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德惠单身交友,无社交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

2023-07-02 20:00:03 42阅读

吉林德惠单身交友,无社交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

重度残疾人有低保金,无社交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

找女朋友其实和残疾没多少必然的关系,无社交只不过身体残疾导致心理小障碍罢了。四肢健全未必就不孤孤单单的了此一生。这就是思想和追求的事儿,只要你不好逸恶劳,积极乐观从事力所能及的事儿,一定会找到女朋友的。我身边有几个盲人重残的残友,在我居住的城市基本垄断了按摩行业,而且创造的价值远远比普通人大得多,不但结婚生子,甚者儿女双全;多个肢体重残的残友基本垄断了修鞋擦鞋行业,均做的风生水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放飞自我、改变自我,没有梧桐树,何谈金凤凰。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吉林德惠单身交友,无社交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

首先,不要为了低保那点救助金,而不思进取。低保金只能维持你“两不愁,三保障”,不会让你发家,也不会让你致富。想有所作为,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没有双手我们还有头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哪行哪业都有精英,只要心有所想,一定会有事做的,残联每年都有各种各样针对性的免费培训项目,并且有资金扶持,的的确确培养出不少残疾人人才,在不同工作领域大展拳脚、精英辈出。例如,德惠市高位截瘫残疾人开直播,推广草编。不但得到了粉丝们的喜爱,而且又增加了知名度扩大了收入。

候振发残疾人开直播,助力贫困农民卖草编

其次,打铁自身硬。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在哪个方面都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强大自己,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者为人,必有一精,挖掘潜能,塑造自我,虽然我没有人民币那么可爱,但我一定要有能力创造自己成人民币样的可爱。东北科技职业技术学校的郎小明校长就是最好的证明,身残志坚,适合自己的本领,才是最过硬的基石。

最后,心态决定了你的态度,付出是最好的得到。心态好,是最好的精神支柱。因为没有好的心态,怨天尤人,当然也就没了社交,没有社交当然就没有了朋友。没有常人的付出,怎能得到非常人的拥有。道理一大筐,就一点:心态决定了你的维度,付出决定了你的高度。自己一定要端正态度,选好某一点努力的付出,经历了风雨,必见彩虹。

点点关注,是我码字的精神支柱,我是一名残疾人和从事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者,真诚希望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有不尽之处,敬请海涵,谢谢!

长春坐客车到哈尔滨途经的城市名?

长春坐客车到哈尔滨中途经过德惠和扶余。

驾车路线:全程约254.7公里 起点:长春高速公路客运站 1.长春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人民大街行驶140米,调头进入人民大街 2) 沿人民大街行驶560米,直行进入人民大街 3) 沿人民大街行驶90米,在第2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卫星路辅路 4) 沿卫星路辅路行驶1.3公里,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5) 沿匝道行驶250米,右转进入亚泰大街辅路 6) 沿亚泰大街辅路行驶30米,稍向左转进入亚泰大街 7) 沿亚泰大街行驶6.2公里,过右侧的孔子文化园,直行进入亚泰北大街 8) 沿亚泰北大街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亚泰北大街 9) 沿亚泰北大街行驶20米,直行进入亚泰北大街 10) 沿亚泰北大街行驶5.6公里,直行进入亚泰北大街 11) 沿亚泰北大街行驶30米,直行进入亚泰北大街 12) 沿亚泰北大街行驶380米,朝长松高速/小城子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亚泰北环立交桥 13) 沿亚泰北环立交桥行驶590米,稍向右转进入北亚泰大街 14) 沿北亚泰大街行驶2.8公里,过亚泰北街桥,稍向右转进入珲乌高速 15) 沿珲乌高速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珲乌高速 16) 沿珲乌高速行驶80米,直行进入珲乌高速 17) 沿珲乌高速行驶1.2公里,朝沈阳/哈尔滨/G010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8) 沿匝道行驶750米,直行进入环城高速 2.沿环城高速行驶7.2公里,直行进入京哈高速 3.沿京哈高速行驶210.3公里,直行进入京哈高速 4.沿京哈高速行驶40米,直行进入学府路 5.哈尔滨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学府路行驶8.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西大直街 2) 沿西大直街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西大直街 3) 沿西大直街行驶150米,过右侧的哈尔滨国际饭店约230米后,在第3个出口,左后方转弯进入红军街辅路 4) 沿红军街辅路行驶390米,直行进入红军街 5) 沿红军街行驶710米,调头进入红军街 6) 沿红军街行驶520米,右后方转弯进入建筑街 7) 沿建筑街行驶1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哈尔滨市公路客运总站

保安辞职理由是很难找到女朋友?

