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交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赏析?

2023-06-23 06:42:03 121阅读

芜湖交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赏析?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写了牛布衣客死他乡的故事,牛布衣是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但是他身上却折射出当时秀才生活状态。

在明清个人职业是一元化的,如果一个人选择科举,能够做官自然是最好,但是这很难,如果没有中举人,只是做了一个秀才,可以坐馆(作老师),或做幕僚,或做八股文选家。

芜湖交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赏析?

牛布衣最初在小说中出现,是作为范进的幕僚,范进能够后面一帆风顺多亏了恩师周进的提携,当范进做了山东学道之后,周进托范进如果遇到启蒙的学生荀玫,照拂一下。

这件事范进当然义不容辞,所以在选拔秀才的考试后,范进焦头烂额地在落选的考生中找荀玫的卷子无果后,作为老幕僚的牛布衣提出设想:荀玫也许早就中了。结果真的如牛布衣所说,荀玫早就考中一等了,范进大喜,烦恼烟消云散。

接着,娄三、四公子因为科举不顺,经常发牢骚,他们的大哥娄通政怕惹出是非,劝他们回湖州老家,牛布衣前来拜访,两位公子热情招待牛布衣,叙述在京城的往事,后面还请牛布衣和算命的陈和浦一起做蘧公孙和鲁对象的媒人,一起畅游莺脰湖。

牛布衣做过幕僚,但是不长久,也许是范进不做学台了,也许他去过京城参加会试,但是没有成功。后面对他的职业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很明显:他喜欢作诗和交友。

牛布衣交的朋友,在他的诗集里有记录,都是一些达官贵人老爷,他喜欢作诗,这在当时算杂学,与学八股相悖,周进范进都反对杂学,鲁编修也认为写诗都是野狐禅,邪门歪道。

牛布衣虽然喜欢和官员交往,但是他自己并不是官员,他在到芜湖看朋友时候,是寄居在甘露庵里,年老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他就很快断气身亡。

也许上天怜悯他是个老实人,给了他一个慈悲的安排。庙里的老和尚是个好心的老人,尽心尽力帮他办理丧事,还经常洒泪给他念经上香,又上京找他的朋友把他的棺材送回乡。

牛布衣临死前交待老和尚,他的箱子里有六两银子,这就是他客居在外的全部身家了,只能买一副棺材。他相交的朋友都离得太远,不能施以援手。

牛布衣提及一生并无儿女,一千里外的老家妻子还在,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他唯一恋恋不忘的是自己两本诗集,一生相交的朋友都在上面,能够流传,死也瞑目。

读到这里,真的让人叹气,牛布衣是个普通秀才,他并无德行上的瑕疵,他一直漂泊,留着妻子孤独在家,家园破败,究竟又有何用呢?他的妻子明显比他小很多岁,活着不能相互扶持,等到他死后到最后千里来寻夫,说不尽的凄凉。

他在乎的诗集,里面有他和一些官员的应酬唱和,也不过只是虚名而已,最后让无知的牛浦郎看了反而坏了心术,认为只要会几句诗就可以和大官老爷来往。

人生最重要的事不过是和最重要的人一起成长生活,功名富贵如同浮云难求,牛布衣不如回家和妻子相互扶持过日子。

你见过最变态的人有多恶心?

老刘说他是儿子的爹,儿子的所有事情都由他决定,就连儿子的婚姻也要干涉。

儿媳妇曼曼受不了公公老刘对他们小家庭的干涉,搬回娘家住,然后他又经常三更半夜发短信骂曼曼。

曼曼每天都能够收到老刘辱骂的短信,他甚至经常到她上班的地方,拿着一个不锈钢盆和一条棍子,不停的敲锣打鼓的。响亮的声音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力,还扰乱市民的生活状态。

老刘已经74岁了,对于他的做法,人人都感到无奈,都想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调解员找到了曼晏的公公老刘,了解情况。

老刘告诉调解员,儿媳妇曼曼已经回娘家一年多了,他找过儿媳妇,但是儿媳妇不跟他回家,她和儿子结婚才两年,他就感觉儿媳妇是骗婚的,他们家给了二十多万彩礼,而如今儿子过的是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她两年生不出孩子,这让他非常生气。

