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征婚网,鲁迅去世后被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
中山征婚网,鲁迅去世后被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葬在上海万国公墓。1956年1月,在鲁迅去世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国务院决定把鲁迅墓迁到虹口公园,同年10月迁墓完成,新鲁迅墓的墓碑由毛泽东主席题写,墓前建有鲁迅先生铜像和鲁迅纪念亭。1988年,虹口公园更名为鲁迅公园。
▲鲁迅墓,墓碑是毛主席题写的
夫妇合葬,是中国传统习俗。鲁迅有两位夫人,一位是“有名无实”的夫人朱安,一位是“有实无名”的夫人许广平。她们去世后,与鲁迅合葬了吗?答案是没有。那么,她们葬在哪里了呢?
朱安:梦想与鲁迅合葬,死后却长留北京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到母亲鲁瑞病重的电报,匆忙赶回家乡绍兴。母亲没有病,是母亲要给他完婚,女方是同城朱家的对象朱安。
鲁迅没见过朱安,但对母亲给自己订亲一事,也没有反对,只是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让朱安把裹的小脚放开,二是让朱安读书识字。然而,鲁迅见到朱安才发现,她没有放脚,也没有识字。
新婚之夜,鲁迅是流着眼泪度过的,泪水打湿了印花布的被子,染料把他的脸染蓝了。婚礼四天之后,鲁迅返回日本。从此,他有了一位名义上的妻子。
▲在日本留学时的鲁迅
鲁迅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和朱安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而朱安头脑中的那个“世界”,恰恰是鲁迅痛恨的。他们顶着“夫妻”的名义,在生活中形同陌路。
朱安恪守着她那个“世界”的信条,强调自己“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鲁迅举家从绍兴迁居北京八道湾11号院,朱安跟着;鲁迅因兄弟失和搬到砖塔胡同租房住,朱安跟着;鲁迅借钱买下西三条21号的房子,朱安自然也跟着。
据鲁迅的学生荆有麟回忆,鲁迅和朱安日常交流,鲁迅最常用的两个字是“啊”和“嗯”。啊,表示“知道了”;嗯,表示“可以”。当然,也有多一点的,比如传跟鲁迅要钱,鲁迅会说三个字:“要多少?”
鲁迅是负责的人,虽然与朱安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但是对这门亲事是“认”的。朱安娘家人需要帮助了,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办。鲁迅到上海与许广平结合后,这种关系一直保持着。比如,鲁迅去世前写过一篇《这也是生活》,其中写道“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高中毕了业,却只好到袜厂里去做学徒”。这个“亲戚的孩子”,就是朱安的侄子,鲁迅曾给他汇过学费。此外,朱安的母亲、弟弟生病,鲁迅也会汇钱;朱安的娘家人也时常给鲁迅送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鲁迅离开北京后,朱安和婆婆鲁瑞一起住在西三条21号,鲁迅按月给她们寄生活费,供养她们的生活。鲁迅去世后,许广平虽然生活艰难,还是承担起赡养鲁迅母亲和朱安的任务。鲁瑞去世后,许广平继续给朱安寄生活费。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
1947年春朱安病倒,3月1日,她请人给许广平写信,交代后事。其中特别提到两点,一是自己死后要“至上海与大先生(鲁迅)合葬”,二是自己的丧事要请许广平母子及三弟周建人三人办理。许广平接信后,心情恐怕是复杂的,她一方面给朱安寄去法币100万元,另一方面还是给北京的朋友写信,希望按照鲁迅的一贯主张,丧事要“从简从俭”。
1947年6月28日,朱安去世前一天,南京《新民报》记者登门访问朱安。当时,朱安的神智还清楚,她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她”“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不断寄钱来……”
同一天,她把宋紫佩叫到病床前。宋紫佩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离开北京后,一直受鲁迅委托,帮助照顾鲁瑞和朱安婆媳二人。朱安向他交代了两件后事,一是自己死后灵柩要南归,与鲁迅合葬;二是每七需要供应水饭,“五七”时要给自己念一点经。这个嘱托,令宋紫佩听了都觉得心酸。
▲南京《新民报》对朱安去世的报道