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女生的观念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可能一些女生本身就不喜欢这个职业。如果在最初你们之间没有说明岗位,只是觉得他人不错,相处一段期间后,女生也会考虑男生的职业吧。

毕竟,女生一旦恋爱,闺蜜们肯定都会知道,遇到争强好胜的闺蜜,那你可能会因为男友保安的岗位,伤及到自己的面子。

其次,家长的传统观念

在父母眼里,可能女生最大的任务不是挣钱养家,而是找到一个好的归宿。男方不需要太过富有,但最起码不能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跟着遭受经济方面的痛苦。

保安这一个岗位,可能给大家的传统印象就是没有学历,生活比较散漫,在学校经常打架闹事的男生做的工作。

同时,有些保安的工作可能是没有学历的要求,因此交替更新可能比较快吧,如果被辞退,因为学历问题,找新的工作可能也不是很容易,经济不稳定。

因此,父母可能会考虑到男方工作不稳定,或者人不踏实为理由,不同意男女双方交往。

最后,经济保障问题

就像上边的两点中所提到的,经济水平可能是会影响两个人恋爱状态。如果女生是为了钱和你在一起,你甘心和女生在一起,当你没有钱的时候,女生可能就会离开。

同时,如果你们两个不在乎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比较爱面子的人,得知男方经济水平不如女方,可能还是会有些自责。

两人如果想要结婚,如今的彩礼和嫁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当然,保安也分为很多种,可能会因人而异,毕竟感情的事谁都说不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人,毕竟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个社会生存的。

以上,是【我们二十几岁】关于该问题的回答。

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关东” 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闯”是指在清政府的禁止之下进行的活动。

闯关东的由来

1644年, 清兵入关后, 就将关东划为禁区, 严禁关内人涉足。关东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 “龙脉” 不可侵犯, 一切都得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所以在清朝初年,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东北人口只占全国的 0.1 %左右 , 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两个人 。

顺治八年,清政府发布了召垦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 令山海关造册报部 , 分地居住”。两年后又颁布《辽宁招民开垦条例》, 按招民多寡, 授以大小官职, 并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口粮, 鼓励人民出关开垦。

康熙七年, 出于保护满族利益的考虑, 清政府“罢辽东招民授官之例”,又将关外之地列为禁区。以后禁令时紧时松, 遇有灾害年景, 黄河流域诸省百姓往往蜂拥过关, 人数之多, 难以阻挡 。如乾隆八年 大旱灾, 流民增多, 乾隆帝下诏开禁让流民通过。乾隆九年、五十七年也分别有变通放民出关的事例。除了这些年大规模的集中移民外, 平时单身佣工或偷渡性移民也已累积成庞大的数量。由于这些移民都是在封禁条件下进行的 , 所以称之为“闯关东” 。

实际上清政府对移民采取的是默许和容忍的态度的。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强调或重申禁令, 但对移民事实总是采取既往不咎的处理方法, 所谓“严定招垦之禁, 已佃者不得逐, 未垦者不得招”。这就告诉后来者, 移民事实是合法的。至乾隆四十一年, 关东的华北农民总计达100 多万人, 外出谋生和外出逃荒的山东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1860 年, 咸丰帝正式宣布关东地区全面向流 开放, 以山东人为主的流民大量出关, 闯关东从此由变为 “滚滚洪流” 。

闯关东的原因

1、人口增长。明末清初的战乱,社会经济破败凋敝, 人口损伤惨重, 百姓流亡十之六七, 山东“一户之中至有一、二人,十亩之田, 至种一、二亩”。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采取召集流民, 取消“三饷”、“加派”等措施, 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 人口开始回升。

