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交友,曲靖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达州交友,曲靖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曲靖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东部,处珠江源头,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处。曲靖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开发区之一,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曲靖市内每年举办罗平油菜花旅游节、陆良大型国际沙雕节、沾益珠江源旅游节、麒麟文化风情旅游节、宣威火腿文化美食节、会泽大海草山节、旅游节等。
曲靖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曲靖历史上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西晋末年,出现十六国割据的局面,李雄在成都建立割据政权后,派其弟李寿率军攻打东晋政权无暇顾及的西南地区,南方中部地区几乎都为李雄所有,只有谢恕为西晋保守都郡讲李寿打败,受到东晋王朝的新任和嘉奖。
2.孙璚孙璚,[清]1666—1749年 清初学者。 云南曲靖人。字蕴石,又字玉鹿,号耕坞。因美髯飘飘,人望之若仙,故共呼为美公先生。晚年自号鹤髯老人,亦称髯翁。
3.窦垿窦垿(1804~1865),字于坫,又字子州,号兰泉,清嘉庆九年(1804年)生,祖籍江南泰川,明代迁居云南。原罗平州西区淑基村(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淑基村)人。淑基窦氏,为清代滇东望族。同治四年(1865年)逝于贵州任上,享年六十二岁。
4.杨本昌杨本昌(1755~1832),字寿尔,号东园,男,汉族,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湛家屯村人。
5.何桂珍何桂珍(?—1855)字丹畦,云南师宗人,清朝将领。咸丰三年,出为福建兴泉永道。同治初,江南平,曾国藩疏言桂珍率乡团剿贼,饥饿艰难,历人间未有之苦,机事不密,为叛人所戕,天下冤之。诏晋世职为骑都尉,予谥文贞,建祠英山县。
6.唐继尧唐继尧(1883年8月14日-1927年5月23日),又名荣昌,字蓂赓,云南会泽县城关人。滇军创始人与领导者,滇系军阀首领。就读东京振武学校,然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深造。
7.桂涛声桂涛声(1901年3月17日——1982年12月),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
8.卓琳卓琳(1916年4月6日-2009年7月29日),原名浦琼英,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
9.唐继麟唐继麟(1894-1958) 云南东川人,中央军校第五分校(昆明分校)第十五期,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将主任,国民政府云南省绥靖公署中将总参议。
10.史光柱史光柱,云南马龙县人,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7283部队原副政委,大校军衔退休,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级战斗英雄。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深圳大学文学学士。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音乐家、优秀党员,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如何施肥能够让玉米高产?
关于玉米技术,80%的人,有80%的观点是“有误区的”或者是“错误的”!——这是影响当前玉米低本高效的“最大的敌人”!
试想一:有多少人的“玉米技术”是保持更新换代的最新科技?!
试想二:几个人的“玉米技术”是经过交叉验证了的呢?
好了,别的不多说了,具有近30年农技指导经验,而且始终保持学习实践的“十星科技”团队,为你拨开云雾,指点迷津:
第一,选择综合抗耐能力强的品种,这是关键的关键只有抗旱+抗病+抗倒+耐瘠薄+耐高温热害等优点越多,才算的上是一个“真正的好品种”!
只有这样的品种,才是更加安全的,也是更加高效的!
撇开了“综合抗性”吹嘘高产的人,都是“耍流氓”!河北省农科院杨利华研究员讲过:凡是抗性不好,有潜在缺陷的品种,有可能给生产上带来损失的,都是“孬种”!
离开了良好的综合抗耐能力,任何一个品种的所谓高产都是“水中花”和“镜中月”!
第二,必须用尿素氮肥才能高效,几个证据1,美国伊利诺伊州达州立大学,氮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占26%【大于品种的19%的贡献】。
2,农业农村部主推的《夏玉米“精直晚”高产技术》中,明确指出夏玉米亩用尿素52—64斤。请注意:这是夏玉米吐丝后需氮仅12%的施肥方案,如果春玉米吐丝后还需要47%的氮【到收获还有63天】,你说,不用尿素,你家减产几百斤?!
