看出端倪了。221年1月,曹植被安排到了安乡(今河北晋州),半年后,被流放到了鄄城。222年4月,他在鄄城做《洛神赋》,这篇赋写的灵秀深刻,很多人都看着落泪了。可曹丕在看到曹植已经沦落这般田地之后,居然还是这么不懂事之后。不仅没有感慨这篇赋的美好,反而责难曹植的骄狂。派了一位酷吏,来时时监看曹植的动向。试想,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曹植的生活是多么无趣。于是,就在一年后,223年,曹植再次被换地方,这次被迁徙到了雍丘。雍丘城市当年董卓之乱的重灾区,即便曹魏经营多年,也是一座相对荒凉的城市。到了这里,曹植慢慢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于是非常平静的度过了两年。而就在两年后,曹丕南征回来的路上,还非常宽和的看望自己的弟弟。给了增加了500户的实封。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为自己取得了一个“尊敬兄弟”的美称。但是曹植的悲剧命运到这里,还是没有结束。终于等到226年,曹丕病逝了。曹植看到是自己的侄子曹叡继位之后非常高兴。当时的他才不过34岁,正是一个人才得以大展宏图的最好年纪,虽然有几年的流放生涯,但是曹植内心对于文采和政治的把握还是有信心的。于是,他满心欢喜的给侄子曹叡献上了一道奏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对于展现自己才能的渴望,迫切希望自己得到重用的诉求。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留下来,但确实非常打动人,连大夫钟繇和司马懿都感动了,可以说,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为之动容。但是曹叡明显比曹丕还要狠,在看到叔叔的奏章之后,虽然表面上给予嘉许,但是内心里对他更是厌恶。曹丕时代,曹植还可以在一个地方勉强待上半年,但是在曹叡时代,曹植愣是走遍了整个中原地带。在一个地方待上一个月就要改换下一个封地,与其说是迁徙封地,倒不如说是流放。随行的人员言辞狠辣,做事决绝,曹植受到的身体和心理的委屈是不可详述的。直到232年,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因他多次迁徙,所以封号和名位一直都在变化,最后一次被改封陈王,所以后人多称呼其为“陈王”或“陈思王”。其实通过曹植夺嫡失败之后的悲惨命运,我们已经能看到曹丕为人的阴刻和狠毒了。那么,回到楼主的问题:为何曹丕不杀曹植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三个。第一,曹植悲惨的活着,明显比杀了他还要残忍。曹植自从夺嫡失败,直到他死去的这11年时间里,他多次被迁徙,多次被流放,不能抒发自己的想法,没法在任何领域有所建树,甚至于每天看不到希望,只能卑微的活着。这明显是对一个文人非常大的羞辱。文人非常看重风骨,尤其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像曹植这种文采斐然的人,这就明显更加刺痛他的内心,但现在碍于礼法和人情,曹植不能死,也不敢自杀,让他这么生不如死的活着,明显是非常阴狠的一个动作。另外,曹植每次流放,因为他的朋友被诛杀,诗文被销毁,所以他每次去下一个迁徙地,都是独自前行,心中的阴郁和悲怆显然是无可言表的。而他到达一个新地方,曹丕曹叡给他安排的随从大多都是一些乡野粗鄙之人,他们不懂诗文风采,只会街头俚语。言辞粗野野蛮,为人刁蛮任性,这样的人跟随明显对曹植来说,只能感到压抑和痛苦,是毫无快乐可言的。第二,母亲卞夫人对于曹植的喜爱,对于曹丕的权威还是非常大的曹丕和曹植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母亲卞夫人性格温婉,崇尚节俭,所以她的几个孩子也大多非常优秀。但是卞夫人并不溺爱任何一个孩子,而是一碗水端得平。在曹操曾经因为储君为题犹豫不决时,每次问她,她都不作回答。曹操继续追问,卞夫人就说到:储君乃国家大事,不是我一个女人能参与的;况且两个孩子都是我的挚爱,我并无偏心,实在看不出来谁更加优秀。所以在曹丕继位之初,卞夫人明明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儿子的想法,但还是向曹丕命令道:绝对不能伤害植儿。曹丕虽然心狠,但却不敢违背母亲的想法,于是只能对弟弟流放,而绝对不能杀害。第三,杀了曹植,有百害而无一利,影响太大曹植是文场领袖,他在青年时代就一度被视为文学天花板。当时来追随他的名士,诗人非常多,虽然曹丕杀害了丁氏兄弟,但还是有很多名士对曹植非常崇敬。而这些人,虽然是曹植的粉丝,但是也还是有可能变为曹丕的支持者的。只有留住曹植的性命,向天下显示自己“兄友弟恭”的性格,这些人才可能会对曹丕倾慕,变为曹丕的拥护者。但如果杀了曹植,那么天下人都会把曹丕看做“秦二世”一般杀兄屠弟的混账人物,对于曹丕建立个人威信,维护帝国统治都是大大不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曹植也不应该被杀害。综合看以上三点原因,曹丕确实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杀害曹植。但是曹植却在41死就英年早逝,不得不说是死在了曹丕的软暴力之下的。从这个角度看,曹植也是被曹丕杀害的,可奈何天不假年,曹丕的命数比曹植还要短,他仅仅在不惑之年就撒手人寰,想想也是给人无限遗憾和惋惜吧。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包括秦王朝长期实行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在这一套制度中,对于封爵的条件是有严格限制的,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哪怕是秦宗室,达不到封爵要求就不能受封,这是法!在以法家治国的秦国、秦王朝,法必须遵守。
换言之,嫪毐就算再受赵太后“宠爱”,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封侯的。或许因为嫪毐是因为“谋逆”伏诛的,再加之秽乱宫闱、甚至和赵太后生下了两个儿子。所以,后世史家对他的记载大多都是负面的,这样一个人,说他是靠军功封侯的,岂不是往他脸上贴金?他只能是靠下半身骗来的彻侯爵位!
