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交友,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
白山交友,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
一,起源瓦剌,是由翰亦剌发展来的,这个族群特指“林木中的百姓”,系蒙古族的一支。
他们与大多数游牧民族一样,流动性很大,活动范围很广。东至黑龙江,西止额尔齐斯河,南抵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这么广阔的大片树林,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从汉代到唐代,蒙古先人本来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旁边的密林里,公元7世纪,开始西迁,直到活动范围散布整个漠北,受突厥和唐朝统治。
8世纪时,回鹘推翻突厥统治,建立回鹘汗国,蒙古先人们又被回鹘人统治。
后来柯尔克孜祖先黯戛斯推翻回鹘,建立黯戛斯汗国,蒙古人又被统治。
据《史集*部落篇》记载,翰亦剌惕“人数众多,分为许多分支,各支各有某个名称,总称为‘秃绵’翰亦剌。” 二,崛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各部落首领,为了争夺统治权,也为了掠夺战败部落的奴隶、牲畜等资源,而展开了残酷的厮杀。
这场屠杀盛宴,引出了草原上一个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成吉思汗--铁木真。
这个出生就带着征服光环的男人,迅速的统一蒙古,灭亡金国,挥军西征,蒙古铁骑踏进了多瑙河。
(铁木真剧照)
铁木真为了拉拢蒙古族中的翰亦剌部,特意让自己的乞颜部与之联姻,这种政治联姻,既为了绑定翰亦剌部,也有因其部落骑兵骁勇善战,是优质兵源共给地的缘故。
亦因此联姻,翰亦剌部依附黄金家族水涨船高,在蒙古帝国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皇族与主家,彼此互为舅婿,休戚相关,安危与共,非汉唐羁縻之策可比。”——《蒙兀儿史记*卷151》 《元史》称“元兴,宗室驸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人,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渥。”(黄金家族和翰亦剌妃子们)
据统计,翰亦剌贵族女人嫁给成吉思汗家族成为皇后或妃子的共有12个。
当初,铁木真征服蒙古时,翰亦剌部的忽都合别乞氏族首先归降,故而,铁木真对其首领特别优待,封为太师。
三, 鼎盛当占据中原的元朝廷,被朱元璋驱赶回蒙古大草原时,蒙古人贵族集团开始了内讧,分成了很多派系。当时“太师”的瓦剌部(翰亦剌的明朝称呼),拥有4万多户人口。他们在蒙古统治阶级里有着强大的话语权。
1388年,他们为了拥立阿里不哥系的后裔为可汗。支持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可汗,谁知这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儿刚得位不久,1393年,忽必烈后裔额勒伯克重新夺得了汗位。
瓦剌人和阿里不哥后裔自然不甘心,遂发生了瓦剌人弑杀额勒伯克汗事件。
(弑汗事件)
瓦剌部由杀汗开始,意识到,与其做黄金家族的手下,那为何不自己当老大呢?于是,猛哥帖木儿自立为瓦剌王。
《万历武功录》:”顷胡中立坤帖木儿,始去帝号,称可汗。而猛哥帖木儿最倔强,亦立为瓦剌王。“明朝永乐年间,瓦剌人中出了个首领叫脱欢的。扶持拥有黄金家族血脉的脱脱不花,击杀了阿岱汗、阿鲁台,统一了蒙古。
(脱欢剧照)
之后,在成吉思汗陵寝前,脱欢本来想自立为汗的,但是他有个致命的缺点:非黄金家族出身。遭到了全蒙古贵族一致反对。
脱欢只能咬着牙把傀儡脱脱不花扶上汗位。然后自封太师。
全蒙古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太师脱欢的手里。
不久后,脱欢突然死了。史料《蒙古源流》说他因窥视汗位,被成吉思汗神罚而死。联系到众多蒙古贵族反对他称汗,很可能就是被这些贵族暗害的。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绰罗斯·也先,接过了蒙古的实际领导权。被脱脱不花封为太师。
(也先剧照)
也先上台后,继承了他爹的势力,还更进一步,西攻哈密,活抓哈密国王和太后。随后攻破兀良哈。东边又征服了女真部落。威胁朝鲜。
兵锋正盛的也先,开始南下征明。
1449年7月,也先鼓动蒙古各部落,分几路人马,大举入侵明朝边境。
此时,收到消息的朱祁镇,被宠信的宦官鼓动,不顾群臣的反对,决意御驾亲征。并把军政大权交予王振一人之手。
这王振是一个只会弄权的阉人,如何懂军事?
