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征婚,红楼梦里史湘云最后跟谁在一起?

2023-07-03 07:00:04 32阅读

全州征婚,红楼梦里史湘云最后跟谁在一起?

关于史湘云最后的结局,现红学界通常认为,《红楼梦》佚稿中抄家后与贾宝玉共渡劫波的患难伴侣,是贾宝玉婚恋三部曲中继黛玉、宝钗后的第三部。

清代和近代的多种野史笔记,都提到有一个“旧时真本《红楼梦》”,其中写“宝玉糟糠之配实维湘云”。史湘云的结局,是探佚中最有意义的一个问题。俞平伯早年写《红楼梦辨》,认为八十回以后的曹雪芹原稿中,是写史湘云嫁给了贵公子卫若兰,但到晚年写《乐知儿语说红楼》,则说曹雪芹是写史湘云嫁给了贾宝玉。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回目叫“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具体故事是:

全州征婚,红楼梦里史湘云最后跟谁在一起?

贾宝玉得到一个金麒麟,很珍惜,因为他知道史湘云的腰带上就佩戴着一个。他准备把自己得到的这个金麒麟拿给湘云看,和湘云的那个做比较,这里面当然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意思,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因素。可是宝玉在大观园突然遇到大雨倾盆而下,在为躲避雨水而飞跑的过程中,把放在衣服里面的金麒麟丢掉了,而宝玉自己并不知道。这个被宝玉落到花草丛中的金麒麟,却偶然被史湘云看到了,她的丫鬟翠缕就拣了起来,并且说这个麒麟比姑娘佩戴的那个大,这个是雄性的,姑娘佩戴的那个是雌性的。史湘云拿着这个捡到的麒麟出神,因为翠缕文化水平低,史湘云给她讲“雌雄”和“阴阳”,扯到了人的男女性别。后来贾宝玉见了史湘云,要拿自己的金麒麟给史湘云看,才发现丢了,这时湘云就拿出了自己捡到的那个,对宝玉说:“是不是这个?”宝玉很高兴地拿回来,说正是它。

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就是说这个故事情节是“伏线”,隐伏着八十回以后的故事“白首双星”。“双星”就是牛郎织女星,比喻一对恋人。针对这个故事情节,有两条脂砚斋的批语。

一条批语是:“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另一条批语是:“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

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俞平伯早年说,从第一条批语,知道写宝玉丢了湘云拾到金麒麟只是“间色法”,并不是暗示将来宝玉和湘云成婚;从第二条批语,可以这样揣测:贾宝玉的金麒麟,不知道怎样辗转到了卫若兰手中,史湘云也有金麒麟,所以两个人结成了金麒麟姻缘。卫若兰是在秦可卿出殡时到贾府吊丧的一个贵族公子。史湘云嫁卫若兰的假说,就建立在对这两条批语的这种理解上。

但探佚研究经过详细分析论证,证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这两条批语一点也没有说史湘云将来要嫁给卫若兰,其中表达的是另外的意思。

第一条批语其实是说,前八十回写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姻”,贾宝玉有通灵玉,薛宝钗有金锁,所以二人有一段夫妻缘分。这段姻缘在前面,就像画画的基本色,但后来又发生了贾宝玉和史湘云的金麒麟姻缘,这一段发生在后面,就像另外涂抹的过渡色。因为男方都是贾宝玉,也就是“底色”是一个,薛宝钗和史湘云前后都和他发生了婚姻关系,就像在底板上先后涂了不同的颜色,所以叫“间色法”。

第二条批语涉及的具体情况,是在抄家等变故中,贾宝玉的金麒麟不知怎么到了卫若兰手里,后来卫若兰偶然碰到落难的史湘云,发现她也有一个金麒麟,就帮助她和贾宝玉重新见面并最终结合,是这样一个桥段。

另外还有脂砚斋的批语说“卫若兰射圃”是“侠文”,由此可知,第二条批语中“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的基本内容,是一种侠义行为,就是卫若兰行侠仗义克服困难,帮助贾宝玉和史湘云会合。当然其中的情节可能复杂曲折,探佚不能说得太具体,但大轮廓就是这样。

俞平伯晚年悟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乐知儿语说红楼》中说:“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语,若非宝湘结合,则任何说法终不圆满也。”

