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交友,您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是哪些?

2023-07-02 13:09:03 26阅读

河津交友,您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是哪些?

我的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你不认同,欢迎讨论。

1,屈原。诗词的起源是《风》、《骚》,其中《风》指《诗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来源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风》来自民间采集,没有具体作者,因此《离骚》作者屈原的地位就无可撼动了。

河津交友,您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是哪些?

2,陶渊明。归田园居,陶诗的冲淡之美被历代文人推崇,中学课本也没少背。

3,李白。诗仙太白,古体诗的最高成就。

4,杜甫。诗圣杜甫,到了晚年更是难易一字,《庆余年》里范闲用“七律第一”的《登高》获得诗神的名号,李白与杜甫应不分高下,李白的主要成就在古体诗,杜甫的主要成就在近体诗。

5,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在诗中活成了富贵隐士,所谓钱多事少。

6,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足以奠定白居易的诗坛地位了,更何况他还是个非常高产的诗人,从离离原上草到杨柳小蛮腰,数不胜数。

7,杜牧。伟大的诗人几乎全在唐朝,诗在唐代发展到极致,后人难有超越了。

8,李商隐。李商隐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非常丰富,《无题》诗更是辗转缠绵,给了后人诸多想象空间。

9,李贺。天马行空的想象,惊才绝艳的文风,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10,陆游。如果不计五代和两宋的词,单论诗,陆游应该是两宋成就最高的诗人了。苏东坡、欧阳修、秦观、辛弃疾、李清照,主要成就都不在诗。高产的陆游虽然作品质量层次不齐,但佳作还是很多的。

一首《春江花月夜》压倒全唐的张若虚,可惜存诗太少。两宋之后真的还是传世的诗人吗?我有点想不到了。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

以魏国全盛时期的国力来说,如果真的将伐秦当成国家的整体战略,长时间贯彻执行的话,不光秦国一定会被灭,就连统一天下,也未必不可能。

因为巅峰时期的魏国,实在是太强了。

但可惜的是,魏国不像后来的秦国,连续几代人,一直将‘东出’作为国家的整体战略。几乎每一代魏王,都会有自己的打算,招惹不同的敌人。如此一来,经过三代的魏王传承之后,魏国的强大力量,就开始被逐渐消耗殆尽,反倒被其他国家反超了。

公元403年,随着魏斯、赵籍、韩虔三人,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昔日强大的晋国,几乎被瓜分殆尽。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三家分晋’,而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在这其中,魏斯往往被后世称之为魏文侯,同时也是魏国的实际建立者。魏斯被封侯之后,魏国开始正式以一个诸侯国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不过,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却有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那就是魏国的地盘,实在是有点分散。

这其实也没办法。毕竟魏国的领土,都是来自于对晋国的瓜分。在之前数百年的历史上,魏王的祖先每次为国家立功,都会被赐予一些土地。后来瓜分晋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就注定这些地盘,不可能全部聚集在一起。

这个问题,对于韩赵两家来说,其实也是存在的。三晋之间,互相都有飞地,地盘犬牙交错。这样的特殊环境,也不利于国家的防守。所以,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三晋之间一直不停的交换地盘,或者靠战争夺取对方的地盘,最终让自己的地盘,尽可能的连在一起。

既然要交换收拢国土,那每个国家,自然都需要有一个中心,向着各自的中心去靠拢。魏国这边,因为超过一半的领土,都在原来晋国的西侧,所以魏国就开始以这部分地区为核心,逐渐收拢地盘。

但这样一来,魏国的地理环境,就变得有些微妙起来。西面是义渠和秦国,北方是匈奴和赵国,东部大半都和韩国接壤,南边则是和楚国相接。在这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下,魏国如果想要扩张,就有了多个选择。

不过,在这些选择当中,西边的秦国和义渠,无疑是最好对付的。相对来说,韩国和赵国,同属三晋国家,算是天然的盟友。而南方的楚国,则相对强大。反倒是西边的秦国,当时最为弱小。

正是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地理原因,造就了接下来魏国和秦国之间,几代人的恩恩怨怨。