结果可想而知,1449年8月15日,明军于土木堡大败,史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了。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也先没有杀朱祁镇,他想用朱祁镇作为筹码,作为攻击明朝城池的敲门砖。
土木堡之战后,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想用朱祁镇叫开北京城门。
这此灭国危机的关头,于谦力排众议,阻止了朝廷的南迁心思,拥立了朱祁钰为景泰帝。
并组织军民齐心守卫京师。并打赢了瓦剌,成功护卫了京师。
在攻击北京无果后,朱祁镇也失去了价值,也先放他回去北京搅乱局势。但是,经过京师保卫战,景泰帝坐稳了帝位。
四, 衰落鼎盛的也先,从明朝腹地回到草原,与可汗脱脱不花发生了矛盾。也先要脱脱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儿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绝了妻弟的这个要求。
于是,也先怀疑脱脱不花拒绝他的勇气,是来自明朝的支持。
矛盾激发,也先派兵攻击脱脱不花,后者战败逃跑,连老婆孩子们也被也先活捉了。也先见脱脱不花逃跑,悍然派兵去追杀。
(追杀)
脱脱不花只得遁入兀良哈,兀良哈也是也先的势力范围,逃无可逃的脱脱不花,被杀了。
1453年,杀了脱脱不花的也先,自立为“天圣大可汗”。
因为其不是黄金家族出身,不久后,强行称汗的也先被暗杀了。
也先一死,他的儿子们就把他的家产分了。 大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两部分。 瓦剌开始逐渐衰微。
(瓦剌全盛时地图)
后来,瓦剌再次为分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点评:由于全体蒙古人的固化思维认定,非成吉思汗嫡系后代,不能统摄全蒙古部落。
也先诛杀了脱脱不花后,他没有再立黄金家族血脉的傀儡汗,而是自己称汗。 全蒙古人都不服也先,于是,也先被暗杀掉了。
没有也先的瓦剌部,崩溃成一盘散沙。再也不复之前的辉煌,并在时间长河中渐渐衰亡。 (清朝时的准噶尔叛乱,只是个小打小闹,比不上也先时)
瓦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也先逆全蒙古人的意志去称汗。
与后世袁世凯非常类似,袁世凯称帝,被全国人民声讨。他只得赶忙退位,不久后,郁郁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崩溃成北洋军阀一样,互相争权夺利,在内战中大量消耗国力。
歪眼小史
文:梁生
东三省黑吉辽三地的人都有什么不同?
要问东三省黑吉辽的人有什么相同点,那我可要滔滔不绝,和你喋喋不休个三天三夜了,提起不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寻思了半天也只是想到了这几点细微的差别。
口音不同。大家伙一听见东北话就感觉老有意思,老招笑了。听音儿识人此子产自东北,那他一定是辽宁省的。辽宁人一张口大碴子味儿就飘出来了,说话舌头捋不直的是沈阳及其老乡那边拉的,“大舌头啷叽”的是鞍山和营口那一撇子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说话质疑全世界的就是锦州那嘎达的,有海蛎子味的是大连那边的。这里要郑重强调一下,我感觉朝阳口音是全辽宁省最标准最接近普通话的了。在黑吉哥俩中,大黑几乎上没有口音,说话字正腔圆,有点口音但不是很重的,那就是吉老二啦。
东北人内部是能区分出省份的。我生在辽宁,学在黑龙江,一说话,他们就能听出来我不是黑龙江的,但我自己一点感觉不出来。举个例子,在家时说我(wǎng)们,而黑龙江和吉林常说俺们,但后边接的“那嘎达”都是一样的。哎?你说孙悟空一直自称俺老孙,那它可没可能是一只我们东北猴那,哈哈。
当然这种魔力的口音和幽默的语言是我们东北的独有特色,我也是纯纯的东北人,没有任何嘲笑和蔑视的意思。
