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信息港招聘,中国女性的地位是怎么提高到现在这个地位的?
馆陶信息港招聘,中国女性的地位是怎么提高到现在这个地位的?
中国女性有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极端压制到极点后的拨乱反正,是几千年的抗争和近半个世纪仁人志士的持续奋斗得来的。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古至今的女性地位演化来分阶段分析,可一览全貌,自然可以得到答案。
前言总体而言,女性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衍化,笔者尝试用以下图表来简要描述,方便各位看官一目了然。
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据考古研究,母系氏族制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由于群婚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且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是社会维系的纽带,是当时社会的领导和支配者,其地位甚高。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古代最原始古老的“女娲补天”、“女娲抟土造人”等系列神话故事所塑造的母系光辉形象上得以佐证。
二、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地位逐渐降低原始社会后期,约5500年至4000年前,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性成员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母系氏族社会便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其特征是,氏族由一个男性祖先和他的子女以及他的男性子孙的后代组成,子孙皆归属父亲。世系由男性传递,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伏羲氏之母(风华胥)是结束河母氏族社会的最后一位首领,伏羲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第一位首领,也是父系社会开创人。
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后期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在此期间,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再处于支配主导地位,而是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地位显著降低。
三、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女性地位进一步下降,但较之封建社会后期,地位仍较为平等。历史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是否经历奴隶制社会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有奴派”和以黄现璠教授为代表的“无奴派”学者所持观点大相径庭,但按马克思历史理论,我们遵从主流意见,那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也即夏朝、殷商和西周是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
进入父系社会特别是奴隶社会后,男性为夺取和巩固掌控之权,开始设置了一系列将女性束缚于男性控制之下,并剥夺了女性的很多权力。如“伯禹腹鲧”,其意为“伯禹腹于鲧”,即鲧剖腹而生下大禹,这一“产翁制”的习俗便是父系社会男性祖先为争夺权力,将女性生育这一行为强加于男性身上,而剥夺了女性的生育权,进而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宰。而女性连基本的生育权也被剥夺后,便沦为男性统治下的奴隶。但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变化形成的。
1、在夏商期间,处于变化期,女性尚未完全成为男性的从属,而是与男性保持一夫一妻制下的较为平等的关系,虽然主导权握于男性之手,但社会上并未出现专门限制女性的制度。据史料记载,商代女性多有参政现象,不过主要体现在占卜和祭祀活动中。此外女性还可以参战。
2、到了西周,这是古代女性地位发生根本变化的标志性时期。随着周朝建立,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系统的全面的礼乐制度,内容十分宽泛,其中自然包括对女性的进一步限制,参见《礼记.丧服》记载,自此,有了对女性限制的“三从”,但是此限制在当时还是仅仅停留在对王族、士族权贵阶层,普罗大众还没有广泛性限制。
四、进入封建社会后,女性地位进一步降低,因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朝代更迭频仍,女性地位也有不同衍化。1、首先是东周、先秦、汉、魏晋等朝代期间,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成型期,女子的社会地位虽有进一步的限制,但还不明显,总体上地位还算可以。例如秦、汉时期,虽然官方提倡女子不仅在丈夫生前要守节,死后也要守节,尤其汉朝时还对贞妇进行奖励。但并未形成社会风气。
在《乐府》的《相和歌辞》中有一篇描述男女借采莲互表爱慕的情景的文章——《江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从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民情以及女性在汉朝时期的地位和自由度不算低。至少据可查史料,在汉朝,女性拥有户主继承权。子女可以冠母性,例如卫子夫的儿子被称为卫太子,女儿为卫长公主。还有汉朝时期女性还可以自主选择配偶,官方虽不提倡,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要求,但女的如果比较强势,社会上也不会太作苛难。例如大家熟知的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孙权之母吴氏嫁孙坚,都是自作主张。另外,汉朝女性改嫁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汉武帝之母和外祖母都是改嫁过的,汉武帝姐姐还有三次婚史。甚至公主还可以公然养男宠,馆陶公主的面首董偃得到汉武帝的承认,使得公主养男宠变的潜在合法化,开辟了我国历史上公主养男宠的先河,《汉书》中称“其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2、到了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女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而且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上允许女子改嫁,服饰上宽衣窄袖,坦胸丰满溢出,到了武则天是尤甚,女子可拥有官职,例如上官婉儿。甚者还有武将的官衔。另外在唐朝,女人与男子同桌共饮也不见怪。