第二天,朱安去世,享年69岁。当时,正是战争时期,道路不畅。不论是朱安的灵柩南归,还是许广平北上,都不现实。许广平委托北京的亲友帮助料理了朱安的丧事。按许广平的意见,希望把朱安葬在北京板井村的周家墓地旁购地安葬,那里安葬着鲁迅的母亲,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后来,经宋紫佩和周作人的儿子商议,把她安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的一块墓地,这块地是周作人以前买下来了准备做墓地用的。
现在,北京保福寺一带已成为北四环老乡的繁华区域,朱安的墓地恐怕早已不在了。
许广平:与鲁迅携手十年,去世后长伴先生1923年10月,许广平在课堂上认识了一口绍兴“蓝青官话”的老师鲁迅。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在同学的怂恿下,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把自己心中“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话,向“先生陈诉”。4月14日,许广平和同学第一次到鲁迅家“探险”,两人关系更加密切。此后两年中,他们共同经历了女师大风潮、三一八事件等大事,在共同斗争中相知相爱,情投意合。
▲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时的许广平
1926年8月,许广平毕业,两人双双南下,鲁迅去厦门,许广平去广州。但不到半年时间,鲁迅就离开厦门,到广州与许广平团聚。广州发生四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当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准备离开广州,许广平决定同行,与鲁迅一起去上海。
1927年10月8日,鲁迅租下上海虹口景云里23号的房子,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鲁迅比许广平大17岁,是许广平的老师,他们之间没有婚书、没有仪式、没有亲友证婚,但两人心心相印、情深意切。
许广平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新女性,自强、独立,不想依靠丈夫生活。但鲁迅需要她的帮助,说:“你还是不要出去,帮帮我,让我写文章吧。”两难之际,许广平选择了家庭。从此,这位五四新女性成了专职家庭主妇。
鲁迅体谅许广平的付出,把家里的事务都交给她打理,开支用度概不过问,连买烟都是许广平替他去买。1929年9月,他们的孩子周海婴出生,鲁迅更是充当起“高龄奶爸”,事事亲力亲为,悉心照顾娇妻稚子。
鲁迅和许广平都喜欢绘画。1934年12月9日,鲁迅买到一部印制精美的《芥子园画谱》,送给许广平,并在扉页上题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寄画图娱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诗中的“十年”,是从他们在1925年相知相恋算起,正好十个年头。让许广平欣慰的是,鲁迅在上海10年的著作成绩,超过了以前20年的成绩,这其中应该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合影
许广平是新女性,对朱安最看重的“名分”问题,她一点都不放在心上。鲁迅去世后,许寿裳编辑《鲁迅年谱》,委婉地提到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问题,把这个问题表述为:“1927年10月,与许广平女士以爱情相结合,成为伴侣。”许寿裳就此征求许广平的意见,许广平直接改为:“1927年10月,与许广平女士同居。”“结婚”还是“同居”,意思是不同的。
关于和鲁迅的关系,许广平自有自己的看法。她说:
“我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俗套。”
鲁迅去世时,许广平才38岁。她没有另组家庭,而是专心整理鲁迅的著作和遗物,抚养孩子,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她把鲁迅的遗物、版权等,都捐给了国家。这样的胸怀气度,不愧“鲁迅夫人”的称号。
1964年3月24日,许广平立下遗嘱,对自己的后事做出安排。遗嘱中写道:
“……我的尸体,最好供医学的解剖,化验,甚至尸解,化为灰烬,作肥料入土,以利农业,绝无异言。但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的身体,最后也应听党的决定。……”
▲许广平亲笔写的遗嘱
1968年3月3日,许广平心脏病猝发,在北京医院去世。当晚,周恩来总理就赶到医院悼念并慰问家属,周海婴把母亲的遗嘱交给总理。3月5日清晨,周总理对骨灰处理做出指示:“尊重许广平同志的遗嘱,具体做法和人大常委会商量。同意少取一点骨灰,撒到上海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
当天下午,许广平遗体火化,家属把骨灰撒到鲁迅墓前,让她永远陪伴她深爱、尊敬的先生。
上珍爱网相亲?