康熙五十一年 宣布 “盛世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之后 , 清政府赋税的征收与人口数量脱钩, 人口增长摆脱了赋税的束缚 , 大量隐匿人口上登户籍 。雍正元年实行“摊丁入亩”后, 取消了丁赋 , 消除了农民对编户入籍的顾虑, 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在乾隆时期,山东人口进入大发展时期,人口增至三千二百余万人。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山东本地不堪重负,很多人只能另找生路。

2、人地矛盾。清朝初年为巩固统治, 清政府鼓励垦荒, 把“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 分给流民及官民屯种, 有主无力者给牛耕, 三年起科”。康熙八年实行“更名田”, 耕地面积由顺治十八年的七千四百万亩扩大到康熙二十四年的九千二百万亩 。此时, 山东地区 的宜垦地已基本垦殖完毕 , 但人口仍无节制增长, 现有耕地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此后虽有开垦 , 但大多比较贫瘠, 收成很低。在人口的高压下, 山东地区的土地不负重荷。

3 、土地兼并严重。在商品经济冲击之下, 清朝中期之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1684 年山东巡抚张朋羽指出: “今见山东人民逃亡京畿近地及边外各地甚多, 皆由地方势豪, 侵占良民田产, 无所依靠, 乃至如此”。 郑板桥任潍县令时, 曾作《潍县竹枝词》, 其中有:“绕郭良田万顷赊, 大多归并富豪家” 诗句, 反映的就是这一问题 。

伴随着山东地区人口的日益增长, 农业危机的不断加重, 自然灾害频发。从顺治元年 到道光十九年,山东地区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四千余次, 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 “闯关东” 成为广大贫民谋生的一条生路 。

4、自然灾害 。康乾时期长达一百多年的时代里, 不曾出现大的旱灾和涝灾。但是清代咸丰年间波及广西、直隶、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大蝗灾, 历时七年 , 并与大旱相伴随。光绪初年发生于山西、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的大旱灾, 称为 “丁戊奇荒”, 造成的饿殍就达千万人以上 。

咸丰五年, 由于发大水, 黄河在河南境内的铜瓦厢断堤改道 , 滔滔黄水夺路北流, 结束了南宋以来南流 700 年的历史。黄河的这次改道, 对其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难, 尤 以山东受灾最重。原本依仗黄河水源的众多城市、村庄、田地日渐衰落, 改道后的新河道常年泛滥 , 加剧了洪涝灾害和土壤盐碱化, 大批农民因此破产逃荒 。

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 原本就人多地少、 土地兼并严重的山东更是雪上加霜, 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蜂拥“闯关”, 局面已无法控制。黑龙江将军于是奏请朝廷“开关” , 他在奏折中说 :“东三省之开放设治, 遂如弩箭在弦, 有不得不发之势矣。” 在此情形下 , 清廷被迫打开大门, 正式允许流民进入关东 。

闯关东带来了什么

闯关东是一个近 300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 ,无数的山东饥民陆续来到关东荒原这块肥沃而又荒芜的土地上,艰苦谋生 ,团结互助 ,闯出了一 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闯出了关东地区的农业、工商业发展的新天地。闯关东的苦难和奋斗历程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长久不息的闯关东精神 ,并被世世代代的关东人继承和发扬。

“闯关东”的壮举 ,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它所体现出的是人类所共有的进取、创业精神。“闯关东精神”有四个方面 的内涵: 一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 ,无畏于牺牲生命 ,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二是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 ,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三是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抗争 ,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四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 ,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闯关东精神中包含着真实的人民生活意识、推动了历史前进和生产的发展的动力、爱国主义情感;闯关东精神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产物 ,体现了民族大家庭成员之 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 ,闯关东精神是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山东移民东北,首先是扩大了东北的耕地面积。20世纪以前,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几乎都是围场和牧场,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正是由于山东等省移民的奋力开垦,扩大了东北的耕地面积。以黑龙江为例,1862 年至1886年的24年间,全省即开荒75万余垧。

