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苗族结婚风俗,关于龙的习俗
云南苗族结婚风俗,关于龙的习俗?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老乡歇宿三日。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邵阳瑶族人的生活风俗?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瑶族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体在中国,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
瑶族的婚俗:
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嫁女又嫁郎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
瑶族嫁男和嫁女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瑶族礼仪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云南第二大民族?
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26种,除汉族外,有25种少数民族,其中15种为云南特有。在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有5个,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人口超过10万不到100 万的民族有9个,即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人口超过1万不到10万的民族有8个,即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人口超过4000不足1万的民族有3个,即水族、满族、独龙族。其他还有仡佬族、土族、土家族、侗族等几种世居民族共1.9万人。
如题主所言的云南第二大民族,如果包括汉族在内的话,云南第二大民族是彝族,有470多万人口,如果题主所说的第二大民族仅指少数民族的话,云南第二大民族是白族,人口150多万人。
苗族女人会嫁给汉族吗?
可以
苗族女人不仅可以嫁给汉族的男人,与期他少数民族的人也一样可以通婚。
那么苗汉瑶侗之间在过去是怎样通婚的?
一种是奉父亲之命,媒妁之间。这种婚姻称为汉婚。汉族人女子出嫁均采用这种方式,而男的要自由一些。一些苗瑶侗财主人家的女子,因父母受汉文化的影响,也采用这种方式。
通道大高坪苗族乡花苗男女对山歌
另一种是对歌联姻。在苗瑶侗村寨,一年之中有多场歌会,当地人称赶歌场,同时还有三月三花歌节、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的跳月,均是青年的恋爱节日。青年男女通过唱山歌,从认识到相知,再到谈婚论嫁关系确定下来后,由男方请媒人上女方提亲。不过这种提亲往往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完成一整套的结婚礼仪。对歌结亲除了同姓之间,或是约定禁止通婚的外,只要男女双方愿意,苗汉瑶侗均可通婚。采用这种形式相爱的,一般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女。
云南有几种民族?
1、云南有52个民族,其中彝族人数最多,独龙族为最少,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
2、超过100万人口的:彝族471万;白族151万;哈尼族142万;傣族114万;壮族114万;苗族104万;
3、大于30万小于100万人口的:回族64万;傈僳族61万;拉祜族45万;佤族38万;
4、大于10小于30万人口的:纳西族30万;瑶族19万;景颇族13万;藏族13万;
5、小于10万人口的::朗族9万;布依族5.5万;阿昌族3.4万;普米族3.2万;蒙古族2.8万;怒族2.8万;基诺族2.1万;德昂族1.8万;水族1.3万;满族1.2万;独龙族5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