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交友,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

2023-07-08 03:21:03 41阅读

河津交友,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

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的创业之路可谓惊心动魄:赵国和秦国其实源自于同一个祖先。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华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姓“字是女字旁,可咱们中国人不是随父姓吗?其实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姓氏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们中国古人的名字其实也分成两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时的人是随母姓的,随父的那个是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姓氏其实恰恰是当年的氏而不是姓。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后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从此造父的后人就繁衍成为嬴姓赵氏家族。嬴姓赵氏家族的族长之位传到大骆这辈时娶了申侯的女儿,生有儿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同时大骆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非子。非子擅长养马,源源不断为周王室供应着对付西戎部族的战马,于是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与此同时也没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非子的后人形成了后来的秦国,那么成的后人呢?成的后人世代作为晋国卿士一直延续着赵氏的宗脉,直到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个名叫赵衰的人物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日后崛起的根基。当时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赵衰一直追随在重耳身边并和重耳同时娶了翟国君主的两个女儿,成为了连襟。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念及赵衰多年的辅佐之功和连襟情谊——在当时晋国的军政改革中晋文公将晋国原来的三军扩编为五军,赵衰被晋文公任命为上军主帅,但赵衰从大局出发让先且居做了上军主帅,自己只担任上军副帅。此后赵衰一心辅佐晋文公称霸图强。

赵衰死后赵氏家族由其嫡长子赵盾执掌。赵盾长期把控晋国的文武大权,可这也引起了晋国君主和晋国其他世家大族的羡慕嫉妒恨。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是赵家赵朔的妻子,公元前587年身为侄媳妇的赵庄姬和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之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驱除到齐国。前583年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叛乱,早就对赵家心怀不满的晋国君主可算找到打击报复的理由了,在他的号召下同样对赵家不满的世家贵族揭竿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惨遭杀害。杀红了眼的贵族们打算斩草除根,一时间嬴姓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不过赵家说是被灭门,到底还是有一个独苗逃出生天。谁呢?正是赵庄姬和赵朔所生的赵武——赵武幸运在他的母亲赵庄姬是晋国君主的姐姐,出生在晋国宫廷的他正好躲过了那场灭顶之灾。按说侥幸保全性命的赵武作为晋国君主的外甥可能会一直平平淡淡度过余生,虽然也算是贵族阶层,但应该不会恢复祖先封地,更不要说青史留名。问题是他不仅本人青史留名了,他的后代更是开创了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赵国。

河津交友,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

说起来赵氏家族得以翻身应该感谢后来和赵家一起参与三家分晋的韩氏家族的祖先韩厥。韩厥早年是赵家的养子,深受赵家养育提拔之恩,如今赵家落难的他眼看其他世家贵族争相对赵家落井下石,但韩家一直拒绝发兵攻打赵家。韩厥不仅拒绝出兵,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宫面君并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韩厥的话一定程度点醒了杀红了眼的晋君,他沉默半晌,自知有些过分:赵衰、赵盾功勋卓著,今以私心灭赵宗,难堵悠悠之口。沉思后的晋君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将封地还予赵氏。事实上晋君之所以把赵家封地还给赵武除了韩厥的进谏之外,还有一层深意:晋国世家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使君主也难以完全将其打压下去,如今利用其他世家贵族的势力打压了实力最强的赵家,但难保不会有新的强势世家崛起,留下赵家势力作为平衡晋国各大世家贵族势力的一大砝码还是有必要的。况且赵武虽是赵氏后裔,但毕竟是自家外甥,用起来也相对放心。