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流民取得东北耕地的所有权,乾隆初实行过所谓“京旗屯垦”,企图通过这一活动,叫京中旗人掌握东北边疆耕地的所有权。然而旗人始终视屯垦为畏途,这一政策一直未能奏效。只有山东等省的汉族移民,才是东北广大地区的开垦者。同时,山东移民还为东北广大地区传播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了诸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等省移民的奋力开发,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生产的粮食不但足供本地之食,而且可以大量外运,成为当时重要产粮基地。

其次,山东移民东北,推动了东北地区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东北农业的发展,随之有山东等省人经营商业。山东移民涌入东北,改变清初仍旧存在的落后的商业贸易习惯,物物交换为货币交易所替代,鲁商遍及东北,建立起各类商店和各业商会,东北贸易繁盛之地,如营口、大连、安东、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商号、商铺多为山东人所开,山东商帮控制各该城市商会,并有地域特点,如沈阳、佳木斯等;林业开发,如伐木、采参、金矿、金砂开采多为山东移民所为。东北发达的商业和纵横交错的铁路建筑,无不浸透着山东移民的血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东移民对东北三省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山东移民东北,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我国中原汉族自辽、金、元、清以来,侵入者大都来自满州和蒙古,使汉族不能向北发展而向南移动。自满清以来,复封禁满洲与蒙古,汉人仍不能向北发展。自清朝末期至民国,关内汉人才大规模向东北迁移。移民带去的先进农业技术在少数民族中传播,东北少数民族在居住、饮食、衣服、婚嫁、丧葬、宗教、器用等方面无不受关内汉人移民的影响,并且两者在交流融合中产生出新的关东文化;所以,山东移民于东北,这对汉族向北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汉民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融合。

第四,山东移民东北,促使东北三省与全国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地广人稀,1910年东北三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理仅23人。由于自清末以来山东数以千万计移民的移入,改变了这一状况。到1949年,东北三省人口密度即达54人,这同全国1953年人口密度60.5人相差无几。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移民东北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合理分布的重要意义。

第五,山东移民东北,增强了东北的边防力量。移民对边疆的开发,对于保卫和巩固边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移民填补边疆空白地带,首先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侵略的边墙,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使国防力量得以加强,移民增加促使新的行政建置的建立,国家控制力得到强化。

自清末以来,东北三省逐渐成为日俄帝国主义角逐之地。山东移民的输入,不仅维持了当地的发展,而且增强了东北的边防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俄国侵略者的入侵,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山东移民与东北人民联手抗战,抵御外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

“闯关东”是一种文化行为,山东向东北移民,是“乡土单元”的扩张,也是在某种困境中的乡邻对乡土血脉的某种保持手段。这种文化对于移民地与移民原籍地之间的经济的互通和交流起到了一种“文化润滑”作用。

此种“润滑”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日常生活中趣味的点缀,而是两地间保持长期互通关系的重要保障。山东应当把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闯关东”文化热继续发扬开来,从研究“乡土单元”的扩张入手,研究和开发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诸多文化现象,充分发挥标志性文化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

文化在不同的时空之中产生对社会不同的张力。当今中国人自身应仔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作用 ,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适应西方现代文明的原则方法 ,而是应 该充分研究和发挥源于本土的闯关东精神等文化张力的功能和作用 ,在理论上和实践形式上实现闯关东精神文化张力的创新和应用。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位于亚洲北部的草原地带曾先后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所统治。“蒙古”一词最早和之前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其实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11~12世纪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的格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一时间草原上形成了诸部混战的复杂格局。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后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于是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

在明代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以蒙古正统自居的鞑靼人却将瓦剌视为异族。事实上鞑靼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

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后来瓦剌被起源于大兴安岭的蒙古本部同化后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朝初期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

明朝所称的鞑靼人其实就是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北元政权。只要北元政权仍在延续“元”这一国号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所以这对明朝而言是必须打击的大敌。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

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随着瓦剌势力的日益做大就渐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这点明朝方面也感觉出来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权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创,然而朱棣并没趁机彻底消灭北元,反而册封北元太保阿鲁台为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和宁王,这么做的其实就是为牵制名义上为北元藩属、实际上独立存在且已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为瓦剌的崛起确实已呈现出明显的征兆。

