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交友,成语八拜之交怎解?

2023-07-03 19:09:04 48阅读

金乡交友,成语八拜之交怎解?

记得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描写,几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焚香叩拜、对天盟誓,从此成为了八拜之交的异性兄弟。

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段誉、和虚竹的结义,《射雕英雄传》中郭啸天、杨铁心的结义等,每每浅阳总会被古人这份肝胆相照的友情所感动!那么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什么典故呢?

金乡交友,成语八拜之交怎解?

一、八拜之交的出处

八拜之交出自宋代易学家邵伯温的《闻见前录》。

“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故事讲述了北宋大臣文彦博听说从最高学府国子监毕业的李稷为人十分傲慢,为此他很担忧。因为他和李稷的父亲是朋友,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李稷因狂妄自大而自毁前程。

为了让李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文彦博就准备找个机会来挫一挫李稷的傲气。

有一次,李稷上门拜访,文彦博就故意让他在客厅等了很久,然后自己才慢慢吞吞地从书房出来见他。

等到两人坐定之后,文彦博捋捋胡子缓缓对李稷说道:“我与你父亲是多年好友,既然你前来探望我,就应该对我行八拜之礼才合乎礼仪!”

李稷何等聪明,他听出了文彦博的话外之因,当即羞愧难当幡然醒悟,他赶忙离座,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教会了他谦虚做人。

“八拜之交”的成语就由此而来!因此,八拜之交最初的意思就是世代交好的两家,其晚辈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

二、八拜之交的演变与八拜

随着历史的发展,“八拜之交”这个成语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它由最初晚辈对长辈的礼节逐渐演成为结拜异性兄弟的重要礼仪。

八拜之交到底是哪八拜呢?

所谓八拜之交,通俗说就是拜把子、认兄弟。古人在结拜时,他们往往要拜八次,即八拜!就是分别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这八个方向各行一次下跪叩拜。

虽然这八个方位恰好是易经八卦的方位,但在这里它和吉凶无关,他们拜的是八份豪气冲天肝胆相照的友情。

第一拜:知音之交(俞伯牙和钟子期); 第二拜:刎颈之交(廉颇和相如); 第三拜:胶膝之交(陈重和雷义); 第四拜:鸡黍之交(元伯和巨卿); 第五拜:舍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 第六拜: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第七拜:生死之交(刘备、关羽和张飞); 第八拜: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三、八拜之交的典故

01知音之交——伯牙和子期

此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精通音律,琴艺超群,但苦于身边没有一个能懂他琴声的人而感到十分孤独和寂寞。

一天晚上,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阵阵清风徐徐吹来,他不由思绪万千,抚琴而弹。等到一曲终了,走过来一个樵夫,他不但对伯牙的曲子大加赞赏,还将伯牙所用古琴的由来也娓娓道来,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伯牙听了开心的大叫“知音也”,从此他便将子期引为知己。不料到了第二年,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伯牙伤心欲绝,他因世间再无知音,便在子期的坟前抚完最后一支曲子便破琴断弦,从此不再抚琴。

后来,人们就用“知音之交”来形容非常了解和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

0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故事发生在战国,秦王设下了鸿门宴,约赵王到绳池会面,但赵王害怕被秦王扣留而迟迟不敢去。

后来,蔺相如亲自陪同赵王前往绳池,在 宴会上,他不但巧妙设计让赵王免受屈辱,还让赵王安全回国。

因“绳池之会”有功,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心里很不爽,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立下过赫赫战功,理应位居首功,但此时蔺相如的官职却比他还高。于是廉颇就多次放出话,要让蔺相如出丑。

蔺相如知道后,就处处避让对方,并向门客们解释了避让的原因,秦国现在不敢来犯,就是因为他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所以他绝不会为了私人恩怨而置国家的安危不顾。

廉颇听说后,他羞愧不已,于是便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而流传至今,从此二人结成刎颈之交,共同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后来,人们就用“刎颈之交”来比喻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03胶漆之交——陈重雷义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故事讲述了东汉年间,有一对好朋友陈重与雷义,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太守想举荐雷义为秀才,但雷义却百般推辞,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没有得到太守的批准。