这时的赵武十岁左右——一个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够把持刚遭大难的家庭?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赵旃是赵家另一个经历劫难而大难不死的幸存者,据说年轻时的赵旃嚣张跋扈狂放不羁,然而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变得日益成熟,不再像年轻时张狂跋扈,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跋扈的资本。赵旃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硬是在赵家经历几乎灭族的灾难后重新做到了新军将的位置上。即使如此他依然恪尽职守地辅佐作为赵家嫡长一脉的赵武。赵武渐渐长大成人,晋国的君主也换成了晋悼公。晋悼公任命赵武为新军佐,重新成为晋国八卿之一。此后赵武在晋齐鞍之战中立下军功,被任命为晋国执政,恢复了其祖父赵盾时代赵家的权势。赵盾主政后为晋国做了三件大事:(1)陪同晋平公,与齐景公、宋平公、鲁襄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结盟,从而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2)促成秦晋盟好——赵氏家族本就出自嬴姓,和秦国君主算是远房本家,虽然血缘早已疏远,赵武还是接着这个由头向秦国抛出橄榄枝,秦景公心有灵犀,认同赵武的倡导。前547年开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针访问晋国,递交国书。赵武对秦后子的造访很是看重,命叔向与公子针洽谈。此次议和获得了实效,自此秦、晋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两国的下一轮厮杀则要等到一百年后由魏文子斯领导的三晋伐秦战争;(3)促成晋楚米饼和约。在赵武主政的八年间晋国巩固了霸主地位,又以和平方针维持着中原各国之间的和平,为中原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赵衰、赵盾、赵武三代人为赵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他们都还没把赵氏封地打造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真正为战国时代的赵国奠定基业的是赵武之子赵鞅。赵鞅身处的年代晋国君主的权力大幅缩水,晋国六大世卿家族都将自家封地打造成为半独立的国中之国。公元前525年晋昭公在位,赵鞅被任命为下军佐,是晋国六卿之末;公元前509年正卿魏舒猝死,赵鞅升任上军将,为六卿第三位,接替魏舒担任正卿的是中军将士鞅,他拉拢晋国六卿家族中的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压制赵、韩、魏三家。鉴于士鞅势大,赵鞅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基本对晋国朝政不加干预,转而加大了对赵氏封地的内政改革:经济上减轻赵氏封地的税赋;政治上推行郡县制、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军事上奖励军功,以功释奴。

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去世,智氏家族的荀跞以中军将为正卿,赵鞅以中军佐为次卿。赵鞅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晋国六卿中的第二号人物,可这时赵氏家族内部潜藏的隐患却爆发了:当年赵鞅之父赵武继承赵氏爵位封地时因为年幼,依靠本家赵旃辅佐,为此赵武投桃报李将赵家封地内的邯郸城作为赵旃的封地(为了和赵氏本宗区别,下文称邯郸城的赵氏家族为邯郸氏)——邯郸氏的赵午联合范氏、中行氏向赵氏本宗发起进攻。赵鞅逃到晋阳和荀跞以及韩、魏两家组成联盟。至公元前497年7月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围攻赵氏,赵鞅仓皇逃往晋阳避祸,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这时赵鞅迫切需要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支援,尤其是据有正卿之职的智氏家族的态度更为关键,然而智氏家族却给赵鞅开出了一个难以接受的条件:若要智氏发兵援助赵家必须先杀死赵氏家臣董安于——这倒好,敌军还没退,就要赵鞅先杀自家家臣,要是开了这个先例岂不令所有家臣寒心?到时赵鞅又如何号召自家家臣为保卫赵氏家族而战呢?就在赵鞅一筹莫展之时董安于主动找到赵鞅说:”“如果我死,晋国便会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的很晚了!”转身便上吊自尽。董安于成也赵鞅;败也赵鞅。因为赵鞅能够知其才、用其才、尽其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予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493年在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援助后赵鞅正式起兵讨伐中行氏和范氏,在这场战争中赵鞅首创军功定爵制度——凡在战斗过程中立下军功者奴隶自动免除奴隶身份,平民则可依据军功大小晋升相应的爵位,不知道后来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度是否是受了赵鞅的启发。赵鞅在这场战争中身先士卒,率军大败中行氏、范氏和郑国的联军。战后不久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以中军佐成为晋国正卿,成为继赵盾、赵武之后赵家第三位执政。赵鞅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消灭作乱的中行氏和范氏两大家族:公元前490年两家盘踞的最后据点——柏人被攻占,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晋国六卿混战结束。第二件事是恢复因晋国内乱而受到损害的晋国霸权:公元前490年赵鞅率军讨伐卫国、攻打鲜虞,逼迫宋国重回晋国势力范围。第三件事是在公元前482年黄池盟会中逼迫吴王夫差同意晋国先歃血,使晋国在晋吴之争中占了上风。第四件事是在公元前478年率兵讨伐卫庄公并打败前来救援的齐军,遏制了齐国重新崛起对晋国霸权的威胁。

赵鞅晚年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本来按当时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制是天经地义的,但赵鞅的小儿子赵无恤打小天资聪颖,深得赵鞅喜欢。然而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赵鞅和其他玩政治的人一样必须以政治利益为重、以赵氏家族的未来为重,个人的喜好恐怕难以令赵氏家臣心悦臣服。思前想后赵鞅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叫来嫡长子赵伯鲁和小儿子赵无恤说“要慎重地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因此赵鞅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就是这位赵襄子成为了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第一代国君。

赵氏家族虽然平息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并和魏、韩、智三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大家族夺权,但赵氏自身也在长期的内战中损耗了大量实力,实际上六卿混战的最大获益者不是赵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危机之中的赵襄子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的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著名诗人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刘长卿、韦应物、韩愈等等。

1.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2.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4.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你会推荐哪几位?