截至14世纪初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明朝初期几代皇帝积极拉拢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为牵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终却架空了北元朝廷,从而成为明朝北部边疆新的大敌。

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后先后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为明朝册封建立的东北兀良哈三卫、女真诸卫统一了起来。也先尽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样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帝国。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为主的北元蒙古骑兵大举攻明。这成为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导火索,然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却在土木堡之战在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北京城下败于于谦之手,因此未能实现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标,但俘虏明朝皇帝的战功已使他越发骄横起来。

此时放眼草原诸部再找不出能与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义上是北元的藩属,而也先的正式头衔也是北元太师,在也先看来这种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时的也先已盘算着“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也就是说他想要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南下灭明。当时的北元岱总汗是也先的妹夫,长期以来这位名义上的北元最高统治者对也先都是言听计从。也先试探性地向岱总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并没直接让岱总汗让位给自己,而是让岱总汗让位于太子。

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时一个幼君在也先看来也相对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过渡人物。然而一向对也先言听计从的岱总汗这次却明确拒绝了也先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也先随即与岱总汗兵戎相见。战败的岱总汗逃到郭尔罗斯部,这个郭尔罗斯部的首领是岱总汗的前岳父。为什么说是前岳父呢?原来当初岱总汗为巴结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时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对此郭尔罗斯部可是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岱总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给杀了。

身为北元正统象征的岱总汗一死就让也先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

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之久,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岱总汗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

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

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岱总汗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

瓦刺势力随后被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瓦刺势力的衰落为东部地区的鞑靼创造了复兴的天赐良机: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于公元1487年正式亲政后相继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鞑靼和瓦剌一样并不是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诸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达延汗统一鞑靼各部后分六万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所设6万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而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机构。

1517年达延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陷于分裂状态。达延汗之孙俺答汗在位时期重新强大起来的鞑靼部控制着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大片地区。俺答汗将瓦剌势力驱赶到科布多,又对青海、西藏等地用兵,还曾一度击败过哈萨克汗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这是继当年也先围城之后蒙古势力第二次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俺答汗并未进攻北京城,而是在城外掠夺一番之后就退兵了。

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仿汉制修建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与明朝修好,随后双方开放了边境互市贸易。俺答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以大漠为中心分别形成大漠以南的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的漠北蒙古、大漠以西的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是根据地理方位对蒙古各部进行的一种划分,事实上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这三部分之下都各自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部落。

属于漠南蒙古的部落有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等。他们的分布地区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漠南蒙古诸部中实力最强的是察哈尔部,不过察哈尔内部却并不统一:组成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统称为察哈尔八部,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了独立的蒙古部落。

16世纪中叶以后原驻牧于哈拉哈河两岸及克鲁伦河老乡的东部蒙古本部中的喀尔喀部逐渐向漠北迁移形成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等三大部落。源自喀尔喀部的三大部落被称为喀尔喀蒙古。由于喀尔喀蒙古迁徙到了大漠以北,所以这三大部落又被称为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的分布地区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图瓦共和国等地。明末清初的漠北蒙古主要就是由喀尔喀部分化演变出来的三大部落,直到清雍正三年又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汗部。

漠西蒙古实际上就是由明代的瓦剌诸部演化而来。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或厄鲁特,所以漠西蒙古有时也被称为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等小部落共同构成。他们分布的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地区。长期以来卫拉特各部的盟主由和硕特部的首领担任,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迫使土尔扈特部向西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建立后就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1644年清王朝入关问鼎北京,就此建立起涵盖满、蒙、汉多民族大一统帝国。然而这一时期归附于清王朝的蒙古人主要是内蒙古(漠南蒙古诸部)。

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诸部一直与清皇室保持着联姻关系,同时漠南蒙古诸部也被纳入了清朝盟旗制度管辖之下。相比之下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西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尽管名义上也臣服于清王朝,可实际上并没真正归顺入疆。当时的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分为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这三大部落。尽管这三大部落同属漠北喀尔喀蒙古,不过彼此之间也是战乱不断。漠北喀尔喀蒙古比起漠南蒙古诸部距离北京城更远且毗邻俄罗斯边界。