雷义就披头散发假装发疯,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就是不去应命就职。

直到第二年,陈重也被选拔为秀才,两人这才一起到郡府就职。由于胶和漆是世上最具黏性的东西,所以后人就把这种荣辱与共坚不可摧的友情称为“胶漆之交”。

04鸡黍之交—— 元伯巨卿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张劭字元伯,范式字巨卿。两人年少时同在太学读书,因此结为好友。等到二人读成归乡,临分别之际,巨卿对元伯说,两年后他回京城时一定会去拜见元伯的家人,同时他俩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

临近约定的日期到了,元伯提前备好酒食以恭候范式。元伯母亲认为巨卿可能早已忘记了约定不会再来。但元伯却坚信巨卿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最终巨卿应诺而来,两人把酒言欢,喝得十分畅快。

后来,人们就用“鸡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05舍命之交—— 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战国时期,楚庄王广开门路招贤纳士,天下的读书人都纷纷前往。

左伯桃与羊角哀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就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谁料途中遇到了暴雪天气,寒风透骨,两人衣服单薄,食物不多,眼看都要被活活冻死。

伯桃为了让朋友活下去,他就把自己的衣服和食物全部留给角哀后,自己则选择了自杀。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以生命相交的朋友称作“羊左”。

0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关羽

出自元代郑德辉的《绉梅香》。

“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三国演义》中,刘备、张飞和关羽,他们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在桃园结义时,共同许下心愿“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死与共的朋友称为生死之交。

07管饱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出自《史记 · 管仲传》。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春秋时期,有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里很穷,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要侍奉。

鲍叔牙知道了就故意找管仲一起去做生意,但本钱几乎是鲍叔牙一个人所出。等到赚钱之后,鲍叔牙却把赚到的大部分钱都给了管仲。仆人不解,鲍叔牙就对仆人说:“管仲家里条件不好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

后来,管仲与鲍叔牙一起上了战场,但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撤退时却跑在最前面,大家都瞧不起他,并骂管仲贪生怕死!

鲍叔牙就给大伙解释,“你们都误会他了,他并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家里的老母亲需要他照顾!”

管仲听到后不由感叹地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后来小白执政齐国后,鲍叔牙把宰相的位子让给管仲,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后人就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

0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三国时期,祢衡才华横溢性格孤傲。他觉得孔融很有才华,便拜孔融为师,而孔融却觉得祢衡很有治国之才,于是二人惺惺相惜成为挚友。当时祢衡还不满二十岁,孔融已经年仅五十。后来,人们就常用“忘年之交”来形容没有年龄差距的友情。

结语:

“八拜之交”包含着八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代表了八份肝胆相照的友情,蕴含着友谊的真谛,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宋文帝北伐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影响北伐失败的原因很多,要说最重要的,我想还是实力没有强大到可以灭掉北魏的地步。战争最后没有赢家,但是此战之后,南朝愈弱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下面我从刘宋、北魏正反两个方面说一下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南朝一百七十年(40589年),刘宋占了六十年。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又占了六十年的一半。南朝的皇帝除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外,宋文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后人对他的治绩评价较高,有“元嘉之治”的说法。

刘宋建国之初,北方除北魏外,还有北凉、西凉、西秦、夏、北燕五国;此外,阴山以北,还有强大的柔然部落。其中夏和柔然都是魏的劲敌。刘宋虽只有半壁江山,对外却可专注形势比较有利。

其时,宋在河南还占有洛阳、虎牢、滑台、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四个重镇,往东包括今山东省的大部分,济南、淄博、青州等城市都在宋的境内,建康离北方边境较远,所以比起东晋初年,它的局势要安稳得多。