个人评选意见如下:

1.李白

一、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11月30日)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二、杜甫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四、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五、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在政治上由于李商隐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六、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26岁中进士,先后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淮南节度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黄州、睦州刺史等职。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七、王昌龄

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八、岑参

岑参:(岑嘉州,718年?—769年?),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其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于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九、孟浩然

孟浩然:(本名孟浩,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但其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艺术造诣独特,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十、王勃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李渊在建国之初为何要和突厥合作?

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前,并没有和突厥正式合作,他也绝对不敢引入突厥兵来帮助他打天下,那样的话,他的名声就臭了,何况,李渊要是真引入大量突厥兵帮助自己夺取关中,成功后人家还走不走就不好说了。

但李渊却在名义上对突厥称过臣,用表面上的臣服和巨额财富换取突厥对他反隋行动的不干涉,关于李渊对突厥称臣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至少唐朝时的史书对此都加以遮掩。

在《贞观政要》中,有引唐太宗李世民之语:“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於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这段话证明李渊确实有对突厥称臣之举。

《资治通鉴》中也记载有李渊起兵反隋时曾“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为了让自己对突厥称臣的事不被别的诸侯知道,不明着来,只是把旗帜改一改,用来忽悠突厥,连李渊自己都说这是“掩耳盗钟”。

当然,李渊肯定不是真心对突厥称臣,他想要成为中原王朝的主人,就必须要以突厥为大敌,所以,在起兵之初对突厥的妥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那么,李渊在起兵之初及统一天下之前,为何要对突厥妥协忍让?

第一:为了获得战马,以便尽快抢占关中

在隋唐时期,骑兵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兵种,要想在战争中获得优势,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必不可少的,李渊要起兵,当然需要考虑建立骑兵军团。

且李渊是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七月才正式起兵反隋,此时已经群雄并起,李渊要争夺大势,就要尽快攻进关中,占据隋朝的国都大兴,在政治上抢占先手,而要想尽快做到这一切,就需要骑兵来提高进攻速度。

但李渊从大业十一年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开始,到太原起兵,一共也就两年的时间,即使这两年全部在筹备反隋,也无法收集到更多的战马,当他准备起兵时,几个著名的产马地早已落入其他诸侯之手,而且,这些诸侯大多都是突厥在背后支持。

因此,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就和突厥勾三搭四,其中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战马。《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渊在刘文静的建议下去和突厥结盟,突厥的始毕可汗不但同意,还表示要派兵相助:“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可李渊哪敢接受突厥骑兵来帮忙,他的目的只是战马而已,刘文静也直言:“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在《新唐书》中也有相关记载:“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

这些记载都可以证明,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和突厥眉来眼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战马,至于突厥还派来五百人?那是监督李渊的,等到李渊拿下关中后,他们要监督李渊把承诺给突厥可汗的财物拿出来,并护送回去。

第二:向突厥称臣,是为了防止突厥在背后插刀子

李渊从太原起兵时,直到占领隋都大兴,名义上拥有整个河东和关中,其实并不是如此,在太原以北的马邑有刘武周,大兴以北的关中也有榆林郭子和、朔方梁师都等更早一些起兵反隋的诸侯,这些辖地和突厥接壤的诸侯们大多都对突厥称臣。

刘武周被突厥任命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突厥任命为“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也被任命为“屋利设”,他们的辖地和李渊接壤,李渊要想无顾忌的征讨中原和南方,就不能让他们在背后捣乱,而这些诸侯全是听突厥的。

为此,李渊在战略重心偏南时,只能暂时以称臣来换取突厥影响下的刘武周、郭子和、梁师都等诸侯们不对自己发动进攻,不管能争取多长时间都行,暂时的称臣和送出去的大量财富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避免提前和突厥发生冲突。