气候类型、温度不同,地形略有差异。黑龙江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吉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辽宁是温带季风气候,而且辽宁还是一个沿海的省份,所以在寒冷的冬季辽宁的温度要比黑、吉高10℃左右。东北哥仨加起来的总面积是78.73万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但辽宁又以山地、丘陵居多。所以黑龙江和吉林的耕地面积要比辽宁多很多。站在田间地头,绿油油的玉米地,黄澄澄的稻田与瓦蓝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壮美山河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2022年全国各省耕地面积排名中,黑龙江省以2.579亿亩位居第一,吉林省以11247.75万亩位居第四,而辽宁省未进前十。但适宜的温度气候,山地丘陵较多的辽宁水果较多,农村几乎上家家都会有几棵枣树,杏树,桃树,梨树等等,山上成片的果树更是错落有致,厚的蒜面子似的果实酸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大连樱桃,丹东草莓,朝阳大枣,鞍山南国梨等都是比较出名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黑龙江人皮肤都比较白,男的帅气,女的貌美。夏天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和松花江边会有成群成群的人“欣赏雪白的美景”。除此之外,我感觉黑龙江人比较自来熟,吉林人有些内敛,辽宁人幽默一些,这属于性格上的一点点差异吧。
饮食不同。东北这哥仨也是有分歧的,比如“青蛇”,锅包肉,烧烤,叫法排名等。东北省辽宁分省的锅包肉是放番茄酱的,而黑龙江分省是老式糖醋的,我这生在辽,活在黑的人也不好说啥,实在不行,就让吉林分省评判一下呗,毕竟无论黑吉辽还是辽吉黑,他们都在中间嘛,哈哈。三胞胎中,辽宁说锦州烧烤好,吉林说延边烧烤好,黑龙江说齐齐哈尔烧烤好,究竟哪里的比较正宗呢?其实,我感觉味道都差不多,我这个吃货统统都爱。
温馨提示:无论在爱情或文章评论区,还是生活中碰见有东北人在争论,千万不要去扒眼儿,他们前一秒在争吵,下一秒就可能就坐一桌撸着串,喝着小啤酒去了。你在旁边瞅了半天,没干起来耽误你时间,哥仨还是很团结的,哈哈。
岁月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变了许多,但刻在东北人骨子里的豪爽与阔达心胸却从未动摇过。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会义无反顾,在事关生死时,我们会竭尽全力。我们会永远保持热爱,永远重情重义。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也请大家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评论,谢谢!
说一说在东北的感受如何?
2011年9月我去长春上大学,原来真实的东北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因为年轻的倔强,在长春的第一个冬天就住进了校医院,但4年的经历让我爱上了东北这个地方。
我是甘肃人,甘肃的冬天也很冷,可我没想到东北的冬天冷得让人害怕,刚去大学的那个冬天,看着同学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从心底里笑话他们,可下了第一场雪后,我就被同学们送进了校医院。
记得那场雪下得很大,可以用鹅毛大雪来形容,我还去操场上溜达了一会儿,毕竟这是来东北的第一场雪,就想感受一下有什么不一样的。
“其实也不怎么冷呀,为什么他们要穿那么厚的羽绒服呢,难道是他们很怕冷吗?”
我心里想着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意识到我就要被冻得生病了。第二天,我依然穿了秋裤和风衣就出去上课了。
走了一会儿我发现有点不一样,空气更加的冷了,在原来的积雪上有一层厚厚的霜,就在此刻我感觉身体在发抖,但依然装作没事人去上课了。
连着两堂课结束后,我借口有事赶紧跑回了宿舍,一进门就钻进了被窝睡觉,可这时候我已经被冻着了,浑身难受,感觉还发烧了。
下午课也找辅导员请假了,等下午4点多,室友们回来了,这时候天已经马上黑了,而这时的我感觉意识模糊,使用问我吃什么,我说给我来一块面包吧。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人没了大家都拿面包去祭奠,现在想想真的可笑。
室友买回来面包叫我起来吃饭,突然发现我晕的没法走路,直接摔倒在宿舍的地上,还好是睡在下铺,室友看到这个情况,赶紧帮我穿好衣服送到了校医院。
“这是南方人吧,这么冷的天穿这么点,以后要穿暖和了再出门”。迷迷糊糊听医生唠叨了几句,然后就给我打了吊针,连续3瓶液体打完后,我感觉好多了,拿着医生开的药,在室友的陪伴下回到了宿舍。