满中:看起来就像那种名存实亡的一个状态,因为我一直想维护这段感情,然后还是想跟她过下去的。

老刘的儿子满中30岁了,人长得比较老实,有点腼腆,话不多。

满中告诉调解员,他与妻子曼曼已经直接分居两地,以前他们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没有争吵,他也不知道妻子为什么会回娘家住。

为了了解曼曼心中的想法,满中和父亲老刘带着调解员去到曼曼上班的地方。

曼曼一见到丈夫满中就非常生气,她埋怨满中。

曼曼:还想让我在这呆下去吗?非要逼死我才行吗?

随后,曼曼掏出手机,翻出短信给调解员看。

曼曼:你看一下他发给我的短信,你感觉我还有什么办法跟他调解呢?天天骂,天天骂,一天骂多少回?给我嫂子发,给我家人,只要他有电话号码的,他全都发。

调解员问曼曼谁发短信给她?

曼曼指着她公公说是他发的。

而老刘这个时候坐在旁边听到曼曼向调解员投诉他,他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坐在一边。

曼曼:说我不要脸,说我什么无赖,跑到我老家去闹,天天给我发短信,就这种半夜三更发的,然后那天还拿着锣鼓在我们公司敲了,我报警了,他还敲不锈钢盆了。

曼曼又翻开了一个爱情给调解员看,那个爱情就是老刘拿着一条棍子,不停地敲他手中的不锈钢盆,发出非常响亮刺耳的声音。

曼曼刚在那里找了一份新工作,才上了一个月班,老刘就开始过去敲锣打鼓的,还打热线,而曼曼则打电话报警,已经报了好多次了,老刘依然我行我素。

在离开婆家的那一年里,丈夫满中和公公老刘已经去曼曼的单位闹事,不止一次两次了,他们不仅骚扰她,还骚扰她的家人。

听到调解员来调解曼曼与婆家人的矛盾,曼曼的哥哥和嫂子也赶了过去。

曼曼嫂子:他拿着那个锣,然后在店里敲,头一次的时候是拿着盆子敲,我们报警,已经有12次了,一点用都没有。

老刘去曼曼嫂子店里闹,她跟他说了,那是他儿子跟他儿媳妇的事情,让他不要到她店里来了,然后他就是不听,一直在那里闹。

这件事其实跟曼曼的哥嫂没有关系的,但是老刘就是要闹,还把他们店拍了一个照片,然后发短信威胁曼曼的嫂子,说他将准备做一个大广告,放在市场外面扎个摊,然后长期在那里,他还搞了录音,循环播放录音。

老刘还每天都发信息骂曼曼的嫂子,那些信息都是恶言恶语,说的话非常难听的。

老刘专门挑凌晨两点多、三点多那段时间发短信的,就是想扰乱别人的睡眠。

如今,每当手机一响,曼曼的嫂子就非常害怕。一有信息,她都想着肯定是老刘又发短信过去说那种难听的话了。

曼曼的嫂子告诉调解员,老刘经常去她店里闹事,导致他们店里的生意根本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调解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行为?

老刘:我骂她,是因为她提了离婚以后,才骂的,离婚前我没骂过她。

调解员:现在离婚了没有?

老刘:没有,只是提出离婚了。

调解员:那现在只是提出离婚,还没有正式离婚呢,你就这样骂,天天骂人家啦!这不就弄巧成拙了。

老刘听了调解员的话,才知道自己做事冲动了一点,但他还是把责任推到曼曼身上。

随后,调解员问老刘的儿子满中,知不知道父亲的所作所为?

满中说他不知道。

曼曼听了丈夫的回答后,气得不得了。她告诉调解员,每次公公发那些短信骂她的时候,她会告诉丈夫满中,丈夫是知道公公的所作所为的。

而且公公每天去市场敲锣打鼓的事,曼曼也告诉了丈夫,但是丈夫没有怪自己的爸爸做得过分,反而是怪曼曼,要她好好反思反思自己。

公公天天去市场敲锣打鼓,曼曼都已经报了七八次警了,丈夫依然不觉得公公做错,反而站在公公那边,为公公说话。

调解员:本来是一件小事情,却过成这个样子,满城风雨来到她上班的地方,拿着敲锣打鼓的,这样做可不可以?