一、北魏的南下攻击

宋永初三年(49)刘裕死后,魏明元帝(折跋嗣)便命奚斤等攻陷滑合,进逼虎牢,另遣叔孙建等从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渡河,攻陷泰山(治今山东泰安东)、高平(治今巨野南)、金乡(治今山东嘉祥南)等郡,东进青州境内,东阳(今青州东)危急。

景平元年(423年)正月魏攻陷洛阳金墉城;叔孙建陷临淄。在魏军的攻势下宋只有东阳,虎牢两地的抵抗比较有效。

闰四月下旬,它在苦战两百天后虎牢也终于被攻陷,守将毛祖德被俘。但魏军也付出惨重代价,损失了十之二三的兵力。

战争结束后,宋丧失了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项城(今河南沈丘南)以北的土地。然须提及的是:在虎牢失守的前夕,湖陆的檀道济军、项城的刘粹军、高桥(今地不详)的沈叔狸军都不敢救援,可见此时刘宋的力量,与刘裕北伐时相比,已经差得远了。

二、第一次元嘉北伐

这年十一月,魏明元帝死,太子拓跋焘(字佛狸)嗣位,是为世祖太武帝。太武帝初年(即宋元嘉初年),魏与夏、与柔然的战争连绵不断,宋文帝利用这时机,于元嘉六年(魏神加三年,429年)向魏要求归还河南各地,声称否则要用武力夺取。太武帝听了,付之一笑而已。

元嘉七年,宋文帝果然命到彦之率军北伐。四月,到彦之率五万之众,走水路由淮河入泗水,至七月才到须昌(今山东东平东),然后溯黄河西进。魏因碻磝、滑台、虎牢、金墉四镇兵少,主动撤出。到彦之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易收复四镇,又进屯灵昌津(在今河南延津县北)的南岸,使先头部队西进直抵潼关。

宋军将士皆大欢喜,只有曾从檀道济作战的旧将王仲德不以为然,他料定魏军有计,一定是在等待冬季河上冰冻时反攻。魏崔浩更看穿到彦之的弱点:把几万人排成东西二千里的一字长蛇阵,每一处只有几千人,力量非常薄弱。

到彦之沿河布防后,就带着王仲德回东平须昌的大本营去了。到了冬天,十月,魏军渡河反攻,攻下洛阳、虎牢。十一月,宋文帝命檀道济率兵伐魏。但是到彦之失了洛阳虎牢,先已胆怯,引军从水路撤退,到了历城(今山东济南)便烧掉船只,丢掉铠甲,徒步退往彭城。魏兵追到历城。济南太守萧承之只有几百个兵,他命部下大开城门做出毫无我备的样子。

魏军大队人马到了城下见了这等模样,估计必有伏兵,不敢进城而去。这才是真正的空城计。后来讲三国故事的人,说不定就是从这件实事得到启发,再拿去装在诸葛孔明身上的。宋军这次冬季失败损失惨重,府藏、武库为之一空。

檀道济略为挽回了一点颓势。元嘉八年(431年)正、二月间,他北上救滑台,进至历城,二十多天中,打了三十多仗,重创敌军。魏叔孙建用骑兵小部队袭击他的运输线焚烧草谷。檀部缺粮,不能前进,滑台终于失守,守将朱脩之被俘。檀道济粮尽退兵,部下有人叛逃把虚实告诉魏军,魏再发兵追击,宋军恐惧,随时可能溃散。

檀道济在夜间宿营时,唱筹量沙(筹是记数字和计算的工具),把剩下来的点米铺在沙上,装出存粮极多的模样。魏军探知,以为降兵骗人,把他杀了。道济又故作镇静,命军士披甲,自己只穿便服,坐了轿子,慢吞吞地行走。魏军见了,以为是诱敌之计,不敢再追,檀道济方得全军而归。

宋军北伐至此完全失败。这次,魏同时还在与夏交战,仍绰有余力。宋的实力比魏弱得多,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以后宋魏之间平静无事了多年。

三、第二次元嘉北伐

到了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其时已在魏统一北方之后的好几年,宋文帝却又想要北取中原。