魏国刚建立的时候,在三晋之中其实并不算最强,最强的应该是赵国。但是,魏国建立之后,独具慧眼的魏文侯,首先任用李悝为相,开始主持魏国的变法。在李悝的主持下,短短数年之内,魏国的经济开始飞速提升,远远超过了赵国和韩国。

有了钱之后,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就做了。此后魏文侯又找来了乐羊和吴起,整饬魏国的军队,最后帮魏国训练出了强大的‘魏武卒’。

除此之外,魏文侯还拜‘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为师,在魏国国内大范围推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推广,更是令魏国有了自上而下的理念,国家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总之,魏文侯在位期间,基本奠定了魏国强大的基础,同时也让魏国率先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后面的几任魏王,要么是站在魏文侯的肩膀上执政,要么干脆就是在吃老本。

当然,国家强大之后,拥有了强大的军力,下一步,魏国自然也要对外扩张了。

按照魏文侯原本的战略规划,魏国开始向秦国方向,不断扩张,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河西地区。但是,就在魏国刚刚开始扩张计划后不久,魏文侯就死了。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接过了魏国的指挥大棒。

魏武侯即位之后,靠着他爹留给他的庞大家底,很快就带领魏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就在魏武侯即位两年多以后,魏国首先对郑国和秦国动手,拿下了不少地盘。

此后,魏国又联合韩赵两国,和楚国大战。在这场战争当中,三晋联军虽然在初期取得了较大的胜利,但是后来,楚国却通过外交手段,拉上了齐国和秦国,一起对抗三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也可以理解成是第一次战国混战。

不过,在这场战争的后期,魏国也进一步认识到了秦国的威胁。作为魏国西侧的邻居,如果不优先解决秦国,就很难集中精力对付楚国。所以,几年之后,就在秦国进攻魏国阴晋的时候,魏国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

在这场战争当中,秦国几乎动用了全部的家底,集结了五十万大军。然而最终,这五十万秦军,却被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卒击溃。经此一战之后,秦国彻底丧失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吴起也得以率军攻入关中平原,直指秦国腹地。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是危在旦夕了。此时的秦国,还没有拿下巴蜀和义渠,领土仅仅局限于关中地区。更要命的是,就在一战结束后不久,秦国的国君秦惠公去世,接任他的下一任秦出公,仅仅只有两岁,所以秦国高层很自然的开始动荡不安。

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再给吴起十年时间,彻底灭了秦国,并非不可能。要真是那样的话,历史自然会彻底改写,后面也没有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是魏国统一天下了。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魏国内部出问题了。

准确来说,真正出问题的,是魏武侯本人。

相比魏文侯,作为儿子的魏武侯,在领兵打仗方面,其实丝毫不逊色于他爹。但是,在外交、内政等其他领域,魏武侯就差了太多了。而且,当时还是战国初期,大家还没有灭国统一天下的概念。所以当时的魏武侯,还是想着春秋时期称霸的那一套。

所以,在当时的魏武侯看来,秦国既然已经被打残了,自然就无需在意了。下一步,魏国应该集中力量,去对付更加强大的楚国,或者牵制韩赵两国,防止这两国做大。至于彻底灭掉秦国,这件事的重要性,被魏武侯排到了最后。

另外,随着吴起的功劳越来越大,魏国内部也有很多人,开始嫉妒吴起的功劳。最终,魏武侯听信了公叔痤等人的谗言,导致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转投了楚国。

吴起的离开,几乎标志着魏国的上升期,就此彻底结束。此后的魏国,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

此后的十五年里,魏国几乎每年都要对外开战,但却基本没什么效果。最关键的是,在击败秦国之后,魏武侯觉得,魏国已经足够强大,应该压制一下韩赵两国的发展。所以,在吴起离开四年之后,魏国首先和赵国开战。这场战争,也彻底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

对于魏国来说,三晋联盟的瓦解,无疑是最致命的一击。在此之前,魏国无需顾忌北方和东方的敌人,可以专心对付西面的秦国,以及南方的楚国。但随着三晋联盟的瓦解,魏国不得不增加两个方向的战线,这就进一步牵制了魏国的主力,让魏国处于四战之地的位置上。