因为宿舍暖和,那天晚上感觉好多了,第二天我啥话没说,直接跑到批发市场,买了棉裤和大棉袄,说实话因为家庭不富裕,不想给家里人更多的负担,所以没买几百块的羽绒服。
现在大学同学聊天还拿这件事开玩笑的,真的感觉自己好傻,年轻的倔强是要付出代价的。除了这次经历,4年的东北生活让我慢慢地爱上了这里,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
东北的美食甘肃人习惯吃面,我刚去长春吃的第一顿饭是炒面,看上去色香味俱全,非常有食欲,可第一口下去我才知道红红的那是用糖烧的,几乎就一个味道:甜,但我从来不浪费粮食,还是吃完了。
后来因为靠兼职赚钱了,和室友在外面吃的也越来越多了,以下几个东北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很好吃,特别强调一点,东北的菜量很足,南方朋友去点餐一定要注意。
1、小鸡炖蘑菇:小鸡炖蘑菇是选用东北特有榛蘑和笨小鸡,粉条一起炖煮的,味道非常鲜美可口,土鸡的肉质非常紧实有嚼劲,汤香味浓,很好吃。
2、锅包肉:锅包肉大家觉得是女人和孩子最爱吃的名菜,其实大家都爱吃,锅包肉是用猪瘦肉蘸上面粉在油锅里炸两面金黄后捞出来,配上番茄酱,白糖,香醋,口感香、甜、酸、嫰,非常好吃。
3、猪肉白菜炖粉条:猪肉白菜炖粉条有菜有汤,荤素搭配,非常不错。天冷了,吃这道菜会让人全身都暖和起来了。口感、香、咸、软糯,非常好吃。
4、地三鲜:地三鲜是用土豆,茄子,青椒这3种食材制作的。口感香、咸、软糯,非常好吃。
5、酱大骨:酱大骨是东北人最爱吃的“硬菜”之一。大骨肉质香嫩,有嚼劲,还可以用吸管将棒骨的骨髓吸出喝掉,非常不错。
6、铁锅炖大鹅:铁锅炖大鹅是东北人喜欢吃的,口感香、咸,鹅肉香嫩可口,汤汁香浓好喝。
7、东北烧烤:提到东北美食,我觉得东北的烧烤一定要算进去,对东北人来说是离不开烧烤的,东北烧烤不仅味道好,而且种类繁多,只要能吃的,基本上都可以烤。
除了上面我吃过的一些东北美食,当然还有很多我没吃过的,比如东北大拉皮、溜肉段、豆角炖排骨、东北酸菜炖白肉、S猪菜、蘸酱菜等。
东北人的热情大二的那个端午节,也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东北人的热情好客,有一个室友是东北的,提前几天就邀请我们去他家过端午节,他家有点远,需要坐火车去,但一天一个来回是没问题的,所以大家都去了。
因为都是学生,也没有买礼物,记得就买了点水果,刚进家门的时候,叔叔阿姨很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了屋里,还给我们泡了好茶,桌子上早已摆满了好吃的,一桌子鱼啊,可以说是全鱼宴。
“感谢大家来我们家做客,今天这顿饭呢,用的全是鱼,这些鱼呢,是我们水库里面的,不对外买卖的,肉质非常好,听儿子说你们要来,我特意去拿的,给大家尝尝鲜,准备不足的地方各位同学别介意啊”。叔叔先是给我们客气了一番。
室友父母也是农民,淳厚善良,记得那天把家里好吃的都给我们上了,对我们外地来的同学都嘘寒问暖,看看有什么困难是他们力所能及的,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我冻生病的那件事,同学们提起了,室友父亲非要把他去年发的棉衣送给我,让我一度尴尬,但这件事确实非常真诚的,最后我没有收。
那天吃的很开心,玩的也很开心,临走时还给我们装了一些做好的熟食,“虽然家庭不怎么好,但同学们想吃什么了给我儿子说一声,做好了给你们送过去,别客气,有时间了就多来串门”。
之后又见了许多东北人,我也经历过几次他们的帮助,说话大大咧咧的,但对别人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东北人人情好客吧。
东北的春夏秋冬立春初期,东北还是和冬天一样,雪照样下,温度一样的冷。
东北的春天,不认真观察还真的发现不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短短几天时间,树枝本来光秃秃的,突然枝繁叶茂了,让我很吃惊,因为我们当地四季分明,春天的时候树枝发芽,树叶已经长的很大了。
夏天的时候,太阳很早就出来了,我记得应该5点钟,太阳就起来了,很多人6点已经完成了晨练。
早上8点到下午4点感觉非常的热,这时候最爱吃的就是一碗冷面,酸酸的、冰冰的一碗汤喝着真舒服,但太阳落下去之后就不热了,吹着风,有时候感觉还很凉快。
秋天和其他地方差不多,树叶凋零,万物枯荣。
冬天是让人记忆最深的季节,早晨地上是厚厚的一层霜,天气特别冷,最好戴个口罩,整个一天都感觉非常冷,下雪是鹅毛大雪,根据当地人说这些雪自然消化会有很多麻烦,所以下过雪后,都要把雪运到专门的地方去处理。
