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诗词名句,关于端午节的简单古诗词

2023-02-24 08:00:03 60阅读

端午诗词名句,关于端午节的简单古诗词?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诗词名句,关于端午节的简单古诗词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争论。概括起来有六种说法:一说是祭奠龙的节日,二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四说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六说是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

端午节民俗活动: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3、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如何用端午节作一首诗?

端午

棕叶裹米做绿袍,

枣馅肉馅香飘飘。

雕花龙舟祭忠良,

三杯清酒醉离骚。

端午节快乐!端午到,家乡的野生杨梅熟了,酸酸甜甜,开胃爽口,回味无穷。

端午节愉快!端午到,小河鱼奔水,今晚捉的小河鱼丰满,味鲜美,纯天然。家乡的河鱼肥美,年年端午抓河鱼。

关于端午的爱情诗?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唐诗三百首中有关于端午节的唐诗吗?

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也不在少数。这些诗篇,有的描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有的表现生动有趣的节日情景,有的抒发对人生的万千感慨,有的则歌颂与缅怀屈原的伟大人格。

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诗不事雕琢,明白自然,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昏君佞臣的无比愤懑。尤其后两句,大气磅礴,掷地有声。

赛龙舟是重要的端午节习俗,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龙形的船,做竞渡游戏,是半祭祀、半娱乐性的节目,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活动。龙舟竞渡的场面往往是热烈壮观的。有关描绘赛龙舟的诗歌,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为了衬托竞渡的热闹场面,诗人写到了那些银钗照日、罗衣飘香的美貌女子。她们柔情脉脉,平日很少出门,今天却纷纷出来观看,一饱眼福。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除了赛龙舟,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一煮之,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棕,香梗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棕香",表明了粽子已为民间普及食品。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欧擎五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连唐玄宗李隆基吃了“九子粽"之后,也诗兴大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当时宫廷对粽子也很珍视。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五月的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了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

悯农是端午节古诗吗?

不是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