满中:可能多少有点不恰当吧。

调解员:那你有没有说过你爸爸?你这边有什么态度?

满中:我猜可能是有些气愤吧!希望她能回家过日子。这跟他的性格也有关系。

调解员:你是大男人,你们夫妻之间的问题,你应该站出来承担一些责任。

随后,调解员找到老刘,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做法。

调解员:是你过日子?还是你儿子过日子?你越这样,人家是不是越离得远?这样不就弄巧成拙了。本来我知道你的心意的,你想要儿媳妇回来,你这样去闹,跟人家嫂子有什么关系,你去人家店里敲,还去售楼部敲,人家还做生意么?

经过调解,老刘终于承认自己确实做得不对,但他又把责任推到曼曼身上,他说这些都是被儿媳妇逼出来的。

此时的曼曼再也忍不住了,她将公公老刘一年多的所作所为全都说了出来。

曼曼:他爸天天给我发短信,说我们俩哪天一起住,哪天不一起住?为什么今天一起住了?为什么今天没有一起住?一个老公公天天给我发这样的信息,你觉得我还能在他们家住吗?之前都已经开始干涉我的生活了。

调解员听了曼曼的话,都觉得十分愕然,一个公公为什么会知道那么多事?

调解员问老刘,为什么知道他俩没在一块住?

老刘没回答问题,反而不觉得自己做错。

曼曼说她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公公会知道那么多,这些事她自己绝对不会跟公公说的,他是怎么知道的?

曼曼提到这件事情,她感觉到既气愤又无奈。

曼曼两夫妻和公婆是分开住的,住前后院。虽然他们是住在分开的前后院,但是曼曼觉得自己一点隐私也没有。

曼曼觉得自己每天都像被监视-样,她觉得非常恐惧,所以她才回娘家住。

调解员对曼曼的话也半信半疑,天底下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公公的。于是,调解员向满中了解情况。

调解员:两个人夫妻之间的私生活,外人怎么会知道呢?你爸怎么会发短信问她这个情况?你知不知道?

满中说这件事情,他也没有告诉父亲,至于父亲是怎么知道他俩没有睡在一起的?他也表示不知道。

看来,这件事情还是要问当事人才能知道情况。于是,调解员向老刘了解情况。

老刘:当天晚上,我听见他们在吵架,我们老两口就去看了一下,儿媳妇在沙发上睡,孩子在里面睡,从这引起最大不满意,你知道不知道?我花钱娶媳妇,就为了传宗接代,我接受不了这个,这是最关键的关键。

老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但大儿子一家人在外地,常年都不回家,所以他只能把重心放在小儿子满中身上,他希望早点抱上孙子。

但是,满中已经结婚两年了,曼曼的肚子一点动静也没有,两年都没让老刘抱上孙子。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所以他才发短信来催促儿媳妇。

听到公公这样的话,曼曼有非常大的意见。本来生孩子是顺其自然的事,她没有怀上,那也不可能说是因为她一个人的问题。

要是真想要小孩,她和丈夫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原因没查出来之前,不能直接上来就说她两年不生孩子,生孩子不是她一个人的事。

随后,调解员又去找老刘调解,叫他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孩子的婚姻,谁的婚姻谁做主?

老刘的传宗接代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儿子都30岁了,他们这一代人要不要孩子?是他们两口来商量的事,其他人最好别管。

老刘的传统思想,他也得慢慢的来,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所以不要干涉儿子的事了。

听了调解员的话之后,老刘表面上觉得调解员说得有道理,但是他的内心还是感觉儿子和儿媳妇应该听他的安排。

老刘表情看起来很严重,抬头纹深深的,一副眼镜落在鼻梁上面,眼睛从眼镜上面露出来,看着盯着某处若有所思。

不管公公是怎么想的,曼曼都表示她已经无法在这个家继续生活下去。

曼曼告诉调解员,本来她和丈夫商量在郑州或者郑州老乡买房子的,那时候考虑到小孩上学不可能一辈子就住在如今的老旧小园区,以后也要考虑到小孩的前途。

曼曼和丈夫晚上商量买房的事,第二天公公就开始发短信给她了,说在园区里怎么怎么的!