这样的魏国,再想有大的发展,自然是难度登天了。

然而,此时的魏武侯,偏偏还不自知,认为自己多次击败其他国家,已经称霸于中原,带领魏国达到了巅峰。殊不知,常年的战争,非但没有增强魏国的国力,反倒是将魏文侯留下了的家底,逐渐消耗殆尽了。

在常年的战争当中,其他几个国家,见到魏国通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自己也不愿落后,纷纷开始进行变法维新。当这几个国家进行变法之后,魏国对其他国家的优势,也不再明显,战争自然就进行得更困难了。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此后,魏国的王位,传到了魏惠王的手里。魏惠王其实也算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不算太过昏庸。但是,对于此时的魏国来说,这样一位国王,显然是不合格的。

而且,魏惠王登基之后,先后做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重用出身鬼谷的庞涓。单从这件事本身来说,其实倒也没错。庞涓本人确实也很有才能,上任之后,确实带领魏国军队,继续发展,贡献很大。

但问题是,为了用庞涓,魏惠王得罪了孙膑,最后还让孙膑去了齐国,这就为后来魏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件事,则是放跑了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非常有才,但魏惠王却不能重用他,反倒是将他放去了秦国,这直接导致秦国经过变法之后,顺利起飞。

魏惠王在位五十年,完整见证了魏国是如何在他的手中,由一个中原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

实际上,就在魏惠王刚刚登基的时候,魏国其实仍然是中原霸主。而且,就在他登基数年之后,秦国老王去世,新即位的秦孝公,当时只有21岁。如果这时魏惠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重新与韩赵两国签订盟约,还是有机会单独面对秦国,继而吞并秦国。但可惜的是,此时的魏惠王,还沉浸在中原霸主的地位当中,无法自拔,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秦孝公即位数年之后,随着秦孝公重用商鞅,颁布垦草令。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由此开始。此后,秦国的国力开始爆发式增长,魏国再也没有能力,一战吃下秦国了。

非但如此,在秦国进行变法的同时,魏国又和齐国两次大战,分别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当中,输给了齐国,并且折损了大量的魏武卒。经过这两场大战之后,魏国的军力迅速跌落,再也不是那个中原头号强国了。

与此同时,成功变法的秦国,则是迅速强大起来。马陵之战结束后,秦国更是趁着魏国衰退,派遣大军收回了河西之地。此时的魏国,别说灭秦无望,就算抵挡秦国都很难了。在这之后,中原各国不得不陷入了‘合纵连横’的怪圈。但在没有整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这种联盟又极易被破坏,最后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

所以,到了战国中后期,昔日强大一时的魏国,已经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如果不是和韩赵两国抱团取暖,恐怕早就被秦国给率先灭掉了。

纵观魏国的衰败史,我们不难发现:魏国如果坚持首先灭掉秦国的话,其实是有机会的。尤其是在魏武侯在位期间,魏国的实力达到了鼎盛期。如果不是魏武侯追求所谓的霸主地位,和韩赵两家翻脸,而是先灭了秦国。那后来的历史,恐怕就截然不同了。

说到底,魏国的灭亡,其实是败在了自己没有大局观。

隋未乱世起义首领之一宋金刚如何评价?

宋金刚(?-620年),中国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首领。上谷(现河北省)人。在上谷地区聚众反叛,之后,跟随山西的刘武周。南下与李世民交战,战败后逃亡到突厥,后被杀害。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次年四月,在唐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于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及其以北地区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的重要作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起兵反隋,依靠突厥援助,攻取雁门(郡治雁门,今山西代县)、楼烦(郡治静乐,今属山西)、定襄 (郡治大利,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等郡,被突厥立为定杨可汗,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原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宋金刚,被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击败后,率余众4000归附刘武周。李渊建唐后,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南向以争天下”(《旧唐书·刘武周传》卷55),刘武周遂于武德二年三月在突厥支持下举兵南下。

并州总管李元吉素以畋猎游乐为事,不理军务。四月,刘武周引突厥军至黄蛇岭(在今山西榆次北),李元吉强令车骑将军张达仅率100名步兵试战,结果全军覆没,张达愤而投降刘武周,并引其军攻占榆次(今属山西)。四月十八日,刘武周进围太原,唐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卿李仲文率兵驰援,刘武周撤围而去。五月,刘武周军攻下石州(治离石,今属山西),十九日攻陷平遥。六月,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霍县之北汾河河谷)计败唐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等,太原告急。二十六日,李渊以右仆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讨伐刘武周。