上珍爱网相亲,靠谱不,这个我有一部分亲身经验,和大家分享下。
18年三月份,我在珍爱网注册了个人信息,并交了399元成为了珍爱会员,成为会员以后,你可以浏览同是会员的个人信息,若是看到有合适的,中意的,还可以直接私信给对方。另外,会有珍爱网的老师联系你,询问你基本的情况,约你到实体店去见面登记核实你的信息是否属实,确保真实性。
4月份,我抽时间去了实体店,到了之后,和前台的说下是和哪个老师预约的,也就是说,是一对一进行沟通的,服务不得不说非常热情,给人亲切,温馨的感觉。接下来老师会面对面进行沟通,进一步的详细的了解你的情况,现在的想法,当时因为我身份证丢失,只有户口本,那边要求是必须要有身份证才能进行登记,填写资料,后期才能进行下一步,如物色合适的异性,约定时间见面,参加她们的各种活动等。
当然,我也询问了收费之类的问题,她的回答是,成功了才收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但由于后期工作一直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去登记信息,中途负责跟踪的老师也给我打了无数个电话,而我到了18年结束也没能去,确实感觉有点愧疚。
其实,个人觉得,像这种相亲网站,相亲节目,不是不能相信,有人说,不靠谱,收费高,但是靠谱与不靠谱你要自己去了解,不是靠道途听说,至于收费高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另一半,难道不应该感谢他们么,他们也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的,认认真真的在劳动,难道不应该得到相应的酬劳么?
自己的幸福,支配权和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想去,就大胆的去,瞻前顾后,你会错失的很多。
怎样看待有缘千里来相会?
谢邀请。这两个句子夲来是″宿命论“者的推理结论,但是后来人们泛指人与人或者人与事物的″因缘″;👫尤其是对意外的、美好的相遇、相知而做的″美好″赞誉"和形容;🌹从逻辑角度看,因为有了一一"有缘千里来相会",而否定了″无缘对面牵手难″;🍁再后来这两个句子就是"约定成俗了,特别是对成为婚姻的因缘,更是一种因实现而自豪感的"赞美“!🌹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句子中发现:人们是多么盼望相知、相遇、相爱!并且能正确对待暂时还没有到来的幸福!🌹(个人主编)🌻🍀🍀🌷🌷🌺🌺🌺🌺
阿里巴巴员工福利怎么样?
福利不错。马云不是经常就能遇见的。
阿里有个“阿里日”,是为了感谢阿里家人在困难出现时的不离不弃。每年这一天,阿里巴巴都会举行亲友开放日和集体婚礼,见证幸福。
这是一个表达感恩的日子,在这一天阿里巴巴会邀请员工亲友来作客,阿里全球的办公区都会敞开大门迎接。
第十二届集体婚礼于2017年5月10日下午13点正式开始。今年还将首次进行全球直播,据说黄磊会来。
这是今天网上流出的照片。
整个阿里园区都被打扮成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感受一下现场氛围。
这是阿里员工的家属们。今天一大早,很多员工就携带父母、儿女一起“游园”了。
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
阿里巴巴的外籍员工。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出席阿里日亲友见面会,担任证婚人。
诸葛亮是普通人逆袭的典范吗?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普通人逆袭的典范吗?
当然不是!小虫子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诸葛亮出身公卿之家,并非“普通人”。
据《三国志》记载:"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由此可知,诸葛亮乃是琅琊大族诸葛氏后人,祖上也是公卿之流;
又,据《襄阳耆旧记》所载:“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焉,卽载送之。”此段大意说的是诸葛亮之妻貌虽丑陋,然其父却是名士,而且据记载,其母乃荆州大族蔡氏长女,姨母乃是荆州牧刘表之妻,也就说,虽然关系曲折,但诸葛亮和荆州牧刘表还是有颇有渊源的,背景可以吧?可不能被其“躬耕陇亩”所骗了呀!
其二,说其逆袭,也不能算是全对,只能说他是一个逆天而行、有理想、有德行的殉道者吧!毕竟“出师未捷身先死”,毕竟汉室最终没有被复兴。
“亮志大而不见机,好谋而无权”的评断,也不是妄语,不过,小虫子也觉得并不是诸葛亮自身之罪,而且也不认为是“诸葛亮此人,志向很大却不识机微,谋划很多却很少决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的意思,而更像是“诸葛亮此人,志向远大却并无机会,善于谋略却并无实权”之意,之所以如此,多少有些形势倒逼之意味:
自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诸葛亮其实就已经认识到自己所设计“跨连荆益”中的荆州之守行不通了,他很想调整改变,但是刘备却因为包括身体等方面的因素,中《隆中对》之毒很深了,他盲目的觉得通过一场举国之战,将荆州重新夺回来,便可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已经听不进去诸葛亮的理智之言了,这难道不是好谋而无权?无有实权。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对人所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之言,可见一斑——他没办法真正施展拳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事,说到底,确实是一位为了理想逆天而行的殉道者。
不过,若是怀才之人遇上伯乐便是逆袭的话,诸葛亮倒也算得上勉为其难的逆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