曼曼觉得奇怪,他们当天晚上说话,公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的?

曼曼甚至怀疑公公在他们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要不然公公怎么那么快知道事情。

老刘不承认他偷听小两口说话,并且故意打叉,不再说这个事了。

曼曼跟老刘说,他越界了,这样干涉她的生活,让她没有自由。

老刘却说他是他儿子的爹,他有权利代表他们的一切。

提起这件事情,曼曼还有一个想法,她觉得有可能是丈夫满中告诉了公公。

随后,调解员找到了曼曼的丈夫满中,向他了解情况。

调解员问满中,有没有跟他爸说过买房子的事?或者是他提的这个方案?

满中一开始答非所问的,后来调解员再问了他一次,有没有跟他老爸实话实说?

满中说没有,还说他爸肯定想着离家这边近,而且这边发展也挺好的。

在调解员的询问下,满中虽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他的眼神和回答都显得有些迟疑,似乎是想好了才回答的。

对于这件事情,老刘给了这样的解释。

调解员:你怎么听说这件事的?是你儿子告诉你的吗?

老刘:儿子没告诉我。

调解员:谁告诉你的?儿媳妇告诉你的吗?

老刘:不是的。

调解员:那你怎么知道儿子要买房的?

老刘东扯西拉的,就是不正面回答调解员的问题。

老刘这样的态度,他的面上早已写好了答案了。其他老刘父子两人心知肚明,整个调解的过程中,满中说话前总要先把目光瞥向父亲,看看父亲的暗示才回答问题,他生怕自己说错话。

最后,调解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调解员:我觉得谁的日子谁过,他们愿意在哪买?他们愿意在哪生活?那是他们的选择,你懂不懂?你如果真的不愿意,你可以说你儿子,但你不能骂儿媳妇,那不行,你不能干涉他们的生活。

听了调解员的话,老刘才意识到自己管的太宽,但他表示这都是为儿子好。

结婚前,老刘就跟儿子说过,他不让儿子当房奴,不要儿子压力过大,他按照他的实际能力给儿子买个安置房,全款给他装修了,让儿子没有后顾之忧。

听了公公的话,曼曼很不满。她说他们小两口有自己的打算,不需要公公来替他们规划人生。

到了这里,调解陷入了僵局,两个调解员在讨论事情。

他们都一致认为儿子在这个家庭当中好像是隐形人一样,因为他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他的任何事情,都是父亲来插手,来一手经办的。

最后,调解员找到了老刘两父子,和他们一起沟通。

调解员:我也挺心疼你的,我也挺心疼你儿子的,我心疼你什么,我心疼你,70多岁的人了,还得为儿子的事操心。然后我也心疼你儿子,30多岁的人了,还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老刘:以前说话我太强势了,给我还憋着没有一点本事,我也知道没办法了。

老刘也知道自己的缺点,而这个缺点,也正是导致小夫妻矛盾爆发的原因。

老刘说,儿子从小就没有做过决定,30年了,儿子一直没有发言权,大小事都是老刘决定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老刘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时间长了,儿子满中在这种不能说,不能做,啥都得听父亲的环境里,开始有了适应性。

满中觉得老刘对他的安排是合理的,而满中接受老刘的安排是理所当然的,满中从来都不觉得有种束博感。

其实,老刘的做法不仅限制满中的行为,还限制了他思想上的自由,让他失去了锻练的机会。

通过调解之后,老刘也知道自己的错误了。他说他很想放手,让儿子过自己的生活。

调解员给老刘两父子做了一个小游戏,老刘把满中的手脚给绑住了。

满中开始有种束缚感,老刘为他解开绳子之后,他觉得有了一点点自由感。

老刘说,以后要30岁的儿子自由做主,再也不干涉他们小两口的事情。

听了公公的说法之后,曼曼却说要离婚,公公把事情闹成这样,她已讨厌回到婆家,不想在婆家生活了。

最后,满中也觉得如果曼曼要离婚的话,他也可以放手。他深知自己之前的行为伤害了曼曼,所以他自己作了-个决定,他也愿意放她走,让她过她自己想要的生活。

婚姻是人生大事,女孩选男朋友,除了要是男朋友的人品,还要看他父母的性格。

千万别选父母强势的家庭,强势的人往往都有一点变态的,蛮不讲理的。

如何跟爱吃辣的人做朋友?

