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交友,为何说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
九江交友,为何说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
导语:项羽和刘邦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项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中,项羽战败后,来到乌江,本来有一老伯划了船来,告诉项羽,江东还有疆域千里,人民数十万。过了江后,可以从头来过。
但项羽觉得自己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了老伯,然后自刎了。
一世霸王项羽究竟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了结生命呢?一、对贵族精神的恪守。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然而在刘邦和项羽的帝王之争中,刘邦虽是最后赢家,被人们所称道的却是项羽。因为项羽让人感受到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壮。
当年项羽虽然兵败但他是有条件从乌江东渡的。他选择自杀,是因为“耻于”逃向东吴再起兵。
项羽身上体现了传统贵族阶级的典型性格特征。做事光明磊落,讲究规则。
比如在垓下,项羽对刘邦说,“咱俩打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决出个高低,有本事你还是跟我单挑吧,别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了。”
堂堂正正地提出挑战,坦坦荡荡的接受输赢,没有一点投机取巧的算计。项羽的这种性格,体现了一种贵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即贵族本色。
再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历来都被认为是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其实,这里面体现了项羽的贵族教养。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项羽贵族精神的再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崇尚人身尊严,讲求气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当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他说:当初我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如今他们一个都没生还,只剩我一个人,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即使别人不说什么,我自己的良心也过不去呀!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项羽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的道德责任感和重情守义的贵族品质。对于刘邦来说可以变通,权宜的事,在项羽的眼中就是苟且偷生,那是为他所不耻的。
这种对于传统道德品质的恪守,虽然看起来有些迂腐,却颇有中世纪时西方的骑士风——为了名节而放弃生命。
二、众叛亲离时的悲凉。
除了对贵族精神的执着恪守,有书君觉得,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导致的众叛亲离也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和刘邦的圆融通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听别人的话,而且特别爱显摆。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攻下一座城以后,基本不留活口,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
他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谁都知道这样会失去民心,但谁劝他也不听。
韩生出来劝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项羽还一门心思回他的老家去。他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他认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走,没人看见,所以没啥用处。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叫衣锦还乡。
项羽最终也没有采用韩生的计策。于是韩生讥讽项羽目光短浅,愚蠢,如同沐猴而冠。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就把韩生煮了,然后按原计划衣锦还乡了。
项羽不光对下属很苛刻,动辄就发怒,而且为人吝啬,舍不得给立功的将士加官晋爵、赏赐财物。本来就刻好的官印,他放在手中反复玩弄,官印都磨损了,也不舍得颁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财物,堆积如山,也不肯赏赐给士卒。慢慢的,周围的人都被他伤透了心,离他而去了。
曾在他手下当过差的韩信、陈平、英布、彭越等人,后来都跟他分崩离析,跟着刘邦跑了。只有范增忠心耿耿的辅佐他,却处处受项伯掣肘。而项羽本人对范增也并不十分信任。
由于失去人心,乌江边上的楚霸王其实已经是个孤家寡人了。面对这样的窘境,项羽虽然仍未悔改,但心里的悲凉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三、大势已去后的绝望。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对项羽寄予了太多慨叹,是因为普遍认为,项羽是可以渡江并且东山再起的,他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项羽渡过长江,也已难挽大局。因为江东已不是昔日的江东,早就是刘邦的地盘了。
此时,项羽手下的残兵败将已没有多少,且人心涣散,想要重整旗鼓,在江南重新打天下显然是十分困难。这些项羽应该是了然于心的。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看起来,他是想过渡江一搏的。
可叹的是,到了江边,本来是''欲东渡''的项羽,看到迎接他的却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
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心又凉透了。
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之词。对于一向骄傲自负的项羽,这话成了压倒他自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性格悲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人心背离,失去支持应该是他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项羽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也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惜。
项羽一死,刘邦很容易就得到了诸侯们的拥戴,然后成为汉朝的开国者。
刘邦的晚年其实是很悲剧的,他之所以生那场致死的大病还是因为在平定英布之乱中受了箭伤。当然叛乱被压了下来,但是刘邦的病却无法医治了。
他寄希望于自己能痊愈,然后还能做最好的安排,或许来得及让刘盈羽翼丰满。但是被吕雉叫来为刘邦看病的医生却给了刘邦当头一棒,
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吕后请来的医生对刘邦说“病可治”,但是刘邦却拒绝了。
刘邦为何会在这一刻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就是他从医生那里看出了自己命不久矣,所谓的“病可治”不过是劝慰的话;其二就是这是吕后为他选的医生,很可能本就是要置他于死地的。而刘邦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躺在床上任由吕后摆布,这是巨大的悲哀,也是一种致命的绝望,他堂堂一国之君已经左右不了帝国的命运,他连自己的命都左右不了了,所以他选择自然的死去。
总结:刘邦到最后,他才明白项羽的举动,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倔强,不愿意苟活下去。
刘邦和项羽都是历史上的英雄,而英雄总是有他们的相似性的,他们在死之前都自己做出了选择,不愿意苟活到人世间,坚持了自己,这也让我们十分佩服。
为什么很多人的头条断更了?