3、到了宋、元朝,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和社会风气变化,推动了对女人“三从四德”观点的社会化,人们有了理学的束缚,使女子的地位以及生活得到很大的限制,早在汉代就提出的“七出”之条的法律明文限制(即七种休妻的理由)在这一期间也得到大大的强化,女性地位开始一落千丈。理学家程颐提出“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寡妇改嫁就是失节。这期间,女性改嫁在社会上基本难以立足了。例如元朝时有一位节妇胸前生疮,为保持贞洁,宁死不肯就医,结果她死后得到了士子赞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对女性的限制的压抑之甚。
4、到了明、清朝,理学在明朝社会上被极为推崇,出现强行用贞洁牌坊等惨无人道的手段来限制女子的自由,一直沿用到大清朝倒台。女子的自由和地位受到进一步的压抑和摧残。整节牌坊到了清朝更是达到疯狂的程度。
还有一个惨无人道的畸形习俗就是“缠足”的逐渐兴起,详见下图(来自百度词条)。
五、民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了一次解放,但不彻底。成立之初,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中有允许婚姻自由,女子获得学习权利,效果虽不是很明显,但是出现了许多女性学者,以及为解放妇女而进行的运动。
六、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颁布了许多使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法律法规,现如今女子的地位与男子基本平等,现在我们对女人基本都叫“女神”了。综上所述,中国女性在古代,其社会地位的起伏变化是随着朝代更迭而逐步降低的,至明清朝,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酷压迫使得女性受到无以复加的歧视和限制,其社会地位降至历史最低。直至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划上句号,以及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和解放运动,女性的自由和权利意识在压抑几千年后逐渐觉醒,女性开始尝试抛弃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社会舞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男女平等的意识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终于才有今天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和媒介:1、张国华 2008年 发表于《东北师范大学》校刊的论文《女娲形象研究》。
2、郭沫若主编﹐1978~1982年 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
3、《礼记.丧服》。
4、百度词条。
本人58岁高龄身无分文想去乞讨不知一个月能讨多少钱?
58岁堪称高龄人,如果我没采错这是自己美其名曰订制的吧,我今年64都不敢摆老,人家也不认可,75岁你不摆老社会都把你划入老龄队伍,我不是显能,在你的年龄种30亩地,养我全家还供上学的小孩,如果身体没什么大病和残疾,正是生活经验丰富,成熟稳重,有勇有谋的时候,你怎么能身无分文?如今社会党和政府对民生如此关心照顾,及使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也不像你说的这么惨。我是个贫困县的农民,我们村几个失能的孤寡老人都月月有钱,每天在大街上欢聚一起,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
就凭你的“高龄”想博得众人同情,靠上街乞讨生活,我看很难,说不准你真因此而挨饿,因为劳动人民都视为你懒惰之人,而不同情你。
窦太后是如何从下等宫女蜕变为汉武帝的奶奶的?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女性掌权者当中,西汉的窦太后,绝对算是个人经历最精彩的一个了。
这位窦太后,早年只是一个普通宫女,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嫁给了一个不得宠的王爷做妾。幸运的是,在这之后不久,这位王爷忽然就被拥立做了皇帝。而他的原配正妻,偏偏又没有孩子,并且在皇帝登基之前就去世了。
所以,皇帝登基之后,便立了这位窦太后的儿子做了太子,窦太后也因此成了皇后。再后来,皇帝去世,她的儿子登基,她自然就成了太后。儿子在位16年之后,因病去世,皇帝换成了窦太后的孙子。而这个新登基的小皇帝,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在汉武帝即位之初,窦太后便成了太皇太后,并且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俨然成了整个汉朝的无冕女帝。直到汉武帝登基6年之后,窦太后病逝,汉武帝这才开始逐渐掌权。
不得不说,这位窦太后的故事,真的是无比传奇。
对于窦太后的姓名,正史上其实并没有任何记载。后世很多文艺作品当中,称呼她为窦漪房,这个名字其实是出自一个唐朝人的考证。唐朝有个人,写了本叫做《史记索隐》的书,这里面说窦太后叫窦漪房。所以自那之后,这个名字也就被大家叫开了。
但实际上,唐朝距离窦漪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一千年的时间。所以,这个说法到底有几分可信,实在不好说。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也不纠结这个名字的对错,就称呼窦太后为窦漪房好了。
窦漪房出生于河北邢台地区,在秦末战乱的时候,窦家人到这里隐居了起来。再之后,随着汉朝统一天下,中原逐渐太平,窦漪房也逐渐长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窦漪房她爹,忽然在某次钓鱼的时候,掉河里淹死了!