爱吃辣的人,性格一定不会太差。我自己本身就爱吃辣。有个爱吃辣的朋友当然是志同道合了。

但是吃辣多了容易上火,朋友之间应该相互提醒,在不上火的情况下让我们一起无辣不欢。

芜湖镜湖警方破获一起网络交友诈骗案?

哎呀,警察蜀叔就是这么给力,不知道无形中又挽救了多少家庭。话说这名被骗10多万的男子,您老人家是不是生活中也这么不食人间烟火呀?纳尼,被骗10多万?如果是我,估计被骗100块钱我就醒了😂

太平天国封了多少王?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虏。在两江总督府,李秀成写下了数万字的《自述书》,讲述自己参加革命之经过,点评太平天国各王,并对天国灭亡之原因做了总结。李秀成看来,太平天国灭亡主要是“十误”造成,其中一特大失误便是“封王太多,相互争雄”,封王制度是太平天国灭亡之重要原因。

据相关记载,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1864年湘军攻入南京,在太平天国存活的这14年时间里,一共封了2000多个王爷,具有一定的声望或史书上着重提出的人员也有近百名。另据太平军将领,昭王黄文英被俘后供称,太平天国王爵自天王以下分为五等。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等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善战的,是三等王;恤王等为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

前期封王只有七个

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马上就遭到了清政府的重兵围剿。太平军在紫荆山区转战了一段时期,后决定突出包围,攻打桂林。于是先突围到了武宣,在武宣东乡扎下大营。后在取得几次包括官村大捷在内的胜仗后,1851年9月,罗大纲率军杀进永安,夺取军兴以来第一座城市,这也是太平军攻打下的第一座州城。

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了太平天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永安建制”。这一次建制,初步规范了太平天国的规模,形成了太平天国的奖惩制度,建立了太平天国的国体制度。为便于指挥军队作战,也为了将紫荆山时期便存在的“地方首领”负责制确定下来,承认各地区分会首领之政治地位,从而提高大伙积极性,洪秀全决定实行封王制。分封诸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洪秀全颁布《封五王诏》:

“继自今众兵将呼称朕为主则止,不宜称上、称圣,致冒犯天父天兄。今特褒封左辅正军师(杨秀清)为东王,管治东方各国。褒封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为西王,管治西方各国。褒封前导副军师(冯云山)为南王,管治南方各国。褒封后护又副军师(韦昌辉)为北王,管治北方各国。褒封达胞(石达开)为翼王,羽翼天朝。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这就是永安封王,册封的首义五大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再加上洪秀全自封为天王,首批一共六人成为太平天国的受封的王爷,太平天国前期,领导层就出现了这样的格局:洪秀全为天国的领袖,而杨秀清具体处理天国的军政事物,肖朝贵和冯云山参政议事,五王共同决策。但是三年后,由于先是冯云山在全州受伤,后牺牲在蓑衣渡。接着肖朝贵在攻打长沙的时候,在城下中炮阵亡。这样一来,四大军师就只剩下杨秀清和韦昌辉二人。洪秀全为制约杨秀清的权力,加封了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晃为豫王。

再后来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死于内斗;石达开则率部离开,单独外出创业,脱离太平天国。至此,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后期大肆加封亲信为王

杨、韦两位军师死于内斗,最后的“首义五王”石达开又离开天京,原有的政体运行机制遭到破坏,天国局势一团糟。洪秀全很快发现,自己威望不足,未能解决这糟糕局势,他玩不转了。不久,洪秀全恢复“五军主将”制,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韦俊等将领,激发大伙积极性。然而,“五军主将”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将领不能议政。不过,洪秀全已发誓不再封王,李秀成如是说:“主不再分封,被东、北、翼三王弄怕”。1859年,族弟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经过一番劝谏让洪秀全改变了封王看法,于是洪秀全决定恢复封王制度,而这一下就是不可收拾的封出了一大群的王爷来。