写头条的人千家万家,能挣到钱的只有一家半家。
一般人都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能全职做微头条的人,都是腹有诗书自气华,而且有时间,能力,和爱好,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上下五千年,纵横五百里,没有不知,没有不晓。业有专攻,术有所长!
大部分人在头条上挣个三瓜俩枣,还得去阅读,评论,点赞,互动,每天既要输入新知识,又要输出新观点。这都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
而且大部分人要去上班,或者去做生意,要挣钱养家。干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已经累得精疲力尽。有的下班还要做家务,带孩子。所以写头条只能放一放。因为写头条收益太少,只能挣个蒸馍钱,分分毛毛少又少,不如把工作去干好!所以在利益权衡下,只能是干好工作,断更头条!
像我这样的疯狂爱头条,每天至少八小时看头条,结果呢,在头条快一年了,才挣了330元,我也曾想过要放弃头条,但最终因为头条是我的最爱,还是选择坚持下来!
如果在头条上,为了学知识,交朋友,就能坚持下来。如果在头条为了挣钱,那就会失望,因为头条不能挣钱养家,无奈只有放弃头条!停更或断更头条,这也是生活的无奈呀!
如何看待杀人犯劳荣枝被捕后拍照还在淡定的微笑?
正义从来不会迟到,只是有时来得比较迟而已。近日,隐藏了20多年的“杀人女魔头”劳荣枝终于在厦门的某商场内抓获。抓获后的劳荣枝在拍照时显得非常从容镇定,甚至像自拍一样露出了淡定的微笑,这是内心的释然、解脱还是逃亡多年才被抓到的自嘲?
劳荣枝出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89年考上江西九江师范学校的幼师专业,那些年考上师范学校基本就是铁饭碗。劳荣枝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九江石化下面的一所学校教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据劳荣枝的小学弟介绍,当年的劳荣枝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能歌善舞,但是当了小学老师以后工资比较低,福利待遇也都比较差。
本以为可以过着简单而平淡的生活,谁知却偏偏选择了剑走偏锋入“魔道”。劳荣枝19岁那年遇到了因抢劫而坐了八年劳的法子英,从此劳荣枝的人生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受到法子英的影响,劳荣枝渐渐地也展现出她蛇蝎心肠的一面。 当年的劳荣枝可以称得上是才貌双全了,不仅拥有着高颜值而且还拥有高智商。法子英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劳荣枝到酒吧当“饵”来钓“鱼”。据法子英生前供述:1996年至1999年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劳荣枝和法子英先后绑架撕票七起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劳荣枝明明可以端着铁饭碗到退休,却要把自己变成“杀人狂魔”这其中谁人之过?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劳荣枝之所以会从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摇身变成“杀人女狂魔”这和她的虚荣之心和交友选择有着很大关系吧! 19岁的年龄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很多时候思想上却并未成熟且涉世未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或影响。记得那句网络上流传着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小女孩往往三观都不正,明明学习成绩很好,却仰慕那些社会流氓混混,这也许是劳荣枝选择法子英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也许就是虚荣之心吧,劳荣枝的出身并不富有,但却拥有着高颜值,我们都知道美女都喜欢购物,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当时的教师工资却很低,90年代教师工资每个月差不多也就两三百块钱,很难满足于劳荣枝的追求。也许这对当时年轻漂亮的劳荣枝而言可能不甘于贫穷吧!
有人说,如果劳荣枝没有遇见法子英,也许劳荣枝不会走上犯罪的这条深渊。但小编想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心里住着一位“魔鬼”,就算没有遇到法子英,在劳荣枝的人生中也许还会遇到第二个或第三个“法子英”。好在当年的“杀人女狂魔”如今已落网,接下来等待着她的将是法律的制裁。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试问苍天又饶过谁?