窦老爹死后,年幼的窦漪房,根本无法独自生活。恰好当时皇宫正在招聘宫女,年幼的窦漪房便前去应聘。结果自然不出所料,出身清白,自身聪明,长得又很好看的窦漪房,顺利被选拔入宫,做了一个普通宫女。
窦漪房入宫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已经死了。当时正是汉惠帝在位,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候。窦漪房入宫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很正常。在偌大的深宫之中,她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宫女,仅此而已。
但是,入宫数年之后,幸运之神,第一次降临到了窦漪房头上。
就在窦漪房入宫数年之后,临朝称制的吕后,某天忽然大发善心,提出要放一批宫女出宫,去侍奉那些藩王。不得不说,窦漪房的运气,真的是超级好。
因为在汉朝那会儿,宫女入了宫以后,就等于是签了卖身契。如果皇宫不愿意放人,宫女一辈子不得出宫,老死在宫里,也是很正常的。虽然出于种种考虑,皇宫偶尔也会放一批宫女出宫。但这种活动,往往又是不定期的。运气不好,十年轮不上一次,也很正常。
所以,对于窦漪房来说,这次放宫女出宫,无疑是一个相当幸运的机会。但谁都没想到的是,这还仅仅只是窦漪房幸运人生的开始。
在出宫之前,宫女们往往都会贿赂那些负责分配的宦官,把自己分配回家乡。当时的窦漪房,自然也这样做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分配的时候,那个负责分配的宦官,恰好忘了这件事。非但没有把窦漪房分配回河南那边,反倒是把她分去了山西!
此时的窦漪房,无疑是万念俱灰。谁都看得出来,一旦去了山西,窦漪房这辈子都未必能回家了。但圣旨既然已经下了,窦漪房一个小小的宫女,自然也无法抗命,只能老老实实地前往山西。
不过,幸运的是,到了山西之后,窦漪房遇到了自己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贵人。这个贵人,就是当时的代王刘恒。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母亲不得宠的关系,在刘邦的几个儿子当中,刘恒也算是最不得宠的一个。所以,刘恒八岁的时候,就被刘邦远远打发到了山西这边,做了所谓的代王。
但同时,也正是因为不得宠的关系,后来吕后掌权之后,对刘邦的几个儿子痛下杀手,生怕他们威胁汉惠帝的皇帝宝座。而对于不得宠又没有实力的刘恒,吕后难得高抬贵手,放了他一马,这才导致刘恒顺利活了下来。
到了山西之后,虽然一起被分来的宫女有好几个,但刘恒却一眼看中了窦漪房,并且临幸了窦漪房。在这之后,窦漪房先后为刘恒生下了两女一子。后来,女儿被取名为刘嫖,长子被取名为刘启,小儿子被取名为刘武。
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这三个孩子,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藩王庶子而已。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三个孩子,将会直接影响汉朝近百年的历史。
此后近十年当中,窦漪房就这么一直待在山西,待在代王刘恒身边。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妾室,但因为生育了儿女,再加上刘恒也比较宠爱她,所以窦漪房生活也也算不错。
与此同时,刘恒的那位正妃,却开始越来越倒霉。不光先后生下的几个孩子早夭,就连这位正妃本人,后来也因病去世了。
在这位代王正妃去世之后,刘恒倒也没有马上再娶一位正妃。如此一来,窦漪房就渐渐成为了刘恒身边,最重要的一个女人。
偏偏在这个时候,又一个巨大的馅饼,砸在了窦漪房的头上。
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王朝的吕后,忽然去世。吕后去世之后,西汉的那些开国功臣们,联手发动了政变,废掉了吕后之前拥立的小皇帝,打算拥立刘邦的其他儿子为皇帝。
这个时候,刘邦的几个儿子当中,就只剩下了两个还活着,其中刘恒又比较年长。所以最终,刘恒被顺利推举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汉文帝登基之后,按照以往的传统,需要马上册立太子。因为刘恒之前的那位正妃早逝,她的几个儿子也无一人活下来。所以,汉文帝就只能挑选庶子当中,年龄最大的刘启,做了新的太子。
而刘启被立为太子之后,窦漪房也瞬间母以子贵,直接被立为了皇后!