甚至在和薛举争夺陇西之地时,李渊都还一度用割地的方式换取新上任的突厥颉利可汗放弃支持薛举,《新唐书》中记载:“颉利始为莫贺咄设,牙直五原北。薛举陷平凉,与连和,帝患之,遣光禄卿宇文歆赂颉利,使与举绝;隋五原太守张长逊以所部五城附虏,歆并说还五原地。皆见听,且发兵举长逊所部会秦王军。太子建成议废丰州,并割榆中地。于是处罗子郁射设以所部万帐入处河南,以灵州为塞”。

综上所述,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后,直至唐朝扫平诸侯,完成统一之前,不得不对突厥妥协和称臣,战术上之目的是为了获得战马,战略上之目的就是为了麻痹突厥,防止突厥利用控制的北方诸侯们跟唐朝捣乱,或者突厥亲自上阵来抢掠。

李渊对突厥称臣且割地,可以说他是丧权辱国,可在唐朝未能完成统一前,李渊也确实无力和突厥争锋,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在隋末,位于北方边界,领地和突厥接壤的反王们大多都这么干,没办法,中原王朝内部战乱时,各地诸侯都无法单独抗衡突厥这个庞然大物。

李渊的运气不错,他在太原起兵且对突厥称臣时,突厥主政的是始毕可汗,他对于突厥全力入主中原的决心没那么大,采取的是扶持反隋的诸侯们各自为战的策略,并没有借隋末乱世大举进攻中原,给了李渊从容布局和统一全国的机会。

武德三年,颉利可汗成为突厥新的统治者,这位雄心勃勃的可汗才是匹真正对中原花花江山垂涎三尺的狼,自唐朝武德四年起,颉利可汗就不断派遣突厥骑兵南下攻唐,好在,这时的唐朝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对付突厥身上,得以把战线始终控制在北方。

由此可见,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向突厥称臣纳贡,虽然名义上不怎么好听,可到底为唐朝争取了足足四年多的时间,这四年时间里,唐军可以不用面对强大的突厥骑兵,专心扫荡中原群雄,这也算是“攘外并先安内”的真实运用。

而完成内部整合的唐朝,就不是突厥能觊觎的了,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出兵六路攻打东突厥,贞观四年,李靖所部活捉颉利可汗并押解到长安囚禁,东突厥灭亡。贞观八年,曾经对突厥称臣的李渊在酒宴上“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笑言:“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虽然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完成对突厥的绝杀,可给唐朝争取统一时间,继而能全力应对突厥威胁的,始终依靠的是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初期,对突厥的忍辱负重。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

不可能的,因为魏最牛逼的魏武卒都有一个行军的极限的,除了士兵带的粮食外,就必须依靠运输了,秦在甘肃的河西走廊,魏军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吃饭问题,是不可能灭亡秦国的。

秦最早就是给周养马的一个部族,逐渐的繁衍生息壮大,在中原地区,交通方便,魏,赵,韩这三家分晋。在最初晋是一个超级大国,根本瞧不起秦,一个边境小帮。

秦的发展是一代代人不断图强,变革,发展而来的,因为从秦咸阳出发到潼关的距离就很远,出了潼关才可以进入中原。

为此,秦派兵出征,一个就是西北的方法,做囊,用麻绳绑在前胸贴后背,行军的时候做护甲,休息的时候,做食品,有点类似现在打仗的压缩饼干。

利用黄河的水,从上游到中下游的运输,可以解决战争的消耗问题,

魏强势的时候,不能灭秦,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并且魏没有发展这方面的业务。粮食根本没有什么办法保证军队的需要。

否则,在魏武卒强势期,打到潼关的秦地,军队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吃饭问题,被迫撤回潼关外。

另外一个就是各个国家的勾心斗角,一旦魏军远征,国内空虚,如果保证魏国内的安全呢?

过去的车马很慢,出征一次多则一年半载,少也得几个月,一旦魏遭受进攻,魏军是不能回来救援的。

并且打仗出现伤亡怎么处理,兵源在多次消耗下,如何补充等问题解决。

并且在

魏强大的时候,国与国之间讲究一个利益平衡,不能动不动就灭人家的国。称霸一方就是树威立案。

也就是时机不成熟。

在这个时候,国家的矛盾可以通过打仗来解决,但是对于败了的一方可以谈判解决问题。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