现在人们喝白酒为什么不温酒烫酒?
白酒自古以来都特别受人们欢迎。"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也有温酒,烫酒一说。
在之前的时候,人们所喝的白酒和现在的白酒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人们把白酒叫做黄酒。
而且,在喝酒的时候,这种黄酒是需要提前煮一下的。想必大家应该也都听说过,在古时时候,人们喝的酒都是热的,大家在喝白酒的时候都需要"温酒"。
不过,在现在的生活当中,人们喝白酒时都不"温酒"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古人"温酒"的原因
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古代温酒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喝冷酒不好,贾铭又说了,"饮冷酒成手战"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古代酿酒受技术所限,酒中甲醇的含量偏高,甲醇有毒,对人身体伤害极大,但是由于甲醛的沸点过低,只有60度,所以烫一下就能使很多甲醛挥发出去。
再来酒就本身是寒性,烫一下,温一下,不但可以降低甲醇含量,更能达到暖胃的效果。
在古人视角来看就是煮过烫过的酒更顺口好喝,而且喝了不容易出毛病,那么这个习惯自然就保持下来了。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温酒"了呢?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现在不温酒、烫酒了是酒文化的倒退,我觉得这么解释稍微有点牵强。
首先必须承认很多酒温热的来喝,对于一些酒友来说更舒服、更好入口,这因为酒中的乙醛会增加酒辛辣的口感,但是这种物质用温水加热就会蒸发掉,所以烫过的酒更好入口。
不过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饮酒习惯,上升不到文化的程度去。
我们现在生产白酒的工艺都比较完善。
采用的酒曲子,玉米,高粱等原材料也比较好。用好的粮食经过发酵之后,再经过高温蒸馏,这个时候白酒内的有害物质基本没有多少了,也就是说现在的纯粮食烧酒里边基本不含有太多的有害物质。
其次我觉得这跟古人生活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空调、电热毯等等。
不能说取暖基本靠抖吧,可是也差不太多了,这个时候想喝点酒的话,凉酒是肯定不舒服的。
就算是有钱人家买的起火炭,在大冬天,喝一杯凉酒下肚那肯定也是不舒服的。那么自然,大家也就选择温酒了。
其实我们家里不少长辈到现在也还有烫酒喝的习惯,小编就记得自己小时候,爷爷经常在冬天温一杯酒,坐在桌前给我讲故事。
不过现在长大以后发现,很多人在外面喝酒,其实更多的是应酬或者发泄、浇愁,也就没那个心气儿慢慢地边烫边饮了。
你认为中国古代十大诗人分别都是谁?
自春秋以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季节如何变换,诗歌的基因早已牢牢印记在华夏儿女心中。各朝各代不仅名诗名句无数,著名诗人更是数不胜数,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群星璀璨的诗人群里选出十位带头大哥,真的很不容易,注定争议多多。下面给出个人心目中的十佳诗人,按出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的最大特点两个字:爱国。拳拳爱国之心,日月可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感动了多少华夏的儿女。
2.曹操。三国时期的枭雄,魏国创始人,政治家,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非常励志的诗篇。
3.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现在中国人,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句话。哪一个中国人没有自己心中那个美好的《桃花源》呢?
4.王勃,初唐四杰之首,代表作《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惊艳了多少世人!
5.李白,诗仙,号称谪仙人,盛唐浪漫主义大诗人,现在的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的名字。《梦游天姥吟留别》把浪漫做到了梦里,做到了天上,只有李白能做到这样。
6.杜甫,诗圣,现实主义大诗人,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人。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心中只藏着他人,念着国家,唯独不考虑自己。这样的诗人叫我们如何不爱他?
诗人留下名篇佳句无数,我最喜欢的可能偏冷门些,比如《月夜忆舍弟》、《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满满的家国情怀渗透在纸背。
7.白居易,诗魔,16岁即写出我们后人脍炙人口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创造出“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成语典故,轰动长安城。
《长恨歌》《琵琶行》为我们国人所熟知。
8,李商隐,晚唐大诗人。他的诗以晦涩难懂著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先生脍炙人口的诗句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9.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居士的名头太大了。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苏轼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都是诗人的名句。
10.陆游,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著名爱国诗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首《示儿》道出诗人至死不休的爱国主义情怀,盼望祖国统一更具现实意义,必须力挺!
南宋以降,元明清时期自然也有很多诗人,但整体上看,无论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与前期的这些大家差距很大,至少前十是进不去的,所以不再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