总之这里的四季感觉不是很明显,最突出的就是冬天的冷,所以冬天去东北的朋友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
东北的景点因为家里穷,没有实力去旅游,所以大学四年我几乎没有去当地景点看看,但根据室友们旅游的情况,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东北三省的旅游景点,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1、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漠河、牡丹江、冰雪大世界、亚布力雪场、圣索菲亚大教堂、太阳岛、松花江、哈尔滨极地馆、关东古巷、龙塔等。
2、吉林省:长白山、长影世纪城、净月潭、伪满新皇宫、南湖公园、长春世界风景园、长春动植物公园、世界雕塑公园、卡伦湖、冰溶洞等。
3、辽宁省:沈阳故宫、棋盘山、沈阳怪坡、方特欢乐世界、南湖公园、沈阳北陵、沈阳世博园、关东影视城、爱琴谷等
东北的大众文化东北二人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通过赵本山走进了每家每户,在东北当地刘老根大舞台随处可见,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方言也是独树一帜,而且特点鲜明,不管走在哪里,只要一开口,几乎都能听出来他们是东北人。
写在最后东北不仅只有冰天雪地,东北人的热情好客、特有的美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都是非常棒的,东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年时间也让我爱上了这个地方,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东北转转,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
男子火车上突然拽住列车长?
老司机观点:为骗来传销竟假称妻子
幸亏遇见列车长才摆脱纠缠!
事件回顾:1、3月8日晚11点,K1138次南宁开往青岛的列车在永州车站开车后,列车长孙权和乘警王亚林在巡视车厢过程中,发现一对像是夫妻的年轻男女乘客疑似在吵架,女乘客将男乘客脸都抓破了;
2、男乘客大喊:我不认识她,我们不是夫妻,列车长快救救我!
3、原来这小伙子被朋友骗入传销组织,趁对方不备套逃上了火车,小伙子叫马健升,今年22岁,吉林白山人,前几天,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打电话说广西有个投资项目,收益很可观,让他过去一起发财,结果到了没几天就被骗入传销组织,好不容易才跑出来上了火车;
4、那位女子就是朋友的妻子,叫李德书,26岁,安徽临泉人,在小马跑上火车后,她竟然假扮“妻子”上车来拦截了,真的是穷追不舍!
5、后来列车长偷偷的给小马换了铺位,李德书找不到了才放弃了寻找,下了火车,小马才终于脱险了。
拉拢传销,穷追不舍,真是执着!看了事情经过真的对传销人员的穷追不舍印象深刻,人家小马好不容易从传销组织跑出来,而且都上了火车,竟然还追到火车上纠缠,真的是难以想象,估计要不是公众场合人比较多,都给绑回去了,可见传销组织的人员是多么的可怕,让人不寒而栗。
列车长妥善处理,小马逃过一劫列车长的处理方式还是很不错的,因为这种疑似传销拉拢确实不太好处理,到底是违法还是纠纷不好确定,所以让小马摆脱那个女人才是最重要的,列车长就给小马换了车厢,然后那个传销女找不到小马了就放弃了然后下车了;
远离传销:天上不会掉馅饼,亲朋好友的话也要细思量
不陷入传销陷阱的办法就是不要相信天上会去掉馅饼,财富还是要靠踏实努力去获取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别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传销组织经常会打着“高薪招聘”、“投资收益高”等旗号诱惑你前往,然后控制让你无法自拔,不要相信什么高回报的事情,你想想那么高回报的是人家不做为啥好心好意让你做?
就算是特别好的朋友,说关于带你去赚大钱的话你也要多思量多考虑,因为人都是会变的,你不知道他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变成什么样了,所以要多注意,因为传销拉人的特点就是杀熟,就是拉拢亲戚朋友,要特别小心。
结束语:
为小马逃离传销组织感到庆幸!希望人们擦亮眼睛不要误入传销!
