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婚礼是在什么时候举行,为什么中国人婚礼都喜欢在五一
古人婚礼是在什么时候举行,为什么中国人婚礼都喜欢在五一?
谢邀!
第一:五一、十一等都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亲朋好友都有时间,大家也喜欢在这个世界聚聚会,联络一下感情,选择这个时间结婚朋友们几乎都会到场。
第二:时间好记,几乎大部分男士结婚之后要养家,所以会特别忙,有很多男士会忘记结婚纪念日,(比如你老婆有一天突然说猜猜今天是什么日子?你......一...脸...懵...比...)她会揍的你怀疑人生你信不信?
古人为何热衷于闹洞房?
古往今来,洞房花烛夜乃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这项喜事的最后,"闹洞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小程序。
不仅仅是古人,现代的人一样喜欢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为什么古人这么热衷闹洞房呢?我的看法如下:
1.热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喜欢热闹而害怕静,热闹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逢年过节,遇到喜事,中国人就讲究一个热闹。只要热闹了,喜庆的意味也就出来了,好兆头有了,心情自然也就跟着好起来了,工作和生活也就更有动力和激情了。
2.增加新郎新娘的熟悉感
古时,男女婚嫁并不是自由恋爱,所以结婚之前,男方和女方甚少见面,甚至可能连一面之缘都没有。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就要通过结婚这么一道程序,以后长相厮守,同舟共济了。
两个陌生人洞房花烛,难免陌生和尴尬,然而通过这种无所顾忌的“闹",使两个新人在入洞房之前,先多少增加一些熟悉感和亲昵感。为后面顺利洞房打一个小小的铺垫。
3.带有性教育的意味
闹洞房这一娱乐项目,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很明确的性指向。在古代,“性”是一个极其隐晦、敏感的话题,可一旦结婚,性爱又不可避免。怎么办呢?那就通过闹洞房这种方式,快速地让新郎新娘了解性知识。
其实,新郎还好,毕竟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男人可以通过接触社会来早早的了解性知识。而女性就很难了,在讲究"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原则下,很多女孩子到结婚那天对性还是一无所知。通过这么带有性指示的闹,可以让新郎,新娘有一些性启蒙。
4.还有一种说法是可以驱邪避灾(传说而已)
古代人们的认知水平低下,他们认为洞房中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除阴邪、补益阳气,众人要将洞房闹得热火朝天,这样就可以驱除邪气,赶走妖魔鬼怪。
感悟:时至今日,闹洞房已经越来越出格,甚至有不少悲剧发生。虽然闹洞房是一项喜庆的娱乐项目,但是要适可而止哦!古代婚礼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从周代就有六礼之说,1.纳采,就是上门提亲,让不让说呀。 2.问名,问下女孩子的名字,生辰八字。 3.纳吉,男方问了名字,要占卜,是吉往下进行,是凶就到此为止了。 4 纳征。就是送彩礼。
5.亲迎,就是迎亲,娶到家。到此婚礼到一段落。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增减。如添加了催妆、送妆、铺房。先说催妆,在宋代,亲迎前三日,男方要携礼到女方催女方早为新娘置办嫁妆。带去的礼品有花髻销金盖头花扇,女方则答礼有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
再说送妆,就是女方派人到男方送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排成一条长龙,浩浩荡荡送到男家。嫁妆有:箱柜被褥衣服绸缎文房四宝、金银器皿、还有的送田地房屋店铺当铺等。
铺房,就是迎亲前一日,女方要到男家去,布置婚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他房内东西。当然还要带着礼品,要暖房。要亲信妇人或者出了嫁的女子,看守新房,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当然找的是家境好,福寿双全的妇女以取吉祥之意。
到后来,婚礼结构渐完整。包括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其中,婚前礼包括六礼中的前五礼。
正婚礼包括亲迎、妇至成礼、合卺和餕余设袵等礼仪。合卺读jin就相当于今天的喝交杯酒。餕jun余设袵就是合床礼,新人入洞房。
再说婚后礼。包括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庙见成妇。舅姑这里说的是公婆。新人拜见公婆,得到公婆的接纳,成为家庭的一员,表示孝敬之意。最后,到宗庙告诉祖先,这才真正成为这家的媳妇了。
再和大家说下婚礼过程中用到的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就是订亲书,男女双方缔造婚礼,这在纳吉时用。这是红绳,两个人要拴到一起了。礼书,就是过礼之书,是礼品清单,在纳征时用。迎亲书,就是迎娶新娘时用的。
结婚随礼的历史由来?