在曹雪芹完整的艺术构思里,贾宝玉先后有三段重要的婚恋经历,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但由于八十回后的稿子亡佚了,而前八十回表面上都是在写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的纠缠,而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把史湘云嫁给贾宝玉的故事取消了,这些情况就使一般读者忽略了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关系。其实前八十回里面,对史湘云才是贾宝玉最后的伴侣这一结局,是有许多描写予以暗示的,只是那些描写都比较隐晦曲折,艺术性微妙,一般读者很难看出来。

讲贾宝玉时已经讲过“湘妃”的典故。“湘妃”有两个,一个娥皇,一个女英,都是大舜王的妻子。贾宝玉有“三王号”,相当于大舜王,林黛玉是潇湘妃子,相当于娥皇,而史湘云姓名中的“湘”字,就是另一个湘妃的意思,相当于女英。暗示湘云命运的曲子中有句:“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正是“女英”之意。

再比如,贾宝玉住的怡红院是简称,全称是怡红快绿院,这个名字其实是贾宝玉起的,因为院子里种着海棠和芭蕉,海棠花是红的,芭蕉叶是绿的,贾宝玉就题了“红香绿玉”。那是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建成的时候,贾政带着贾宝玉游园,让贾宝玉给每个景点起名题匾额和对联。后来贾元春归省时把“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

“绿玉”和“快绿”象征林黛玉,她的名字里不是有“玉”字吗?她后来住的潇湘馆不也都是绿茵茵的竹子吗?当然怡红院里换成芭蕉,因为写竹子的话就过于显露呆板,没有艺术性了。而“红香”和“怡红”是象征史湘云,海棠就是史湘云的象征花卉,贾宝玉过生日那一回专门写过,史湘云抽的花名签上面是海棠,配着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歌咏海棠的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

此外,“红香”的“香”也和“湘”谐音,第四十九回的回目“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香娃”就指史湘云,“割腥啖膻”就是史湘云和贾宝玉两个人烤野鹿肉吃。“红香绿玉”“怡红快绿”,就是象征贾宝玉一生有两个爱人:林黛玉在前,史湘云在后,绿在前,红在后,植物一般都是先长绿叶后开红花嘛。但“红香”“怡红”排到“绿玉”“快绿”前面,怡红快绿院简称为怡红院而不是快绿院,暗示其实史湘云比林黛玉更重要,她才是最后陪在贾宝玉身边的人。

周汝昌先生研究,史湘云和贾宝玉是“渔舟重聚”,就是两个人在经历了抄家的长久不知音讯后,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只渔船上。

那么,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

首先,史湘云的雪天联句中有这样的句子:“野岸回孤棹”“池水任浮漂”,是在水上漂流。而有一次贾宝玉穿戴着北静王给的蓑衣斗笠去看林黛玉,林黛玉开玩笑说贾宝玉像个渔翁,贾宝玉说赶明日我也给你弄一套,林黛玉笑着回答说穿上自己不就像个渔婆了?说完以后意识到和前面说贾宝玉像渔翁连起来了,成了夫妻的比喻了,很不好意思。周先生说这个情节真正隐伏的“草蛇灰线”,其实是后二十八回贾宝玉和史湘云在船上重逢,是“渔翁”和“渔婆”,因为林黛玉早早就死了,而史湘云和林黛玉是两个“湘妃”,可以互相替代。

那么把这些单项的情节串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轮廓:八十回后在朝廷两派政治力量的角斗中,贾母的娘家史家首先被抄家了,史湘云也落难了,落难的具体情节当然有各种可能性。卫若兰偶然碰上了史湘云,发现她佩戴的金麒麟和贾宝玉给自己的那个金麒麟是一对,就“行侠事”,想办法营救史湘云,而贾芸和小红也通过醉金刚倪二等江湖社会的力量参加营救。经过种种曲折,早就结束了和薛宝钗的婚姻而当了和尚的贾宝玉,这时也还俗了,在众人的帮助下,终于和史湘云在一只船上相见了,历经苦难沧桑的两个青年男女哭着拥抱在了一起。

我们再回头看预言史湘云命运的《乐中悲》曲子最后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红学研究者考证得很详细,“才貌仙郎”就是指贾宝玉,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当然是“仙郎”。“终久是”是“毕竟是”的意思,不是“到头来”的意思,就像贾宝玉自我解嘲说自己“终久是个糊涂心肠”(第四十九回)中的“终久是”。

所以《乐中悲》的意思是史湘云在经历了抄家等巨大苦难后和贾宝玉在一起,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想通了这是命运因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要有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对经历过的苦难要看得开,不要再“枉悲伤”了。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