靖康之难时的金国是清朝满人的祖先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可以说是同出一源,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国是清朝女真人的祖先。
一、女真溯源女真作为族称,始见于宋代文献。 汉文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如虑真、朱先、朱理真、诸申等都是同音的异写。元明清文献中多写作“女直”,这是源于避讳,因为辽兴宗的名字为耶律宗真,所以讳“真”字作“直"”。 宋人记载,女真是契丹人对肃慎的称呼。女真是肃慎的汉字异写,应该说无异议。
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族属。 先秦、两汉文献又写作息慎、稷慎。 自虞舜时起,历夏、商、周,一直同中原保持密切联系。
汉代至三国,肃慎又称挹娄。 据文献记载:挹娄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即乌桓),南邻北沃沮(即图们江流域)和不咸山(即长白山),北极弱水(即黑龙江)的广阔地带。挹娄人依山傍水而居。善射猎,“弓长四尺,力如弩。 矢用梏,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
说明狩猎在挹娄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汉初以来,挹娄臣服于汉朝属国夫馀(今吉林农安 一带),隶汉玄菟郡管辖。后来因不堪忍受夫馀的压迫,多次反抗,于曹魏时摆脱夫馀的统治而自立。所谓“夫馀数伐之,卒不能服"。青龙四年(236年),挹娄直接同中原王朝建立联系,向魏明帝“贡楛矢”。 景元三年(262年),又向魏元帝进献弓箭、貂皮等特产,受到元帝隆重接见。两晋时期,挹娄曾多次“朝贡"楛矢石砮等物。挹娄所居之地盛产“赤玉好貂”,闻名遐迩的“挹娄貂”是入贡的珍品,曾一次就向中原贡献“貂皮四百枚”。
南北朝时,挹娄又称勿吉。勿吉,乃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为“森林"之意。据《北史·勿吉传》记载:勿吉有七部,即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大致居住在今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下游、长白山一带,其中心地区在速末江(今第二松花江)中部。
可见勿吉此时已向南迁移,占据了原夫馀族活动的部分地区。勿吉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分裂割据、王朝更迭频繁的时代,但勿吉和中原始终保持着朝贡关系。大明三年(459年),勿吉派使者向南朝宋孝武帝刘骏贡献“楛矢石砮”。与此同时,勿吉与北朝的北魏关系也很密切,贡使络绎不绝。北魏孝文帝时,勿吉派遣乙力支来朝贡,向孝文帝报告勿吉和邻近部落的矛盾。孝文帝指示说:“宜共合顺,勿相侵扰”。从中反映出勿吉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隋朝时,勿吉又称靺鞨。靺鞨的名称,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北齐时 据《北齐书》记载: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563 年),“是岁室韦、库莫奚、靺鞨、契丹,并遣使朝贡”。以后靺鞨之名,多见于各种史书。 靺鞨之音近似勿吉,勿吉的古音即读 mo he,靺鞨是勿吉的音转没有疑义。其语源都是来源于肃慎语 wo ji(窝集)。
窝集乃从林之义。靺鞨是在肃慎故地发展起来的,其社会状况自然有地域的传承性。靺鞨七部由勿吉七部发展而来,各部互不相属,分布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居于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各部,多事农耕,兼营渔猎畜牧,并且“悦中国风俗”,与中原接触较多。隋文帝开皇年间,靺鞨多次“相率遣使贡献”,隋文帝得知靺鞨“与契丹相接,每相劫掠”,便对来者云“宜各守境土,岂不安乐,何为辄相攻击",靺鞨使者欣然听之,隋文帝因此“厚劳之”。
唐朝靺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进人了新时期。最初靺鞨各部“各自有长,不相统一”,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七部。至 7 世纪中叶,各部分别归附,形成了两个大的部落联盟: 一个是以黑水靺鞨各部组成的部落联盟;一个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部落联盟。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其地域大致是,东北到黑龙江口、库页岛,北至鄂霍次克海,南接渤海,西抵室韦,中心地区在今松花江口到乌苏里江口一带。文献记载女真出自黑水靺鞨。唐代的黑水靺鞨是以黑水部为最强的诸多部落的群体称呼。
贞观十四年(640 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建立“黑水州”行政机构。开元十年(722年),唐朝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一带设置勃利州,任命当地靺鞨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开元十四年(726 年),增设黑水都督府,任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等职。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授黑水都督为云麾将军兼领黑水经略使。与此同时,黑水靺鞨首领也数次来长安“朝贡”,中原始从黑水部来使口中得知有女真。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黑水、女真皆遣使朝贡”。
显然,这里的女真和黑水不是一部,但又同属黑水靺鞨。渤海灭亡前,女真同黑水靺鞨的兀儿部、胡独鹿部同时遣使“来朝”。