如果现在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你会选择先听哪一个呢?
好消息是,十一黄金周就要来了,我们又有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坏消息是,你的朋友们不约而同地扎堆在十一举办婚礼,送完份子钱后的你,别说旅行了,连外卖都只能选择无配送费的了。
倘若要追溯份子钱的历史,恐怕要追朔到明朝时期的朱元璋。
在这之前,参加酒席的宾客一般还不会直接出“份子钱”,而是比较含蓄地送一些礼物而已,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发布了一个《教民榜文》,第一次从官方层面提出了“份子钱”的重要性:
“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伤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贫窘,一时难办,一里人户,每户或出钞一贯,每里百户,便是百贯,每户五贯,便是五百贯。如此资助,岂不成就。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轮流周给。”
随份子初衷为互帮互助,大概含义就是:乡里如果谁家结婚钱不够,大家一户出一点,就把婚事办了,你给个床铺,我给个被褥,以帮助新人度过难关,组成家庭。而且还要求将此形成制度,乡亲们互相帮助。
现在为何不受人待见了呢?
因为份子钱在当代社会,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本质作用,更多地倾向于攀比。
变味的“份子钱”早就让大家颇有微词,但人们又身不由己地被其牵着鼻子走。多少年来,政府不断提倡婚丧事简办,禁止奢靡之风,现实却是,婚典越办越大,“份子钱”越随越多,早已失去了其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原汁原味”
或许这时,会有一些人会说,怕什么,反正你结婚的时候,份子钱还会拿回来的。
还记得有一位著名大V曾公开支持用份子钱的多寡来检验友情,她说:
份子钱的多寡,暴露了谁是真朋友,谁是塑胶姐妹花,而真正的友情,经得起份子钱的检验。
份子钱仅仅只是我对你的祝福和心意,但如果你以此来检测我的友情,那我倒觉得,这样的友情不要也罢。
古人结婚怎么拜天地?
古人的婚礼仪式拜堂,也叫拜高堂或拜天地,这种隆重的结婚礼仪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据史料记载,从唐朝时期汉族开始,最初的拜堂礼仪和后期宋朝的礼仪在时间和细节上有点区别。
唐朝时期,是新婚的新娘拜见舅姑时所行之礼叫拜堂。
到了北宋时期在新婚当天,先祭拜祖宗牌位,第二天早上摆上桌子放上铜镜进行祭拜天地。
后来在南宋时期把这些祭拜仪式全改为新婚当天进行,所以宋代以后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这种婚礼仪式遍及全国,一直沿用到清代,以至民国时期也还有这种礼仪。拜堂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讲究的,过去是从新娘下花轿那一刻开始,新娘头戴红丝巾,由专业的职司人员引导下进入主堂屋。
在主持的祝福声中,进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以前是要四拜,有的地方还要拜谢月老也就是媒人,也有的是要敬拜家族长辈亲朋好友,主要前三拜是不可缺少的。自古思想家都是把世界万事万物归纳于天、地、人三类,人生活在天地间,过去农耕社会也是靠天靠地吃饭,期盼老天爷风调雨顺,地里庄稼才会五谷丰收,土地就是衣食父母,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高堂就是父母长辈,自古百善孝为先,那么两人成家了要遵循孝道;
三是夫妻对拜,彼此恩爱,白头到老,也是盟约誓言,再就是要感谢媒人的牵线才能有这份姻缘。
所以这一切都是在天地神灵、媒人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的,这种仪式就赋予了婚姻的神圣和庄严,是不可反悔与背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