九月,裴寂军进至介休,屯兵度索原(今山西介休东南介山下),刘武周的西南道大行台宋金刚截断唐军水源,并趁唐军移营就水时,纵兵出击,大败唐军。李元吉见援兵屡败,于十六日弃太原城逃归长安。刘武周占领太原,继派宋金刚攻陷晋州(治今山西临汾)、龙门(今河津东南)。十月,宋金刚占浍州(治翼城,今属山西)。夏县(今夏县西北禹王城)人吕崇茂与占据蒲州(治河东,今永济西南蒲州镇)的隋旧将王行本也起兵响应刘武周。整个河东地区几乎全部失陷,关中震骇。李渊被迫下敕,“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旧唐书.太宗纪上》)。秦王李世民上表劝阻,力谏“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同上)。李渊准其奏,令其统关中兵进攻刘武周。

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自龙门关(今山西河津西北)乘坚冰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军对峙,并同固守绛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绛)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进逼宋金刚军。诸将皆请求出击,李世民认为:刘武周占据太原,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利在速战;唐军宜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待其粮尽计穷撤退时,再行出击,此时不宜速战。遂命总管刘弘基率兵2000,由隰州(治隰川,今山西隰县)奔浩州(治隰城,今山西汾阳),截断宋金刚粮道,派小部队寻机袭扰其后方,消耗其兵力,主力则厉兵秣马,坚壁不战。此时,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等率兵攻夏县。

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金刚遣将尉迟敬德、寻相至夏县相助,大败唐军。李世民在敬德等还浍州(治翼城,今属山西)时,即派兵部尚书殷开山等主动拦击,大败之;又于敬德等往援王行本时,亲率步骑3000夜奔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安邑)截击,大破之,敬德、寻相只身逃脱。唐军诸将再次请求进攻宋金刚,李世民指出:“金刚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据太原,专倚金刚以为捍。士卒虽众,内实空虚,意在速战。我坚营蓄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旧唐书·太宗纪上》)。依然采取养精蓄锐,待敌疲粮尽,再伺机进攻之策。

武德三年正月,唐将军秦武通击降王行本。二、三月,唐将王行敏、李仲文分别在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浩州击退刘武周军的进攻。唐将张德政袭斩护运粮饷的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占领张难堡(今山西平遥西南),切断了汾水东侧的宋金刚军粮道。四月十四日,与唐军相持约5个月的宋金刚军终因粮秣断绝,被迫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退。李世民即率军跟踪追击,至吕州(治霍邑,今山西霍县)追及寻相,大败其军,乘胜继续追击,一昼夜行200余里,交战数十次,到高壁岭(今山西灵石东南),唐军士卒疲惫,总管刘弘基执辔而谏,劝世民待后续部队和粮草到来之后再行决战。世民指出:“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资治通鉴》卷188)。

于是率军继续追击,至雀鼠谷追及宋金刚主力,一日八战皆胜,斩俘数万人。此间,李世民二日不食,三日未解甲,督率将士奋进。追至介休(今属山西),宋金刚率余部2万精兵,出西门背城布阵,南北长7里。李世民令总管程知节、秦叔宝等攻其北端,翟长孙、秦武通等攻其南端。又派总管李世绩出战,不利稍退,宋金刚乘机反扑。李世民即率精骑出其阵后进击,大败宋金刚军,斩首3000级。尉迟敬德、寻相等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降唐。刘武周放弃并州与宋金刚逃往突厥,后为突厥所杀。

点评: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李世民采取先疲后打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遣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之力量,积极创造战机,适时转入进攻,在进攻中力排众议,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且收服大将尉迟敬德。唐军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尔后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

导语

王绩,字无功,是初唐有影响的诗人。他的千古留名,并不是因为《野望》,而是因为他作为诗人的洒脱性格和孤傲不仕。特别是他嗜酒释怀,隐居山野,而又才思敏捷,首创律体诗之先声。所以史上称: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个人性格的洒脱与高逸诗风,才是他千古留名的根源。《野望》只是因为收集于中学教材书中,才成为流传较广的名篇,但王绩的千古成名却是诸多原因综合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王绩其人及其诗呢?

