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微信交流群,区块链该如何落地呢?
中本聪微信交流群,区块链该如何落地呢?
如今的区块链概念也是一样,股市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预示着实体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毫无疑问区块链是未来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区块链技术作为新的技术具有颠覆传统互联网技术,拓展创新,锐意进取的功能。
多数公司毫不迟疑地加入到炒作大军中,以区块链作为噱头希望搏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但概念终究是概念,如果未来没有实际落地项目与参与内容,股价都将重回实际价值。
区块链本身只是一项技术,如果新瓶装旧酒,无疑只会是对该公司实际价值的又一损毁。
本着诚实守信,不炒作概念的多数上市公司,还是会澄清是否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然而,许多上市公司宣称我的直播软件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我的冰箱制造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我的云盘存储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更有甚者:有的服装制造企业宣称,我的内衣制造使用了区块链持术,为您量身定做,不可更改,加密使用,在全世界广播……
这不免让我想起多年前流行的:纳米技术、量子通信、光伏发电……
让作为新技术坚定拥趸者的我不免开始思考,这个技术的商业价值究竟在哪里,能否提供给人类更好的生活?
因为,分布式记账或者区块链加密算法,只是密码学里常见的话题,即使是像中本聪本人制造的比特币也仅仅是一款加密的社区算法,这很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个大V自已建个QQ、微信群,然后锁住聊天室,一票人在群里HIGH聊,不让外传。
所以,区块链的某些初级应用,简单的技术就能很好解决,但是区块链可以更快捷便利的解决。
问题是:如果改变只是一点点,付出却要多又多?哪个傻瓜愿意做这事?
如果没有落地性的应用,仅以区块链概念支撑某一项技术的革新或者革命性的发展,或者成为下一个像互联网改变人类生活的里程碑,可能性不大。
上市公司跟风也好,否认也罢,我们只盼望多几个实际的区块链应用。
我们真诚地期望区块链并非仅仅是泡沫,也非邮币卡的另一个炒作市场。
目前,区块链、虚拟货币已成为诈骗高发区,为了让大家避免成为被收割的韭菜,给大家几个防诈骗守则。防止跳坑投资那些只打雷不下雨的区块链概念股票公司,或者追捧那些动辙十倍百倍千万倍的虚拟货币。
因为目前区块链概念火热,大部分公司使用区块链概念,只起到宣传和炒作作用。故意以此概念拉高公司市值,甚至是拉高股价,做大市值,甚至故意做庄减持股票套现。
澳企业家公开承认自己为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
关于此人是否是中本聪(日译为:中本哲史,实际上是同一人),已经不是科技范凑的事情了。要找出中本聪其人基本上是属于探案领域的范凑了。还好本土豆还有一个称号“酸辣土豆丝”,我师傅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
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断一断这个案子。
话说2008年11月1日,一个叫“中本聪”的ID,在“metzdowd.com”网站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这个就是比特币的白皮书。
2009年,中本聪开发出首个比特币算法客户端程序,并且挖出了第一批的50个比特币。写入了首个区块链中,标志了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正式诞生。
中本聪到底是谁?因为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的场合是在“metzdowd.com”网站中,发布比特币白皮书以其后和大家的交流都是在网站的论坛里。事实上其本人从未在公共场合露过面。随着比特币的越来越受关注。其发明者中本的身份也成了大家心中的一个悬而未解的迷。
但事实上,中本聪在交流中极少透露自己的身份。在网站的个人资料中,他自称是以为37岁来自日本的男性。然而,这一点颇受怀疑。因为他和社交爱好者交流以及发表的白皮书都是用英文。而且书写英文如母语般纯熟,却从未用过日语。