肃慎有故地在渤海境内,黑水靺鞨中之女真部在五代时已与中原发生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女真与肃慎一脉相承。契丹建国后,渤海遗民逃散或南迁,黑水靺鞨各部南下填充其故地,女真部最先为契丹人所知,于是以女真泛作黑水靺鞨之代称而出现在史籍上。
二、女真人建立金国契丹建国大辽,辽朝对东北的女真十分重视,把女真分成两部分,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为“生女真”。“熟女真”在今辽东和内蒙古地区,隶属辽朝南枢密院下属的东京道管辖,设置州县,编入民籍,这部分女真很快就被融合了。散居在松花江中游和牡丹江下游以北至黑龙江下游一带的“生女真”,“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万余……散居山谷间,依旧界外野处,自推雄豪酋长,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他们隶属辽朝北枢密院所属的东北路统军司、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咸州汤河兵马司管理,各部经常向辽纳贡,进献马匹、貂皮、东珠、砂金、人参等名贵土产。
渤海遗民的逃散和迁徙,给女真的南徙提供了空间。散居东边的各部女真溯乌苏里江和沿日本海岸南下到朝鲜半岛的东北部、长白山东麓、图们江流域和鸭绿江流域,邻接高丽,这就是《高丽史》上所称之东女真和西女真。
《高丽史》上称居住在高丽东北方的女真人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东女真”之称始见《高丽史·定宗世家》二年(948 年,辽世宗天禄二年)九月条:“东女真大匡苏盖等来献马七百匹及方物 ”。 西女真指居住在高丽西北方的女真人。“西女真”之称始见《高丽史·显宗世家》八年(1107 年,辽圣宗开泰六年)八月壬辰条:“西女真揩信擒契丹东京崇圣寺僧道尊来。
西边各部女真进入第一松花江以南,沿牡丹江、绥芬河、阿什河等松花江支流居住,是以完颜部为中心的生女真,后来成为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1115—1234 年)的核心。
到 11 世纪初,女真人继续南移,迁徙到今农安县一带的称为黄龙府女真,迁徙到辉发河流域的称为回跋部女真。另外,在契丹建国之初,有一部分女真人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强迁到辽阳以南地区。史载:“阿保机虑女真为患,乃请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以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迁人辽阳著籍者曰合苏款,所谓熟女真是也。” 合苏款女真是熟女真的主要部分,并非熟女真都是合苏款女真。
填充到渤海故地的女真与渤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继承关系,而是在其自身原来较低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向前发展。南迁后受汉族、契丹族以及高丽族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较快。
而这种变化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的。这期间,女真社会不仅大量地从汉族、契丹、高丽等邻近地区输入铁器,而且还学会了冶铁。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耕的发展。至 12 世纪初,契丹统治下的女真人终于到达了“文明的门槛”。
辽天庆四年(1114年),阿骨打兴兵伐辽,辽兵大败。翌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这是满族先世继渤海之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标志着女真人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的第一次形成。
金天会三年(1125 年),金灭辽后,兴师南下攻宋。翌年,金灭北宋。金皇统元年(1141 年),金与南宋签订了“绍兴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贞元元年(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以对南宋和西夏采取防御及攻势。为了加强和巩固对新占领的华北地区的统治,便于学习汉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和各级官制都进行了改革,随之又不断地将猛安谋克户大批迁人关内。
金朝将女真人编为猛安谋克。其最初为女真人的狩猎组织,随着战争的需要成为军事组织,进而发展为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随着猛安谋克的普遍组成,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就逐渐消失在猛安谋克之中了。
从金朝初年起,统治者就不断地将猛安谋克户大批迁人新征服的地区。如金兵取辽的沈州(今沈阳)、东京(今辽阳),就将大批女真猛安谋克户迁入今辽宁省境内。金太宗天会十一年(1133年),将几万人的猛安谋克户迁到燕山以南、淮陇以北。
贞元元年(1153 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又将留在上京的宗室将相亲属南迁到山东、北京、河间等地,授给迁来的猛安谋克户。
迁居中原的猛安谋克户,开始并非同汉族杂居,其后插花居住,天长日久,女真人户受广大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改变了原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完全转为农业生产,同留居东北的女真人有了明显的差别。金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虽然南移,但对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也加强了管理。