3,美国高产竞赛,折合亩追施氮肥38斤——52斤纯氮【见附图】。
4,全国玉米用氮肥21年的数据汇总【见附图】
5,可查阅“十星科技”悟空问答以及头条评论区的种植户用氮肥留言
第三,适当稀植因为,玉米的单株需纯氮肥约3.6—5.5克才能生长正常,你增加了密度,必须增加施肥【而且是更高幅度的施肥】才行。可以说,很多人没有增加施肥,所以,降低密度才会更高产。
第四,在玉米6—8叶期间进行一次“一喷八防”采取2种杀菌剂+3种杀虫剂+3种多抗增产剂(包含了20多样成分),喷施一次,即可防倒伏,防病,防虫,抗旱,耐瘠薄。耐高温等。
第五,适当晚收,“白捡”几百斤产量据李少昆博士和张吉旺博士的数据,玉米晚收6天,增产19.8%,这几乎就是“白捡”的粮食啊!
西安离婚已经排到四月底?
西安市婚姻登记处自从恢复上班以来,每日预约爆满,相对于结婚,离婚的比例更是剧增,整个四月份的预约已经爆满了。一个春节长假,没想到剧增了那么多的离婚夫妻。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离婚率总是居高不下,与日俱增呢?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一、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离婚率上升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海誓山盟、终身大事”已不再是对美好婚姻的写照,“能过则过,不能过就离 ” 已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理解、包容、忍让也成了过去时。做事不合拍,思想不一致,婆媳关系不和,性格不一样……这些在婚姻生活中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离婚的理由。我的一个朋友结婚后,就是因为爱好不一样,一个喜欢旅游,一个喜欢宅在家里,结婚不到半年,两个人因此闹了矛盾,结果协议离了婚。
二、网络社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离婚率的提高。许多人把手机称作“冷血小三”,这一点也不过分,现在人们时时刻刻离不开的就是手机。当然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不可否认 有相当一部分人用来聊天交友。
尤其近年来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交软件、社交平台大量出现,如陌陌、探探、同城交友、摇一摇等等, 给人们的交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男女之间的私情提供了更多便利,常常是线上交流,线下约会,完成了从精神出轨到肉体出轨的过程,不仅使夫妻间的感情变淡,而且常常导致婚姻解体。
三、男女比利失衡,给女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国家是男女比例失调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男性比女性多出3600多万,因而女人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不断升高,结婚不仅要有车、有房、有存款,还有天价彩礼,这让她们感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男人多的是,反正不愁找” 已成为许多女性的共识,她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婚姻生活中只要有一点不顺,就会提出离婚。
四、离婚成本低,让女人离婚时毫无顾忌。男人不仅结婚成本高,而且离婚成本更高。男人离婚不仅面临着再婚的天价彩礼,而且面临着财产分割,小孩抚养等一系列问题。女人则不然,现在男多女少的现实,决定了 女人在婚姻市场上地位,她们不愁带小孩,不愁嫁不出去,不愁没有彩礼钱,所以一旦和老公发生矛盾,不是考虑怎样缓和矛盾,而是以离婚相要挟,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久而久之,必将让夫妻间的感情变淡,甚至走向破裂。
五、花花世界的诱惑,让人们的婚姻不堪一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婚姻变得越来越现实,人们更加崇尚金钱 ,向往外面花红柳绿的世界,他们忍受不住平淡和寂寞,在让人眩晕的网络世界里,在自认“有钱就是爹”的情感社会中,道德在一步步的塌陷,有的成了金钱的奴隶,有的成了感情的俘虏。
男人包养小情人,女人充当第三者,他们感觉不到耻辱,甚至有的引以为荣,结果弄得妻离子散。
当然,现在西安等地离婚排到四月底,除了以上原因外,还与这次疫情有关。平时夫妻之间因为工作等原因,常常离多聚少,夫妻间偶尔见面,有一种小别胜新婚的感觉。这次疫情大家都宅在家中时间比较长,感到压抑,脾气变得暴躁,夫妻间在一起时间长了,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导致感情变淡,婚姻破裂。
能说出你的家乡是哪里?
有没有一首诗词,能说出你的家乡是那里?