此时宋文帝杀宿将檀道济,连带杀死他的儿子和时人比为关羽、张飞的部将薛彤、高进之,是犯了个大错误。道济被捕时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千古流传。檀道济既死,刘裕时的宿将个都不剩了。

1.纸上谈兵焉能不败

古人说得好,“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也者”,于是,自有那些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群臣纷纷献计,其中最起劲的是王玄谟。他倒并不是少不更事之流,当时年龄已在六十以上,可就是喜欢空谈兵事。他喜欢谈,宋文帝喜欢听,听得入神时还对左右说:“听玄漠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汉霍去病大破匈奴军,封狼居胥山而还)。御史中丞袁淑会拍马屁,便说:“陛下席卷赵魏之后,定要封禅泰山,臣逢千秋难得的机会,愿意写上一篇《封禅书》。”文帝听了大为高兴似乎中原已经回到了宋朝的版图。

魏太武帝倒是给过宋文帝醒悟机会的。元嘉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从二月到四月,魏以十万之众,对南方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魏军围攻悬弧(今河南汝南)四十二天,守将陈宪兵不满千,杀伤敌军在一万人以上,城池始终没有陷落。然而此外好几个地方的守臣都弃城逃走。宋人多有畏魏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宋文帝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一心一意要大举北伐。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支持文帝最积极。富有军事经验的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反对得最坚决。他说步兵难以抵敌骑兵,引檀道济无功、到彦之失利的先例为证。文帝却认为两将失利,各有原因,檀道济是不肯尽力,到彦之是中途患病。今年夏季水大,河道畅通,便于用兵。

沈庆之再三强调不可,文帝即命徐、江二臣和他辩论。庆之说:“治国譬如治家,种田该问家奴,织布该问婢女。现在陛下要出兵打仗,却和白面书生商议,如何办得好事情!”

徐湛之是刘裕的外孙,是个生活奢华的文士,饮食服饰都极讲究,在建康很有名气。江湛家贫,生活俭约,为人公正,长于文辞。两人情况不同,然而都是文士,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沈庆之说他们是白面书生。

文帝不认真思考沈庆之说得是否有道理,见老将军(沈庆之时年六十五岁)讲得气咻咻的样子,倒哈哈大笑,不想再同他争辩。

2.压榨百姓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想经略中原,大举攻魏。由于兵力不足,规定二丁抽,五丁抽二,从符(命令)到之日起限十天之内准备完毕,不得逾期又因军费不足,令扬、南徐、南兖、江四州富民家资满五十万钱,僧尼满三十万钱者,“借四分之一”。

民间负担已极沉重而北伐失败,魏军进抵长江北岸,长江以北地区遭到严重破坏军民死伤慘重,旧史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3.北伐过程

七月,文帝下诏大举北伐。王玄谟率沈庆之、申坦等水军入黄河,受青冀二州刺史萧斌指挥。这一路是主力,也是最东面的一路。行军路线就是元嘉七年到彦之走的路。当年因水浅,通航困难,一天只能走十里路。二十七年水量充足,航行不会发生因难,进人黄河,可以直取碻磝。

雍州刺史随王刘诞(文帝子)指挥西面的一路使柳元景等从襄阳北上,取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西两路之间,大体上相当于今江苏省徐州以西到河南省中部京汉线两侧地区,另有几支向北进攻的军队,这里就不逐个讲它了。

这次北伐需要庞大的人力财力,人民负担很重。

北伐开头似乎很顺利。魏碻磝、乐安(今山东博兴东北)守将都弃城而走。萧斌留沈庆之守碻磝,使王玄谟进兵围滑台。

这支军队兵力充足,器械精良,但王玄谟是个庸才,误了大事。滑台城中,茅屋极多。部将建议用火箭,他怕烧了房屋,破城后缴获不到多少东西,不肯使用。城中发觉了自己的弱点后,就自行拆掉了茅屋。中原人民见宋军来到,自行纠合,带了武器来投军,每天都有上千人。