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使其同时受到漠南蒙古、准噶尔部、西藏格鲁派以及俄罗斯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清王朝对其的控制力度始终不及漠南诸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在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下归附清朝。两年后康熙率兵十万御驾亲征噶尔丹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与外蒙古诸部进行会盟。外蒙古诸部在准噶尔部和东进的俄罗斯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也希望得到清王朝的保护。康熙与外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后取“江河入海和万宗归一”之意在当地建立“汇宗寺”。

从此外蒙古通过条约的形式正式纳入清王朝的版图。在此之后清朝对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采取政治上的会盟以及推行喇嘛教等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使之成为防御沙俄的屏藩。有清一代很少实施专门针对喀尔喀部族的军事行动,而是以政治争取、宗教笼络作为控制漠北喀尔喀诸部的主要手段,由此形成了一种政治绥服模式。与此同时清朝通过在漠北地区推行黄教实现了对漠北喀尔喀诸部的精神统治。1733年清王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在驱逐土尔扈特部后又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从而迫使其内附于清朝。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了卫拉特各部的盟主,而老盟主和硕特部则被准噶尔部赶到了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此后飞兵拉萨凌摄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

这一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面积达到了七百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威胁到了清王朝西部疆域的安全,从而为从康熙到乾隆长达70余年清朝-准噶尔战争埋下了伏笔。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才成功攻克伊犁并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后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1771年当初被准噶尔部逼迫西迁的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伊犁。清政府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分别安置于今巴州区域和额济纳。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众多部落(蒙古语称为"艾马克"),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清王朝为笼络蒙古人共同压制汉人提出了所谓“满蒙一家”的旗号:有清一代皇室与蒙古王公之间的联姻从未间断,蒙语和满语、汉语一样是皇族宗室子弟必须学习的,从皇太极起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一个蒙古式的大汗称号。皇太极的蒙古汗号是博格达彻辰汗、顺治是额耶尔札萨克汗、康熙是恩赫阿木古朗汗、雍正是纳伊拉尔图托布汗、乾隆是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一直想方设法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因为统治者担心蒙古诸部重新联合成为统一的武装力量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号称“满蒙一家”的清朝统治者要对准噶尔部赶尽杀绝的原因——因为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挑战。清王朝为了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就依照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对蒙古各部进行盟旗制改造: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盟作为旗的会盟组织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

清朝对蒙古的行政治理机构分为自治和官治两种类型:所谓官治类型是指由中央派遣驻扎蒙古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等;自治类型是指盟旗制度下蒙古诸部的札萨克组织。清朝在蒙古各要地设置驻防将军大臣以监控和统辖各盟旗。清代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包括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部。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员治理,这与内地州县的治理形式大体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这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自治状态。

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时只要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就会发现一连串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地名:阿拉善盟、正蓝旗、陈巴尔虎旗、东乌珠穆沁旗......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各次级行政区中既有和内地省份一样的市、县,也有充满自身地方民族特色的盟、旗。如今内蒙古的盟是一种地市级行政单位、旗则是县级行政单位。这与清代旨在分化监管蒙古各部的盟旗制已不是一回事,不过盟旗的名称的确来自于清代内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

明清时期众多的蒙古部落中最具知名度的可能就是察哈尔、准噶尔、土尔扈特、科尔沁四部。察哈尔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曾作为漠南蒙古各部的盟主在明、清双方的博弈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第三方角色;准噶尔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与清王朝争锋长达70余年;土尔扈特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伏尔加河流域一路克服艰难险阻东归故国;科尔沁部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诞生了孝庄太后。事实上科尔沁部是蒙古各部中最先归附清朝的,所以也是与清朝皇室通婚最多的一个蒙古部落。

现在很多清宫剧中皇子阿哥的福晋都来自科尔沁部。这点基本上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晚清时期的一代名将僧格林沁也出自科尔沁部。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领地:当时成吉思汗把合撒儿分封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科尔沁草原地处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这一地区在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

科尔沁草原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地处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北邻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锡林郭勒草原的科尔沁草原面积约4.23 万平方公里。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位于日新月异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扼华北、东北之咽喉,联京津冀、黑吉辽之枢纽,因此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科尔沁草原如今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