【原创诗词】
七言 《赞美家乡》
万泉河边处处春,娘子军歌响入云,
红色基因传万代,革命永远记心间。
有什么办法克服人性的贪婪?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千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也有人说人性如同一张白纸无善也无恶;也有人认为人性是既有善也有恶。
可以说自从人类拥有智慧以来,无数的智者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人性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而给出无数的答案。 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人性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的答案。 关于人性的学说无数,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实际上关于人性争论最激烈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直以来,作为人性学说最主流的两派,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在争论不休。 两派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依据,都在试图说服对方,但是最终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以关于人性的定义,一直都难以定论,没有统一的标准。 千古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以善和恶来定义人性。 但是单方面的用善或恶来定义人性,未免过于片面。 善和恶本来就是人性的正反两面,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一般,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既不能离开恶,单纯的以善来定义人性;也不能抛开善,单纯的用恶来诠释人性。 可以说人性是善恶的混合体,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恶只不过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 善和恶是人性的一对主要矛盾,善恶对立同一于人性之中。 因此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片面的见解,难以全面的诠释人性。 所以自古以来,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如同那枚金银双面盾牌一样,如果只看到一面,忽视另一面,从而各执己见,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虽说人性无善恶之分,但人却有善恶之别。 常行善者为善人,多为恶者为恶人。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人,头脑之中就必然会存在善念和恶念。 可以说世上没有纯善之人,也不存在绝恶之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善恶之心,头脑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善念和恶念。 表现为态度而出,就是善意或恶意待人。 也就是说善人也会有恶念,也可能会做坏事;恶人也会有善念,也可能去做善事。 人有善恶之心,便会有善行与恶行之分,好人与坏人之别。 人有善心,便会心存善念,发挥而出去做好事,便是行善;人有恶心,便会心怀恶念,不加控制去做坏事,便是行恶。 所以简单的以善或恶来定义人性,便会过于片面,有失偏颇,难以全面的诠释人性。 既然不能以善恶来定义人性,那么用什么来定义人性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人性的定义。 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的通性和共性,也就是所有人类都拥有的最基本的品性。 简单地说:人性就是人类的本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的天性。 那么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 我认为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够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 若想知道答案,你只要去问一问自己的本心便可知道。 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去叩问一下自我内心真正的想法,便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抛开那些虚伪的道德说教、华而不实的自我标榜和夸夸其谈的表面文章,问一问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你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你一切想法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做出各种行为的动机又是什么?对,这一切都是为了利己,也只有利己才可以很好的解释人的各种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之所在。 我们对于人类以外的天下万物,都可以问:“它是什么?”因为万物不论是具有物质,具有生命,或具有意识,如矿物、植物或动物,都有明确的“本质”,可以让人清楚理解。 唯独对于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因为人的意识达到反省阶段,展现自我意识,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从事自由的选择。
人的选择构成了人的内涵,因此若由先天界定“人是什么”并无多大意义。 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就等于在隐然中假定人与万物无异,是某种具有固定不移的本质的东西。 这样问,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于人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 换言之,我们只能对人询问:“人能够成为什么?”其次,人性在于“能够成为”的动态变化中,亦即在于自由选择的能力中,但是这种自由选择不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 人的自由不是盲目任意、为所欲为的,而是以“良知”之“安不安”与“忍不忍”作为引线的。 那么,什么是“良知”?良知不能离开人的行动来孤立地加以理解。 你不行动则已,你一行动则良知随之表现或强或弱、或明或暗的反应。 人的行动中,有部分与良知无关,如出自生物本能的需要之满足,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我们无法从这一类行动看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 但是,除此之外的行动,则大多生于自由抉择,结果则或是符合良知或是背离良知。 我们经常在判断别人,也在判断自己;我们常为某些人的行为觉得遗憾,也常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后悔。 我们当然也有欢欣快乐的时候,但是真正的满足往往并非得之于外,而是得之于内的。 因此,“人能够成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省思已经告诉我们:人性是一种趋向,是开放的、动态的,是等待被实现的潜能。 趋向什么呢?趋向于“善”。 前面说过,人性的趋向受到良知指示,现在又说人性是趋向于善;那么,良知与善有何关系?它们若是同一,则无异于说人性本善,并且难脱循环互证之嫌。 它们若有别异,又当如何理解?首先,良知不宜以善恶规定,因为良知只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本能,无所谓善恶,但是却在一直发生“安不安”与“忍不忍”,由此而对各种实存处境提出因应之要求。 这种要求则与善有关,是为“善端”。 但是什么是“善”?简单说来,“善”是两个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 若无“两个主体”引申至多数主体,则无善可言,譬如漂流到荒岛上的鲁宾逊就无善可行亦无恶可避;若“适当关系”不明,搞不清楚两者之间是父子还是兄弟还是朋友,又岂能谈应该如何;若未能“满全”,则是一种缺乏与遗憾,由此滋生“恶”。 如果对于“善端”旦旦而伐之,则恶行积累,习为自然,非谓人性有恶。 良知可以被遮蔽、扭曲、模糊,但绝不会消失;只须给它机会,仍旧会发出呼声。 但是终究有些人冥顽不灵,无动于衷,这时谓其“非人”可也,把他们排斥于人类之外,而保障了“人”的界说之普遍有效。 如此定义之“善”,已超出人性本善论的窠臼。