王玄谟不用义兵的首领,把义兵队伍拆散了分配给自己的亲信,还要他们每家缴纳一匹布、八百只大梨。中原入民大失所望。他围攻滑台几个月,还打不下来。九月,天气转凉,魏太武帝亲自领兵南下救滑台。王玄谟军的先锋将垣护之驻兵滑台西南一百二十里的石济(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得到魏救兵将到的消息,急报王玄谟,劝他不惜代价,赶快拿下滑台。王玄谟大营里的众将也劝他赶紧建立军营,以作防御。王玄谟却一概不听。十月,魏太武帝到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即石济对岸),先派几个人利用夜色掩护潜入滑台,安慰守军,并登城观察宋军营垒,然后回营报告。

太武帝得报后,随即引兵渡河,来救滑台。魏军号称百万之众击鼓之声震动天地。王玄谟急得六神无主,仓皇之中,只说得一个“走”字,顿时全军溃散。

魏军追击,杀死将士万余人,缴获的军资器械堆积如山。王玄谟走后,魏军把缴获的船用三道铁锁联结起来,封锁河面,截断垣部退路。垣护之利用水大流急,行动迅速,每到铁锁面前,命兵士用长柄斧劈断通过。魏兵无法拦阻。他带的一百条船,只损失了一条,其余都安全撤回。

萧斌得到兵败消息,派沈庆之带五千人去救王玄漠。沈庆之说:“玄谟所部已经疲劳,不堪战斗,敌军已近,没有几万人无法迎敌,派小部队去没有丝毫用处。”萧斌坚持要他去救,争执之间,王玄谟已经逃出城了。萧斌发火,要斩玄谟,沈庆之又劝他不必,说:“佛狸威震天下,岂是王玄谟所能抵敌,而且临阵斩将,绝不是好办法。”萧斌听谏,王玄谟才得保全性命。

萧斌想要依他朝廷使者又到,传达文帝不准退兵的命令。萧斌再和众将商议。沈庆之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空谈有何益处!”众将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个文盲,见他引证史事,都笑起来说:“沈公现在大有学问!”庆之厉声答道:“列位虽则通晓古今,其实还不如下官靠耳朵听来的有用!”

雍州诸将打得有声有色,比王玄谟强多了。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将庞季明,出身关中土豪,他主动提出到关中去发动各族人民起兵。他从襄阳北上,穿过今豫西山区到卢氏县(今属河南)。卢氏人赵难起兵响应。薛安都等军利用这条件,通过卢氏以东的熊耳山北上,柳元景等军跟踪前进。闰十月,柳元景、庞法起等都到了卢氏。接着,庞法起等进兵攻克弘农,留薛安都守弘农,法起等进攻潼关。十一月,诸军攻陕城(今河南陕县西南),与魏援军激战。

薛安都是员猛将,他打得性起,丢掉头盔,脱去铠甲,马也去掉护身的具装,怒目挺矛,单骑冲杀。矛断了,换根再打。两军恶战两天,宋军大胜,斩援军主将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等三千余人,俘降二千余人。柳元景到后,宣布:“今王旗北指,当使仁声先路。”把俘降的兵士全部释放。宋军随即攻克陕城,又攻克潼关。关中豪杰闻风而起,山区的羌、胡各族也派人与宋军接洽,愿意归降。

在西路军的东面,宋梁坦、刘康祖等也攻克长社(今河南长葛东),进逼虎牢,他们也打得很不错。然而王玄谟败了,魏兵南下,宋文帝认为柳元景等不宜单独进军,下诏班师。他们只得放弃所得各地,退回襄阳。至此第二次声势浩大的北伐失败了。

四、北魏的反攻

魏军分成好几路大举反攻,其中永昌王拓跋仁的一路从洛阳向寿阳进军,很快就攻占悬瓠、项城。宋文帝怕寿阳有失,赶紧召刘康祖军回寿阳。刘康祖军只有八千人,走到离寿阳只有几十里的尉武(在今安微寿县西),被拓跋仁军追上。拓跋仁有八万骑兵,人数为十与一之比,又有以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刘康祖的副将胡盛之主张绕道,走山路回寿阳。康祖不肯,还结军营前进,并下令:“回头看的斩首,改变走路方向的斩脚。”