中本聪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在白皮书,发言和程序中他会切换使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语法。并随机在全天不同时间上线发言。显然有刻意隐瞒自己的国际和时区的意图。有研究者曾经特意去分析他上线的时间和语言习惯,认为他可能是居住在美国西部。也有人认为中本聪很有可能是一个团队而并非一个个人。因为比特币的算法以及体系过于精良和缜密,不像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可以完成的。
然而线索在2010年12月12日彻底中断了,因为当天中本聪发表了自己在比特币论坛上的最后一篇文章后,宣布退出比特币的管理。其之后的发展和程序的改进交由比特币论坛中的其它成员去完善。自从以后中本聪这个帐号就再也没有发言了。
关于中本聪真实身份的猜测,有很多学者做过猜测。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望月新一
2012年5月,计算机科学家泰德·尼尔森 认为日本数学家望月新一就是中本聪本人。泰德·尼尔森 认为他足够聪明,擅长研究包含比特币所使用的数学算法。更重要的是,望月本人不喜欢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学术报告,而经常使用网络作为自己发表报告的途径。然而对此也有人质疑,因为望月新一并不是擅长密码学。望月本人也否认自己是中本聪。
尼克萨博
2013年12月 博客作家Skye Grey通过对中本聪论文中计量文体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有可能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尼克萨博。尼克教授也非常热衷于去中心化,并发表了过一篇名为《比特币黄金》的论文,被认为是比特币的先驱之一。并且此人也非常喜欢使用化名。
然而我个人感觉既然承认和被查到有《比特币黄金》的论文,为什么会追查不到他是否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呢?这并不符合逻辑。所以此人是中本聪的可能性并不大。
多利安·中本
目前所掌握的线索中,我觉得这个家伙是最有可能是中本聪的人。多利安中本,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日裔美国人。“哲史”是他出生时的名字。除了名字完全相同外,最有力的证据是:当记者找到他并提出比特币的问题时,多利安的回答似乎是确认了他是比特币之父的身份:
“我已经不再参与它(指比特币)了,不能再讨论它。他已经被转交给其他人,他们现在在负责。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番话的真实性得到了在场的洛杉矶警察的确认。
但其后的情况是,由于多利安中本的这番言论,大量的记者包围了他和他的住宅。 多利安开始否认自己和比特币有关。并称他自己误解了记者的提问。
晚些时候,沉寂了五年之久中本聪的帐号也发表了一条消息:“我不是多利安中本”
这究竟是中本聪看到媒体上多利安的窘境出来辟谣,还是多利安中本自己欲盖弥彰呢?
事实上这个多利安中本的职业生涯中就有多处保密,曾为大型企业和美国军方执行了某项保密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此人是中本聪的可能性最大。
雷格·赖特(就是标题里说的那位澳洲企业家)
这位澳洲企业家是首度公开承认自己是中本聪的人物。他的根据是中本聪的加密签名档,但这点被多方质疑只要高级一点的黑客都能在暗网(指搜索引擎中找不到的特定网站)中下载到,早就在不少黑客圈中流传。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证明:2009年导入比特币的第一笔交易地址,该地址被普遍认为就是中本聪所有。BBC记者曾经尝试过向改钱包地址中汇入0.017比特币。并要求赖特汇回这笔钱。但是这笔钱始终都没有被汇回来。所以,这位赖特先生是中本聪的可能性非常低。
事实上我也认为按照中本聪本人的性格,是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的身份的。
反正自比特币出名到现在,关于中本聪的传言一直会不断。肯定还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称自己是中本聪的。
另外 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
Satoshi Nakamoto(中本聪的英文名)的名字实际上是四家公司名字的组合,包括三星(Samsung)、东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罗拉(Motorola),暗示着比特币其实是这四家公司联手开发并以Satoshi Nakamoto,即“中本聪”的化名来发表。这个说法我觉得是一种无稽之谈,拿出来和大家一乐。
数字货币与黄金有何区别?