嫪毐封侯的原因就在嫪毐受封长信侯的同一年,秦国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成蟜之乱。秦王政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安君成蟜率军攻赵时,在屯留发动叛乱,史称“成蟜之乱”。不久之后,叛乱被平息,成蟜流亡赵国。
整件事似乎与嫪毐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这件事有一个大背景。就在“成蟜之乱”发生前不久,成蟜的最大靠山、他和秦王政共同的祖母夏太后去世了。夏太后是赵太后的婆婆、也是彼时秦国唯一可以压制赵太后的人物。在她尸骨未寒之时,突然就发生了“成蟜之乱”,这个时间节点不得不让人多想。
实际上,“成蟜之乱”很可能就是赵太后与秦王政联手上演的一出大戏!既然是秦王政要除掉成蟜,他自然无力对抗,只能落得个流亡赵国的下场。可问题是,这场大戏由谁来当“群演”。彼时的吕不韦还没有失势,如果让他和他的人来主导,首先吕不韦未必会配合。就算配合了,这无异于是在给吕不韦加码,不是吗?彼时秦王政已经成年,急于收回吕不韦手中的权力,又怎么可能假手吕不韦呢?
看来看去,也只有嫪毐是最佳选择了。他独立于吕不韦系统之外,又与赵太后关系暧昧。更重要的是,彼时的嫪毐身无寸功,他想要跻身秦国朝堂就必须有所作为,平定“成蟜之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既帮了老情人赵太后,又到了积攒军功的机会,同时还将自己绑上了秦王政的战车,一举多得。因此,很可能史籍之中讳莫如深的嫪毐封侯的原因就是平定“成蟜之乱”。有了“戡乱”的军功,嫪毐封侯顺理成章。否则,嫪毐凭什么封侯,难道真的是凭“天赋异禀”吗?
秦始皇为何要给嫪毐封侯军功这个东西,君主说你有你就要,说你没有你有也没有!就算嫪毐在平定“成蟜之乱”中立下了军功,秦王政也不一定非得承认啊!更何况,这家伙还是个秽乱宫闱的家伙。其实,所谓秽乱宫闱在秦国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宣太后的先例在前,赵太后养个面首、与嫪毐生两个儿子都算不得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秦王政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影响对嫪毐的印象。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个人认为,这件事秦王政很可能是知道的,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那么,秦王政为什么要给嫪毐封侯呢?原因不难理解。彼时秦王政已经长大,急需收回吕不韦手中的权力。但是,吕不韦在秦国经营多年,党羽遍布朝堂。秦王政想要拿下他并不容易,这个时候给吕不韦树立一个对立面是最佳选择。既不会立时激怒吕不韦、逼他铤而走险,又可以促成群臣的重新站队。将来在吕、嫪争斗中,秦王政还可以坐收渔利。
同时,吕不韦乱政有一个最大前提,那就是和老情人赵太后沆瀣一气、内外勾结,在这个时候提拔赵太后的新情人嫪毐,不仅可以起到牵制吕不韦的作用,而且可以分化赵太后与吕不韦的联盟,一举两得!说白了,彼时的嫪毐不过就是秦王政手里的一枚棋子,为收回权力而豢养的一条咬人恶犬。
只可惜,千古第一帝秦始皇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过于自信、严重低估了嫪毐的野心。在成为长信侯之后不久,嫪毐便开始大肆发展、培植自身势力,渐渐不满足于做一条恶犬,开始有些不听招呼了。嫪毐此举顿时引起了秦王政的警觉,开始刻意防范嫪毐,准备择机抛弃这条恶犬。
嫪毐更是野心勃勃,在得知秦王政起疑之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发动武装政变拿下秦王政,扶自己与赵太后所生的儿子上位!而赵太后在整个过程中居然态度暧昧,任由嫪毐胡来……这就是为什么秦王政平定嫪毐叛乱之后要幽禁赵太后的原因所在,一度秦王政甚至想要杀掉自己这位胳膊肘往外拐的生母!因为秦王政要有防范,嫪毐的政变未能得逞,最后还搭上了自己和两个儿子的性命……秦王政也是一不做二不休,顺势借力打力,解除了吕不韦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嫪毐临死还帮了秦王政一把。自此,秦王政真正把握住了权柄,多年之后一统天下成为了千古第一帝——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