从一个小小的宫女,一跃成为大汉的皇后。不得不说,窦漪房的运气,真的是好得出奇了。而窦漪房被立为皇后之后,她的儿女也先后得到册封。除了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之外,女儿刘嫖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小儿子刘武则是被封为了梁王。
另外,除了子女之外,窦漪房的娘家人,也先后得到册封。因为窦老爹已经去世,所以就只能轮到他的儿子们受封。据说在这之前,窦漪房的两个哥哥,过得也不怎么好。因为老爹死得早,自己也早早卖身为奴,这才活了下来。
结果,随着窦漪房被封为皇后,窦家两兄弟直接被封了侯!这绝对算是平步青云了。
不过,正所谓一代新人换旧人,汉文帝当上皇帝以后,身边自然有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妃子。相比之下,窦漪房年龄越来越大,虽然还称不上年老色衰,但肯定比不上那些正值妙龄的妃子。所以,在汉文帝在位后期,窦漪房也开始渐渐失宠。
对于这些,对于这些,窦漪房其实并不在乎。相比历史上那些只知道争宠的后妃女子,窦漪房无疑更具有政治智慧。既然她如今已经是皇后,而且儿子还被立为了太子。再去和那些妃子们争宠,似乎就成了没有必要的事情了。
所以,汉文帝在位的23年里,已经成了窦皇后的窦漪房,一直扮演着一位合格的正宫皇后。在此期间,虽然其他妃子想要通过争宠的手段,动摇她的地位,但却始终没有半点效果。窦漪房的皇后宝座,始终是稳如泰山。
直到23年之后,汉文帝刘恒驾崩,太子刘启顺利登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景帝。汉景帝登基之后,原本作为皇后的窦漪房,此时也就更进一步,成了太后。在这不久之后,那位抚养汉文帝长大的薄太后,同样因病去世。所以,此时的大汉王朝,再也没人比窦漪房地位更高了。
所以,到了汉景帝时代之后,窦家的地位也得以再次提高。最重要的是,窦漪房有个叫窦婴的侄子,非常有出息,后来还帮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在整个汉景帝时代,窦漪房虽然是太后,但却并没有太多插手朝政。所以,在汉景帝时代,窦漪房对汉朝历史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不过,在此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件事,是窦漪房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刘武。作为母亲,窦漪房对自己的子女,向来都是极为宠爱。不过,既然长子刘启做了皇帝,得到的更多一些,所以窦漪房自然就对女儿和小儿子,偏爱的更多一些。
尤其是小儿子刘武,封地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庞大,窦太后却依然还不满足,甚至后来还主动提出,希望汉景帝能够立刘武为太子。后来,汉景帝虽然只是笑着将这件事揭了过去,但这件事却成了兄弟二人心头的一根刺,最终导致刘武积郁成疾,早早去世。
至于第二件事,则是和窦漪房的女儿刘嫖,也就是那位馆陶长公主有关。
作为窦太后唯一的女儿,馆陶长公主向来深受宠爱。尤其是汉景帝登基之后,馆陶长公主的待遇,更是好得无以复加,远超其他公主和藩王。但即便如此,馆陶长公主依然觉得不满足,还想要更多的权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馆陶长公主曾经主动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景帝当时所立的太子刘荣。然而最终,刘荣的母亲栗姬,因为馆陶长公主经常给汉景帝送美女,有些吃醋,直接拒绝了这门亲事。
被栗姬拒绝之后,恼羞成怒的馆陶长公主,干脆直接将目光投向了汉景帝的另一位皇子刘彻。最终,馆陶长公主,和刘彻的母亲王娡,为两个孩子定下了婚约。有了这段婚约之后,馆陶长公主开始接近权力,帮刘彻争夺太子之位,这才使得后来刘彻能够顺利登基,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
总之,在整个汉景帝时代,窦太后虽然没有直接插手朝政,但她的影响力,却一直在影响着整个汉朝。而窦氏家族,也成了整个汉朝内部,地位仅次于刘家的顶级家族。
就这样,窦太后以太后的身份,影响了大汉王朝十六年的时间。直到16年之后,作为儿子的汉景帝,忽然病重去世。对于窦太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而且,早在汉景帝去世之前,那个小儿子刘武,也早就去世。作为一个母亲,亲眼送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这显然是很悲哀的事情。
但同时,汉景帝去世之后,窦太后的地位,也得以更进一步,成了太皇太后!