换言之,善之动力与要求是来自内在良知的,但是善之内容与判断准则必须兼顾外在处境,如参考每一传统的既成规范,如礼乐制度。 孔子强调学习,立于礼乐,正因为礼乐是成就善行的条件。 无礼乐,则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无从定位,行善的内在动力亦无由实现。 礼乐是外在的规范,亦是相对的,会随着时代而兴革损益,因此必须时时以内在的动力去贞定之。 但是若无礼乐,则民无所措其手足,更谈不上实现人性了。 因此,人性向善论不仅掌握人与万物的差异,而且肯定教育学习与社会规范之意义,同时保存内在良知的特殊价值,以之界定人格的尊严与人生的幸福。
人性的本质是不断地制造需求和不断地满足需求的思维和创造 的智能运动。 为了便于理解人性的本质,可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人性、经 济的人性和社会的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思考: 自然的人性具有自动地反映出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 的表现,即,生存、生长、发育、健康、繁殖等最基本的需求的表 现。 对于自然的人性来讲,无所谓善恶之分。 经济的人性反映出人在满足了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具有进一 步追求自我发展,占有更多的资源,满足自我欲望的需求的表现。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人概念一直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其思想内容也随着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而日益丰富。 在现代经济理论 中,经济人的思想主要包含三个命题。 第一,经济人是自利的,总 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第二,经济人是理性 的,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利益,具有对环境的学习适应能力,从而能 最大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第三,只要有优良的法律和制度,经济人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有效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的人性的概念是经济人概念的延伸。
经济的人性是以自利为主 的,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人性。 社会的人性反映出人具有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满足自身需求 的表现。 人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劳动和创造的高等动 物。 劳动和创造使人具有了社会属性。 社会的人性的概念是人的社 会属性概念的延伸。 社会的人性是以利他为主的,一切从他人利益 出发从而有可能达到互利的人性。 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人性的本质实际上是自然的人 性、经济的人性和社会的人性的综合体,只不过,不同的人,或同 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其三个方面的人性的需求表现的程度各有不同。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 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光明的行为。 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 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 故人性善恶并存。 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 损人不利己,则属反人性的行为。 认为利他最终利己的观点其实错误的,表面逻辑上看似是都站得住脚,可是其实一个行为到底是如何断它为利己或是利他就存在困难性,人的行为目的本身就是复杂的,也是很难判断到底是绝对利他或绝对利己的,顶多就是两种成分占的比例多少问题。 关于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 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善恶具有同等的力量,任何人都是有善恶一体两面,善恶只在一念间,只有抑恶扬善遵循宇宙之理才不会乾坤颠倒。
人性究竟指什么,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来让中外贤哲争论不休。 不同的回答,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积淀成不同的社会制度。 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 性本恶是老子提出的 公元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约2500年前吧,孙丘最早谈到了人性。 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 “性相近”是善相近还是恶相近,“习相远”是善相远还是恶相远?都未明说。 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谈得很少,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 正如他的弟子子贡所抱怨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处,也给后人留下了想象、探讨的余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轲。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对孔子极端敬重,曾明确表态:“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他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没定义;为什么人性本善,孟子没作出严谨的论述。 他对自己的主张,尽管满腔热情地到处宣扬、口诛笔伐地到处游说,总让人觉得有点强词夺理的味道。
比如他对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说”、墨翟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兼爱”说,深恶痛绝,便破口大骂道:“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孟子认为,杨朱派主张个人主义,有不对君主尽忠的倾向,这是目无长上;墨翟派主张同视天下,兼爱众人,不分亲疏,有否定对双亲尽孝的倾向,这是目无父母;既不忠君,又不孝亲,这种人就是禽兽。 你看这孟老夫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意见相左,便血口喷人,全没有一点宽容之心和仁者情怀,实在有失君子风度。 他还自命孔子的信徒呢,孔子曾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咋就连这点儿涵养都没有了呢?我个人认为:孟子是中国一言堂堂主的始祖。 他的这种动不动就要统一思想的搞法,是深受专制统治者喜爱的。 西汉以后,为何统治者都热衷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孔夫子强调等级、孟子主张一言堂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性本善,有利于统治者扮神作圣,愚弄百姓。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 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
贪婪,意思是渴望得到某样东西并且不知道满足。最早出现于《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王逸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对财富的不满足叫贪,对食物的不满足叫婪,随着时代的发展,贪婪也更加广泛,不在局限于对财富和食物。
想要某种东西,不停地占有,而且不停息,甚至阻扰别人能拥有,把该东西当成自己一个人的去完全独占,这就是贪婪的表现。世间有不贪婪的人吗?人是怎么变得贪婪?是人天生的本性?还是后天的改变?