魏军追到,四面围攻。刘部殊死苦战,杀敌一万余人,康祖身受十伤,仍坚持战斗。魏军人多,一分为三,轮番作战。战斗打了整整一天,最后,康祖颈部中箭,落马而死。其余部溃散,几乎全被魏军所杀,这是异常惨烈的一战。拓跋仁军进抵寿阳,宋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文帝子)关上城门,不敢出战。魏兵也只在周围各地烧杀掳掠。

魏太武帝亲自统率的主力军进迫彭城(今江苏徐州)。宋江夏王刘义恭(文帝弟)、武陵王刘骏(文帝子,即后来的孝武帝)都在城里。刘义恭听见魏兵将到,想弃城逃走。长史张畅说一动脚军民便各自逃散,决不可行。刘骏也说叔父要走,只能听便,自己决心与此城共存亡。义恭才息了逃走一念。

魏军打彭城,久攻不下,太武帝便主动歇手,于十二月初,引兵南下。宋文帝命臧质领兵一万人救彭城。他到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魏军已经渡过了淮河,两军相遇,他这一万人怎能抵敌北魏大军,交战即被歼灭,臧质只带了残部七百人进得盱眙城。盱眙太守沈璞是个有主见的人。

王玄谟在滑台时,他就修缮城垣,浚深壕沟,积储粮食矢石。魏兵南下时,地方官多弃城逃走。有人劝他回建康,他却说:“敌人如果以为城小犯不着攻,当然不须忧虑,如果来攻,这是我报国之秋,诸君立封侯之功的机会,为什么要走?诸君见过几十万人聚在小城之下而不败的事例吗?昆阳(刘秀破王莽军)、合肥(张辽破孙权军)的战例可为明证。”大家听了这一席话,情绪才比较稳定。

他集结了两千精兵,臧质来后,力量更加充实。臧质见城中粮食器械都很充足,大喜过望,便和沈璞同心协力,守卫城池。

魏太武帝果然不攻盱眙,只留几千人马监视,自引大军继续南下。十二月十五日,到达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当时在江边),他下令拆民房,结筏子,扬言要渡长江。建康顿时陷入空前紧张的状态,在丹杨尹管辖区域内征发全部丁男,王公以下的子弟一律不得免役,沿江水陆布防、宋文帝登石头城,对江湛叹道:“道济若在,怎么会使胡马到此!”

半个月很快过去了。元嘉二十八年正月初二,魏军烧毁房屋撤走,居民也尽被掳去。

五、魏军回撤时的插曲

魏军转回到盱眙,太武帝向臧质索取美酒,臧质封了一瓶人尿给他。太武帝大怒,下令攻城。魏军从老乡的山上运来泥土石块填塞壕沟,造浮桥截断水陆通道。太武帝为了泄怒,不惜断送大量兵士的生命,他在威吓臧质的信中说:“我用的兵不全是我国人(按指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人和匈奴人,南面是氐和羌。丁零人死了,正可减常山、赵郡贼;匈奴人死了,可减并州贼;氐、羌人死了,可减关中贼。你杀他们,对我并无不利!”

臧质绝不示弱,回信痛骂,并把朝廷所出赏格写给他看,内容是:“斩佛狸首,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一万匹。”魏太武帝更怒,令将士猛攻。魏军用钩车把钩子抛到城上钩住城楼,想把它扳倒。守军用又粗又长的绳子缚住钩子,几百人用力把它往里面拉。钩车扳不倒城楼,也无法后退。到了晚上,守车用绳子把木桶吊将下去,桶内藏人,到了下面,截断钩上的索子,让钩子落到城里。绳子一拉,藏人的木桶又到了城上。