王绩名门之后,少年神童,却以嗜好美酒、性情高远闻名于世。

王绩年少时,即以神童闻名当时。年十五岁,就有机会到长安拜见当时隋朝的权臣杨素。杨素对这个稚气十足的孩子并不看在眼时,态度自然十分傲慢。王绩便当场以贤相周公善待天下之士的典故讽刺杨素。在座的大臣贺若弼很是惊奇于王绩的表现,就从旁引用东汉时李膺善待十岁孔融的典故开解杨素,杨素才勉强接纳王绩。等到大家讨论时政与文章时,杨素有意为难王绩,却不料王绩对答如流,时有新意,让在座的宾客都惊叹王绩是“神仙童子”。

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能够取得这样的好评,由此可见,王绩从小接受好的教育,为年少成名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功底。王绩是当时的大文豪王通的弟弟,也是位列初唐四杰的王勃的祖父辈人物。他在隋时即以科举做官,后不愿意受朝廷节度限制,以风湿性疾病辞官不做。在唐时也曾被征诏为官,本不愿为官,却因为贪恋当时好友赠送的每日一斗的好酒而做了门下省待诏。所以时人称王绩为“斗酒学士”。

唐贞观年间,王绩以风湿性疾病归隐乡里。以酿酒田园为乐,好老庄,自号“东皋子”。自比为五柳先生,而自撰《五斗先生传》。就连当时的大臣李淳风看到王绩写的《酒经》,也称赞王绩是“酒界史官”。王绩不喜欢与官府人士往来,沉迷于山水自乐。这样性格分明的人,自然有其出奇之处。而称其为诗坛奇才的原因,就是因为王绩写的诗赋情调高雅、气格过人,让当时的人称赞不已。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初唐诗坛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我们说《野望》诗好,并不单是说这首诗的意境好,而是为这首诗朴素无华、格律工整而叫好。只有了解了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的难能可贵。

熟悉唐诗的人都知道,唐诗是逐步发展而来的。初唐的诗坛风气,沿袭了南朝宋、齐、梁、陈的萎靡之风,诗风大多奢靡艳丽,读来就像是浑身散发着珠光宝气的庸俗贵妇。王绩的《野望》诗,就是在一群衣着华丽的贵妇诗堆里走出来的村姑妙女,不施粉黛、朴素无华,却又清新靓丽。所以史上称其诗:浅而不薄。

所以我们说王绩的《野望》诗,能够突破世俗,自成一格,难能可贵。这是我们推崇这首诗的最直接原因。

《野望》诗的原文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把这首诗用现代话翻译过来,就是:傍晚时分薄暮初起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美景如斯令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向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们带着这诸多的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虽不相识却又似曾相识,我长啸高歌满心舒畅真想隐居在这山冈。

这首五言律诗,我们称其伟大,是因为它成形于律诗定形之前,对于律诗的发源推广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知道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到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之时律诗才逐步定型。而王绩早于沈、宋六十余年,就已经写出这样成熟的律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王绩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开创五言律诗新形式的重要人物。

《野望》诗意境深远,是王绩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代表作。

王绩生活的年代是由隋入唐的时代,在隋即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后不愿意在朝为官,就以风湿病辞官。唐贞观中又为太乐丞,后来又不想受到约束而告归乡里。这首诗就是王绩辞官以后隐居在东皋时的作品。

仔细分析这首诗,全诗描写的是隐居老乡山野的秋景。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唐诗训解》说这首诗:起句即破题。通过描写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能够带出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史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可见当时人,对于这首诗的推崇之意。

结语

王绩生活在隋唐交际之时,正处于律诗定形与诗风变化之际,能够在洒脱的生活中,致力于诗格的创新与运用,确实难能可贵。《唐才子传》将王绩列为唐诗才子中的第一名进行传记介绍,也是实至名归,情有可原。《野望》诗作为王绩的代表作,作为初唐第一首五言格律诗,也是名当其时,名重一时。王绩的一生,是真实朴素的一生,是追随本性、归隐自然、无拘无束的一生。正因为有此本性,所以才有过人的才情,高慕一时。