儒家有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说法,却一直纠缠不清,谁也说服不了说,各自的说法也都有道理。在佛家文化里同样也有贪的说法,贪为为人性三毒之一,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对于人性的本质来说,贪婪是不是与生俱有的?人性原本也许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更没有佛家的贪、嗔、痴。与生的本能只是生,大概也没有其他的概念,一个婴孩出生,饿了就找母亲要奶吃,吃饱了就玩,累了就睡,高兴了就笑,不开心就哭。何来贪婪,何来善恶是非?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道家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向往中的理想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阶层也同样是如此,一箪食一瓢饮足以满足生活所需,不需要太多追求,更不会要强求占有什么,也就没有贪婪的欲望。
可以说贪婪使在后天慢慢形成的,或者从某个时间段开始,人性之中那种对事物的强烈占有心情出现开始,人性的贪婪就跟随出现了。贪婪有人性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
从人性的内在本质上来说,当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关系,当社会出现攀比之风,那人性的贪婪就自然而然会出现,处理好了就是积极向上,追求更多物质和心理的满足;过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有了思想就会有追求,有了利益纷争就会有攀比。
从外在的因素上说,影响人生存的是基础的资源,从开始的饮食,到后面穿着,再到出行,然后是权力等一切外在的物质。人的需求是无限扩展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当社会制度形成,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就有了严格的规则,想要占有资源,甚至独一无二的拥有,就必须阻扰别人的拥有;他人拥有了,就不能独一无二,就没有独特性。当你占有更多,他人就会越来越少,因此贪婪就占据人的本性,就控制人的思想。
物质的发展是贪婪形成的外在原因,当世间没有那么多物质时,人性就不存在索取,不会有强占之心;当没有物质和权力等诱惑,没有建功立业等声名的绑架,人性也就不会为此发生扭曲,为了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功名而绞尽脑汁。
愚钝朴实让人没有想法,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听着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这就是初始社会的形态。
然而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当原始形态开始崩溃,权贵制度开始形成,利益的纠葛,物质的丰富,资源的分配,阶级形成了,人性也开化了,不再是本来的狩猎、牧渔,需要多少就多少。占有更多资源的拥有话语权,主导权,可以调配他人,可以坐享其成。占有的越多,权力也越大。无限循环下去,贪婪就出现了。
对物质占有的私心,在某些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富足,这是不可抹杀的功绩。然而独占,不想他人同样占有或占有更多,进而贪婪占有所有或绝大部分,让他人只能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去相互争抢,而本身却浪费众多的资源,使得阶层中的矛盾加深,社会更加混乱不堪。
贪婪的人不懂得分享,明知本身占有的非常富足,可以剩余众多,却还是不满足,制度使人觉得得到的越多,身份地位等就越高,所能掌握的东西也越多,为了不受他人的钳制,只能拼命的占有,只能不知疲倦地贪婪,拥有的不想放弃,也不愿意放弃,情愿让坏掉,也不愿拿出分享,可以说贪婪更是为了一种身份的体现。
不管是内在的攀比心理,还是外在的对物质权力的占有,人性贪婪的本质都依赖社会制度的形成,当士农工商的阶级产生,君臣父子的等级固化,仁义礼乐的上下严格,资源的享用不同,贪婪就必不可免。贪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度,要懂得分享,要懂得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