汉景帝去世之后,其子刘彻登基,历史进入了汉武帝时代。不过,到了汉武帝时代之后,窦太后的身份,却显得更加特殊起来。因为刘彻继承皇位的时候,比较年轻,仅仅只有16岁而已。过于年轻的刘彻,根本无法完全控制朝政,所以窦漪房便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对汉朝政务加以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却让窦漪房和刘彻这对祖孙的关系,开始变得有些微妙起来。刘彻登基之后,年轻气盛,再加上文景之治留下了大量的财富,所以便有了向外扩张的心思。而且,刘彻更倾向于儒家学说。这些思想,都和窦太后不太一样。
作为历经四朝的老人,窦太后生于西汉初年,同时在文景两代,更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窦太后更倾向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喜欢所谓的‘无为而治’。但如此一来,黄老之学和儒家学说的冲突,就变成了这对祖孙之间观念的冲突了。
不过,和很多电视剧里演的不一样,窦漪房在世的时候,祖孙二人其实并没有太过剧烈的冲突。窦漪房虽然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一直在压制刘彻,让刘彻无法施展自己的报复。甚至就连刘彻主持的新政,也被窦太后废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恰恰给了刘彻一个学习和过渡的时间,不至于刚刚登基,便因为自己的年轻气盛,把整个汉朝带向危险。
后世史学界普遍认为,对汉武帝来说,窦太后的存在,要弊大于利。如果不是窦太后压制了汉武帝几年,说不定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皇位尚未稳固的时候,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甚至直接对匈奴发动战争。如果那样的话,汉朝能否战胜匈奴,奠定中原文明上千年的根基,恐怕就不好说了。
公元前135年,在汉武帝登基七年之后,历经数朝的窦太后,因病去世。窦漪房去世后,按照她生前的遗嘱,她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儿女当中唯一在世的馆陶长公主。而窦漪房本人,则是按照传统,与汉文帝合葬在一起。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窦太后。
中国历史上哪些宫女最终成为皇后?
一般来说,在古代,宫女是不可能被立为皇后的,就算有,也只可能成为继皇后。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入宫为奉茶宫女,而且出身外国,却备受宠爱成为皇后,她就是元顺帝的第三位皇后奇皇后。
一、奇皇后出身
奇皇后原是高丽(朝鲜半岛)大贵族总部散郎奇子敖之女,出生于高丽幸州(今韩国京畿道高阳市),长大后是是幸州颇有名气的数一数二的美女,因为高丽在元朝是其附属国,所以后来被以高丽贡女的身份献给元廷,入宫服役。
二、被宠封后,野心见长
奇皇后初入宫只是元顺帝的奉茶宫女,元顺帝性好色,看见奇氏长得美丽,便临幸了她,并非常宠爱她。这件事被顺帝元后钦察答纳失里得知,怒不可遏地召来奇氏,数棰辱之。后来元后钦察答纳失里的哥哥谋反,皇后被废赐死,元顺帝甚至想立奇氏为皇后,后来丞相伯颜力阻,称奇氏卑贱,不能继立中宫,此事才未成。
至元三年(1337年)三月,出身为弘吉剌氏后裔的伯颜忽都被立为第二任皇后。奇氏也因为受宠册封,其后生下皇子爱猷识理达腊,更是册封为第二皇后(元朝皇帝可立多位皇后,但是只有一位皇后是正宫,接受册宝),地位仅次于伯颜忽都皇后,三年后又为顺帝又生一子脱古思帖木儿。
在连续生下两位皇子后,奇氏可谓是受到顺帝异常的宠爱,心中对权利的渴望以也逐渐增长。尤其在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成为皇子后,竟然想逼迫元顺帝禅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并害死了反对内禅阴谋的左丞相贺惟一,又以宦官朴不花、丞相搠思监为倚靠,赶走直言进谏的陈祖仁、李国凤等大臣,逐渐控制了朝廷。后来因为一系列原因未能成功,但可以看出奇氏野心极大,狡诈多谋。
至正二十五年八月,伯颜忽都皇后崩逝。同年,顺帝赐奇氏姓肃良合氏,改蒙古名为完者忽都。当年12月,给予了奇氏正宫皇后之位,授以册宝。奇氏完成了从奉茶宫女到皇后的道路。此时,她已经年近50岁。
三、惨淡收场
奇氏虽然被立为皇后,但他的丈夫元顺帝(元惠宗)即位时已经处于元朝末期,虽然顺帝在登基后也企图挽救,但长期的积弊难以解决,天下大乱。在奇氏成为皇后三年后,明军就攻破大都,结束了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
元顺帝带着奇氏、后宫妃嫔、皇太子等人北逃,逃到了和林,建立北元。第二年(1369年),奇皇后便逝世。第三年,他的丈夫顺帝驾崩。
从高丽进献的奉茶宫女,到成为元顺帝的皇后,奇氏的人生可谓是成功的。她不仅依靠的是她的美丽,同时她也有着一般人没有的智谋,否则也不会脱颖而出成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