先是给族弟洪仁轩封为干王,随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蒙得恩为赞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而后更是给自己同姓的宗族亲戚以及听命与自己的亲信毫不吝啬的大肆加封王爵,以至于到后面越来越多,且有王加头上三点以为“小王” 之封。来看看具体的列表。

幼东王——洪天佑 幼西王——萧有和 幼南王——萧有福 幼豫王——胡万胜

信王——洪仁发 福王——洪仁达 勇王——洪仁达 恤王——洪仁正

巨王——洪和元 宗王——洪利元 元王——洪科元 长王——洪瑞元

见王——洪现元 唐王——洪瑭元 同王——洪同元 次王——洪锦元

定王——洪钰元 汉王——洪釪元 封王——洪春元 请王——李开芳、李永保

求王——林凤祥 祝王——吉文元 嘏王——庐六 勤王——林启容

光王——洪天光 明王——洪天明 瑛王——洪春魁 琅王——洪魁元

英王——陈玉成 干王——洪仁玕 请王——林凤祥 求王——李开芳

辅王——杨辅清 赞王——蒙得恩 幼赞王——蒙时雍 章王——林绍璋

侍王——李世贤 顺王——李春发 补王——莫仕睽 戴王——黄呈忠

首王——范汝增 正王——徐广琛 佐王——朱一波 慕王——谭绍光

遵王——赖文光 纳王——郜云官 诸王——黄文金 烈王——方成宗

宁王——张学明 随王——杨柳谷 听王——陈炳文 庄王——吉志元

翰王——项大英 奖王——陶金曾 以王——陈金刚 顾王——吴汝孝

松王——陈得风 慰王——朱兆英 扶王——陈得才 康王——汪海洋

宁王——周文康 对王——洪春元 襄王——刘官芳 奉王——谷隆贤

来王——陆顺德 护王——陈坤书 启王——粱成富 导王——陈仕荣

孝王——胡鼎文 航王——唐正财 相王——陈潘武 古王——蓝成春

从王——陈得德 康王——汪安钧 保王——康容海 归王——邓光明

会王——蔡元隆 谐王——谭体元 淮王——邱远才 敬王——林大居

畏王——秦日南 直王——林得英 趋王——黄章桂 爱王——黄崇发

善王——陈观意 匡王——赖文鸿 循王——魏超成 梯王——练业绅

金王——钟万信 荣王——廖发寿 挺王——刘得功 佑王——李远继

乐王——谭应芝 享王——刘裕鸠 昭王——黄文英 感王——陈荣

潮王——黄子隆 凛王——刘肇钧 拱王——杨张安 湘王——黄子澄

广王——李恺顺 武王——汪有维 纪王——黄金爱 祥王——黄隆芸

贵王——陈得胜 扬王——李明成 守王——方海宗 利王——朱兴隆

显王——袁得厚 志王——陈志书 然王——陈时永 粱王——凌国钧

邹王——周林保 柬王——赖桂芳 怀王——周春 献王——王文发

养王——吉庆元 佩王——冯真林 跟王——蓝仁得 沛王——谭星

誉王——李瑞生 稽王——吴玉堂 陪王——谭富幼 陪王——谭标

赞王——赖阿养 报王——秦日富 奏王——苗沛霖 端王——蓝大顺

文王——蓝二顺 周王——汪麻子 卫王——杨雄清 成王——陈聚成

贡王——粱凤超 穰王——黄绍忠 奋王——罗大纲 沃王——张乐行

鲁王——任化邦 荆王——牛宏升 魏王——李蕴泰 粱王——张宗禹

勇王——龚德树 比王——钱桂仁、比王、伍贵文

列王——黄明厚、徐朗、林彩新、金友顺、傅振纲、李万才、刘得义、邱国文

萧雅泗——黄宗保、洪桂芳、李清青、朱义得

这些还只是有记载的封王人员,截止到太平天国灭亡前,洪秀全一共分封了2000多个王爷,此时的王爷已经成为了烂大街的空架子,很多王爷只能指挥几百人而已。太平天国封王的数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是黄巢还是李自成都自叹不如啊。

洪秀全为什么要这样大肆封王呢?对于他这样的作法你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