数字货币与黄金有何区别?简而言之就是数字类似于传销,就靠互炒炒起来,实际上手上什么也没得到;黄金则类似于直销,虽然套路相似,但总归手上还能留两把生锈的菜刀。
什么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简称为DIGICCY,是英文的“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的缩写。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DIGICCY)。
它不能完全等同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货币,因为它经常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而不仅仅局限在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中。目前,中央银行不承认也不发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也不一定要有基准货币。2015年流行的数字货币有:比特币,比特股等。目前全世界发行有数千种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例: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这同样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该货币系统曾在4年内只有不超过1050万个,之后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比特币可以用来兑现,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从比特币的本质说起:
比特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堆复杂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组所能得到无限个(其实比特币是有限个)解中的一组。而每一个特解都能解开方程并且是唯一的。以人民币来比喻的话,比特币就是人民币的序列号,你知道了某张钞票上的序列号,你就拥有了这张钞票。而挖矿的过程就是通过庞大的计算量不断的去寻求这个方程组的特解,这个方程组被设计成了只有 2100 万个特解,所以比特币的上限就是 2100 万。
什么是黄金投资黄金长久以来一直是一种投资工具。它价值高,并且是一种独立的资源,不受限于任何国家或贸易市场,它与公司或政府也没有牵连。因此,投资黄金通常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免经济环境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而且,黄金投资是世界上税务负担最轻的投资项目。黄金投资意味着投资于金条、金币、甚至金饰品,投资市场中存在着众多不同种类的黄金帐户。
在货币的本位是黄金的时期,单位黄金的价格就是其计价商品的价格,黄金是商品交换的等价物。在货币本位复本位或信用本位时期,黄金的价格确定受制于黄金货币属性和商品属性均衡的影响。在货币史的沿革中,由于复本位货币在属性上常常也具有信用货币不足值的性质,像信用货币一样,货币发行是货币发行主体对货币持有人的负债。当国家政权成为复本位或信用本位货币发行的主体后,货币的发行成为国家对货币持有人的负债。所以,当货币发行主体面临政权、经济和金融危机时,黄金的货币属性和商品属性均衡就会像黄金货币属性移动,黄金的价格确定因素中黄金货币属性上升为主导因素。众所周知,黄金具有商品和货币的双重属性,如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黄金作为一种投资品种,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认识。
相较于数字货币,黄金投资有其独特的稳定性从世界黄金协会提供的数据来看,世界黄金供需近5年以来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虽然下季度需求面堪忧,但显著的供大于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此外,世界黄金的开采成本亦在逐年上升。根据汤姆森2013年世界黄金年鉴中提供的数据,2012年世界黄金开采的直接成本已经高达761美元/盎司。一般黄金矿业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工资占约一半黄金开采的成本。由此,2012年世界黄金开采的总成本,已经达到了1260美元/盎司,而且根据数据趋势显示,黄金的成本逐年上升的态势十分明显。一旦金价跌穿了成本位置,世界各大矿业集团亦可能选择减产或停产,以支持金价。
因此,金价深跌的可能性不大。
但数字货币正好相反,以比特币为例,由于比特币的价格只是稳定于幕后操手,也就是说,如果比特币交易商定义比特币无效化,那么所有的比特币就彻底一文不值,因为本身它就是一个特定解而已,并不存在任何意义。
如何评价Facebook发布的数字货币Libra?
Libra作为Facebook推出的建立在区块链分布式系统上的项目,其宗旨是:“尽管科技进步,让全世界越来越多人享受到了金融服务,但到今天为止,全世界依然有17亿成年人没有介入到传统金融与银行服务中,而这17亿人中,10亿人拥有移动电话,5亿人拥有互联网。Libra的使命是为这些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Facebook的这一宏愿,表面上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实质是创建一个中心化的非主权货币,将Libra稳定币作为全球货币,进而创建一个Facebook主导的无国界全球金融系统。
Facebook坐拥全球27亿用户,覆盖国家区域面积极广。其生态一旦建成,将携社交、支付、汇兑、互联网等现代经济前沿领域的庞大商业体系,冲击传统货币银行体系,同时颠覆以国家为边界、以SWIFT为电报系统、银行为金融的基础设施,届时这种趋势将势不可挡,不仅仅是滥发的风险,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法阻挡加密数字货币的发展和美国在此的绝对优势及霸权主义的渗透。
假如Libra成功,则Facebook实际上是拥有了比世界银行更强大的力量,Libra会延续美元在数字世界的霸气地位,到时候Libra会割全世界的羊毛,Facebook会成为全球霸主,一个企业拥有一个超级国家的力量也不是虚言。扎克伯格大帝的梦想可能就是这个。
正因为如此,美国各界对Libra的野心也不放心,毕竟没有哪个国家会心大到把货币发行权给一个企业,因此会对Libra就行限制。几次听证会之后,Libra宣称只是做为一个支付工具来使用,有很多机构也退出了合作。到底扎克伯格有没有放弃Libra成立之初的梦想,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的。
另外Libra的推出倒是倒逼了中国数字货币的发展,中国数字货币DCEP在Libra发布白皮书后极大的加快了推出的速度,这么看来Libra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