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欢迎关注全网唯一的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短爱情-大明C位。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数千年间王朝更迭频繁。由于古代战争都是靠的冷兵器和人力,地理条件对战争与军事的影响举足轻重,有些地方也有极高的政治意义,因此造就了很多兵家必争之地。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徐州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

徐州在古代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使得徐州成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因为这样地理条件使得徐州成为唯一一处大军团可以毫无障碍的从南往北打或者是从北往南打的地方。从北往南打

的话,攻下了徐州,扬州的门户大开,扬州不保,南京也就危险了。从南往北打,只要占领了徐州,整个中原就像一个大棋盘一样摊了开来。

此外徐州有着便利的交通。运兵神速,徐州的陆上交通十分便利,古代有驿站穿境而过,现徐州市铜山县利国镇,古代就叫利国驿,道路自然宽阔便捷。到了近代,徐州又成了我国铁路交通枢纽之下,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和横穿东西的陇海铁路,在这里交会,使更大规模的更加快捷的运兵、运粮成为可能。

同时,徐州物丰人众,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汉代,徐州便有皇帝设立的铁官,宋代设利国监和宝丰监,专管开矿炼铁之事,这是徐州军事实力的标志之一。拥有徐州,即可就地取材,以煤炼铁,以铁造兵器,是制造武器的重要资源。

据史料记载,发生在徐州的战争,就多达400余次。如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双方参战人数共达百万之多,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如: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都图谋徐州,后来曹操就是因为占据徐州后,才掌握了北方中国。如:明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北上占领了徐州,向西进攻洛阳山西,然后才取了大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唯一一次从南向北征讨胜利的人。

2.河南

河南,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可见其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

河南一带之被称为中原,入驻中原就是拿下河南。而古人更常言“得中原者得天下”。

首先河南地处中国的中央,而古代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作战半径是有限的,可占据河南,即可四通八达,征战四方,也便于加强地区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次,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谁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谁就是王。在古代的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大量人口。而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因此河南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兵源地。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3.关中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关中从秦朝开始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朝统一六国以这里为根据地;后来的楚汉相争中,刘邦也利用这个地方发家致富;唐高祖李渊起义后第一个目标也是关中;宋太祖赵匡胤基本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后,也想要迁都到长安去。长安这个地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了。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如图,关中地区下面全是山,右边有黄河挡住,从军事防御上来说,位置极佳。你下面的军队想要来打关中,你过不来,全是大山。你右边的军队想要打关中,有黄河作为阻挡。虽然你硬要过来也行,但是过河就有军事风险。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是个闷声发大财的好地方。

既然是闷声发大财的好地方,那为什么能发大财呢?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4.襄阳

襄阳,湖北省辖地级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就连金庸笔下,郭靖黄蓉夫妇为守卫襄阳,最终双双战死,可见襄阳的重要性。

襄阳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它与河南省的南阳挨着,从地理形式来看,襄阳是一个盆地的出口。因此襄阳对于南方的政权非常关键,只有守住了襄阳,才能保住两湖地区。

郭靖夫妇为啥死守襄阳,也是因为襄阳一破,蒙古人便可长驱直入,进入长江沿线,切断四川与江南联系,肆虐江汉平原。

襄阳往南几乎没有险地,直接就是汉江的平原地区。在南宋,南宋的军队死守襄阳就是因为这个。襄阳往西也非常关键,襄阳的西南边是宜昌,宜昌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门户。在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队曾经打算占领宜昌后,攻占四川和重庆等地。为了确保西南地区,我国军队在宜昌和他们进行了浴血战争。襄阳相当于一个十字路口,无论哪个方向都得挡住敌人。

历史上三国期间关羽水淹七军后进攻襄阳,曹操差点将都城从许昌迁到洛阳。岳飞收复失地,襄阳首当其冲。另外,李自成在出潼关后也是先攻去襄阳,并称王,然后在北上京师的。为的就是为了防止明军出襄阳北上断其后路,又可以在平定北方后可以直接南下。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