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常识(中国式婚礼按时间顺序分为哪几类)
古代婚礼常识,中国式婚礼按时间顺序分为哪几类?
你指的是中国哪个朝代的婚礼顺序 汉人一般就是这六步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
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中式婚礼五步礼是什么?
中式婚礼流程一:迎亲前
新郎迎亲前,男方妈妈要给新郎穿上大婚服,戴上头冠,然后在亲朋好友的观礼之下,行教子礼。父亲会送给新郎一杯酒,并叮嘱儿子要夫妻恩爱,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孝顺父母。然后将信物木雁交到新郎手中,让新郎捧着下楼前往迎亲。
中式婚礼流程二:迎亲
新郎来到女方家,要跪拜新娘的父母,并送上信物木雁,然后为岳父岳母奉茶。新娘父母喝过茶,唤出在闺房内绾好头发的新娘,母亲为新娘戴上发簪。然后新人跪拜谢过父母,饮过酒之后,拜别父母。
中式婚礼流程三:到男方家
当婚礼的车队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手牵大红花下车,进新房。跪拜过父母,给老人敬茶,坐福。新人的老姨将簸箕里装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一把把扬向两位新人。吃过象征“早生贵子”的四果,媒婆送来甜汤,两人你一口我一口,愿你们生活如甜汤,甜蜜幸福。
中式婚礼流程四:婚礼仪式
上午十点,周制汉服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众多亲朋好友让婚礼现场气氛温馨、和谐,喜气洋洋。两位着汉代婚服的新人在妹妹或者好友扮作的侍女的陪伴下出场。
赞者读诰文,随后新人行沃盥礼,洗双手,表达郑重之情。
行同牢礼,吃碗里同一种肉,同一种饭,表达新人从此合为一家。
行合卺礼。卺是指葫芦。侍女拿过一个剖开的葫芦,新郎新娘各饮瓢中苦酒,表示新人从此同甘共苦。喝完,将葫芦对到一起,新娘用红线系住葫芦。
中式婚礼流程五:礼成
随后,新人行解缨结发礼,新郎新娘相互剪下一缕头发,新娘用红线将头发扎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新人为对方佩戴玉佩,而后行执手礼。最后行三拜之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
婚礼有几种方式?
婚礼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现代婚礼
2、科幻婚礼
3、基督婚礼
4、中式婚礼
5、佛教婚礼
6、土豪婚礼
7、古代婚礼
8、迪拜婚礼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礼。在大部分的文化里,通常都会发展出一些结婚上的传统与习俗,其中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征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世俗婚礼。
古代晚上结婚和白天结婚有什么区别?
1、婚与昏同音。
其实在古代,结婚往往是在晚上结婚的。根据史料《白虎通》,其中就这样一句“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我们传统的婚礼习俗,而不是现在流行的中午结婚。
2、古代婚礼仪式。
古代结婚除了婚礼仪式,还有宴席。婚礼仪式就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果是白天进行婚礼仪式,那么最后的送入洞房就尴尬了。因此根据古代婚礼仪式,基本上都是晚上结婚才好。
二、婚宴在中午和晚上区别:
1、气氛方面。
中午举办婚宴,天气相对好很多。阳光明媚,喜气洋洋。中午也属于正阳,寓意好。晚上婚宴就显得阴暗,感觉阴气重重,不够喜庆。
2、时间方面。
白天中午婚宴后,大家可以有时间娱乐,或者方便自己安排行程。比如有些亲朋好友家住很远,那么中午婚宴后,就可以考虑返程的安排。
3、风格方面。
根据婚宴风格来选择中午举办还是晚上举办。比如户外婚礼,中午举办就相对好一些,晚上的话布置就要麻烦很多。如果是很中式婚礼,注重婚礼仪式的,根据传统习俗,那么就最好选择在晚上举行。
北魏娶妻礼俗?
古代的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第一是纳采,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
第二是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
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到女家报喜,在问名纳吉时当然也要送礼;
第四是纳征,这等于宣告订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送币帛;
第五是请期,这是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
第六是亲迎,也就是迎亲。春秋时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亦各以娣相从,这统称为"媵"。嫡夫人是正妻,媵是非正妻。
媵的地位和妾不同。妾被认为是贱妾,是嬖人,而媵的身份还是比较尊贵的。战国时代就没有媵的制度了。古代女子出嫁曰"归"。
《说文》说:"归,女嫁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见出嫁的女子以男家为家。《白虎通嫁娶》说:"嫁者,家也。"可见"嫁"字本身就意味着"有家"。
《白虎通嫁娶》又说:"娶者,取也。"《说文》也说:"娶,取妇也。"《周易》和《诗经》就写成"取",这表示男子把别家的女儿取到自己家里来。男尊女卑的风俗,由"嫁""娶"两字就可以证明。
嫁对于女子来说是被动的,古代只说"嫁女"或"嫁妹",不说"嫁夫",可见嫁的权操在父兄之手。
娶,对于男子来说是主动的,所以古代常说"娶妻""娶妇"(妇就是妻)。《诗经》两次歌咏"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媒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非常大,多少青年男女的命运掌握在媒人的手里。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