魏军又用冲车撞城。因城墙的垒土夯得坚实,撞击的力量虽大,每一下只能撞落不多一点土。魏军不惜代价驱使兵士攀登城墙,把死人的尸体当台阶,到了后来,尸体堆积得同城墙一般高低。到正月底,差不多一个月了,还是打不下来。太武帝说得嘴硬,不怕死人,但是死伤越来越多,病号也越来越多,加之彭城还在宋军手里,他不能不担心。二月初一,他下令烧掉攻城器械解围撤走。盱胎保卫战是宋军大获全胜的战役。

魏军经过彭城时,刘义恭不敢出击。等到建康使者赶到,送交追击的命令,魏军已经觉察,把走得慢的掳来的一万多人杀掉后,长驱而去。彭城的追兵白赶一阵,连敌兵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战争完全结束了。刘宋军民死伤被掳的不知有多少,魏军的人马也损失了一半以上,南朝和北朝其实都是输家。然而南北对比,南朝愈弱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的正是这段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八拜之交的八个典故?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里的典故“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意思就是春秋时期,伯牙最会弹琴,钟子期最会欣赏他的音乐,能听出伯牙在琴声i的心事。可惜钟子期英年早逝,伯牙知道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把琴弦全部弄断,之后再也不弹琴了。

伯牙高超琴技固然令人神往,子期的欣赏才能更是让人赞叹。所谓好的事物需要好的欣赏才能,“对牛弹琴”也是古代自负才华的人最大的悲哀。孟浩然也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更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些都是感叹没有知音的内心孤寂;

2、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这个故相信大家都知道,“刎颈之交”就是说的他俩,以赞美他们这对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的朋友。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这个典故稍微冷僻一些。陈重和雷义是汉朝豫章宜春人。两人年轻时很要好,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举荐陈重为“孝廉”。要知道汉代的“孝廉”可是稀缺功名,户口二十万以上的郡才有一个名额。可陈重却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并且前后十几次向太守申请。直到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当时的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后来两人同时做了尚书郎,雷义人如其名,经常代人受过,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于是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还乡了。

4、鸡黍之交——范式张劭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又叫范汜。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临走前与张劭约定,二年之后来张家拜访。约定的日期到了,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到来。范式果然如期而至。拜见张劭的母亲,对饮尽欢而别。

后来张劭病危之前,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千里之外的范式梦到了张劭之死,于是骑马赶去奔丧。到了后亲自为张劭扶柩,还住在坟墓旁边,为张劭种植了坟。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战国的时候,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个人相互认识,后来,他们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路上,寒风凌冽,而他俩穿得又都很单薄,身上仅有的吃的也不足两人食用。为了成全朋友,左伯桃将衣服和食物全都给了羊角哀,自己却躲进空树洞里自杀。后来人们将这种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称为“羊左”。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出自《三国演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打天下,义字为先——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为生死之交。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故事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从前我穷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钱的时候,自己多分给自己。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很贫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事,而鲍叔牙反而更加穷困。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君主罢斥。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时运不好。我曾经三次带兵打仗,三次战败退回。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公子纠与小白争君位失败。因为我和召忽一同保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我则没死忍辱被囚。对我没自杀,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无耻,因为他知道我不羞小节,而以功名没显扬天下为耻。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先生啊!’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喜为学,涉猎广泛,博览群书。献帝时,拜将作大匠,和曹操同事。因刚直不阿得罪曹操,曹操上书构陷孔融说:祢衡称赞孔融是“孔子没有死”,孔融应答说自己是“颜回复生”。这是二人交往的侧面资料。《后汉书·祢衡传》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爱其才。”“(祢)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忘年之交”还有一说,即“范云何逊之交”。据《南史·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范云为广州刺史,颇有地位。因爱何逊之才,与这样一个年龄地位和自己相差甚远的秀才结交为挚友,实属难能可贵。

你对你的姓氏家族了解多少?