金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分别设置了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胡里改路。据《金史·地理志》记载:
“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至蒲与路之北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区为边。” 女真人户的南迁,造成金在东北故土的人口锐减,金朝政府不得不将在经济上还很落后,渔猎经济成分比重很大的,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女真人户迁来填补。如将居住在绥芬河流域的速频人、松花江下游的原五国部人迁到上京一带。
金朝末年,留居东北的女真人,由于蒲鲜万奴的叛金自立、败退而随之东奔,在蒙古灭蒲鲜万奴的东夏国时,东奔的女真人分布在濒临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山岳地带,受蒙古人统治,又恢复了过去的因部而居,蒙古对之也就“因俗而治”。天兴三年(1234 年)蒙古灭金,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灭南宋,至此结束了五代以来宋、辽、夏、金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统一的元王朝。
三、建立清朝的女真人元朝继金统治东北的女真人,在这里设置多层次的统治机构分而治之。统治女真的机构主要有:开元路总管府管辖居住在原来金上京路各地的女真人;合兰府水达达路总管府管辖居住在今绥芬河和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人。元朝还在松花江下游设立斡朵怜、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等五个万户府,统治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女真人。
元朝又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特设东征元帅府,管理特殊地区和库页岛。居住在绥芬河、图们江和松花江下游的女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到元代,他们还“各仍旧俗,尤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以射猎为业”。元朝对女真各部采取“设官牧民,随俗而治"的管理方式,并向女真人征收赋税。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向元廷交纳赋税“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一般征收实物,如貂皮、皮革,海东青等土特产品。元朝统治下的女真人,随着金朝的灭亡,在金朝时形成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随之消失了,女真人户“各仍旧俗”,过着部落生活。各部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只是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习俗的群体。女真民族发展史上呈现了一次曲折,需要由残存的女真部落再走一次民族形成的“重复”的历史过程。
元朝末年,女真各部不堪元朝的民族压迫和苛索繁征,纷纷反元。元朝虽然暂时将女真的起义残酷地镇压下去,但是不久中原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风暴彻底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元末明初,女真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区,“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 、北海"。
当元朝在东北的统治势力已逐渐消亡,明朝的势力尚未全部到达之际,女真各部有较大的迁徙,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居住在松花江下游今依兰一带的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南迁到绥芬河流域和图们江两岸、朝鲜半岛,在北起黑龙江下游奴儿十地方,南到朝鲜半岛东北部,形成了几个比较集中的居住区。
明朝将女真分为三大系统,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因明朝招抚建州卫而得名。原住依兰老乡的斡朵里部、胡里改部和原住穆棱河流域的毛怜部,明初迁徙到绥芬河下游、图们江、珲春河流域,“事耕纴,居处饮食有华风”。
永乐末年到正统初年,各部先后迁到浑河上游的支流苏子河(今新宾 一带),其居地西近辽东各卫所,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接近,受汉族和朝鲜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是明代女真各部中最先进的部分。
海西女真居住在嫩江以东到倭肯河的松花江及其各支流的沿岸,松花江在元、明两代又称海西江,因而统称之曰海西女真。海西女真“略事耕种”,“言语居处与建州类”,居山岳地带的“倚山作窟”,滨水而居者“有室庐”。正统以后,他们逐渐南迁,到嘉靖年间,迁徙到吉林老乡的松花江沿岸、辉发河流域,靠近开原,为扈伦四部。
野人女真主要指乌苏里江以东、沿日本海的建州女真南迁后,填补于绥芬河、珲春河一带的女真人。明代文献上称之为“七姓野人”,朝鲜文献上为“深处兀狄哈”。因为他们居于“僻远”之地,朝贡“无常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明廷将其单列,称之为“野人”女真。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就出生在建州女真苏克苏浒部赫图阿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