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结婚风俗,汕头人春节的习俗
汕头结婚风俗,汕头人春节的习俗?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中秋节汕头市区内都有哪些习俗节目?
不只市区有拜月娘的传统习俗,整个潮汕地区都有。
有的人还在这个拜月娘(世俗所说的月佬就是月娘,就是太阴娘娘)的时候,求月佬赐予好姻缘,特别更适合女孩子。
汕头潮剧的传承现状如何?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潮剧,作为一个广东剧种之一,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生根发芽,广受潮汕地区人们的欢迎。
直到今天,当我们走在潮汕公园和一些古老巷子里的时候,还可以处处听见潮剧的声音。但是或许一切都未必像看上去那么美好,如何传承永远是一个古老文化的最大问题,那么潮剧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演员文化素养较低,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潮剧演员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一些戏曲培训学校和一些中小学的业余培养。中小学培养大多以认识了解为主,本身专业性不强,而戏曲学校招收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16岁左右,学习时间为2-3年。由于学生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水平,学校又很少给学生上文化课,造成学生普遍的文学文化素养较低。这就造成了:一是限制了演员文学鉴赏能力,使得其在演出过程中难以真正领会潮剧编剧人员对潮剧剧目中人物、场景、环境等的意蕴的描写。
编剧、导演人才匮乏没有好的编剧和导演,就没有好的点子,没有创新,导致没有好的剧本,无法促进潮剧向前发展。潮剧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高度的综合体,它融合了潮州音乐、民间文学、舞台布景、工艺美术等文化精髓。
因此,作为编剧、导演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更要对潮剧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目前潮汕地区的编剧和导演人才匮乏,而能保有文学的纯洁性的学者型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剧团本身的制度弊病潮剧团内部普遍机构庞大,职责不明,办事效率低,这是制度本身所带来的弊病。剧团普遍实行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能保证相当数量具备优良潜质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演艺界中来,也不能激发剧团内部现有的演艺人员通过勤学苦练和争取尽可能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观众数量萎缩并呈现老龄化现象年轻一代有了更多的娱乐,觉得潮剧太过于沉闷,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青年人甚至中老年人对潮剧逐渐地失去了兴趣。潮剧各个层次观众群的流失,是阻碍当代潮剧发展的现实窘境之一。
老年人是现在潮剧观众的主力,他们的想法和新生代几乎不同。老年人的潮剧情结一般是小时候结下的,那时缺少娱乐信息、没有现代科技,搭台看戏是最大的乐趣。
总结其实如今的潮剧正好是来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期,处理得好将进一步腾飞,如若处理不好反而会进入更为被动的局面。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广东人嫁给外地人很丢脸吗?
我们村是广东的一个偏僻小乡村,村里的人也没什么钱,也就是每家每户都有一辆小摩托或者是小轿车,日子过得也不算太辛苦,就算是除了正常温饱,还能拿点闲钱去娱乐的那种。
老家地方太小,工作的机会也不太多,所以我读书毕业后没多久,就跟着家里的老乡出去比较大的人的城市打零工。
是广东省里的大城市,因为这样子离家比较近,车费不用花那么多。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或许真的是这个道理。和我们一起出去打工的还有几个男孩,我们都是一间厂子里的。
也不知道上班上了多少个月就听说了他的姐姐嫁给了一个湖南的男人。
来广东这边久了的人都会多多少少知道一点,我们这除了广东以外,其他地方的人都会尊称一声“捞佬”或“捞妹”。
当然请相信,我们这边大多数时候都是称靓仔跟靓妹的。
如果不信的话,可以来大广东的街上听听。
那天我一回宿舍就听到了那男孩子的亲戚说了一句:“真系捻吾明,屋企甘多靓吾要,要稳个捞佬。佢又冇食辣椒,以后怕係有得……唉。”
她虽然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但是我也能猜到个一二了。
说的是他们以后可能会吵架。因为广东省这边不吃辣椒,而湖南的无辣不欢,饮食习惯这么大的差异说不吵架也是难了。
“佢自己钟意就得啦。”我在边上连忙的安慰她,能嫁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也是不错的呀。
“係噉话嗻,但点知道人滴家婆系点个样,万一系个老虎!咁远,点返得来稳我地。”
意思是虽然两个小年轻两情相悦,但是结婚又不是单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嫁过去那么远,万一亲家是一个母老虎,来不及回来找他们撑腰,可怎么办?
所以请不要老是说广东省的人嫁到外地去会觉得丢脸,会被人家说。
其实人家在唠里唠叨的过程中,更多的不是因为丢脸,而是因为担心你。
而且我相信不管是哪个地方嫁到外地,家里面的人都会絮絮叨叨地说上一通,说到底,也不过是茶饭过后的闲谈小八卦罢了。
请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觉得丢脸,也没有什么好丢脸的,毕竟嫁给外地又不犯法!
广东人会娶外省媳妇吗?
只要是有缘分,两情相悦,彼此都能对得上眼,广东人就是没有太多地域观念的!更不象某些人说的一样,有排外思想。广东人是比较善良低调的,也是较为善良和气的,大家注重的是你的人品素质问题,是思想与家教问题,不是地域问题。当然,大家比较喜欢你贤良淑德的女孩,因为她们温柔大方懂持家爱家,知养识孝,懂得尊重自己的男人,懂支持扶助自己的男人,让家庭气氛更和睦温馨……
不过,这里有些生活习惯问题是要考虑的,虽然我们广东人比较随和,也容易包容理解,但毕竟是过生活,正所谓入乡随俗,流水随弯,你得有个思想准备,例如吃东西的口味上,广东人偏爱清淡,而且怕上火,较少吃带辣的,并且,我们比较喜欢饮汤,不象湖、贵、川那些地方,也不象陕、甘、宁、鲁、豫等地方。偏重煎、烤、炸、烩、烟、扒、腌,更不会什么菜都大杂烩,大锅炒。只喜欢那种单一纯正的味道。当然,我们广东人也是会包容你的,并不会因为自己不喜欢吃,而反对你吃,或不让你吃自己家乡的风味……
生活都是迁就着过的,习惯是慢慢的改变的,有情有爱的夫妻完全可以在共同的生活里,慢慢的适应。交道发达,语言也都是国语为多了,地方语言也可以慢慢学的,这些都不是什么难题,我们这里很多北方来的朋友,广州话说的非常地道,人家不说,你还不知道她们是来自北方的呢!
所以说,选择生活在自己,只要你有决心,真的想加入广东人的家庭,就没有什么不行的,理性的生活当下,只有相护尊重爱护的情感,没有地域的相隔。只有你喜不喜欢,或者愿不愿去适应一些不同的生活习惯,学习一些不同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