【传媒姓氏类话题】

谢邀。【人民网2018-11-26 20:54消息:“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发布,你在最幸福的城市吗?有我老家浙江省慈溪市一一1932年竟找不到欧洲信纸】我祖籍慈溪,那里商人多。历史学家吕振羽对我父亲李又然说,慈溪观海卫,不仅有戚家军烽火台、抗倭英雄谱,抗英也堪比广东三元里。慈溪属宁波,因何商人多?是清灭明后,宁波人讲气节,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避免给朝廷当官,才一代又一代使商人多起来,十足政治经济学。

李又然1928年夏末,与同行者合影

李又然在慈溪祖屋/2000年李兰颂照要知道,在1932年10月3日,李又然旅欧归国后致罗曼·罗兰的第六封信(挂号信)寄自:中华民国宁波市慈溪县观海卫镇城隍庙街26号;李又然恰是在这封信里写道:"我感谢你,当我在瑞士的时候,写了一封这么友善的回信。我将写一封长信向你诉说痛苦,然后,敬爱的先生,你给我复信,让我心灵康复!先生,我仍然想做点事!中国仍然是中国!先生,谨奉还200法郎,并致谢忱。在农村找不到欧洲纸张,请原谅以中国纸写信。"

资料链接:【其一:一直到2018年某日,我那94周岁的表哥叶琪冠将家族历史作以补充说明一一】

叶琪冠:《有关李氏家族的几点说明》

一、陇西崇本堂李@陇西是陕、甘一带,唐太祖李渊起兵于西北,可能含有外族的血统,有待考据。

二、三北观海卫@“三北”指浙东沿海四明山以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北部,杭州湾喇叭口南边的狭带平原。“观海卫”、“金山卫”、“威海卫”,是明戚继光自南向北的屯兵卫所,系约一公里见方的土城。有三个独特之处:(1)城内过去通独特的“燕话”(似闽南话,说明由戚带来的闽南兵的遗族)。(2)有独特的三北“赤砂豆”(抗战时期日本食品有售)此系从倭寇侵犯所学。(3)北山有报警的“烽火台”。

三、李姓近亲及遗族的分布@李姓遗族现分布三处:(1)北京四家;(2)上海三家;(3)余姚一家。观城当地近亲有三家:徐家、范家、张家。

以上,有的亡故,下代分散,已无往来。

叶琪冠:《李氏家谱(䃼正)》[略]

【其二:我由祖籍浙江转为陕西甘肃;找到《朱复戡治“陇西李氏”印存小记》一阅一一】

朱复戡(1921~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浙江鄞县梅墟人。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七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著有《静龛印集》《复戡印存》《朱复戡大篆》《朱复戡金石书画选》《大篆字帖》等。

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谁?

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谁?

对于热爱诗词的人来说,这个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毫无疑问,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就是李白。

与浪漫主义风格相对的,是现实主义的风格。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则是杜甫。正因为如此,后人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

由于他们两人的成就很大,而且一个是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另一个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所以一个被称为“诗仙”,另一个被叫做“诗圣”。

为何叫诗仙?必然是因为他的行为和他的作品都飘逸灵动,具备了“仙”的某种特性,才被这样来尊称的。

为何又叫“诗圣”?因为诗人一生非常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小情,他的诗歌所写的内容就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所以他的作品也被称为史诗。

今天的题目问的是浪漫主义问题,所以我们下面就专门来关注一下李白。至于现实主义风格的杜老,我们下次再聊。

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作品中到底是何种状态呢?我们只有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请看《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次看其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再看其《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够作再多的分析。但是,我相信朋友你认真仔细地吟诵几遍以上三首诗歌之后,一定会感觉得到:诗的风格是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汪洋恣肆、洋洋洒洒…………与之相反,杜少陵的诗风是一种抑郁顿挫、严守格律的风格,所写的内容也是属于今人悲凄的那种。

其实,我觉得只要适当调整诗人自已的情绪,可以做到既“圣”且“仙。”但是,在实践中,我有一种体会,能不能说学杜只要努力可致,而学李是不那么容易的。因为我们有可能缺乏那种仙气。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